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回复: 2

《道德经》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1-27 1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老子简介: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老子是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经全文-道德经原文
核心观点:

  • 受众:《老子》是写给统治者的进言,关乎治国方略,而一旦发生“读者错位”,其中的政治哲学就很容易被误解成形而上学或修心养性的道理。“无为而无不为”是要统治者少管事,不管事。管得越少,国家就越好。
  • 价值:道家虽然在政治舞台上仅仅昙花一现,但现得很惊艳,“文景之治”就是它的伟大成果。文景之治来自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所谓休养生息的要领,正是政府少干预、少生事,听任民间生产力自由恢复,民间经济自由发展。政府既没有发展经济的义务,更不该做这种拔苗助长的蠢事。
  • 核心方法论:“为道”的目标是“取天下”,不是让你修心养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到极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时候就可以轻轻松松“取天下”了,这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史记·货殖列传》的观察:如果没有政府指手画脚,老百姓自然可以安居乐业。这正是《老子》所谓“为道日损”的体现。
  • 相关西方理论:1833年,威廉·福斯特·洛伊德发表《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其中对公地悲剧的逻辑推衍影响深远。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加内特·哈定发表《公地悲剧》,深化了洛伊德的想法。公地悲剧的规则意味着,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寄希望于剥削者或掠夺者的高度组织化,界定产权。
  • 局限性:在小社会里,习俗制约着公共生活方式,不使公地悲剧发生。当社会变大,量变积累成质变,公地悲剧的发生概率就大大提高了。最常见的瓦解小社会习俗的力量是眼界的拓宽,而这正是社会流动性带来的。《老子》的政治理念是从最古老的小社会的生活方式发展来的,放到大帝国里就会显出内在的矛盾:它一方面似乎在支持亚当·斯密的经济原理,听任“看不见的手”主导一切,一方面又不喜欢流动性,怀念那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欲取先予”是《老子》哲学的一大核心,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高度集权化中央管控,正是帝王经营家业“欲取先予”的体现。但是在帝制结构里,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注定无法行之长久。
  • 其他重要观点:矛盾统一、辩证、无分别心、自强、智慧不可传递、不能自恃、不争而得、弱胜强、责任与权利统一;

重要内容摘要: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评:可道与不可道,有名与无名,无欲与有欲,构成三个矛盾统一体,在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才会得知真理。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评:各种事情矛盾统一,不居功才能长久有功。
三、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评:使得民没有成见、没有贪欲,统治者不做侵扰的事情,国家就能治理。
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评:天地和圣人如果不仁,就会让百姓像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灭。虚静得以保持不屈的形神,而躁动愈强耗出愈多。所以说,言辞过于泛滥者气数也容易穷尽,不如留守道中。
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评:不争天下,而取天下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评:圣人不能沉迷于色香味,而是要看清楚问题本质。
七、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评:厚德载物,无厚德无物可载。
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评: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评:王侯若能持守道的境界,万物将自然被感化。
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评:冲虚不盈是走向和谐的根本。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是因为增加导致减损。
十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评:学习知识的话,技能日渐精进,而学习道将会日渐减损。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为,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取得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如果仍然患得患失,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十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评:通过玄修才可以进入与道大同的境界。而达不到这个境界必然产生亲近疏远、利益损害、高贵低贱等分别心。唯有达到与道大同的境界才真正可贵。而这种智慧是难以告诉别人的。
十三、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评:人的特点是损不足以奉有馀,而能够损有馀而补不足的是得道的贤人。因此圣明的人不会骄傲。
十四、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评: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事实上,弱胜强、柔胜刚,担负责任者得权利,为他人提供价值者收获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7 1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借鉴一下前面的简介吗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7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09 , Processed in 0.5791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