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回复: 20

荀子——儒家最大的悲剧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3-3 14: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荀子是儒家最大的悲剧!

荀子的一生及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真可谓——可敬、可叹、可悲、可恨!
平心而论,荀子是继庄子孟子之后,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仅如此,荀子还精通道学,可谓是集百家之学的大成者。怎奈,身不逢时,出于战国最混乱的时期。虽三任“稷下学宫”之祭酒,但终有志不得申,而辞职隐居兰陵。从学识上讲,荀子是强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的。其著作也颇丰,言论也精辟,在儒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劝学》《修身》等思想至今为人称道。荀子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名句名言,激人奋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善易者不卜。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但,为什么说荀子是儒家的最大悲剧呢?因为,荀子有大家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另一面。
荀子,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不要太惊讶。且听我给你说一说其中的缘故。
荀子出身儒家,最初也是尊儒尊孔。不仅如此,而且荀子较之他人更是心怀天下,苦民之苦。最初的荀子也是仿效儒家前辈行民教之事,在稷下学宫中更是有机会向齐王献计献策。但,后来荀子发现在那个混乱的战国年代,儒教的道德言论根本就没有人认真听取并施行。于是,荀子的言论也越来越激烈偏颇。
荀子在提出《性恶》论并《非十二子》之后,遭众儒士的反对被赶出了稷下学宫。荀子以之为奇耻大辱,从此立志开始反儒。荀子隐居兰陵后,创“帝王术”,收韩非与李斯为徒。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中讲的“帝王之术”是什么呢?为什么司马迁给韩非子列传要与“老子”一同讲呢?
因为,荀子传韩非与李斯的“帝王之术”中即有《老子》一文,而司马迁知道“老子”最早的出处,就源于韩非子的《解老》与《喻老》篇。
韩非子,从哪里获得的《老子》呢?显然《老子》不是韩非子写的,而是从荀子哪里获得的。因此,在韩非子《解老》《喻老》之前,荀子拥有《老子》。《老子》是荀子“帝王之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韩非的《解老》与《喻老》正是为老师荀子的“帝王术”作解作喻。这“老”字,本是“老师”的“老”,是指老师荀子的。
但,这也不能证明《老子》就是荀子写的啊。确实,仅有此,我们不能证明《老子》就是荀子的作品。
可是,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荀子的《解蔽》。
荀子的《解蔽》讲述了荀子对治天下的看法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天下大乱,皆因:凡人之患,蔽于一曲。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与《老子》相似的思想:“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甚至已经有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身影。
这,莫不是荀子读过《老子》而写了《解蔽》么?
还真不是。这是荀子的原创,而非读了《老子》后,荀子发挥自己的感想。荀子作《解蔽》,目的是要“治心术”,解决人心之蔽的问题,是探究“人性恶”的根由。此时的荀子,还没有读过《老子》(因为,当时《老子》还根本不存在)。如何实现荀子《解蔽》的目的,正是《老子》所讲的内容。如果荀子早读过《老子》,就不会带着疑惑带着问题去写《解蔽》了。但,此时荀子读过一本叫《道经》的书。
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我们知道《老子》就分《道经》与《德经》,而荀子在作《解蔽》时,只引用《道经》,没有引用《老子》中内容思想更适合于《解蔽》思想的部分。这说明什么?这更说明荀子作《解蔽》时,还没读过《老子》。就连他引用的《道经》也与后来的《老子》的“道经”不同。此时荀子引用的《道经》,思想则是儒家的思想。因为“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与儒家《尚书.大禹谟》中的内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似。此时荀子引用的《道经》更可能是“稷下学宫”中早期的《道经》。
所以,在荀子这里,是先有《解蔽》,后有传给韩非子的《老子》。
综上所述,《老子》中的思想,是先出现在没有读过《老子》的荀子的《解蔽》中。因此,《老子》是荀子之作,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了。除了荀子,再没有人能写出与《老子》内容相近的思想作品了。
而《老子》的思想,也正体现了荀子“人性恶”的观念,也正合于荀子想把庄子“天”道思想引入治天下的思想理念。
所以,荀子,就是《老子》的作者——老子。所谓的道家之祖的“老庄”,其实是“庄荀”。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 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 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 圹埌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
天下大乱,庄子个人无能为力,所以选择了“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自己一个人恬淡自然逍遥游去了。“天根”,即是“帝王”;“无名”,即是庄子。帝王想学庄子之道以治天下,被庄子大骂:去!汝鄙人也。
庄子是反对用他的“天”道来治天下的。因为,那样会越治越乱。庄子的“天”道,只是用来个人修心修身用的。庄子无意于用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世人。
然而,荀子却把庄子的“天”道请进了他的“帝王术”《老子》中,希望用“天道”来治天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此时,荀子的价值观已经完全颠倒。他一边教帝王学庄子的恬淡自然,一边又教帝王“性恶”,同时又用“人性恶”,来描述社会的“人道”现状。寄希望用“帝王”的不仁天道来治天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以,荀子给“帝王”开出了“愚民弱民”之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道经”第三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五章
同时又否定儒家民教之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德经”第一章
凡此总总,荀子整个走上了反儒的黑化道路,并传“帝王术”与韩非与李斯。
“帝王术”经韩非与李斯传与秦始皇后,秦始皇立即施行“愚民弱民”之策——焚书坑儒,以图“不尚贤,不见可欲,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导致秦二世而亡。从此,《道德经》传遍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后《老子》与“帝王术”又传至汉朝文景,文景学庄子恬淡自然无为,放任藩王围地做强而国库空虚导致七王之乱。而汉窦太后不懂《老子》仅是“帝王术”却喜《老子》,以为可以修心修身,隧又传与群臣一起研习《老子》。于是,《老子》传入民间,后改为《道德经》,也成就了“道德”一词的普及。而,时人并不清楚《道德经》之来由,隧将其误作“老子”所作。一传十,十传百,累进传说,“老子”就成了孔子问礼的老聃了。到《史记》的司马迁时,都在疑惑此“老子”是老聃还是老莱子。而《老子》传入当时民间的方士手中逐渐就形成了后来的以《道德经》为圣经的道教。
从秦至汉武中兴之前,帝王治理国家皆用“黄老”且非儒排儒。直至汉武帝后,才把儒学立为国策。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是实现了“内法外儒”之策。而此时,荀子的“帝王术”早在帝王家里扎根,其思想不断地影响着各个王朝的帝王。甚至很多大儒都受《道德经》思想的影响而不能自正。
至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改祖归宗于“老子”,并立《道德经》为帝王家训。武周之后,唐明皇李隆基前半生励精图治开创大唐盛世,而后半生则信道研习《道德经》口称“圣人”自己恬淡自然逍遥游而不问民间疾苦了,终又葬送了大唐盛世。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
千百年来《老子》“帝王术”的消极反动自大自愚与儒家的积极进取明争暗斗,形成了中国朝代兴亡更替的政治的特色:历史周期律。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徘徊不前,不能产生科技创新。终导致近代百年之耻。
如果说孔子是中华文明的秉灯人,那么荀子则堪称中华文明的吹灯人。
荀子从一代儒家宗师,因其私怨,终沦落为中华文明千古之罪人。
另:现代考古发掘的郭店楚简中有楚简与《道德经》内容相似,但郭店楚简并非《老子》,而应该是“稷下学宫”中早期的《道经》或《德经》,更可能就是墓主人自己的思想——目前猜测墓主就是“慎到”,但暂无旁证。而“慎到”是“稷下学宫”更早期的一位学者,也就是《非十二子》中的“慎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3 14: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你的这个神鬼莫测之论的依据就是:荀子在《解蔽》一文中曾提到“圣人知心术之弊”时,大谈关于“无”的“心术”思想,同后来的《道德经》思想相仿,………………

相仿~~~

你真是神鬼莫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3 14: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时已经有《老子》,荀子该第一个象他的学生韩非子那样引用《老子》写个《解老》《喻老》,而非丢开《老子》大谈自己的想法。[大笑]——这是完整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3 14: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笑]

那么,荀子的学生要解老喻老,还会说解老喻老?那就是解荀喻荀了吧?

然后,一个“相似”,一个“荀子没有解老喻老”,就是“荀子是老子”的“完整逻辑”了?

你的逻辑很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3 14: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将之命名为《老子》解个屁荀呢?《老子》本就源于“稷下学宫”搞的《德经》《道经》是集体之作。荀子将他改为《老子》了。[为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3 14: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为啥要起个“老子”的“名”啊?他自己的其它文章都起的啥名啊?《荀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3-3 14: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体之作,怎么让荀子给命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3 14: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商量的时候,你都看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3-3 14: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去问荀子[捂脸]——哪里来的灵感吧《德经》《道经》合并为《老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3 14: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逻辑,怎么还得我去问啊?你没问过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0:40 , Processed in 0.1606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