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回复: 1

《道德经》在说什么?第一章释义。“道可道,非常道”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2-10 1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很多人感觉章节之间互不关联,甚至一章中也不能连贯。其实《道德经》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它的每一章都是根据第一章的经义所衍生出来的。
  • 为什么完整一部书,被我们读的支离破碎呢?因为我们在读每一章时,都没有依据一个共同的主轴来思考它,不知道整部书围绕着什么进行阐述。因此我们自以为是的读着上一句,好像懂了,但却无法把这个精神延续到下一句、或下一段,更别说这一章怎么连接到下一章。
  • 经,像地球的经度一样,它就是地球的主轴所在。经典就是在写一个不变的主轴,所以称之为经,就是因为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存在!
  • 不只是《道德经》,像《中庸》,共三十三章,也是以《中庸》的第一章所述说的义理为主轴,才能贯通三十三个章节。又如《金刚经》,第一章是个开场白,第二章马上说明整部书的主轴所在。
  • 各教的经典都在告诉我们几个重要道理,就是贯穿整个宇宙的真理是什么?而这真理与人有什么关系?人生的主轴究竟为何?人生命中最重要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所在?如何才能活在真理之中,以及得到真理的好处?这些重要的问题,在经典一开始的几章,就会把它讲清楚。
  • 《道德经》是讲“道”和“德”的一部经典,讲述“道”这个真理。要想读懂读通,需先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就是道,我们常说的阴阳二气,气就是道,道就是我们身上的气。阴阳不是两种气,是一股气,它是一个变化,好比水有清浊,空气有冷热,它是一个东西,但随时在互相转换变化。阴阳的消长,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变化和造化,这变化之道,造化之理,主宰着宇宙万物的生成运化,它奇妙的变化规则,就叫作道。
  • 用现代词汇去描述,道就是一股能量,这股能量进入万物里面,去执行它各种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去创造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产生各种不同的功能、外貌、性能。道进入植物,就是植物的性;进入到动物,就是动物的性;进入到人,就是人的性。在平常的人身上叫人性,它经过升华后,叫作佛性。《中庸》:“天命之谓性”,就是说道在人身上叫性,人的本性。
  • 万物顺从这个道,依它的规则运行,就可以产生各种非常奇妙的变化;如果逆着道,干扰了这个规则,万物的造化便会失去它原本的方向、功能和结果。一旦失去了道,万物的生机就会终止,因此万物真正的生命就是这个阴阳二气。《中庸》讲:“率性之谓道。”遵循本身自有的规则,就是道。
  • 道存在人身上,看不见摸不到,但可以感觉到。有修行的人,练过气功的人都能觉知。道在人身,感觉最敏感,对人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心。
  •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讲道讲本性,为什么说喜怒哀乐呢?你自己愤怒时,哀伤时,抑郁时,哪里不舒服,哪里堵得慌?你高兴,喜悦时,哪里痒痒?那个痒痒使你感觉非常的舒服,那个位置就是你的心,每个人都感觉得到。
  • 道,这股能量,在我们身上,强盛不强盛,干净不干净,称之为命;这股气自在不自在,是否按它自己的规则运行,称为性;我们对气在心头产生的感觉上,有没有对待,有没有贪嗔痴,称之为心。观察你的心有没有罣碍,就可以知道你现在的心距本性距离有多远。
  • 道有体有用,道静时为体,道动时为用,道的用就是德。顺着道的规则去动,道动时表现出的现象,那个就叫做德。道在人身,人只随其本然的规则去动,没有一点私心、好恶的干扰时,展现出来的行为,想法,就是德。如仁义礼智信等等。
  • 到此我们知道,道应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道”的“德”,让我们逐渐接近大道。也可以说,德就是接近道的方法、行为、选择。
  • 经就是道的阴阳造化的的规则,是必经之路,是亘古不变的,它在我们的身中自然地推行,这个叫作真经。真经无字,不是说的出,写的明的,它在我们身中的性命里面,分分秒秒在造化着。因此经不是拿来念的,而是要用身、心去行的。
  • 如果人们身中存着道、德,里面的造化就是经。这个规则要开启,人人都可以走向返本还原成仙成佛的道路,《道德经》就是让我们开启这个规则的说明书。大道本来已经俱足在你的本性里面,只等待你来选择它的造化方向,到底往佛,还是往魔,还是往鬼的方向前进,如何做正确的选择,提升本性的造化,这就《道德经》的目的所在。
  • 《道德经》中一句话就可以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大哲学,使你一辈子受益无穷。学习《道德经》,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恢复我们天然纯良的心性,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提升,得到幸福满足安宁的心,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满。
  •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第一章是全书的统领,讲道对人的重要和可贵;讲道要自己内观去感觉;讲要符合道需要无为,不可以人为去造作。第二至第九章是对第一章进行解说,讲道是如何被造作的,讲道的特性,圣人如何去修,讲述道表现出来的德要我们去效仿,教导我们要无为,从而返回大道。后面的七十二章,则围绕前九章,掰开揉碎详细说明,再组合起来讲解。
  • 第八十一章最后一句话再次告诉你,修道讲无为,并不是教你无所作为,修道还要去做,多做,做得更好,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要成大人,需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要物格,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要成就更好的自己,还要平天下,让天下的人都能修好其身。如释迦牟尼佛之普度众生。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通常的解释都是,道不可以说,不可以写,不可以命名,命名的,说的,写的都不是常道。第二个道和名都是名词当动词用,或在字前加个动词, 可选择的动词比较多,解释也可以多种多样,通常的解释就是这样。
  • 与“名”字相去对的是“实”字,是为这个实体、实物起的一个名称,它不是真的,它起什么名都可以,叫习惯了,大家就都知道了。但叫出来的名,并不是那个时常存在的那个常名,那个实体,也就是指那个常道,道其实无名。因此说“名,可名,非常名”。
  • 意在告诉我们,“道”字只是个名,不是真道,不要看书听讲而学道,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个道,要靠自己去修。看书学不来道,包括这本《道德经》,都不是道。经书只是要你“依指寻月”,是要顺着它指引的方向,往身内去寻找。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前一句讲道,要靠自己去感觉。那道什么样呢?如何去感觉呢?后两句接着讲。用“无”和“有”来阐述道的两种状态,无,天地之始,是道在变化之前,很平静的状态;有,万物之母,道在开始变化后,千变万化,产生万物。“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表示他未动的原貌,还未开始产生复杂的变化,它是一切的开始。在我们人身上,表现为在情绪未发时,气的平静,就是“无”;当气一动,情绪则发,它是万物之母,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回到人身上,就是在有无情绪时,去感受,去体验。欲是指有贪嗔好恶等情绪烦恼时,内心的感觉。妙,就是空中妙有,在平静的气机中,那个造化还在进行,还有一个奇妙的存在。徼,是外围,在外巡逻,就是在外面看,不涉其中。常,是时时内观的意思。
  • 说常无欲,既“喜怒哀乐之未发”时,去内观,去感受那个气机的自然流行,那个气机的自在,它会产生各种轻妙的感受。常有欲时,身中的气机动荡起来,冷静地观察气机的实相,任它自由自在地变化,不去干涉,也不被它影响,静静地包容着那气机的变化,只是去觉知它的温度、速度、大小等等物理变化的真相。不在这个动态的气血上,妄加好恶分别等等虚妄的知见。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此两者,可指有、无,可指观妙、观徼。有、无都是道,都是一个运行规律,都产生同样的造化。观妙、观徼都是一个内观心法,只是观察道的两种不同状态。因此说两者一样,都同样的重要,都叫它玄。玄,是指那个幽深难测的那种极致的造化之功,是身中天然一气的自然流行,不是人力所能及。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之又玄,就是指观了又观,不管是在有欲还是无欲时,时时刻刻地、恒久地保持身中气机的泰然自在,这个造化便可使一个人成佛成仙,可以炼就浩然之气,可以炼成金刚法身,将你带到神妙的境界。讲述道的重要,我们当以此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 解完第一章,再返回头看前两句,此前两句的解释意思相同,不似老子通篇的写作风格,《道德经》全篇无废话,均有明确指向,在一章中也无重复描述。因此有必要对第一句再次解读。
  • 常道,是说道在任何时候,在“有、无”的状态下,其运行规则都是永远不变,永远存在的,这称之为常道。“常”就是不间断,在无时无刻中,在任何一个时刻叫做常。如《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说只在某个片刻,在某一特定情形下,在某一局部下产生的、特殊的现象,不可持久地保持的都不是道。
  • 因此,可道应解为,人们在某一种特定的方式下,在某一种局部的暂时的现象下观察、理解的道;或是人为想像、造作、导引去创造的道。就是说,你可以造作的、导引、创造出来的,有短暂的效应的,叫作“可道”。就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因此,第一句解为,可道的,造作出来的,被改变了的,都不是常道。这不是我们要追求、依循的具有玄妙的造化之功的大道。因《道德经》通篇都在讲道如何被人改变了,教导我们如何不去造作,就是要无为,也就是不去可道,这样解释似更符合老子要教导我们的。这样,则以此一句话,统领《道德经》全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10 12: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17:49 , Processed in 0.5495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