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回复: 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德道经》之十八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14 15: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德道经》第十章(即通行本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阅读导航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
通行版《道德经》原文
注释
他人之言
参考书目
《德道经》 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通行版《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释:
规:有法度也。【玉篇】正圜之器也。【禮·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前漢·律歷志】衡運生規,規圜生矩。【莊子·馬蹄篇】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時則訓】規者所以圜萬物也。又以法正人曰規。




牖:穿壁㠯木爲交窗也。交窗者、以木横直爲之。卽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廣韻】向也。【易·坎卦】納約自牖。【詩·召南】宗室牖下。又【詩·大雅】天之牖民。【傳】牖,道也。


弥:久長也。其引伸之義曰大也、遠也、益也、深也、滿也、徧也、合也、縫也、竟也。其見於詩者。大雅生民、卷阿傳皆曰。彌、終也。【說文】弛弓也。又【玉篇】徧也。【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註】彌猶徧也。又【類篇】終也。【詩·大雅】誕彌厥月。【傳】彌,終也。又【廣韻】益也。【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又【廣韻】長也,久也。




圣人:汝潁(yǐng)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
黄帝四经: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
黄帝内经: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以上资料来源于:
https://www.zdic.net
http://www.guoxuedashi.com
http://www.renlu.net/
他人之言:
王弼注解:
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
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动常因也。及其有事,自己造也。不足以取天下。失统本也。
由熊春锦校注的《德道经》释义:
常道知天下以意识而有为,经眼耳鼻舌身而知。圣人知天下以思识而
无为,心感体悟、慧观心观而知。所以圣人力求天人合一,通达至道,则可实现无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费脚力,奔走远方。黄帝曰: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同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圣人之道提倡慧性无为思识为用,而不局限于广见博闻,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彻悟宇宙根本道理。若是远求于身外,见识广博,则所知局限于肤浅。
由陈鼓应校注的《老子今注今译》释义:
不出门外,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去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能成功。
引述:老子特重内在自省。他认为我们的心思如果一味向外奔驰就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一个轻浮躁动的心灵,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关返照,清楚心灵的屏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上面的观点,不限于老子,庄子和佛学也持着相似的基本观念(老子的说法没有庄子那样明显),我们还可以笼统地说东方型的思想都有这种基本的认定,这和西方思想家或心理分析学家的观点迥异,他们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焦虑不安的,愈向心灵深处挖掘,愈会发觉它是暗潮汹涌,腾折不宁的。
南怀瑾《老子他说》:智慧的成就
这一章为另一个阶段的转折,有一个大原则我们必须把握住,《老子》下经讲“德”、讲“用”,不是讲“体”;但是“用”不离“体”。这里四十七章与上经讲“道”的第十八章、十九章,有彼此互相解释的作用。换句话说,下经这一章讲“德”、“用”的本身,就是对上经十八、十九章所谓“道”、“体”的一个注解。我曾经不止一次指出,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以经注经,用它本身来注解就清楚了。
《老子》下经讲“用”,在“用”的道理上,这是真正智慧之学,也就是真正大谋略之学。“不出户,知天下”,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老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是,能做到的必须是秀才,这个“才”必须是真“秀”才行;如果是笨才,那就不行。所谓“秀才”,不是指秀丽的人,也不是指科举时代的秀才,而是借科举考中的“秀才”之名,比喻绝顶聪明的人。能够知天下事,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处,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实智慧的成就。一个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
“不窥牖,见天道”,“牖”就是窗子,用不着开窗就看到天道,就能够晓得外面的事物。天道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大道,也可以指实际天文的天体。理论上讲,如果有真智慧修养的人,用不着到外面实际经验,就可以了解事实的究竟。一个真正修道的人,是有这个境界的。“不出户”,“不窥牖”,这些都是用的形容词。
比如,一个真正修养到达无为清净的人,那就是神而通之的境界。刚才说过,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不要把神通看成稀奇古怪,神通就是智慧的成就。坐在房间里,甚至于坐在山洞里,或者在空谷的地方,宁静地神凝气聚的时候,没有物质的障碍,没有房子的障碍,也没有山河大地的障碍,这时假使看天体的星球,自己在定静中就看得非常清楚,而且不会受风雨气候的阻碍。不过,这是一种高深的修养之学,一般人很喜欢追求这一方面,如果因追求而走错了路,往往变成武侠小说里头的“走火火魔”了。进入魔境界的人,也说会看到什么,但那只是意识的偏差,不是正常现象。
老子并没有主张走哪一个路线,也没有主张修养得到神通。这个道理,在上经已讲过,现在下经也慢慢会提到。所以,下面他引申这个理论,讲人的修养,“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就知道得越少了。这个“远”,并不是完全表示距离遥远,如果这样解释的话,等于说许多人出国远游,一二十年没有回来,所以这些人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对国内的事情越来越不了解了。这种说法,也算是一个道理,但这只是一个通常的道理而已。
“其出弥远”的“出”字,并不一定讲偶尔出远门,其实是指知识越多,越愚钝;换言之,知识学问越好,烦恼越深。因为普通的常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蒙蔽了。所以“出”字并不是指出外之出,是付出去,我们在精神生命上,在脑力上,付出得太多,真正的智慧当然就越来越低了。因此,圣人之道是做内省工夫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最后,老子给我们一句结论,也可以说是学问的修养,也可以说是工夫,否则大家听了前面的话,可能认为人不出门,躺在家中床上,就能知天下事,那多好!最好连黄金美钞也掉下来更好。人如有这样的欲望就不行了,什么都会有阻碍了,所以他下面的结论是,如何做到“不为而成”。并不是说,万事都不要做就成功,而是要真正做到无欲,没有任何的欲求。想修道也是有欲的,为什么要修道?因为想求长生不老,或者想求了脱生死,或者想求成佛,要求达到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因此放弃了世间的一切。看起来这个人好像清心寡欲,没有欲望,其实,他的欲望比平常人还要大违反了老子所讲的无为清净之道。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如何能够修养到“不为而成”的境界,达到真正的清净无为。接着下面第四十八章,再说明“不为而成”的道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说,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
中国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尧、舜、禹可以说是如此,禹以后商汤、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圣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说到孔子,虽然他没有取天下,不过他取了另一个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称为素王。素王是没有土地的皇帝,换言之,他是文化王国的帝王,在文化王国中,他号令数千年,甚至可以号令万代。这样取天下,是历史上取天下的标准,也就是以无事来取天下。
“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圣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圣人之道。
所谓学道,学圣人之道,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种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则是道德行为内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业打下来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们在历史哲学上,可以用两个观点来看,三代以上所谓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战功取天下。秦汉以后必须有功在人间,尤其是战功,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汉以后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讲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当时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为什么又说这样是“不足以取天下”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哲学的特点,正如孟子所提过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到秦汉以后,以战功而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以力服人者霸”,就是以战功使人不能不服从。同样两个“服”字,意义完全不同。老子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学,也就是政治道德。
参考书目:
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
《老子他说》南怀瑾;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注译;
《道德经》通行本,王弼;
《说文》;
《康熙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0:51 , Processed in 0.3536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