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回复: 0

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10 2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上一章讲了事物运行规律,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借助这种规律,世人可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总结世人成事的现实基础上,“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提倡吸取教训,正心,深信,精进不止,“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本章上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了心外求物的模式,与“见素抱朴”的模式。并明确提出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主张。因为,“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同于天下大道。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修道的人。为道,即是修道,成道。根据老子第三十八章的论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仁义礼,都是道之花,都能结道之实,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仁义礼,与人为善都是修道。善为道者即脱离有为法的与人为善,无相修无为而治的人。只有无相修无为,才能“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成就自己的功德。并从“无为而有以为”的下德,持续改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成就,“无为而无以为”的上德。并继续改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由“无为而有不为”的下道,玄同万事万物的左右道,“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修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上道。
老子主张的无相,表现经文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非以明民”。明民,使民明。即加强见闻觉知的作用,放纵享乐,自私自利。不是教导人民,心外求物,世智辨聪,智巧伪诈。
“将以愚之”。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返朴归真,安守内心,抱朴守一。
前文有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在证到轮回,生死自在之前,所有的名相都是虚妄,所有的人为都是妄动妄为,与道不合。老子《道德经》,在提倡无为而治的同时,坚定地反对诸子百家以名相治国。因为名相都有对立,而且对立双方互相作用,互相转换,表现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就没有好坏对错,失去了治国的统一标准。对应经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们之所以难于被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这是源于世人随顺自己的喜好,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外求物,“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造成的。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心外求法,必然是国家的危害。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安守内心,抱朴守一,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祉。对应经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知此两者亦稽式”。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是最普遍的治国模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经常警觉这两套模式,拒绝名相治国,返朴归真,“去甚、去奢、去泰”,“将以愚之”,以朴治国,就叫做玄德。也就是玄同于德的,“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玄德深矣”。玄德很深奥。因为玄德可以通过“无为而有以为”,“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有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玄同于道。
“远矣”。玄德包含万事万物。因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都是无为,无为都是道,包含了万事万物。对应经文,“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与物反矣”。玄德玄同于道,成住坏空,循环往复,生死相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然后乃至大顺”。然后才能在道的作用下,极大地顺应于自然。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对应经文,“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7 08:35 , Processed in 0.6158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