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回复: 0

《中庸》第一章 • 中庸三纲领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26 14: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庸.第一章(一)》——中庸三纲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率(suǒ)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此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其大意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被称之为《中庸》的“三纲领”,是整部《中庸》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这句话之重大意义。

     北宋程颐说认为《中庸》首章是“孔门心法”,孔子的孙子子思因担心它在流传中出现偏差,于是“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较为深奥的一部书。它的主旨在于探讨人性的内在条件与外在行动之间的关系,由此涉及属于本体的根源性问题。
事实上,任何学说,只要是为人类指出正当途径者,在它背后必定都有一套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儒家的基本理论,可以在此找到。



     《中庸》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它的含意却自古以来未能说得十分清楚。
为什么如此?因为它不是针对现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长远的传统与独到的见识,对于人性的本质所作的论断。
这是一种信念,但不是没有根据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由经验归纳而得,但却可以用来说明人的主要经验。换言之,人之所以构成如此的人类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恶,又要求行善避恶,好像真有一种命令在其中主导,其原因正是《中庸》说要说明的。



     这三句话”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作者认为: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类运用这些道理来修成诚的美德,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做“道”。
圣人应当用“道”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教”。
在作者看来,先有“性”,后有“道” 再有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理论产生的一个源头。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理解这个开端是我们进入《中庸》的关键。

    在这里,“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是天的一部分。所以,第一个要认识“天命”。
《中庸》中所讲的“天”,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天文科学的天。是抽象的,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把它当作为宇宙之间万事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天命之谓性”,人性从哪里来?天命。命不是下命令的命,这个命是当成赋予、给你的,生命当中自然有这股力量给你,这就是“人性”。



简化起来讲,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在儒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影响改变的。
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所谓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拿西方的哲学观念,真、善、美的。这就话是为了告诉我们生命的本源。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哲学一个“天”、一个“道”字最难说了,每个字都有好几种可以借用。先要研究这个“天”字的道理,(据)六书的道理,这个里头是假借的符号,代表形而上,它所含有的特殊性即人性(生来就有,区别于动物的天性),联系在一起的,即禀赋给你那个人性。

     人本身就是一个“仁”。这个“仁”,以他的知识为特征,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萌发的种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钱穆先生在一次名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的学术文化讲座中,曾这样解释《中庸》开卷的三句话:“四书里《中庸》的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



天命赋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性’字。我此次来讲中国的国民性,就是这意思。
为什么你的‘性’这样,他的‘性’那样;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样,西洋人又不这样。
这需要拿天时气候、山川地理、历史传习等种种,会合起来讲。简单说来,这即是所谓‘天命’。天在哪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
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们人就代表着天了。可是一个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
   



  在《中庸》里,“天命”是内在于人的,它不是以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提供某种规范,而是直接进入人心形成人性。天命即人性,人性即天命。
故儒家谓“性本善”,遵循人的本性,便是秉承“天命”。儒家认为,是后天的利欲之心蒙蔽了人的本性,才会违背了天命。

     《中庸》所讲的“天”,是抽象的,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把它当作为宇宙之间万事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天命之谓性”,人性从哪里来?
天命。命不是下命令的命,这个命是当成禀赋(讲),赋予、给你的,生命当中自然有这股力量给你,这就是“人性”。



    南怀瑾大师说,《中庸》所讲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人性呢?但是有一点,在儒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搞坏的。
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所谓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拿西方的哲学观念,真、善、美的。——“天命之谓性”。

    所以才会有后面一句:“率性之谓道。“性,可以讲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讲是天道、人道。率,义即遵循。遵循你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南怀瑾大师认为“率性之谓道。“的“率”字应该念成“suǒ”,叫做“率(suǒ)性之谓道”。
他说:就如我们现在普通话讲:率(suǒ)性这样子办好了!率性是这个率(suǒ),要注意。
有人爱念成率(shuai4)性,有一种方言念率(shuài)性之谓道,好像是湖北人念,四川有一部分人也念率(shuài)性,率(shuài)性之谓道。什么叫率(shuài)性呢?我们都晓得率(suǒ)性这样干就干了,那个率(suǒ)性就是自由意志,那叫做道啊?
那你正在吃饭,我饿了就拿过来,“为什么拿我的?”“率(suǒ)性之谓道,我要吃啊!率(suǒ)性吃了,抢了就抢了嘛!”——那就不通了,所以是大问题。“修道之谓教”,所以要打坐吧!因为他说要修道哦!(这里)不是说打坐修道这个“道”哦!这三句话是大问题,全部的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全部的中心要点(都在这里)。



    “率性之谓道”,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这就合于先天的道。率(suǒ),在古代的解释里是“直”,直道而行,很直的,不转弯的,不是老子所讲的“曲则全”,不是歪曲。直,也就是直心,直心——没有加坏的观念染污的,纯洁的、天然的,这个就是道。或者说,是顺着本性行事,依本性至善,第一念的至善之心,这就是道。
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
魏晋清谈将坦白,讲直率,把你的内心坦白直率表现出来,这就偏于道家义。儒家言遵循,功夫便要细密些。但儒道两家还是一义,都是通天人。
或许一个种田人更比一个读书人较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个读书人则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讲修身,而道家在此则不多讲。
换言之,道家重在讲自然,儒家则更注重在讲人文。率性之谓道,亦即是天人合一。



    “率性之谓道”,如果不明怎么个率性法子,那就要修道,修道要以性为根本,你必得要拿根本的这个性,做为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恢复自己本性,恢复自己本性那就要率性,率性叫做道。
“率性之谓道”那个“道”指的就是性,那么,怎么才能率性呢?率性就是要修道。我们知道,性与情是相反的,你要率性的话,就要去掉自己一切的私心,私心这个私就是情,比如说,人与人之间有了利害冲突了,情绪就起来了,用情绪来解决问题,愈是用情绪,问题愈是解决不了,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回到理性上来。



     顺着本性做事就叫做“道”。时时率着我们身中的天性,便是接近大道了,便是在修道、得道之中了!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自从有了这个生命之后,我们已经具有一个性理与规则了,率着我们本性内的规则,去做人做事,便能能圆满我们的生命,也是圆满了我们的一身之道。
没有了性,万物的规则都乱了,世上还有什么不变的定理是值得钻研学习的呢?还有什么伟大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呢?世上的一切成就,皆因万物的背后有一个“性”字,在主宰着这一切,但或许世上再聪明的人都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始末。
只是它已俱足一切,且已经与生俱来,任何人只要懂得运用它、启开它,再笨的人都可以得到最大法益,不分智愚,人人所固有。



     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其日用事物之间,每一样都有当行之路,这就是道。
"率性之谓道"。比如说,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就是从生活中摘出一个人人关心的话题,从这个特殊的角度立论,引导世人去学习和掌握"当行之路"。

    但是,人往往不可能直道而行,也未必都会走“当行之路”。
因为人出生之后,加上后天社会、家庭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各种的影响,心思龌龊了、脏了,或者歪了,必须要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它改过来,所以“修道之谓教”。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修道之谓教。”
这个“教”不是宗教的教,是教育的教。“教”者,在古人解释“教”字是效法的“效”,“效”也是“学”的意思,学习的学,跟到来学——教化,所以修道就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人同一切众生、一切禽兽、一切生物不一样,因为人有思想、有教育、有文化,可以把坏的一面把它修正、改过来,人道需包括天时地理及社会人群,故需随时随群而修。
周公所讲的道,孔子出来修,以下仍需不断有人起来修,此便是修道之谓教。
亦即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有变便需有修。但尽有修,还是这一道。



     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固有倾向差别确实不大,思想、行为却有很大差异,这差异不在于性(天命),而在于“教”。教是种顺应天命、自然的人为,并非人凭空生出的“伪”。“性”并非孟子所说的性善,也并非荀子所说的性恶,性如同水,可以清可以浊,向善的方向引导,使善的固有倾向得已成长,这叫修道,就是教。
性有向善的固有倾向,有向恶的固有倾向,人天生就有选择的自由、心灵的主动性,这是可以“修道”的基础,所有人都是这样,具有普遍性。

     “修道之谓教”,教就是教育。我们学《中庸》,学圣人,不仅自己要“修”,你明了这个道的时候,除了自己学之外,还要把这个道告诉他人,这叫作“教”。古时候那些圣人、在位的圣人,那就如孟子所讲的,“作之君,作之师”。



比如尧帝舜帝,他一方面是治国天平下的君主,一方面又是当老师,当老师教什么呢?就是教人学圣人之道,教人家开发自己的本性。当然这个不是直接,对于任何人都是这么讲的,那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各人,他的学习的能力、程度不同,一步一步地来教化。   

     就是没有圣人、天子地位的,像孔夫子,他也是终身的在那里诲人不倦,那就是教啊!己经成为圣人,他就是永久地在那里教化众生,孔子除了自己那样诲人不倦以外,同时也教他的学生,教他的学生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所谓“小人儒”就是那些只顾自己学道,不知道教的“儒”。孔子不赞成这么作法,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一方面自己在学,学到自己有相当教人的能力了,就应该用学到的“道”教化别人。



    修道之“修”,有修明义,有修正义,有传承。周公讲的道,孔子起来修正,又继续有孟子、董仲舒起来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
另一面说,庄子、老子亦来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实是含义无穷。这是《中庸》这三句话里面的原则。   

     这三句话,是影响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最大的东西。尤其后世的、宋元以后的理学家、儒家们,所有讲的儒道、理学的道理,他的修养、功夫,统统从这里出来的。
那么再会同佛家、道家,所有的修养方法,构成中国文化宋元以后儒家的另一套、另一个系统的哲学。

    总的说来,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道,就是见道。“率性之谓道”,就是修道。



“修道之谓教”是行道。见道以后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后如何去行道。
这个道要注意,不是学佛的那个道,也不是道家修长生不老之道;这个道——天人之际,人同天两个不相隔离的,人同鬼神也不相隔离的;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如何去明道而起行的道,这就是“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话下面所有的解释都是在这三句话的原则之下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0 02:26 , Processed in 0.08015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