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回复: 0

揭秘被篡改的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4 08: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敢相信吗?道德经有可能是一本修仙秘籍。随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人们发现道德经的原名应该叫德道经,这与传世版道德经内容大相迳庭,其不同的地方就多达700多处。
要知道,古汉语文学当中差之一字,谬之千里,传承千年的道德经很有可能是被后人篡改过的。
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的出土,道德经被篡改之谜被逐步揭开。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帛书版老子,也就是道德经。经过复原整理和对比后发现,该帛书版本与我们现在流行传世的版本道德经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只是只字片句,但意义却千差万别,正所谓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是上层阶级统治国家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传承思想的载体便是书籍,历朝历代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利益和统治需要对书籍进行修改。
将帛书、老子与传世道德经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竟有700多处差异,导致160多句含义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上善若水这一部分,传世版本的道德经是这么写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给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性。
而帛书版老子的原文则为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不给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于善天言善性。
我们发现两者差异,一是上善若水和上善似水,这里其实意义差别并不大,二是不争和有静。不争的意思是说水不争不抢的本性,而有静更像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蓄积力量,等待时机,向时而动的意思,这两者其实就存在差异了。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这个差别才是完完全全颠倒原文的意思,那就是与善人合以善天。首先我们要知道,老子对于人一直是处于一种否定态度,他曾经说过,失道而后得,失得而后得。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认同的是天道,而不是孔子所。推崇的仁义,所以改版的与善人,很明显和老子的思想是相反的,而帛书老子中的愚善天才是老子的思想所推崇的,因为只有天,也就是老子所支持的天道,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于人。
天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帮助他人,而不像人一样列出一堆为人处世的规则,拘束人们的思想。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处的差异。传世版本我们最为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帛书版则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只字片语的改动,就让意思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是指世人认知的道都不是真的道,一个却是说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变化的。
再来看传世版本当中指古之道,以玉经之友能知古史,是为道经。而帛书版本则是执经之道,以玉经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经。
二者只差了一个字,把经换成了古。按照传世版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训来治理现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议,推崇周代之礼治天下。
然而按照帛书版本的理解,则是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天下,所以才要以经之道来欲经之隐。
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传世版本当中除了规避皇帝的名讳而篡改之外,更多的是人为的篡改。
一方面因为思想的不同而篡改,特别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所以有些人总觉得老子道德经中有很多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以讹传讹,会错了意,再加上抄错一诗多字等因素,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传世的版本,虽然读起来语句连贯工整,用词玄妙,再加上历代大家解读的也天衣无缝,但与老子的本意却相去甚远。
自帛书版老子的问世,更多的是刷新了认知,文中之意与真正的老子的思想更加的接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0:54 , Processed in 0.1342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