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回复: 0

读懂《道德经》—— 序

[复制链接]

3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3-4 21: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道德经》会达到“心中无经”的境界!读一本,略懂;读两本,疑惑;读三本,糊涂;读四本,人憔悴;读五本,脑受损。此后心中无经。
解读《道德经》的书文太多,见解不一,交错纵横;又常常引申派生,脱离本义;甚至恣意发挥,暗藏私货,绕得人如坠迷雾,难见真容。即使只看《道德经》原文,也会惊奇地发现:这宝贝竟没有统一的版本,历史上曾有多个《道德经》!
目前公认重要的《道德经》版本有三个:明朝中期流传下来的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版本(王弼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甲、乙两个版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很可惜,珍贵的竹简本、帛书本均有残缺,目前的通行本主要源自曹魏时期的王弼本,但它也被怀疑已不是老子《道德经》的原貌。
竹简本、帛书本的书名为《老子》,而王弼本的为《道德经》;竹简本不分道经和德经,帛书本分,但与王弼本的不同,其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更重要的是,竹简本、帛书本现存的一些经文与王弼本的存在差异,它们甚至会导致语义相反;最后,王弼本的一些经文与王弼的注对不上,似乎王弼本的经文已遭人篡改。
本人无勘校能力,既然王弼本为现今通行本,权且奉以为用,仅说说如何读懂王弼本的《道德经》。许多书文对王弼本的原文已做改动,为保持原貌,这里选用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德经》原文,仅对其做个别修正。需要说明,王弼对《道德经》的注并不完全被后人认可,他把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解读为以“无”为本的思想,掺杂了过多己见。这里并不完全采用王弼的注,更多地以文辞义理解释《道德经》。
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其大义,但要句句明了,绝非易事。世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无意中会抱着“四书”读《道德经》。儒道有别: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强调人的自然性;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儒家期盼“天人合德”,道家希望“与道合一”(傅佩荣)。它们直指人、至高存在、两者间关系三大命题,是搁置“四书”,在道家领域寻找《道德经》真义的界碑。
《道德经》为道家三玄之一,语义深奥,思想深邃,即使用心研读,也会遇到繁丝萦结。读《道德经》,有“五要”:
(1) 通篇大义。《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很明确:“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识道,需“致虚极,守静笃”,要“知止”“知常”,“学不学”“知不知”;为道,要“清净”“贵言”“不争”“守中”,要“后其身”“外其身”“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这些大义是读懂《道德经》的总纲,时时不能离。
例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第十三章)常被理解为看重身体如同天下的人,似乎才可将天下寄托给他。这是道家早期“重身轻物”的思想,与老子“无身”“外其身”的思想并不相符,不能作此解释。再例如,对《道德经》中的“美”“恶”“善”“信”,常按儒家的观念分别解释为美好、丑恶、善良、诚信。这并不是很贴切,未能准确表达老子的原意。
(2) 各章主题。王弼本的《道德经》分章,分章便有各章的要义,即主题。它们是圈定一章中语句意义的准心,时时不能失。
例如,第三章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多人认为这是在宣扬愚民政策,要设法让百姓放弃知识和欲望。这种解释实际上脱离了该章的主题“为无为”,是不完全准确的。再例如,第八十章提出“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它被批评为守成和消极,这也与该章侧重描述的太平世道主题不完全相符,有失公允。文中凝练了各章主题,并以关键词句作为章的标题,以便掌握各章语句的准心。
(3) 前后主线。《道德经》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有些语句的上下联系隐秘或跳跃。读《道德经》时需上下摸索,循迹相连。它们是贯通语句、协调语义的索缆,需紧紧把握。
例如,第五章的前两句阐述了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不偏不倚的态度,最后一句建议“守中”,即持守中和,其语义是前后相贯的;但它们的中间却冒出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箱)乎?虚而不屈(枯竭),动而愈出”。虽知其意,不明其义。既然有这句,潜在的主线就应有,需搓挲探寻。再如,“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这个因果句的内在联系在哪里?它的主线也需循迹相连。
(4) 字词本义。《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字词的意义接近其本义,往往与现今引申后的意义有较大差别,需查询字词起源,并结合上下文和其它各处的意义,圈定字词最终的含义。字词本义是确定字词含义的源头,要追根溯源,前后对照,最终圈定。
例如,对第五十九章中“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啬”,常按当今的吝啬之意理解,这会导致整章的意义偏离。对第六十二章中“道者万物之奥”的“奥”,常认为其通“燠”(指热、暖),按王弼注中的庇荫之意理解。这虽未影响整章的意义,但破坏了语句的前后关联,失去了原文的美感。
再例如,《道德经》中有两处出现“抱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这两个“抱一”的语义核心应相同,但对第十章中的“抱一”常按上下文解释为神形合一,这对第二十二章中的“抱一”是不贴切的。神形合一并不是“抱一”的语义核心。
(5) 语言风格。老子擅长正话反说。“上德不德”(第三十八章),“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第三十六章),这些都如平地惊雷,让人目瞪口呆。对仗、隐喻也是其突出的修辞手法。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实际也为理解词句提供了方向。它们是理解词句的机巧,要善于应用。
例如,第三十八章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不德”,并非指不修德,否则如何“有德”?这要按正话反说的用语从反面理解。再例如,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这一句,若认为“有无相生”指有可转化为无,无可转化为有,那它便不能在语义上与“音声相和”对仗。这种解释并不准确。
把握五个要点,反复揣摩,往往就会在众说风云中有新的发现。对一些看似明了的词语,便会见到更贴切的新义,发现《道德经》的妙义;对一些疑难词语,往往也可解开疑惑,去除羁绊。序后列举了易被误解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读《道德经》贵在知其原意,悟其大义。许多书籍中对《道德经》都有全文翻译,但古文用语精炼,蕴意丰富,韵律起伏,富于美感,全文翻译往往会限制原有的语义空间,破坏语言美感。这里仅对部分语句做必要的翻译,重在理丝解结,贯通语义,并尽可能用《道德经》的语言解释原文,力求阐明《道德经》的原意。
《道德经》有道也有德,读《道德经》也需有道有德,需有时间的历练,世事的磨练。皱纹、白发、老花眼、五〇肩,这些都是读懂《道德经》的资本。
                                                                                                            二〇一八年秋于西安
附一 易被误解的词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第二章)
“言善信”(第八章)
“载营魄抱一”(第十章)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第十九章)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二十章)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第二十三章)
“天下式”(第二十二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第二十八章)
“其事好还”(第三十章)
“知止”(第三十二章)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第三十九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第四十六章)
“以奇用兵”(第五十七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
“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二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第六十七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七十二章)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第七十四章)
“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五章)
“有德司契,无德司徹”(第七十九章)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第八十章)
附二 难以理解的词语
“用之不勤”(第六章)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第十章)
“蔽不新成”(第十五章)
“袭明”(第二十七章)
“微明”(第三十六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第五十四章)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第五十六章)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7 08:40 , Processed in 0.0965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