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热点四:孔乙己的长衫
【热点背景】
最近,“孔乙已文学”一词冲上热搜,配有导语:“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一话题很快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阅读量数亿次。
孔乙已是谁?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小说中,“穿长衫”代表的是读书人,而“站着喝酒”又表明生活过得比较窘迫。鲁迅先生刻画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恰好“击中”了一些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处。
很多人觉得,这位语文课本里的人物,就是当下的自己,于是写下“孔乙己文学”:“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已脱不下的长衫。“读书让你的眼界变开阔,所以你不满足现状,可你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
【模拟试题】
近期,“孔乙己文化”爆火,当代很多年轻大学生以孔乙己自嘲,说自己如果没有上过大学,一定能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正所谓“脱不下的长衫,放不下的笔杆。”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思路】
首先,切题表态
从前,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如今,大学生却是待业躺平青年的象征。“孔乙己”文化的兴起,也正是映照了当代大学生的窘境,那就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现状,他们既放不下身板去从事体力劳动,又无法在相关专业领域谋得一席之地。当代大学生纷纷穿上“长衫”,我认为需要全方位透视。
其次,分析原因。
第一,思想有偏差。大学生曾经作为一个“光宗耀祖”的金字招牌,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中,助长了当代青年的虚荣心理。将高学历与成功和体面联系在一起,并认为高学历一定可以进行等值变现。
第二,岗位竞争大。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很多中小微企业扛不住压力纷纷倒闭,从而丧失了很多就业岗位。而每年的毕业生都在不断增加,与正在减少的就业岗位不匹配,造成了人才过剩。
第三,蓝领待遇差。现如今,虽然蓝领收入不一定比白领低,但是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舒适程度要远远高于蓝领,在福利制度和保障机制上,白领要远远优于蓝领,导致蓝领职位没有高学历人才进行补充。
再次,提出对策。
若要毕业生脱下“学历长衫”,打破孔乙已魔咒,还需多方合力,久久为功。第一,高校教育好。高校设置相关课程,帮助毕业生认清现实找准定位,避免出现眼高手低,挑三拣四的现象,从拈轻怕重的就业观转变为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并且注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侧重实践培养。
第二,政府帮扶好。政府要把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通过增加临时性的公益岗位,高校科研助理岗位等,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帮助毕业生度过难关。
第三,待遇保障好。人社局必须保障好蓝领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管,面对企业侵犯蓝领合法权益,比如不签合同不交社保,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要进行严厉处罚,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从而在社会层面增加蓝领工作的认可程度。
最后,总结升华。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青年人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更不能被眼前的困境消磨意志。“孔乙己”们要主动脱下长衫,以笔为剑,继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面试热点五:守好“三农”基本盘
【热点背景】
2 月 13 日,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于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模拟试题】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首先要抓好“头等大事”,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思路】
首先,切题表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过去的三年疫情期间,粮食安全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形式复杂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要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其次,展开论述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守护粮食安全,基础的是资源维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土地资源富集,粮食生产就能保供。这意味着,农田就是农田,也必须是良田:既要确保 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又要努力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
确保粮食安全,关键的是科技维度。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技技术提升,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育种能力建设··..·.凡此种种,都需要向科技要生产力。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粮食安全基础更牢靠、更可持续。
扛起粮食安全,重要的是责任维度。人们常说,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围绕粮食安全,该有的责任必须扛起来。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践行粮食安全,日常的是生活维度。应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强节约粮食工作,狠刹浪费之风,从餐桌抓起、从每个人做起,树立节约观。既要吃得丰富多样,又要吃得适度适量。对粮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每次“开源节流”,都是在加重安全的砝码、安心的保障。
最后,总结升华。
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守住耕地红线,端稳粮食饭碗,距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在广哀田野上孕育新的丰收。
——————————
面试热点六:高手在民间
【热点背景】
3 月 13 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谈到新一届政府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李强总理说,“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高手在民间”一词通俗易懂、很接地气,原意指身怀绝技者隐藏在百姓江湖,一般引申为现实社会中“藏龙卧虎”。在中外记者招待会这种重要场合,李强总理强调“高手在民间”,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引发广泛关注,迅速登上微博等平台热搜榜。
【模拟试题】
结合实际,谈谈对“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思路】
首先,切题表态
这句话是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在谈到新一届政府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说到的。这句话意义深远为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到基层去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才能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其次,具体论述
第一,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领导干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时代,各级政府和部门收集各种信息的手段大大增多、效率大大加快,原来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有被弱化、异化之虞。例如有人认为,如今“动动指头”即知天下事,调查研究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收集基层单位数据,不一定非要“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逐渐形成了这种不下基层不愿见面的调研之风。但是,关起门来谋划工作,理论脱离实践,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问题难免会一大堆
第二,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治理好兰考的风沙,焦裕禄从群众中学得锦囊妙计:为让东山早日披上绿装,谷文昌虚心向群众请教:为改变小岗村面貌,沈浩挨家挨户走访探寻致富的真招实策。他们的实践经验证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多到基层去拜访群众,才能将分散的智慧集中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提出做法,总结升华。
李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高手在民间”,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旨在强调各级干部下基层调研时力戒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自觉抵制形式主义歪风,走出办公室,真正沉下去,倾听民心民意,汲取群众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找到真药方。换句话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战无不胜的法宝。这才是李强总理说“高手在民间”的深意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