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5|回复: 18

《道德经》第一章精解及译文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1-24 09: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是证悟的经典,宣说道妙德善,以济世救人,弃争得和,弃野蛮得文明。人们应从宇宙观来观察人类文明的道路。
《道德经》建立在宏大宇宙架构之上,从古老的天地人三元宇宙观发展为道天地人四元宇宙观,强调了宇宙的法则性和终极性。老子告诉世人在神秘的天之上,还有更神秘更抽象的道存在。道才是最高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抽象性、真实性。
道是理解宇宙真相的钥匙,只有道的思维才能窥探宇宙万物的有序性、稳定性、法则性,离开道的思维,宇宙将失去存在的依据,社会将陷入混乱,秩序永不可得。道的存在确立了人生修行的正确方向。老子四元道天地人宇宙观的转变意义重大,第一章的意义在此。



释德清说“观”字为入道之要,智者大师说“观为策发神解之妙术”。观以禅定为前行,禅定以止为发端。定能发慧,作为华夏文化第一经典,以深刻理念为内涵,《道德经》的深刻理念来自于老子的玄同大定(禅定)玄是老子的独特术语,是老子对宇宙的神解,从玄入道《道德经》只对玄和道下了定义,“同谓之玄”就是老子的定义。
玄是一根细长的丝线,与弦同源,一端牵连遥远的另一端。老子在甲骨文中特选玄字,代表宇宙中遥远而看不见的联系。玄就是联系,含义有二,一是真实性,二是看不见玄把现实地与究竟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现实地,必须理解究竟地,这就是道思维。



人类社会现实虽然纷乱,但最终归向于“和”已经确定,不可改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变”(21)。古人善懂音律,老子从音律中悟道,玄、妙都是音律语言,妙是对音律的最高赞美玄是超越眼耳鼻舌身的,只有妙心才能独照。《易经·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和“器”把统一的宇宙分为二个世界,道世界和器世界。
道世界是无形的,器世界是有形的,要理解器世界必须理解道世界。这是《道德经》和《易经》的共同哲学基础,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在魏晋奇妙的汇合,成为玄学的共同经典。要契悟宇宙真相,必须穿越有形入于无形,契悟究竟地才能理解现实地,才能找到弃争得和的道路,文明才有希望。



隐藏在玄的背后的是无无的觉醒是哲学体验的伟大胜利,老子实证了无的存在性。无的本质是五官不能觉察,五官能够觉察的具有存在性,五官不能觉察的更具有存在性。这是五官的缺陷,因为五官是为了食物进化而来的,不是为了悟道而进化出来的。数学中的0符号是七世纪印度数学家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心中有0的概念,但不愿承认0与1一样是真实存在的。1早早被承认了,0却迟迟得不到承认,这是人类心智的缺点。无就是0,老子大胆的宣称了它的存在。
数学没有0是无法进行复杂运算的,思维没有无同样不能进行高度的抽象思维。0是关键的算法因子,无是关键的思维因子。无的觉醒让魏晋思想精英的大脑活跃度增加了十倍百倍,改变了对真相的解读。王弼稍后的僧肇说:“自非圣明特达,孰能契神与有无之间哉!”只有最顶级的大脑才能契入有无之间。无是一颗思想“炸弹”,激起千层浪花。玄的学说开启了悟入无的道路。有不再孤单,无与有一起演绎宇宙的架构,正像1与0一起进行高级运算一样,宇宙开始变得真实、有序、美妙。



老子最大的贡献是把人带入了抽象思维,只有高度的抽象思维才能证悟真理,没有抽象思维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概念分离是哲学家的高级工具,使人从物的思维转向象的思维,从象的思维转向无象的思维,这是抽象思维的成功。人类智慧是从抽象思维开始,三次概念分离把人带入三次抽象思维的升级,从而逻辑思维越来越宏大精深,这就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后100多年的名家是逻辑学家,世人误以为是诡辩家,但他们思考的问题与今天的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是多么一致。老子开启的牛马之争,搅动了墨子、惠施、公孙龙的顶级大脑,使之高速运转。名是什么?名与实是什么关系?首章第一段就搅拌乳海,激起思想的浪花。



老子是追求真相和真理的智者,这与科学家没有两样,所以道思维也是科学思维。老子的道是混成的,不是肉眼所见的那个单一状态,是无数种态的叠加,五官对此望尘莫及,在量子力学提出叠加态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科学是求异的知识,道思维是求同的智慧,求异和求同是两条不同的道路科学越分越细,道思维越求越同,直至玄同。科学和道思维是两条平行线,可以独立延伸。
古代名家说“万物毕同毕异,此为大同异”。科学的求异和道思维的求同一旦交汇,人类解决困局的智慧不可思议。老子的后继者一部分继续契悟宇宙实相,成为心灵的遨游者,一部分成为艺术家,一部分成为悬壶济世的医药家,一部分成为军事家,功遂身退,今天更多的成为科学家、创意师,还有企业家。但应该看到,后人对老子道思维的深刻思想的继承还是严重不足的。



第一章是最难理解的一章,里面有十八重关,层层演进,逻辑严谨,阐说老子入玄同大定所证悟的宇宙宏大模型和对道的认知系统。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清静心观是无欲观,所以能够观妙以染污心观是有欲观,所以只能观徼。无欲观是真观,有欲观是俗观。证悟者能够妙徼等观。
于是老子指出宇宙有妙、徼二态,犹如真俗二谛,妙是真谛,徼是俗谛妙代表无边界、未固化、未显形;徼代表有边界、已固化、已显形。徼的思维是有边际的思维,世人陷入徼的思维之中不能自拔,不识道的真体。只有圣人具有妙的思维,能够玄照道的真实。有大觉圣人出世,能够在妙与徼之间(无边际和有边际之间)自由穿行,即徼即妙,即妙即徼,妙徼不二,入重玄之境,契悟妙徼玄同,证得无限喜悦。



经文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分段解读可以清晰看出一章之中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承转。帛书没有分章,王弼河上公分为81章,虽然老子本身并未分章,但传授时是有主题的,这些主题自然构成章,王河分章基本符合老子主题,但也有不仅合理的地方,这是为了要与81这个九九之数吻合(《黄帝内经》、《太玄》分为81章(首),汉代经师特别重视81之数),致使经意有所割裂。
汉代严遵分为72章,尤其把第39章与第40章合为一章,义理极为清晰完整,可以弥补王河分章缺陷。《道德经》第一章的地位极为重要,不可撼动,是其他80章不能比拟的。认识第一章所架构的宇宙观是理解整部《道德经》的关键《道德经》第一章严密的逻辑性证明整部经典是经过沉思、证悟的哲学经典,不是部分学术大家所认为的没有体系的格言汇编。



哲学术语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道德经》有大量的哲学术语,大部分是老子首次定义或使用的,对后世玄学、道教和佛经影响极大,第一章有十八个术语,是术语最集中的一章。这些术语体现了老子思想体系的严谨和逻辑推理。老子用字极为精严,观、玄、妙三法印是精义之精义,把弟子一下带入道的哲学语境中。
第1章
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段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三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四段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中国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余二位是孔子和慧能。庄子毫无疑问应该是其中之一,但目前对庄子的解读还远远不够充分,庄子的齐物论是无与伦比的学说,对激发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意义重大。



道是一个目标老子《道德经》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用道思维深度塑造了华人的思想模式。老子生活在远古社会到中古社会的转折点,周公高举的德治大旗风雨飘渺之际。华夏自古就有修道传统,老子是修道士的领袖,是古代修道传统的传承宗师社会的现实地是争,但终极目标是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有巨大争议的。
社会纷乱的背后是否存在必然的法则?社会的纷乱不能在社会内部来寻找解决方案,因为这些方案都是人为的,不可靠的,是人有限寿命所观察的“结论”。只有领会宇宙法则,才能找到社会纷乱的解决方案,因此就以修道实践去证悟宇宙的道,希望用道的深刻思想来救济世人,只有道才能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禅定是印度修道士的实践,在庄子中可以看到同样的禅定实践,庄子和印度的斋戒都是三日、五日、七日,完全相同。



《齐物论》描写了一位大觉圣人南郭子綦入定后所证悟的“吾丧我”的境界,这种精神独往的心灵实践产生“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入定相。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16)就是教导弟子的禅定要诀,经文中禅定要诀有多处。庄子曾经提到“宇泰定”(庚桑楚),这是大定,如《楞严经》的楞严大定。
老子被称为“博大真人”,第一章就领教了。《道德经》的妙理从第一章开始,老子一开始就测试弟子的智力。学人前来惠南禅师处学禅,禅师就伸出一只手,问:“我手何如佛手?”学人刚要回答“是”,禅师又伸出一只脚,问:“我脚何如驴脚?”学人蒙了。佛手应该长在佛身上,怎么突然长在驴脚上?佛手与驴脚是玄通的,牛生马是可能的。这是大逻辑,不是小逻辑。小逻辑是解决肚子饥渴的,大逻辑是解决心灵饥渴的。



黑格尔分析古希腊人的品格,指出后者对“普遍问题”具有不可遏制的热情,所以其哲学对后世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人类一旦失去对普遍问题的关注,命运就变得暗淡了。因为对普遍问题的探索本身就是点亮心灵的智慧,没有点亮心灵的智慧,那文明社会无从建立。普遍问题就是老子的道,道的本质是同,为了区别于相同和大同,老子命名为玄同。玄同就是大逻辑。
道、名、常道、常名、无名、有名、始、母、无欲、有欲、观、妙、徼、同、异、玄、重玄、众妙,共有十八重关。老子具有超强的体系架构能力,十八重关就是老子架构的宇宙真相的大玄同体系。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解读《道德经》第一章比蜀道还难,所以司马迁说老子思想微妙难识。读《道德经》第一章就感到“难于上青天”。这是老子的棒喝,是接引弟子的秘要。



第一章有二大难,第一是断句难,第二是“此二者”到底指哪里二者?王弼、河上公断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宋代王安石首先提出新断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二种断句区别极大,老子思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苏辙和范应元都赞同新断句,于是经典的王河断句被王安石新断句所取代。
第二个难题是“此二者”指谁?王注二者为“始与母”,河注为“有欲、无欲也”,王安石注“有与无”,还有人注为“道与名”,张松如依据文法注为“妙与徼”。高明哀叹,“此二者”,前人已经把前面所有的概念都注遍了,但没有得出公认的结论。



《道德经》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断句都无法取得一致,而且分歧很大。 我们顺着老子不得已留下的迷局,深入十八重关。儒家和孔子刻意回避建立宇宙架构,认为太过遥远,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这是继承周公的德治思想,天、神、道都不可忘记,但不必深究,提到一下就可以了。
但这成为儒家思想的软肋,后来佛教传入中华,正是在宇宙架构上,包括生死归属、性命、天道这些内在心灵的关切上找到了突破口,在华人的心灵中牢牢扎下了根。司马迁说自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父子承载华人史家的历史责任,要“究天人之际”,留下远古到今天的辉煌的历史,以激励后人。



中华文化缺乏大宇宙架构,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宏大宇宙架构形成鲜明对比。汉代的董仲舒和杨雄是个例外,二位深刻认识宇宙架构的重要性。董仲舒的宇宙架构是功利性的,不具有本体论的价值,不能触动心灵世界,可以作为风靡一时的主流思想,但在汉末大乱和五胡乱华的大混乱时代,就成为鸡肋。杨雄师从《道德经》《易经》传承师严遵,认为玄是天地人的内在联系,故作《太玄》其本体论价值要高许多,北宋司马光为之作注,并把杨雄推崇为孔子之后第一人,超过孟子。
杨雄酷爱宇宙架构,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继承而来。老子《道德经》本来具有宇宙宏大架构,只是只有五千文,隐藏很深。老子深知文化思想的深度和传承久远依靠内在的证悟力量,不是依靠响亮的口号。华人哲学家只有老子一人成功建立了宇宙的宏大架构,并传承几千年而不断绝,其他都没有获得成功,根本原因是证悟远远不足,这与印度的修道士形成强大的反差。



第一章共分四段,每段之间都具有逻辑关系。《道德经》分段解读极为重要,可以证实每一章都有内在论证逻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整部《道德经》的逻辑性。
第一段经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有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六个概念。这是典型的概念分离,是解开道的内涵的关键。老子心中证悟的道与世人语言的道天地悬隔,虽然字相同,但内在境界极为不同。这是宣说经典首先要阐明的,这叫开宗明义第一个道是判教,把世人的道与证悟的道判别,让弟子放弃可言语的道,契悟不可言语的道。
语言与道的距离是巨大的,不明这点则学道无益。这一思想贯穿整部《道德经》。可道是指凡夫所称道。关键是“常道”指什么?常和道都是道家术语。常指永恒真常,帛书是“恒”常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但后面“知常曰明”的常原来就是常,因此原文的常与恒是有区别的,今天的版本已经无法区分了。



恒指时间上的无限性,常指真常不变的本体性,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词性不同。借助帛书《老子》,我们可以读出常与恒的差异,这也是老子的原意。辨认术语很重要,是读懂《道德经》的第一步。常道就是真常之道,永恒之道。一个常字使道的正义凸显,与凡夫的言说之道区别。
从“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看,常与复命有关复命的含义有系统重置的概念,即宇宙一个轮转周期,佛教讲宇宙成住坏空为一个大劫,二者类似。恒则是指一个轮转周期之内因此从常和恒二个概念可以看出老子是从宇宙一个大劫(借用佛教名相)之内和之外双重证道。



庄子说:“迹,履之所出,迹非履也。”足迹与产生足迹的鞋子不是一回事。庄子又说:“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庄子清晰的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分为二个概念,这是逻辑学家(名家)的概念分离能力。概念分离正是逻辑学家的武器,没有概念分离,认知系统就建立不起来。
哲学家的思想进步正是借助于概念分离这一工具,后世名家的“白马非马”是把白马与马分离为二个概念,才有这样似乎不合理,实际合理的结论。概念分离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抽象思维促进思想的深入和文化的发展。第三十八章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都是概念分离,然后才可以论证推理。科学的成功同样需要概念分离,分离才精确,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可道与常道的概念分离是老子建立道的认知体系的第一步,只有这样的概念分离,老子的宇宙架构才得以建立。概念分离是一种判教,天台宗智者大师对佛教进行了藏通别圆的判教,使教理清晰可信。在老子的宇宙架构中概念分离可以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是人性改良的可靠途径。老子坚信,只要有可靠的宇宙架构作为人的生存指引,那人性改良就会最终得以实现。可道与常道的概念分离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第一段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与第一句都是运用概念分离在下定义,使可名与常名区别开来,消除弟子的概念模糊。



“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名”不是简单的称名,而是指认知者对道的具有严密逻辑的认知系统。如果名只是称名这样一个简单内涵,则开头二句话就一头雾水。学人会问,至高无上的道与名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名是敲门砖,总是要被抛弃的,有必要置于首句经文吗?老子定中已经证得绝对存在者,同时也是绝对创造者的道。
如果要让修道成为可能,必须有一套认知系统和相应的修学体系(闻思修),这是借假修真。二句话的文字形式相同,但内涵不同。凡夫语言对道的认知系统不是“常名”,用后即弃,不可执著常道是鞋子,常名是足迹。足迹是鞋子踩出来的,没有鞋子就没有足迹,鞋子应该带着,足迹不应该带着。



“非常道”暗示常道是存在的,“非常名”暗示常名是不存在的。这个区别十分重要,弟子应该直接体验道,而不是停留在常名上,最后成为空洞的语言。认知系统本身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必须以道为本。所以庄子进一步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名是一个工具,如同筌是捕鱼的工具,捕鱼时不可缺少捕鱼工具,但鱼捕到了,就应该扔掉捕鱼工具。这是老子的“道与名”的中道观。
开创认知系统的严密逻辑性,精细的概念分离是建立逻辑系统的必要途径。老子是一个逻辑学家,“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了。佛法中同样有因明学,成为证明佛法真理性的逻辑学。逻辑学非常枯燥无味,但不可缺失。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逻辑成为最核心的真实,如同对于生物来说,基因是最核心的真实。



第二段经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解说“非‘常名’”一句的。有了后面二句,“非常名”真义就清晰了。认知者对道的认知系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道自在的存在,“独立而不改”,但认知体系不是如此,是后于道的。这个认知系统(名)绝对不是先在的,不是独立的。
这里老子首次提出了无名学说,并在后文多次重申(道常,无名;道隐,无名),是根本教义之一。司马迁《老子列传》说老子“无名自隐”,老子道家契悟万物的本原是无形的,名只是认知工具。这与世人正好相反,世人争利争名,是混乱的根源。
老子真实姓名无人知道,这是老子的戒律。庄子如此大智慧,辩才无碍,但来历模糊。张良的师父也是无名,河上公隐居河上,钓鱼修道,不知何名。天下无道,不得已出世而有名,应该在适当时机功遂身退,自然才是他们的归宿无名是无为的第一步,无名都做不到,无为更不可及
经文: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就是无名,这是本来状态。弟子应该以此修行,方能入道。无名显示道的混成,以无分别智观察。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说天地万物与我是无二无别的,是混成的,是同。接着说:“既以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本来面目就是一,还能用语言描述吗?“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但一动嘴说出混成妙理,语言已经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一说出来就不再是一了。



语言、念头已经把宇宙真相践踏了,此时“二”实际上已经诞生。一代表无分别(混成),二代表分别(小成)。老子把混成又称为大成,这是不显形的成。相比之下,显形的成只是小成。老师黑板上写个一,问学生看见了什么?学生答:一个一。老师说:不对,有二个一。学生说:只有一个。老师说:黑板上一个一,你心里还有一个一,这不是二个一吗?念头一动,就复制一个,再一动,再复制一个。
为一和谓一是不同的。使用语言,又把语言灭了,实证那个一。弟子一定要区别语言和本来面目的不同,科学家应该区别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与光子的本来面目,光子是一,没有波也没有粒子,人们只是用波、粒子去描述而已,光子还可能是其他。既然是混成,可能性太多了。



无名学说非常有价值,但应该正确解读,还是要把祖师证悟境界如实记录下来,积累文化,供弟子学习,形成道藏、大藏经这样的文献宝库,不然文献失传了,损失无法弥补。当年佛陀虽然口授佛经,但弟子凭记忆全部背诵下来,哪怕一个字都不能丢失,然后结集成无比珍贵的经藏。
现在佛教的《大藏经》最为丰富,《道藏》也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典籍,但遗失实在太多,历史上还有多次人为破坏。儒家最重视读书,但儒家竟然没有儒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个人的著作留下来的远远超过华人同时留下的典籍。契悟大道的经典缺失必然会造成思想的贫乏。



经文:有名,万物之母。第三十二章说“始制有名”,既然心念动了,有观察者出现了,名是不可避免的,但切记名是制造出来的,如同造假,或者说是复制品,拿来教学用。画家的名画必须珍藏起来,不能教学用,混成的道当然更应该珍藏在妙心中。
《道德经》用名来述说,世人用名来交流,但纯朴的道不要因此而丢失。老子为弟子解困,不然弟子记住无名,昏睡过去,还说是祖师说的,这也是过失。振作精神,努力学道,还必须一字一句的阐说,每一个概念都不能混淆,要严格考试的,甚至要辩经的,道的传承不能中断,必须像吟游诗人荷马一样整部背下来,高声咏唱。



母是疑惑点。母代表道,但简单的把母理解为道,二句经文就含义不清了,似乎老子的逻辑糊涂了。是否可以反过来说呢?肯定学人会这样想,以为是互文,互文在文学中很多。第五十二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始、母不能互换。始更为古始,是胚胎,是种子,甲骨文造字学上一看就明白。古代发生一场激烈争论:“天地有始吗?”或者问:“万物原来就存在吗?牛一直是牛,马一直是马吗?”争论分为二派,一派认为有始,一派认为无始。
庄子说:“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齐物论)。无始派是最高的智慧了,无法超越了。这是混沌学说的必然答案。“有名,万物之母”,此万物已经显形了,孩子呱呱堕地了。母与子相对,始是孕育中。所以“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的语言是严密的,与“有始、无始”的最古老命题有关。老子这里叙说的是无始派的观点。



王安石的断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此断句,名不再是术语,与上段不连了。宋代是一个思想精细化的时代,有与无的精细理念得到高度重视。宋代儒学复活,正是借助于思想精细化的工具。道家思想是高度精细化的,儒学思想虽然最接近人情,却成为软肋,在道家精细化思想面前失去了逻辑的严密性和魅力,从而失去了自信。
一位画师听闻“凡夫不是真凡夫,因为凡夫内心有见道的渴望”的绘画秘诀,从此灵感勃发。儒家缺少对宇宙人生真相的热情,缺少高度精细化的抽象思维,远离了人内心见道的渴望,忘记了“凡夫不是真凡夫”密法。



西汉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空前繁荣,经师辈出,传承严谨,学派众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规范人间的行为。东汉末年儒学已经被党锢摧毁,人心失去了对儒学的心理依赖,魏晋玄学兴起和佛教的传播,使儒学步入低潮,儒家的理论短板暴露无遗。北宋五子终于意识到理论架构的重要性。
于是对老子《道德经》产生了极大兴趣,极端抽象的理论概念受到了儒家文化精英的深度研究。所以王安石、苏澈、司马光、吕惠卿、范应元这一批宋代《道德经》注释家提出了新断句,同时也提出了新解读,从而提高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解构能力和对广大士子的说服力。



这是王安石新断句的时代背景,儒家思想家已经深知精细思维和建构宇宙论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心愿,不是致力于功名的兼职思想家所能完成的,这是需要实证的,一旦实证,就会对功名毫无热忱。
王安石的新断句让学人耳目一新,后代注释家拥护者极多。王安石的新断句虽然推动了“有、无”这对哲学理念的认知,但却偏离了本章的主题和上下文,同时也使中国哲学家的第一个庞大的逻辑严密的宇宙学体系受损。



第3段经文: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万物显形了,这是大事件,平衡打破了,一显形就不是一物,而是万物,所谓万物万形。道体怎么啦?宇宙怎么啦?这不是大混乱的开始吗?这二句经文比上二段更为深入,玄照妙心出现了。心智是领悟的主体,可以细分为七阶:觉知-分别-意识-思维-沉思-禅定-玄照。
觉知就是接受五官信息;分别就是信息成像,牛马各有物象意识就是认出牛是牛,马是马,知道牛不是马,马不是牛,并与记忆比对思维就是知道牛马的价值,如何利用,产生爱憎取舍沉思就是让牛马的物象淡化,心智逐步放弃爱憎取舍,探索牛马本身,甚至转移关注点。



禅定就是心智进入无欲状态,牛马的物性彻底消失,成为纯粹的象,对心智几乎没有影响,最后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清静地;玄照就是牛原来就是马,牛与马与我都是混成的本来面貌,无二无别,都是道的化现,心智彻底消失,妙心呈现,观一切皆妙。这个妙不是观出来的,而是本来现成,妙心只是进入混成的本来面貌中,与之为一,无主无客,主客一如。
了知心智七阶十分必要。世人进入前三支:觉知-分别-意识,第四支进入一半;科学家进入第四支思维,第五支沉思进入一半;哲学家完全进入第五支;禅师进入第六支禅定,第七支玄照进入一半;证悟者进入第七支。禅定是止,是契悟混成道体的关键,智者大师止观境界不可思议。
止观又称定慧,止即定,慧即玄照。无欲是止,神解是观。常无欲则一个大劫如如不动,后文说“常无欲,可名为小”(34),又说“欲无欲”(63)这是老子在大定中,虽然万物显形,但如幻如化,不离道体混成,故一切皆妙。显形是假,混成是真。青青翠竹,皆是法相;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但对于世人就不同了,常有欲中,一是此生常有欲,二是生生世世(物化中)常有欲,三是万物(欲界、色界、无色界)常有欲,故世人眼中只见徼,有形,有边界,固化,甚至混乱,醜陋。老子出定也称常有欲,一自观徼,二观世人所观为徼,三妙徼同观,妙徼不二,子母双照,一心三观。徼是现实地,妙是究竟地。徼的本来面目还是妙,一旦复性,依然是妙。世人面前,翠竹是翠竹,黄花是黄花;证悟者面前,皆是法相般若。
混成道体因为常无欲和常有欲二种观法,显现妙和徼二态,但世人心智中只呈现徼(现实地)的一态,没有妙(究竟地),所以世人与圣人所见有别。天地万物诞生以来,混成体道并未发生变化,并未失去有序性。这里凸显禅定和观法的重要。证悟者和世人心智的区别就是禅定和观法。



世人的认知是染污的,所以只能看见万物的显形,看见徼。世人不能“无有入无间”(43),观出万物的妙。老子的观法是清静观,即使出定,也能做到妙徼同观,子母双照。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证悟者观妙之法。
常无欲断句是确定的。王安石“有、无”断句未妥,自己意识到有逻辑瑕疵,所以注释说:“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注释很精微,但忘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3)并与“弱者道之用”和“有生于无”(40)经文义理冲突。无与常道一致,有与非常道一致,佛教的无常翻译受此影响。老子是逻辑学的始祖,整部《道德经》逻辑十分严谨,决不松散。



按王弼断句解读,能够更好解读老子逻辑的严谨。这里宣说“常、无欲、有欲、观、妙、徼”六重根本义。庄子说:“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入定能观真谛,出定能观俗谛。真谛和俗谛是二态,真谛是妙,俗谛是徼。入定中观到无形无边际,出定中观到有形有边际。老子所观的成像就是叠加态,与量子力学所观很近似,这是混成的宇宙真相。平行线交叉了。
此章被忽视的重要理念有四个:名、徼、欲(无欲、有欲)、同这四个理念极为重要,是老子的宇宙模型和认识论的架构点,离开这四个架构点,老子的宇宙模型就崩塌了。



名是第一个被忽视的架构点,是道的认知系统。
徼是第二个被忽视的架构点,显形的、固化的、有边际的现实地,是肉眼所见的一切。世人以徼建立错误的认知。徼与妙相对而立。
欲是第三个被忽视的架构点,具体说就是无欲和有欲欲是心念的生灭,无欲就是入定状态,有欲就是出定状态。



同是第四个被忽视的架构点。妙与徼是同,这个同是指玄同男人与男人是相同,男人与女人是玄同。阴是独立的,有边界的;阳是独立的,有边界的。但阴与阳二者是玄同的,生生不息的根源在此。家庭中男人和女人把对方称为另一半,这是一个新理念,说明男人和女人的边际是虚假的,自己只是一半,还有另一半,这样的思想才能组成家庭,才能生生不息。阴和阳表面是有边际的,实际是无边际的,这才是玄同。理解宇宙的本质是玄同,这才是大智慧。这正是《道德经》要得出的结论。
第4段经文: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二者,妙与徼也。同,玄同也,即徼即妙,妙徼不二。异名,即是假名,如梦幻泡影。“此二者同,出而异名”,经义很精妙。



“同谓之玄”,点出同的根本意。玄终于露面,大弟子听闻此句,一定感激流泪,忽然开朗。妙徼本来不同,究竟地和现实地本来不同,怎么是同?多少下士、中士、上士在疑惑,里面的逻辑等待开解。逻辑是有等级的,不同的逻辑构成一座知识体系的逻辑塔。逻辑塔分为高中低三层(实际可分为更多层),线性逻辑、玄态(非线性)逻辑、超玄态逻辑。
线性逻辑对应的联系和答案是直观的,一对一的;玄态(非线性)逻辑对应的答案是不直观的,隐形的,一对多的;超玄态(超非线性)逻辑答案更不直观,是超隐形的,多对多、多维对多维;非线性逻辑对应老子的玄态逻辑,超非线性逻辑对应超玄态逻辑。这样构成一座辉煌的逻辑塔。不同是线性逻辑的不同,在玄态逻辑中就同了,这正是为玄同,玄同之上还有大玄同。



子的思想正是建立在逻辑塔的认知之上,单一逻辑无法解释混成道体,多层逻辑的时代已经来临。正像几何学中,欧氏几何不足以解决广义相对论的问题,黎曼几何应运而生。这里借用相对论和几何学有助于分析老子“同谓之玄”的逻辑思想,但二者也不是完全对应的。老子从道体混成读懂了宇宙真相是玄态的,其逻辑思想十分清楚,可以称为混成逻辑,混成逻辑必然是一座单向透明的逻辑塔,因为中间有一座防火墙,只有玄能够穿过防火墙。
顶层逻辑对底层逻辑一览无余,底层逻辑无法窥探顶层逻辑,如同衣服对于肉眼隐形,对于X光不隐形。老子说证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实际就是有座防火墙契悟道体的证悟者对于世间法一清二楚,这是逻辑单向透明的结果。所以老子道家弟子悬壶济世,必要时或作为军事家出现,但同时老子提出不居功、功遂身退的告诫。可惜“同谓之玄”此句经文在《帛书老子》中丢失了,这是传承师的问题。玄是整部《道德经》的支柱,老子大定中证悟混成道体与宇宙万物是因为玄而联系在一起。



历代注释家对玄的注释如下:
王弼:“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
河上公:“玄,天也。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苏辙:“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范应元:“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意”。
吴澄:“玄者,幽而不可测知之意”。
张岱年:“玄的观念,亦即道的观念之变相”(《中国哲学大纲》)。
陈鼓应:“幽眛深远的意思”(《老子译注即评价》)。
玄是隐形的联系。玄的基本含义是:看不见,极遥远,极幽深,不可分别,天边的颜色,比喻为天。玄的根本义来源于甲骨文造字,是一根丝线牵连,极其遥远,但是连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开。玄是宇宙的联系图。
玄有二个要点:一,真实的联系,二,看不见的。老子用玄这个关键的甲骨文字定义了道思维的核心思想,重建了宇宙万物的真相,架构了宇宙万物从现实地向究竟地的演化,即人类社会从争向和,从野蛮向文明的演化。道的根本义通过玄的术语而定义,相比而言诸子百家对道的定义是苍白无力的,毫无哲学内涵的,不可能启迪大智慧。老子用玄字是灵感突发,是顿悟。



玄是第一根丝线,老子还有第二根丝线,这就是繟。老子说:“繟然而善谋”(73),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根隐形的丝线牵住,如同卫星定位,无处可逃,所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理解《道德经》不可以忘记玄和繟这二根看不见的丝线,道的体系是建立在玄和繟的磐石之上的。老子从音乐中悟得无形的丝线,如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这被称为玄。
万物玄同是因为玄这根丝线揭示了有形无形互相牵连,不可分割,世人茫然无知,但真真确确。道与万物之间因为玄这根丝线连为一个混成整体。古代注释没有看到这跟丝线的联系,因此领会了幽深玄远、看不见这一层意义,忽视了更本质的意义--真实联系,互相牵连万物的联系远远超出五官六根感知的范围,这将被物理学所证明。



万物即使今天完全不同,隐藏的联系依然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其中有玄的联系,阴阳也没有独立存在过,因为其中有玄的联系,雌雄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因为其中有玄的联系。虽然今天的牛不是马,但不证明未来的牛不是马,内在联系确实存在只有老子实证了这种隐蔽的联系,并命名为玄,宇宙万物的运行由玄的联系决定。玄的思维一旦进入大脑,思维空间迅速扩大无数倍,创造力不可思议。
魏晋时期老子道思维被称为玄学,是对老子玄的学说的继承。但不得不承认,后世对玄的理解出现偏差,失去了最核心的内涵--真实联系,逐步向虚玄方向演化,这是文化的不幸。华人文化的软肋由此产生,空谈代替了严肃的玄哲学,自我拯救的力量消失了。这可能是华人性格的某种隐忧吧。老子以玄字命名,体现了老子的深度禅定和玄照。



世人的同是相同,男人与男人同,女人与女人同;孔子的同是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有老子提出玄同,表面的不同隐藏着互相不可或缺,所以是同,过去现在未来是玄同万物因无而生,因和而生,因缺而生。玄是因观而建立,没有观就没有玄。观因为禅定而建立,没有禅定就没有观无欲是禅定的基本工夫。同生于玄,玄生于观,观生于禅定,禅定生于无欲。玄同玄通得一,三无差别。
智慧因玄而生,心智无玄就枯死了。灵感因玄而产生,无玄就无灵感。玄的概念激动了几代人,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画家。玄的思维因子的引入是老子的一大哲学贡献,把道体混成的真相描绘出来。有了玄的思维因子,老子的道思维如虎添翼,开始展示不可思议的智慧。结合现代相对论、量子力学、弦论及逻辑学深入探讨玄的学说很有价值。



经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体混成的宏大宇宙模型更上一层楼。弟子理解玄已经很吃力,明显跟不上老子的证悟境界。但老子不会考虑弟子的接受能力,一定要把真相揭示出来。万世之后必有大觉圣人来与之对话(齐物论),让世人从大梦中惊醒,这个感觉真是“超逸绝尘”。“玄”超过了凡夫的最高智慧,“玄之又玄”超过了圣人的最高智慧。理解“玄之又玄”智力上确实很困难,只能“以其知养其所不知”。弟子还不如在玄的境界上下功夫,做透工夫,玄之又玄的境界也许有所契悟。
庄子说:“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庄子这段话令人着迷,但更多人陷入迷惑之中。这段话是对“玄之又玄”的解释。庄子初观,物与物之间有边界(所谓物际者也);再观,无边界(无际)与有边界(际)之间又有一个隐形的边界(不际之际);三观,无边界与有边界之间的隐形边界也是可以自由穿越,可以逆转的,直至最后消失于玄之又玄之中(际之不际者也)。



所以说造物者与物之间既是二又是不二(物物者与物无际)。这才是真正的玄之又玄的无上妙境。这里从玄态进入了超玄态,老子称为重玄修道士入玄同大定首先证悟了妙与徼的玄同,生生不息就隐藏在玄同之中。天地怎么来,万物怎么来,人怎么来的问题有了一个答案。生生不息是阴阳玄同的必然结果。但玄同大定中又证悟了重玄,即玄之又玄,物之间的边际,徼与妙的边际对于世人是真实的,对于证悟者是虚设的。
现在真正的困难出现了,我们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来描绘重玄之象。黄龙三关的第一句是“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每个人都有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秘密,你的秘密在哪里?黄龙三关称为禅门利剑,锋利无比,把天下学人的智慧拷问个干干净净,把愚蠢揭露的明明白白。这个出生的秘密就是佛手长在驴脚上。



一切的边界都是虚设的,牛与马的边界是虚设的,妙与徼的边界也是虚设的,一切都是玄同的,对于凡夫来说是边界,对于圣人来说都不是边界,对于圣人来说是边界,对于大觉圣人就不是边界,只有大觉圣人与混成道体无二无别。鲜花插在牛粪上,看似平常,实际上就是玄之又玄的无上妙理。
只要有一个生缘,一个秘密的种子,牛粪中可以生出鲜花。大自然本来就是妙,只是凡夫不知道。驴脚可以长出佛手,牛粪可以长出鲜花,腐朽可以化为神奇,肉体凡胎可以证得无生妙果(无生法忍),这就是众妙,无处不妙,无物不妙,不妙也妙。所以,生命是妙的,是无比美好的。



可惜世人无缘重玄妙境,因为世人有欲,不仅有欲,而且嗜欲很深,所以天机浅对于世人这三重边际是实实在在的有,是实实在在的防火墙,穿不过去。世人只能观徼,在分别中观徼,一切都是边际,牛不是马,马不是牛,世人不入玄境,更不能入重玄妙境,听闻也不会相信。
“众妙之门”是理解“玄之又玄”的关键信息。妙再次出现,带有特别重要的使命。观是第一个独创,玄是第二个独创,妙是第三个独创。观、玄、妙是老子的三法印,以心印心。第一章果然是精神大餐,前无古人,高深的佛教从印度传来,观、玄、妙三法印同样重要。妙是三法印之首,《道德经》道妙德善,以妙法济世。



老子从音乐中开悟,第一悟到玄,第二悟到妙。妙是对音乐的赞美词,老子找不出更好的词了。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就讲了90天,宇宙万物太妙,生命太妙。鱼为什么能游?鸟为什么能飞?北极熊为什么能长出绒毛御寒?这些都已经超出人的理解力。妙就是不可思议。但最妙的还是心,所以称为妙心,能够子母双照,一心三观,与混成道体相应。
妙是不可思议的精神体验,是极乐世界。道体混成,所以是众妙。肉眼见徼,很少见妙,所见之妙,也是秋毫之妙,不是道体混成的众妙。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不可思、不可说,代表语言的极致。老子妙字用的太妙了,找不到更好的赞美词了。老子用字精妙,后世难以匹敌。观、玄、妙三法印印入每一个哲人心中,真有顿悟之感。“众妙之门”引发了最大的想象力,那是最美的,无法用语言描绘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音乐已经登峰造极了,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但离现场的聆听还是“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



音乐的美妙本质上只属于现场聆听,老子用音乐的妙来结束第一章,并且还是“众妙”。老子开启“众妙之门”,就是开启幸福之门,弃争得和,弃野蛮得文明老子坚信《道德经》是有助于人类走向文明,整部经典不断强调不争、善利、守柔,贬斥强梁,反对战争,甚至对恶人发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警告,最终对实现“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公平正义充满了期待。这是《道德经》的主基调和心智模式。
集体聚餐合影,咔嚓一声,照片出来了。女士大喊,太丑了,不要这张!吓一大跳!女士的脸不就是混成的道体吗?可哭可笑,可丑可美,有无数态。咔嚓一声,只有一态。女士是A,照片是P,世人错把P当A了。P是徼,A是妙。P是有限,A是无限。



C是真知比,即P\A,C=P\A=0 。世人的知是有限的,与混成的道体相比,“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庄子),光子不是粒子,不是波,只是粒子和波的二张照片,光子的体性是妙,是无限,将来还有无限的发现,这就是妙。大千世界有无限的无限,这是众妙。只有玄照妙心能够契悟众妙之门。
第一章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结束,真是不可思议。这是《道德经》的大纲大本,只有唯一。

本章要点:
1,道至高无上。
2,文化建立在抽象思维的磐石上。
3,抽象是理的真实,理是更高等级的存在。
4,观、玄、妙三法印。
5,子母双照是妙观察。
6,观徼浅矣,观玄深矣,转观转深,众妙之门。
7,众妙之门是悟道妙果。
散文诗译文:
伟大的道啊,
我称颂您的圣名,
当称颂的时候,
我忐忑不安,
因为任何圣名都不足与您相配,
即使用最圣洁的语言称颂您,
您比任何圣名都更加高高在上。
任何圣名都是短暂的,
只有无法称颂的道才是真常的,
我把对道的崇拜深藏在心中,
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亘古之时,
天地尚未开启,
您独自存在,
安住于大劫的寂静地,
道体混成,无名无相,
经过了不知多少大劫,
不知什么力量让您感动,
开始运化天地万物,
天诞生了,
地诞生了,
金木水火土五种有形物诞生了,
海洋中出现了鱼类,
陆地上百花盛开,
百兽在大地上自由行走,
鸟在天空中飞翔,
您给万物赐了嘉名,
您已经成为万物的母亲。
我在玄同大定中观照这一切神奇的造化,
真是奇妙无比,令我无法想象。
我离开玄同大定,
顿时显现出山河大地,
显现有形有相的万物,
它们互相区别,显现不同,
但我知道它们都是道的造化,
道生万物,万物归道,
我把无形无边际的称作妙,
我把有形有边际的称作徼,
妙显现未固化的相,
徼显现固化的相。
其实妙可以转化为徼,
徼可以转化为妙,
世人的肉眼只看见徼,
从来不知道背后的妙,
更不知道妙徼可以互转,
这就是世人的可悲。
道和万物,
妙和徼,
无形和有形,
本来无二无别,
非同非不同,
这就是神奇的玄同,
肉眼观看是不同,
但道眼观照是相同,
肉眼看牛是牛,马是马,
道眼观照牛就是马,马就是牛,
牛与马与人,
原来都是道的化现。
我把道的化现称为玄,
玄是一根细长的丝线,
一头连着万物,
一头连着道。
虽然肉眼无法看见玄的存在,
但玄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因为玄就是万物之间的联系,
就是道与万物的联系,
有形与有形之间有肉眼看不见的联系,
有形与无形至间有肉眼更看不见的联系,
无形与无形之间有心智无法感知的联系,
无形与更无形之间有心智无法感知的联系,
正是有形的、无形的、更无形的这些联系,
阴和阳二位创造神才大显身手,
创造了广袤的宇宙,
创造了虚空,
宇宙间虚空是最神奇的,
没有虚空我们渺小的身体将无处安身,
我们的心灵将无法自由驰骋,
还有比虚空更虚空的,
还有比玄更玄的,
因为道是混成的,
道是含藏,
道是法则,
道是神奇,
道是创造,
道是静,
道是动,
道是一,
道是无,
道是玄德
道妙德善,
道是不生不灭,
穷尽世人的智慧也无法领会的奇妙,
我无法描绘更玄的神奇世界,
只能称之为玄之又玄,
看到了玄之又玄的世界,
众妙之门就此开启,
欢呼吧!歌唱吧!
当窥探道的玄之又玄的那一刻,
知道含藏了无限的可能性,
我的玄照妙心已经打开,
我的心不再哀伤,
只有无限的喜悦。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来源:公众号“道一讲国学经典”,专注道德经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2-11-24 0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天,每天中午看一个小时,还没有思考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24 09: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好像明白了点,但仔细想想好像什么都不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4 09: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友吉祥!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1-24 09: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你不明白,是他把你讲不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24 09: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从其本质上讲是不连续的,而这会产生困惑和伤感……思想将存在的事物区分成外在的和内在的,从这种分裂中产生了冲突和控制……思想是不和谐的,它所有的意象、意识形态以及真理都是自我矛盾的,而且具有破坏性……。”与先生讲到“名可名,非常名”提到的人的认知局限(所以要用完即弃)何其相似,先生解读之精深,读来真是法喜充满,感谢!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1-24 09: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先生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4 0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1-24 09: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友吉祥!可读(听)头条、喜马拉雅,详解更明白。喜马拉雅刚开始,头条世间较长,积累较多。道德经微妙玄通,义理难识,唯有遵循道思维和道逻辑,方能有所领悟。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1-24 09: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看了半天看完,恍恍惚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20 , Processed in 0.2120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