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回复: 0

“东海之中,有兽焉”,《山海经》表写异兽,实为先民生活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9 16: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hr/>《山海经》中有许多异兽仙人,它们各有神通,而它们发挥效用的方式不尽相同。
祭祀、佩戴和食用,是书中所讲述的主要途径。
一般来讲,主流认为《山海经》中所记离奇之事,不过是先民想象,或由真实事件变形、抽象而来。
这看起来似乎荒诞不经,但实际上,在这本书中所记的事物蕴含了先民早期的自我认知。



“我眼观世界”,《山海经》实际蕴藏着先民的生活智慧,表为虚妄之言,内里却有一片真实。
当他们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环境时,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将自己的生存经验与现实相融合,由此诞生出了这些奇异的动植物、仙人。
它们蕴含了先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至于有哪些观点与妙用,下面就来一探究竟。
围绕需求而生的异兽

纵观《山海经》全文,其记载的异兽大多稀奇古怪,它们的形象更像是各种生物的部分肢体组合而成。
同时,在书中对于这些异兽的描述,常常会提到其拥有某种特殊的作用。
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划分成两类:一是福祸相生,它们诞生的方式往往伴随着一些重大事件。可以是天灾,也可以是人祸。



天灾自不必说,大约是先民对于奇异自然现象的另一种抽象解释。
例如像肥遗这样人们见到就会遇到干旱的异兽,还有出没在人间就会带来洪水的蛮蛮。
还有一些异兽,当人们看见了可能招来徭役,又或者会得到安定与和平。
比如,见到了狸力,这一整个县的土地赋税都会加重,又比如见到了凤凰,则代表着天下太平。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动物,本身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好处,能成为人口中的灵丹妙药,或者是抵抗一些威胁的利器。
比如,佩戴灌灌可以保证自己不受蛊惑,吃了可以止痛的白鵺等等,这一类动物在《山海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也难怪有人调侃说,这本书将国人爱吃,什么都能做成菜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海经》里的异兽们,不仅外形怪异,而且神通广大。
它们的外形和力量背后,其实代表着先民在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与大自然搏斗,得到的生存方法与经验。
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先民们为了满足自身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而对某些动物进行了驯化和饲养。
这就跟我们现在认为猪、牛、羊肉都是比较合适的肉材是一个道理。
这都是老祖宗在成千上百次驯养动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最好吃,也是最保险的肉食。
而先民则从直观的自然观察中,认识到了灾难与动物有一定的联系,认为它们的出现会带来有风险。
如今,经过科学的探索,我们发现,它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关联,是由于它们对于天象的变化,拥有远超人类知觉的感应。



例如它们可以根据声波和气压的变化,预知灾害的来临。像暴雨前蚂蚁会搬家,地震会出现许多小虫子大规模迁徙等。
不过,在远古时代,先民对于自然的认识还很匮乏。
他们只是根据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认为灾难与动物之间有一种有着强烈关联性。
先民们会记录下这些动物行动的情景,从而针对即将降临的灾祸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所说的原始民族对于动物作用的认识和运用,与《山海经》中描述的动物特征及功效有着一定的联系。
《山海经》中的异兽看似奇形怪状,但它们的外形却是根据最初的普通生物,经过添加、删减和重新组合而成的。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超凡力量,则是人们对生存生活的最初体验,只不过在书中进行了夸大和放大。



所以,这些异兽之间的关联,并不是最初人们杜撰出来的,而是一种可以被追溯到的东西。
这种相关系并非先民凭空臆想而出,而是建立在现实之上抽象而成。
我们无法直观看到其中的逻辑,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构建,却可以反映出最初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究和单纯的思维。
书中针对动物神奇力量的描写,也是先民追求实用的一种功利表现。
《山海经》中记载的动物,大部分都是根据人的需要来设计的。
比如部分动物能感应灾难,于是可以吃这种动物,人类便能借此避开灾难。
又比如,有些动物的牙齿、骨头有驱邪、庇护的作用,可以让人远离疾病,那么就可以佩戴这些物件,在心理层面上获得力量。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作者在描写异兽时,针对怪兽的奇异形态和作用进行了细致描写。
对怪兽自身作用的重视,实际反应出了先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属于是初始人类认识世界的蒙昧状态。
除了观察和食用动物以外,《山海经》中还记录了一些山,先民认为这些山中又有山灵,由此又产生了山神祭祀这一信仰。
向山神献礼祈福

山中向来蕴藏着大量珍贵的资源,这对于日常缺乏生活资源的先民来说是一个宝库。
但由于生产力的原因,先民很难完全认识山的全貌,对山缺乏整体的认知。
人类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而高耸的山林正好契合了这一点。
他们普遍认为神仙生活在高山之上,我们的古代传说,也确实大多与高山相关,比如昆仑山、不周山等等。



先民对于山以及山灵有着崇高的敬意,以至于到了畏惧的地步。
例如,他们在进入山林,得到了想要的资源,便会心存感恩。
而当当他们走进深山,被一些不知名的动物、毒物袭击,或者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毒气、瘴气袭击而中毒。
他们就会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山中的精灵鬼怪,或者认为这是山神对他们闯入山林的警告与惩罚。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那时的人们由己推人,他们认为,如果能和山灵取得沟通,表明自己的来意,并做出承诺。
或者像山灵表达谢意,感谢他们给予的恩赐,以此就求得山神的庇护。
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大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是山神的具现。



再到后来,当人类对山的认识越来越多时,山神的形象也就越来越具体和塑造立体起来了。
《山海经》中奇形怪状的生物,既是先民的精神,也是他们对神的信仰。
例如,《山海经》中的《山经》就是一个例子,《山经》中的每一座山都有其各自的神灵和相应的供奉方式。
人类塑造的“山”之神像,是人类自我觉醒和对权力的渴望。
在构建山神形象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动物大多是马、牛、羊、蛇、鸟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
他们选择将它们来添加到山神的形象中,这样既能维持着山神的神秘,又能拉近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与其说是将人的形象元素融入到了山神的形象之中,不如说是人对山神想象的人格化。



它拥有区别于人的兽类特征,体现了人对力量的渴望。
例如,人们希望自己可以像鸟一样展翅飞翔,像马一样可以飞奔,像鱼一样可在水中自由呼吸等等。
因此,先民是从自我的视角来构建山神形象,融合了人与动物的因素,表达了对自己之外力量的渴望。
这些山神除了有怪奇的形象,他们还拥有控制天气的能力。
在原始时期,人民的生产效率很低,所以他们的食物都是依靠大自然赐予的。
他们相信天灾是神灵降下的惩罚,只有神灵祭祀献祭,祈祷天灾消失、自然和谐,他们才能获得好收成。
在祭品的选用方面,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使用谷物,如黍,酒等;二是使用如圭,璋,琥,璜等玉制品。
也有人以“活畜”为祭品,也就是以动物的血液为祭品。



而三种供物的选取又有其特殊的含义:以谷畜为供物,常与当地的生产状况密切相关。
祭品的多寡能体现出当地的生产水平,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祈求来年能够有个好收成,不受灾害的侵袭。
古人还很看重玉,认为玉很珍贵且有灵性,把玉当作祭品来用,可见他们对祭品和对神明的尊重。
而献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能够从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粮食和牲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玉又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古人从自身的观点出发,将这一点与神明联系起来,以为只要献祭,就能让他们满意。
有些祭品是从山上得到的,带回山上,献给山神,以表谢意。



在献祭时,人们常常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神的需求进行剖析,这也是一种以自身为核心的功利价值观思考。
古代先民思想的缘起

《山海经》中展现了先民们需求的投射,从中能够窥得一些他们生活生存的痕迹。
而这种思想能够出现,其实源自对生存的需求。
那时,他们的生存条件很差,周围的环境十分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水旱灾害、野兽、瘟疫等等。
人类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工具来捕猎、驯服野兽,但是在面对天灾和疾病的时候,会变得束手无策。
有些灾难,人类是不可能用自己现有的认知来解释的,所以他们必须要用某种东西来警告自己及后代,让他们至少能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先民在观察大自然时,会注意到动物的一些行为,通常伴随着某些灾害。



因此,他们将这些生物与灾害联系在一起,《山海经》中关于这种浩劫的描述,也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产生的。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类神奇的动物,它们可以预测灾难、战争、瘟疫等。
这种预测能力的本质,实际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灾难的感知,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求得生机。
异兽还有很多用途,比如可以吃它们的肉或佩戴骨头、毛发,给人类治病、驱邪,这些都是为了让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
它体现了中国先民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海经》中关于诸神的描述,大都是一些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形象。
用这样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神”,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共同达成的认识。



在《山经》中,关于山神的描述,主要是以现在熟悉的动物为主,而它们大多是那个时代部落的图腾。
在对山神的描述中,又添加了一些先民的图腾,表现出了先民对图腾的信仰。
在先民看来,山神是神秘而强大的象征,他们拥有的许多东西是馈赠的
由此,人们选择以祭拜的方式,来表示对山神的尊敬和感谢。
这一仪式的真正意义,除了对神灵的敬畏,还有人们期望和平与丰收。
祭祀山神并不只是一种对神的崇拜信仰,更是一种祈求,希望神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这个看似自私自利的思维模式,其实是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获得的经验的总结。
它以某种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表现出了祖先对生命的美好期望和向往。



从《山海经》所记录异兽形象、山神祭祀,可以见得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就开始以自己的双脚认识、丈量大地。
其思想形成的理由,是生产力的落后,以及面对天灾所造成的生存危机促使人们形成了一套经验和认识。
总之,《山海经》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生存体验和思想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管人们对于书中的志异意象的看法是否一致,或者对于中国人的“实用”思想是否有其独到之处,《山海经》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17:54 , Processed in 0.4013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