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回复: 1

大道之源话《周易》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1-27 13: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理由在于,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而《周易》的主旨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表明《周易》就是天人合一之学。近人徐复观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周易》是大道之源的理由,他认为,文王为忧患意识所诱发而作《易》,此忧患意识之所以发生,是殷周之际整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活动的结果,创制《周易》的周初正处于中华文明从原始宗教向人文精神发展的转换期,此忧患意识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大道之源。
每当中国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自身困境的时候,《周易》经传总能发挥她大道之源的功用。魏晋玄学之兴起,《周易》经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佛家文化从印度传入之后,宋明理学就是从《周易》经传打开局面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程氏易传》及朱子的《周易本义》,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即证之五经,《易经》自然是少不了的。西学东渐以来,《周易》经传再次发挥了她大道之源的作用。新儒家借助《易传》建立新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等,证成超越与内在的贯通及天人合德的意义,如牟宗三道德形上学。
《周易》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易》之演变有《连山》、《归藏》再到《周易》的过程,尽管今天只能见到只言片语,但绝不能视之为无物,《易经》引用了殷周歌谣,这说明引诗为占乃是占筮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很久远。有卦爻辞以行占卜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易传》里面有文王之后的周代歌谣,说明其后有所损益。这也说明卦爻辞不是个人临时随机的解释凝固而成,而是以当时流传的歌谣等一些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内容为主。
《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但不仅仅只是一部卜筮之书。《周礼》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左传》、《国语》的二十二个卜筮的例子,表明古人的军政大事往往取决于卜官占卜的结果。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古人占卜吉凶以图趋利避害,通过卜筮活动,周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周易》也是一部借卜筮以教后人,神道设教的巨著,《周易》自身这个显著特点也决定了它有象数与义理两个主要的解释方向。
象数派的兴盛始于汉代,汉儒以《易》象也就是八卦的众多卦象以及《易》数即阴阳奇偶之数为解释《周易》的途径,在切合占筮之用的同时揭示其义理蕴涵。汉代的象数易学有两大弊端,一是执泥卦象,二是周易的道理容易被解释得支离破碎。故而有王弼扫象,以老庄思想解释《易》理开风气之先,到程颐、朱子以儒家思想解释《周易》,义理派至此则蔚为大观,义理派主要力图阐明《周易》的思想,由此可见,《周易》的义理才是其核心。
说到《周易》之义理,就不能不说孔子。皮锡瑞《经学通论》说:“孔子见当时之人,惑于吉凶祸福,而卜筮之史加以穿凿傅会,故演《易》系辞,明义理,切人事,借卜筮以教后人,神道设教。其所发明者,实即羲、文之义理,而非别有义理;亦非羲、文并无义理,至孔子始言义理也。”这是说,孔子担心人们被吉凶祸福所迷惑,而那些用《周易》卜筮的人又往往穿凿附会,则《周易》之义理就会晦暗不明,所以孔子演系辞以明义理,切近人间事务,借用卜筮来教育后来的人,其实就是神道设教。
关于孔子与《易经》的关系是有争论的,《论语》中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而《鲁论语》将“易”写作“亦”,所以有人据此以为孔子与《周易》无关。但《论语》明明白白引用有《周易》恒卦九三的“不恒其德,或乘之羞”的爻辞;孔子引用爻辞文献见于《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乘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这里孔子不仅引用了恒卦的爻辞,也表明了德性与占卜的关系,没有恒心持守道德的人根本不必去占卜,这也正好说明了孔子发明《周易》之义理的主旨,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更是证明了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帛书易传》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我观其德义耳”。“夫子老而好《易》”说明了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所说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确实是事实。孔子也知道,如此重视一本卜筮之书会引起后人的怀疑,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孔子的担心不无道理,但要明白孔子对《周易》的重视根本就在于其义理,所以孔子说:“我观其德义耳”。
关于《周易》之书名的意义。先说“周”,周字之义有两种说法,陆德明《经典释文》兼取两说:“周,代名也;周,至也,徧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周易》之周主要指周代,也含有周普的意蕴。再说“易”,《周易乾凿度》说“易之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也就是说,“易”有简易、变易、不易三层意思,这表明,天地变化的法则是简单而平易的;天地之间的事物是永远变化的;而事物永远变化这一点则是不变的。简言之,《周易》是周代产生的关于变易的一本书,所以英语把它翻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
《周易》有符号和文字两套系统,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是其符号系统,还有与此密切相关的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符号系统由阴阳两个基本符号演变而成。阴阳爻象的形成,是中华先民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和现象。随之由阴阳演变为八卦,并进一步演绎为六十四卦,传统的看法是文王重卦,张政烺认为,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奇字”就是数字卦,卜筮的时代至少可以上推至商代。
《周易》六十四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乾》卦象征天之刚健,《坤》卦象征地之柔顺,且被称为《易》之门户的乾坤两卦象征着刚健与柔顺的转化,《屯》卦象征初生,《蒙》卦象征蒙昧等等。六十四卦象征广泛,甚至被认为无所不包,但纷繁复杂的内容表达着一个思想:事物变化是有其规律的。这正如程颐《河南程氏遗书•易序》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这里说的变化之道就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有经还有传,《易传》有:《文言》、《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序卦传》、《说卦传》和《杂卦传》七种,共十篇。《易传》是用来解释《周易》经文大义的,犹如鸟之羽翼,故这十篇文字自汉代起被成为十翼。《易传》非一人一时之所作,是在春秋到战国之间经过多人多时加工而成的。
《易传》在今天文化语境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因为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之后,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形而上学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学者们便从《易传》着手建立属于中国文化的形而上学,最典型的就是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应该说,《易传》确实有类似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西方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词义就是在物理学之后,即希望探求现象背后的真理,而《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正是表达了在器物之上还有更为重要的“道”。可以说,《易传》成就了两个系统的形而上学,其阴阳观念则把神或神明客观化为形而上的阴阳二气,用以说明宇宙创生的过程,成就了宇宙论的形而上学;《易传》中的性命观念打通了天人之间的德性联系,成就了道德形上学。如《说卦传》中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里就很明确地表达了两种形而上学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3-18 00: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LZ是天才,坚定完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23:31 , Processed in 0.520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