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回复: 14

《道德经》帛书版第十九章:为什么要“绝圣弃智”?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26 12: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帛书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①,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②。
传世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版本差异:
① 此三言也:传世版为“此三者”。“此三者”也可理解为“此三言”,表示此前的三个说法,但还可以理解为“圣智”、“仁义”、“孝慈”这三者,这样两种理解就有差别了。
② 绝学无忧:传世版把“绝学无忧”后置到第二十章中了,不过据上下文意,应当在此章。
直译:
抛弃“圣明”的名号,放弃“智巧”的心思,人民就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抛弃“仁爱”的偏私,放弃“义理”的制约,人民就会重新恢复孝与慈。抛弃“巧诈”的行为,放弃“得利”的贪欲,盗贼就不会出现。之所以会有以上三个说法,是因为用“圣”、“智”、“仁”、“义”、“巧”、“利”来修补和装饰天下并不妥当,所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表现出本真,恪守住惇朴,减损私心和欲望。如此则无需学习治理天下的技巧,也不会再为治理天下而忧虑。


解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并不是指《道德经》通篇所讲的“圣人”,而是指“圣贤”的名号。包括《庄子》中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也是一样,“圣”统指“至高无上的、尊贵的圣贤之名”。“绝圣”,就是不要树立这样的名号,与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相呼应。
“圣”,字形是在人形上加耳加口,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庄子·盗跖》:“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能凭空推测出房子里藏了什么好东西,这就叫“圣明”。“绝圣”,是指放弃这样的圣明名号,不做能够明察秋毫之明君;“弃智”,也不做善于驱策百姓之智君。
“智”,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智慧,而是指“智巧、计智”等机巧。如第十章所说:“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这种管理、役使百姓的智巧手段,便是要弃的“智”。第五十八章说:“其政闷闷,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不以明察治国则民惇惇,不以智巧治国则民不扰,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在第十八章有讲“大道废,案有仁义”,所以第十九章就要“绝仁弃义”。关于道德仁义之间的关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天下失道失德,便有人用“仁爱”来聚拢人心,希望能够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然而“爱”本身就是一种偏私,有偏私就意味着最终必然会失衡,不能长久。所以当“仁爱”行不通之后,“义”就出现了。“义”者,“宜”也。即可以指“正义”,必须遵循的道理;也可以指“公益”,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交相利”。
从以内在的仁爱之心让大家互相凝聚在一起,再到用外在的条条框框把大家强行约束在一起,已经偏离“道”越来越远了。所以“绝仁弃义”,抛弃“仁爱”的偏私,放弃“义理”的制约,这样人民才有可能重新走回正路,复归孝与慈。


至于“孝慈”,第十八章说“六亲不合,案有孝慈”,其实也是六亲失和之后的产物。那这里讲“民复孝慈”是不是就前后矛盾了呢?并不是。
第十七章是说,只有当不再推崇“仁义”的时候,天下才有机会重新回归于“大道”。只有当不再赞赏“孝慈”的时候,六亲才有机会重归于和睦。那么在“绝仁弃义”而大道复归之后,则六亲就能得以和睦,此时才可说“民复孝慈”。
然而这种状态,却是不能通过颂扬忠孝、提倡慈爱达到的。《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天下无道的时候,鱼儿相濡以沫的状态,可以说很有爱。但是天下有道,鱼儿的“有爱”表现出来就不再是“相濡以沫”了,而是“相忘于江湖”,因为大环境变了。但是如果抱住“相濡以沫”的那种有爱不放,就必须保证它的前提:“泉涸”,也就是天下失道。
区别就在这里。通过有道而得以恢复的孝慈,和六亲不和状态下显现出来的孝慈,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其实我们看古往今来的忠孝小故事就知道了,诸如“卧冰求鲤”、“彩衣娱亲”、“埋儿奉母”,其行径根本就与“道”无关。因此这里讲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此“孝慈”并不是“六亲不和,案有孝慈”的“孝慈”,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与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大伪”相呼应。智慧产生了,大的伪诈就开始被赞许了。像那些会投机取巧的,我们都称赞其聪明、能耐;那些能够欺诈获利的,我们都认为其精明、强干。这些人,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奇者”、“智者”,在整个大环境都认可“智慧”的时候,他们是最能兴风作浪的。就像《庄子》说的“窃国者诸侯”,连国家都能偷到手的大盗也出现了。
所以抛弃对“智巧”手段的认可,放弃想要迅速获利的欲念,这样盗贼才不会出现。如第三章所说“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让那些“智者”不敢出来兴风作浪,这样就不会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此三言,就是以上三种说法,“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为什么要有这三个说法呢?因为圣、智、仁、义、巧、利都只能用来作修饰而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瓷器破了,用胶把碎片粘起来,有用吗?人心散了,用名、利、义把大家强行聚拢起来,有用吗?
所以该如何解决根本问题呢?“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见素”,表现出朴素,把身外杂七杂八的装饰都扔掉;“抱朴”,持守住质朴,把心内乱七八糟的智巧都扔掉。“少私”,不要总想着满足自己;“寡欲”,不要总想着施加别人。“少私寡欲”合用,指的是减少个人私欲。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就可以“绝学无忧”,不用再费心学习治理天下的技巧、方法,也不会再为天下治理不好而忧虑。
加入讨论群领取最新《道德经帛书拼音》WORD版本,可作诵读之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26 12: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几个字解释起来特别多,初读的话感觉就是拿去正面,就不会有反面的意思。比如没有富,就不会穷;没有爱,就不会有恨。但是作为施政的话,然到就是天下大同?共产主义社会?为人道理的话可能好做到。[大笑][大笑][大笑],其实就是瞎掰,古文不太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26 12: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人性的自私,贪婪,到最后就是勾心斗角。所以最初的状态,人之初性本善,最好就是不要启智,人到无为,像最初伊甸园那样,天何言哉,四时也能行,无吾身吾何患。大家都没有启智,世界也就太平了[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26 12: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世界也没有进步了。最好的是大家水平相当,大家盯着社会事务,谁也欺骗不了谁。最后只能妥协于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26 12: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悟性[好奇]牛角尖里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26 12: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私而寡欲,通篇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26 12: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帛书版”还是“传世版”,每件事存在的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缺一不少,少一个都可能导致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事情的变化,所以你要去研究这两个版本的差异,必然要把其环境背景做一个全面的研究,比如:语言的地域性与变化性,就拿不知道来举例,四川方言说“不晓得”,陕西有一带方言习惯说“知不道”,其实都是不知道的意思。假如说“知不道”出现在书中的年代比“不晓得”早,你若认为“不晓得”是后人对前人“知不道”的歪曲理解,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况且,一片5000字的文章“整体”表现出的核心思想,会因为某几个字的改变而发生根本性的扭转吗?我认为不会,可能局部会有影响,但整体上不会。况且这还因阅读者的认识不同而不同。
就比如你对见素抱朴的理解和我就有差异,我理解为:素,本色,意为申为本质,见素,见到本质。抱,抱持,朴,朴实,质朴诚实,也意为“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见到本质并一直保持着“本质”,才能少私而寡欲。因为人只有看不清本质的时候,才会产生乱七八糟的“想法”和“欲念”。也正因为有看清楚了事物的本质,你才能界定你的想法是欲念是不合时宜的想法和欲念。比如你知道了水的本质是水,不会变成金子,你自然不会幻想着这一杯水睡一觉起来自己变成金子的想法。
你也不能说我的理解和你理解不一样,我就一定是错的。再回到开头说的,你要说“帛书版”比“传世版”更符合老子的思想,首先你要确定你的思想和老子的一致。其次,你要在这两者成书的大环境下去研究其语境及表达的习惯等诸多因素,才有可能尽量的客观和不片面,不然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如此你也对不起你的学识,更对不起道德经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26 1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质 解的好。[赞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你说的是因果关系,我不赞同,给他加了个标点[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26 1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界定是少私寡欲?不能说任何念头都是私欲吧,合时宜的就是正念正欲,不合时宜的就是私念私欲。那合不合时宜如何界定?就以能不能见到本质来决定。你见到了股市的本质,明天要涨,你今天砸锅卖铁买入股票,这显然是合时宜的,不是私念私欲。如果明天要跌,而你见不到本质,今天砸锅卖铁买股票,这就是私念私欲了。所以你不见到本质,如何界定你是正念正欲还是私念私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26 12: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按照郭店楚简本来阅读,“绝学亡有”是否前承“亡为而亡不为”更为合适?[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0:43 , Processed in 0.8195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