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回复: 19

《天道》五台山论道片段解读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0 0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寺庙 日 内
智玄大师:
二位施主,坐下说话
三人落座
智玄大师:
敢问二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
韩楚风:
                  《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丁元英:
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的究竟法门,可悟而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在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知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的方式、方法,是真理。这种智慧只能通过自悟来获得,修是修不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修是一种主观行为。修的目的是为了成佛,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了。而悟在明性,在于理解什么是佛。也就是说,当你知道什么是佛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佛了。佛性不是一物,而是一知。求是求不来的。
修行的人通过清规戒律来约束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本性。而真正悟道的人则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反思,来明辨是非。通过求诸内心,来获得对事物的判断,以思维意识来决定行动。觉悟的人,道由心生,以道律己。修行的人则通过清规戒律、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欲望。一种是通过觉悟,看透了欲望的本质,而不为其执着。一种是着相于欲望,而通过清规戒律来扼制欲望。有这种信仰与信念,而没有证得真经的人,虽不会做什么错事。但却因执着于因果得失,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念起与本心,如此循环往复,终不得成佛。
智玄大师:
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无量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到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
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
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佛是一种觉悟(或者说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而不是某一个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在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觉性),但不能说有自己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人就是佛(或者说就能成佛)。人的本性可好可坏,但佛性却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融之态。当你发现它后,它就会影响你的行为,进而表现出来。如果被现实的欲望所阻碍了,那么这种通向觉悟的智慧也就被蒙蔽了。但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没发现(也就是说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话),那也就谈不上悟与不悟、修与不修、道之为道了。而只有知道了何为欲望,并放下了欲望的人,才是真正的达到了涅槃之境。
看透世间七情六欲的智者,只能算是佛教中的人相之佛。达到一种自洽即止的状态,这还算不上无量圆满。因为,如果佛有量的话,就不能称为 无量佛了。佛法无量,讲的是对求真的探索永无止境。你说我有欲望?我所欲者并不是世人所执着的七情六欲。你说我没有欲望?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求着真理。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形容此刻的状态时,即达到圆满之境了。
佛教的境界若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其是一种脱离人本世界的智慧。它追求真理,秉持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此为非文化(因为其本身就不是基于人文思考为前提的,因此这种智慧用我们的文化概念是无法涵盖的)。
从浅义处说,佛法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你有你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我有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此基于人本社会的善恶、是非等的智慧,即文化。
而从众生处说,则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制胜方法,虽然可能本意是好的,但好像也无法体现我佛的慈悲为怀(而丁元英此行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讨得这个心安)。
智玄大师:
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难能可贵。依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到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依贫僧看来,施主已经悟道了。但离修成正果仍有一步之遥。这一步 进则净土,退则凡尘。意思是说:如果你愿意踏进来,那咱就要讲个普度众生;如果退这一步,就是独善其身了。而这最后一步,是要丁元英达到一个“舍我”之境,把自己悟到的智慧去传授给其他人,实现普度众生的佛门最高境界。可这一步,就算只让丁元英选择踏进来,对丁元英来说都已经算的上难如登天了。
丁元英:
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与基督我进步得窄门,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中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而丁元英回答的也很直接。承蒙大师开示,我与佛的缘分到自悟这里就算缘尽了。要我普度众生,在下并没有这个想法与打算(个人觉得,这里丁元英之所以不选择大师的提议,并不是因为这条路艰难,而是因为丁元英更在意悟,而不是通过教别人,而让别人去修。其次,像丁元英这种出世态度的人,也不愿把自己置身于这红尘之中自寻烦恼,因此,也可以说他是知难而退,不过别人的看法其实并不重要,这里就不再继续深究了)。
那么韩楚峰读的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呢?
所谓真经、涅槃等等,讲的是一个方式、一个状态,方式是修不来的,只能从自己的领悟与体会中得来。而修只能修得方法。但若执着于方法,也就永远也无法得道。也因此,才会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那么何又为“道”呢?举个栗子,请你介绍一下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请你介绍一下你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不可说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道”是一个人的方式与状态的集合,而方式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能与他人言说的,只是其中的方法与状态,而方式则很难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我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源于先改变自我的认知方式,进而影响行为、改变状态。而这个过程,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悟”的过程。修来的只能是方法。因此,修行不取真经(意指:靠修是永远也无法得道的)。也因此,“道”经常被形容为“玄而又玄,妙不可言”之物。因为不可说,所以不可与说。所以,但凡论道,充其量不过是讲个所以然罢了。
还有一层意思是,如果把取得真经当作自我修行的目的,那也是修不来真经的。真经就在你回身反思自我认知方式的地方,关键在于自己放下修的执着与目的,而转身自我反思,求诸于内。也因此,人人的觉性都可以成为佛性。但如果没有掌握这种认知与思维方式,那么我的觉性也就不是佛性了。
悟道之人就不要再谈什么神灵之类的,如果执着于修,那么是无法获得智慧的。只有放下执着,反身思考事物的本质,再由本质向外推演事物原本应有的样子,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每个人的悲欢离合、荣辱生死,又有哪个是前生注定、上天安排的呢?
如果执着于表象(意指:身上的那件袈裟),看似身静,而非心静。只有放下欲望才能觉性空寂。你们执着于这幽幽古刹,千年梵钟的宗教形式,却妄求参悟佛法,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hr/>后面这段基本都是白话文了,就不逐句解读了。按照自己的理解,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吧。
最后这段,主旨思想是丁元英跟大师说明了来意以及接下来的动作。在丁元英的观念里,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属于杀富济贫,但这在论道时,丁自己也表达了“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这个观点。这也是丁对自己这次计划的自我解读。但终究于心难安。因此,才来五台山不惜重金寻求大师,希望求得一个心安。而大师对丁计划的解读则是:“计划妙就妙在以扶贫为命题,我(指丁元英)杀富并不是为了济贫,而是为了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来表达:社会财富分配问题。有钱人凭什么就理所应当有钱,穷人为什么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阶层跨越。为什么有钱人被一个比他更强的人击败了,就成为弱势群体了,就不公平。而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致使抢了有钱人的饭碗,反而不对了。那么如果用这个逻辑的话,前面你们有钱人被更强的人击败是不是也就不能作声了呢?”。这里也映射出丁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直坚持把自己从整件计划中摘出来的原因。
而大师在解读这段的时候,只是点到这层意思,其目的并非局限在这一件事情上。而是说“责骂者,责即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意思是说,透过这个事,有识之士需要讨论的不仅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先来讨论何为“公平”的问题。如果把乐圣被丁击败看作是不公平的话,那么乐圣被王庙村的农民击败就必须被看作公平。因为,你不能只想着自己不吃亏,不论对手比你强还是比你弱都不能动你的蛋糕,这样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仁人志士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案:“什么样的结果,才是公平的呢?”。因此,智玄大师才说“责即诊”。你骂我可以,但你得给我个解决方法。否则,这就是个绝症,至于这个结果是谁死,怎么个死法,你们也就没有资格再去品头论足了。
<hr/>后面还有一段,韩楚风和丁元英靠在栏杆上抽烟那段,韩楚风论的扶贫之道。原文是:
扶贫之道,若按次第而分,也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
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是为哲人文化。
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
意思是说:
一、对于王庙村来说,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发家致富,虽然破格,但是实实在在的在做脱贫致富,人们切身感受得到。我做的事情,就是我的情感表达,直接、真实。
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是指佛教、儒家之类的道德绑架。那些脱离自然规律而对人思维意识的束缚,美其名曰道德,实则最不道德。
三、不把那些看似合理,实则因为利益群体而产生的道德扭曲的弱势文化打破,那么中国将何谈强大?大智大爱,舍身成仁,是为英雄文化。
至此,天台山论道部分,算是暂告一段落了,连续几天熬夜整理文稿,还望各位观众老爷三连支持一下。如有不足之处,也欢迎理性指正。如仍觉意犹未尽,可移步微信深度交流(文章下方附微信ID)。
在视频最后,再基于天台山论道的主题,留几个问题,欢迎各位观众一起交流讨论:
1、普度众生,是否为执念?
2、既然佛法在悟而不在修,那为何世人在度而不在缘?我之度人,于人是否为求道?求求而非悟,佛之本愿否?
佛法本无边,只度有缘人。一切皆由缘起,而缘又起于因;而这个因则起于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它可以是任何问题,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天下苍生。度,则是讲,当你遇到这个问题时,刚好有人给你讲了另一种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放下执着,性空寂灭 等等)。但只有通过自己的问题才能够更方便理解,道之为道(当然通过自悟也是可以的,这里只是回答上面“度与缘”的问题)。而最后不论是修也好,度也罢,终归是需要自己悟出这个“道”来的。只是有人来度你一下,更容易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以上所讲,如果你没悟道的话,那么,这属于一个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范畴。举个栗子:类似于“四维时空”。我们知道有这么个概念,但我们无法理解它(不要杠你是数学专业的,你懂这个,意义不在于此)。
因此,如果回答上面的问题的话。“道”起于因而成于缘,终归于悟。
至此,同时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普度众生,是为执念。因为,度人的前提,讲究一个“缘”字。
3、所修正果,是否就应是统一果?佛之正确,是否为绝对正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道”这种追求本质的思维方式就一定是好的吗?)

声明:未经作者允许,对作者解读部分的内容,禁止任何转载、引用。

VX:Deepoch(一只蚂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0 0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0 09: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是手段,不能为修而修;悟是目的,是借助修而对相的一种不可言说的心理体验;每个人由于受其文化教育、成长环境等的影响,对于相同的相,其心理体验是不同的,只有屏除主观意识看到实相,其心理体验才是悟;悟有小悟和达悟的区别;大悟才能称之为觉,其悟到的体验称之为道,其本人才能称之为佛;望月观指实则本末倒置;心为悟道之体;修为悟道之相,悟道为心之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0 09: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条条大路通罗马,此生无有神仙骨,纵遇真仙也难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9-20 09: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9-20 09: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最不道德的道德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念,是独立自主靠自己的思想意识,这在儒家文化看来是最不道德的,但是对个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最道德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9-20 0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终归都是一种思想形态对群体的思想束缚。也不能说是束缚,只是一种思想框架与思想边界,在一个群体内达成了一种共识,以至于那些想脱离这个框架与共识的个体,变相的被排除在了群体之外。我们之所以执着,还是因为自己想要融入这个群体,而不被其接受。心中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0 0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您的看法,按照您所说的,最不道德的道德就是一个群里思想框架对群体的束缚,那么第三个层次打破一种思想框架再给他们新的思想框架,那是不是也是不道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0 09: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碎点东西,是为了引发思考,使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而非再给其另一个框架。是通过杀富济贫这件事,打碎世间的道德框架。世人在抨击丁元英不道德的时候,也就是在说自己不道德,进而引发世人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道德。对这种为了打破世人思维框架,将自己限于舆论风口、舍身成仁的行为,是为大智大爱,视为英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9-20 09: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丁元英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是靠父母靠皇恩……他想打碎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用新的明主法制观念思考,也就是打破弱势思维,重新建立强势思维。如果思维没有对错,那何必打破以前的思维框架呢?所谓独立思考,和哪种思维方式没有太大的关系,您能说王庙村的那些人没有独立思考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22:07 , Processed in 0.537031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