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回复: 0

《中庸》解读之君子之道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4 12: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庸》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就是君子修道修行之学。君子修道修的是天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天道就是天命、天性,秉持天命而为就是君子之道,而修道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什么是天命、天性?儒家对于“天”的理解与道家不同,道家的天更加自然,有点接近自然哲学的理解,接近现代人的理解。而儒家的天则带有更多神秘味道,天是有意志的,天是世间生命的养育者,也是世间善恶的监督者,天会惩恶扬善,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会遭老天报应的”,这些都是儒家对天的理解方式在民间的通俗表达。
儒家的这种理解显然无法让现代人接受。不过我们要明白,天的意志本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要秉持践行天的意志,其实就是要求人自身的作为,这就是为什么道家讲无为,儒家讲有为,所以儒家具有非常积极的人生观,在天地人三才中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君子之道?就是领悟践行天的意志,知天命持天命。这个天命是很难领悟的,以孔子的水平才五十知天命,普通人恐怕要难于上青天了。所以孔子知天命能顺其自然,普通人所谓知天命只是把无奈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说了半天,天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因为君子守中庸,所以时刻都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反中庸,所以小人会肆无忌惮,肆意妄行。(既是因为自己没有行为准则,也是因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那中庸又是什么东西?文中用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来讲中庸的道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怎么样,够通俗够简单吧,儒家的思想本来也不是很难理解。中庸很简单,人的情绪没有发生之前的状态就叫中,情绪表达出来都有节有度,不多不少,不极端不过分,这就叫和。这样就把天道和人道结合了,未发的时候是纯粹自然状态(人没有情绪影响的时候,自然而然生活,其实跟动物差不多。人有情绪反应,就涉及到人面对自己、面对别人、面对社会,这种时候才看重作为人的一面)就如同天道自然。
而当人需要情绪反应的时候,就涉及到人与外界社会的关系,这就是人道了,发而皆中节,这就是人道,就是中庸、就是中和,就是人道遵照天道的表达方式。如果能致中和,那就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家都在自己本分的运行之道上了。君子要做的就是,领悟修行中庸之道。
这个中庸之道是从天道演变过来的,但这个道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所谓“道不远人”,只是我们的日常而已,只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就像人天天要吃饭,反而忽略了饮食味道。儒家这种思想跟佛家是差不多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为尧舜。
那么这个中庸之道放在君子修行层面怎么体现呢?这就是君子的为人处事价值观了,这里从君子面对外界与面对自我两个方面来探讨君子的中庸之道。
面对外界。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君子守中,致中和。所以君子与人为善,但又不流俗,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不集群不站队,始终按照自己的立场独立判断,不偏不倚。世道太平志向不变,世道不太平更要坚守自己的内心。
面对自我。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素高贵行乎高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一个人对外能有始终不变的自我原则,一定是因为内在有恒心,自我始终是自洽的状态。怎样才能有恒心,怎样才能自洽?从中庸之道来说就是自己对自己要包容要宽容,不能自己跟自己较劲,如果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不可能有恒心。这就是孔子讲“忠恕之道”里面恕的含义。
按照《中庸》文中的阐述就是君子素位而行,时刻都满足于自己当下的处境。身处富贵就安于富贵,身处贫贱就安于贫贱,身处异端就安于异端,身处患难就安于患难。这与随波逐流的混世根本不同,这是自我独立自我高贵的价值彰显,骨子里体现了儒家精神的自尊自强,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动。所以君子才能“无入而不自得焉”,什么时候都能潇洒自如。
因此,君子才能不怨天尤人,任何时候都是“居易”的状态,富贵贫贱都能轻松面对,不偏激不冒险,永远不会自我迷失。小人就不行了,小人无法安然处世更无法安然面对自我,就会经常把自己扔进搏命犯险的境地,希望靠投机侥幸获利,像赌徒一样,那么多人的上当受骗其实都是这么发生的。
君子素位而行的道理,民间文化有更加朴素的表达方式。我想起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经常说过的话“您挣几千万是您的事儿,我吃窝头咸菜是我的事儿”。顺便说一句,郭德纲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传统文化对他的熏染滋养起了很多作用。所以才让郭德纲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知道守恒,同时身处艰难的时候又能勇敢面对。
中庸之道虽然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但必须通过长久的学习修行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学习(《论语》首篇就讲学习)。因为儒家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学习修行的过程。(《中庸》篇主要在阐述君子之道,至于具体学习方法阐述在《大学》篇)这里主要讲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既然学习是对于道的学习,是对中庸的领悟,那么有什么用呢?很简单,明道达道的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拥有更高的智慧,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所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虽然这里提到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方面,但笼统的说又都是学的范畴,古人的学从来都是和行并举的,所谓“学而时习之”,总之都是为了提升智慧明了事理。这样才能做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君子之学是求道之学,不同于普通的学习。按照现在的理解,君子之学是对于人生的学习修炼,与普通的考试学习技能学习完全不同。所以学习的核心态度非常重要,这就是“诚”,不诚则不能明道,不诚则不能清晰的面对人生。
儒家讲诚的道理也是从天道借鉴来的。天地孕育万物是真诚赤诚的,反过来人要能够领悟由天道演变的人道,也就必须诚。圣人可以秉持诚,所以圣人对于大道能自然生发,不用勉强就能行中庸之道,不用想就能得,从容自在。但学习的人不行,所以学习的人要坚守诚心,持之有恒。
天道自然,天道孕育万物发自真诚,才形成本质规律的大道,这是一个由诚到明的过程。但学道之人就要从明入诚,也就是先要领略天道的智慧,才能自然秉持,自然生发。孔子在讲述自己的求学之道的时候(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普通人千万别自比,相差太远),“五十知天命”,但这种领略天道智慧,自然生发的状态要到七十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且这还是孔子自己的向往,认为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因为《中庸》篇并没有具体探讨学习方法,所以也只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于学习方法的部分我另作《大学》篇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9 20:44 , Processed in 0.5144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