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帛书版: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白话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轻举妄动,朝令夕改,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hr/>书接上段。
1、“为学”是向外修,为了获得更多的外在经验知识,这些知识越积累就越多,所以那些大儒才日复一日地求新、求知,还要“时习之”。求道则不能如此,为道者应该每日减少自己的主观妄念,力求达到虚空、平静,如此才能得“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2、其实,老子只是陈述了“为学日益”的一个事实,并未对其进行批判,也并未表示反对的观点。结合上一章,可世人往往理解为学日益,却不知道“为道日损”,因为要向内求。 “为学”、“为道”可以看成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两个方面,“为学”就是不断发现其中的新知识、新事物、新变化。“为道”就是不断思考这些事物的本源,思索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3、“为学”了解的知识太多就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想法、欲望,这样人就容易在茫茫世界中迷失,而“为道”所进行的思考、反思,就是为了防止人们迷失,让人们不背离自己的根本。就像放风筝一样,“为学”使之高飞,“为道”使之不脱离绳索。
4、“为学”并不是目的,世界上的知识如何学也学不完,那你还要不要学?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老子换了一个角度,如果追求道,那欲念一天天减少,而且符合道,就不危险了。
5、所以要向内求。一个人如此,统治者更应该如此,无为而治。因为道是永恒的,即不是随机变化的。一个统治者如果朝令夕改,要么没有找到真正的“治国之道”,要么就是内心私欲膨胀。都不适合来治理国家。
治大国如烹小鲜,动作尽可能的少。动作一大,小鲜就碎了。
6、这里再提几个问题。
①、如果去“为道”要不要学?
②、统治者无为,那么如果逢乱世,其他人有为,我们除了批判,就管好自己就好了吗?如春秋战国,如匈奴侵犯汉朝,我们就一直无为?怎么理解无为?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又怎么样去为道呢?
④、为道要“清净为天下正”,出发点是少消耗资源,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是,提高人类的协同性不也是降低损耗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