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回复: 1

仰望历史天际那颗星一一怀思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诞辰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25 07: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夜,捧起王安石《读史》,心神浸香,含英咀华,禁不住一倡三叹
这首作于千年前的绝唱,时值北宋熙宁改革大幕刚刚拉开,面对保守势力的全面围攻,波澜不惊的王安石,任风起云涌,心如止水,静若安澜,悠然吟道:“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首联突兀而起的诘问,吐露了对为官行与藏的别样心声。
自古,无数为官者莫不把“用舍行藏”奉为圭臬,当为世所用时,则努力去做,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退而隐居起来。力求做个“圣之清者“。而胸怀收拾旧山河大志、视功名尘与土的高贤之臣王安石,一门心思"致君尧舜上“,立誓为革弊政,救万民而“行",惟独不为个人名利而“藏",在“圣之任者"崎岖路上铿锵前行。
颔联以傲睨自若的凛然正气,藐视一切守旧势力。面对“黮闇”之辈对变革铺天盖地谴责申斥以及对个人的恶意中伤和肆意攻奸,他始终安如磐石,大有纵使天塌地陷也绝不妥协毫厘的气概,铮铮铁骨,日月可鉴。
循着这位“唐宋八大家”笔底起波澜,流墨又滴血的字节跳动,为后人展示出中国改革史上一次风云为之变色的大规模变法。
“改革"一词,可迫朔至战国时期,识时务顺时势的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法令,将国人穿戴的传统长袖服饰改为北方游牧族的窄袖短装皮革胡服,学习骑马与射箭,从而揭开了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崭新一页。
至此,扬长避短,除旧布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历朝历代,大凡有作为的君臣,无不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轨范,王安石正是中国改革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杰出代表。
早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曾上万言书,慷慨陈词变法,无奈仁宗昏聩,一腔大志,遂成流水,直到力图改革弊端的宋神宗即位,王安石才如龙遇风云,大展所长。当王安石将变法书呈上龙案时,神宗双目为之放电,心为之怦动,于是,延和殿一锤定音,他力排众议,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拜为国相,一场期待已久的变法拉开序幕。


始于公元十一世纪的这场变法,规模之大,创举之多,领域之广,时间之久,史上前所未有。王安石吸纳了吴起、商鞅变法“士可杀,志不移"的鲠骨之气,借鉴桑弘羊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宋朝几乎要振兴了。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虽然国家财富堆积如山,国库银两飙升,但老百姓依然贫穷如洗。加之新法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安石曾先后两次罢相。加之用人不当,朝臣党争加剧。最终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隐退江宁的王安石悔恨不已,不禁悲愤叹道:“亦罢至此乎!?不久,这位独享"唐宋八大家"天下大名三十载的执拗相公便郁然病逝。
对于王安石变法,赞者、诬者、惑者、迷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他矢志不渝改革的底气从何而来?
细心的人们不难从《读史》的颈联和尾联中找到答案。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什么是历史的精神呢?“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什么又是高贤意呢?
被誉为“通儒”的王安石,力倡以经统史,遵道而行。他以卓越的经学造诣,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显然,这位改革家心目中的高贤意像,就是要遵循老子的水、庄子的树、鬼谷子的门和周文王的经。
老子的水: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以百态存于自然,于自然无所违也。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它剔透、清澈,少许尘世的浑浊、污渍;它淡泊、宁静,少许人性的贪婪、喧嚣;它灵活、包容,少许处事的笨拙、狭隘;它既寓动于静、宠辱不惊,又随形而存、蓄势待发。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惟有水是平的,随时随地能填平欲望的沟壑,始终维持自然界公平。地球由三山六水一分田组成,水占比大而自以为小,水泽万物而不争名利,容纳一切而不与其发生矛盾冲突,所以又是淡泊名利之源。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流不腐,最接近于道。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庄子的树:无用之用。擅长通过汪洋恣肆文风和瑰丽奇绝想象的庄子,先后标举了冠盖如云的樗,耸入云宵的栎,阴覆千乘的商丘木和枝叶茂盛的槁木四颗参天大树,依次递进,多次拓展,成为一个意象体系,阐述了"无用之用”的玄妙哲理。
伐木者和匠人都对大树不屑一顾: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故而鄙夷之:此乃不成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庄子却以为“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显然,庄子的“无用之用”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地延续和升华。在匠人眼中,此类树大而无用,但世间万物存在即有用,“植”入绿色,“树”立希望,“造”福子孙,“林”荫后人。炎炎夏日,高卧浓荫千乘下纳凉休憩,岂不悠哉乐哉?!如果将其移置于沙砾荒漠,为不毛之地披上绿妆,岂不是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无材之木,亦可成材。树木乃天地化育之物,质朴自然,更会对人的品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使之逍遥于“有用"“无用“利害关系之外,始终保持清新脱俗和安然自若的心境。
世间万物总是辩证的统一,有“无用之用",就有“有用之无用",庄子指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由此可见,无用之用,是在深谙天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明白知止不殆,方能长久。“损有余而补不足”便是自然在寻求平衡的结果。无用之用就是倡导不争、守中,从而达至大巧若拙,大成若缺。无用之用,终为大用。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应效仿先贤,守住本心,少私寡欲,甘于平淡静处,韬光养晦,才能充分发挥“无用之用”。
鬼谷子的门:捭阖之道。战国时期"谋圣"鬼谷子,独具通天彻地的智慧,他隐于世外,深谙天道奥妙,身怀旷世绝学,将整个春秋战国置于股掌之中,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
鬼谷子谋略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捭阖之术上。捭阖,从字面理解就是门的开闭。捭为开放,阖为闭藏,也就是开合有道,张弛有度。捭阖包含阴阳、进退、开闭、柔刚、盛衰、大小、高低等多方面含义,充满辩证色彩。一开一关,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纵横家游说的重要说术言略。
如何把握开与关的规律?鬼谷子认为,首先必须顺势而为。要仔细观察阴阳现象的变化,了解事物生与亡的途径,预测事物发展的征兆,从而准确把握捭阖之规律; 第二,审定有无。通过度量对方的才智,测量对方的长短以及虚实,再谋定而动,才能扬长避短;三要度权量能。缩与放均建立在准备周详的基础上。如果未能探测出对方的实力程度和数量,必须自我封闭或通过封闭迫使对方离开; 四是隐志待时。"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予",善于忍耐,等待时机,反戈一击,才是最佳捭阖; 第五变以求通。这是捭阖最核心的东西,鬼谷子认为,捭阖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此语很浅显但道理非常深邃。对于每个位高权重者来说,这可能都是需要一生学习的大学问。
周文王的"经": 与时俱进。作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是“天行健”?就是说宇宙或自然运行的规律永远是发展前进;什么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任何人包括大小官员的一言一行,应该符合宇宙或自然规律,按照宇宙或自然运行的规律“与时俱进”。而《易经》之“易”字,上面为“日”、下面为“月”,代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切都在变化。在这里想起了一句十分有意思的话: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人类就是要在这种日月轮回、不断变化之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似乎才是“易”之真“经”。
王安石所倾慕所钟情的四位高贤者的意象里,蕴含着深刻的处事哲理和为官之道。也许,这就是他改革路上披荆斩棘的不竭动力。
一场历时16年之久的变法虽然折戟沉沙,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王安石并没有失败。 他超前的改革思想,变法遗产,创新观念,就像一束火炬,照亮了后世变法图强之路。


历史总是在摧枯拉朽的变革中前行。王安石变法三百年后,变革之风席卷天下,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俄罗斯改革、明治维新,以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等。时至今日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全球变革潮流势不可挡。
有点意趣的是,据史料披露:20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罗斯福内阁担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从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名叫陈焕章的清朝翰林所著的《孔门经济学》中读到王安石变法的举措,非常欣赏,于是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粮备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分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救荒问题,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渡过经济大萧条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作为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访华期间,多次提及王安石,赞誉有加,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提出欲寻王安石的后辈子孙。
前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中曾提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值得一书的是,王安石死后,将他赶下台的保守势力代表司马光不无遗憾地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他的政敌苏轼在敕文中写道:“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由此可见,王安石无论人品、文格、仕德都是一个大写的儒相、一位名符其实的改革家。
历史上,凡非常之世,要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然而,自古变法多艰险,无有不流血牺牲。变法,变革,改革,总把新桃换旧符,腐朽化新生,权益再分配,须行非常手段,必遭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仇雠反扑。但总有勇立潮头,前扑后继,变法图强,自我辈始。
吴起变法,乱箭而亡,但变法却使楚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管仲算是幸运的,他任齐相后,主持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始得以奠定齐之霸主地位。商鞅变法,惨遭车裂,但他用早已点燃并高举起的熊熊火炬,照亮了秦统一的道路;; 晁错为削藩而被腰斩于东市,其锐于为国远虑之精神气贯长虹; 荆公改革,虽未成,犹以思悟笑千秋; 明万历首辅张居正革新理政十年,身死未几,戳辱随之,却为大明国祚续命五十载。晚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人士发起的戊戌变法,推行仅103天便遭到无情镇压。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光绪帝也被幽禁至死,实堪可悲。一代代改革巨匠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坛险恶,既令人扼腕叹息,又让人肃然起敬。千百年时光匆匆而过,改革壮士骸骨亦已成灰,然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精神却永载青史。这正是:
往事如烟,浅笑而安
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青史标名,流芳万古
浓墨重彩,彪炳史册
合上诗文,遐思飞度,推开窗帘,遥望星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年不朽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恰似镶嵌在历史天际一颗璀璨的星辰,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晶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25 07: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难得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0:37 , Processed in 0.5593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