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
8
新手上路
第一,进一步训练“专气致柔”。“虚静”实际是“专气致柔”的更深层。“致虚极,守静笃”,则可保证大道境界的绵绵不绝。
第二,“观”修道之反复。《道德经》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观”在此处属于方法实践,含义较为丰富,初层含义可解释为观察、审视自己状态的起伏,从而“涤除玄览”。这是个体对“虚静”工夫的进一步涵养、维护、纯化。
第三,守柔。《道德经》通篇都在诠说一个核心:“守柔处下,不争。”要保身就得身退,要往前就得居后,要高扬就得处下。“守柔处下”是《道德经》的“三宝”之一。
第四,减损。《道德经》的“以道观之”“无为而无不为”,乃至寡欲、处下、虚静等方法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涵养个体生命的指向。其根本在于对自我障碍的减损。这种障碍的核心并不是外物,而是自心形成的固执观念。
一者,以“无为”指导修道。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作为是以有限个体视角来进行的,这样必然是处处掣肘受挫,效验有限。必须与道沟通,立于大道之巅,“无为而为”,才可能真正完成道前筑基、入道初门、致虚守静,进入大道。从而具备视野、力量的无限可能性。
二者,活用“无为”而成立世间诸有,即如何妙用于世间。有一个问题需要重申:《道德经》思想的产生是为解决人自身的问题——“超越”一切外物,保持“无为”状态,以至于“无不为”,实现生命存在价值的最大化。
三者,以“无为”来安顿自身生命。《道德经》道论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达到与道浑成,从而自在、自足、自作的境界。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生命是以欲望为基本形式而存在的,这必然导致生命的局限性和种种残缺。无为,实际上是将生命存在的价值拓宽、最大化,不再限于欲望层之狭窄。《道德经》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使用道具 举报
0
1
3
5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0 15:46 , Processed in 1.5817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