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回复: 0

我读《道德经》第37章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9 18: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应该是想在社群中有所作为的,也曾经做了小吏,小有所成,但终归是落寞的。所以,他的《道德经》,我们读不出来锋芒。甚至按老子的意思,有的人是不用出门的。所以,他坐等孔子登门问道。读书行路是一种方法,足不出户也是一种方法。
人是生而孤独的,社群活动是后天的习得。社群活动因为老弱病残等类似群体的存在而最终走向集权,而权力使掌握了权力的人变得贪婪和贪恋。人或人生有三个环节,也是像一颗小小的橄榄核。早也短晚也短,只是中间一段稍微长一点点。这里的粗壮是因为它需要抵抗外界的磨砺,承担外界的压迫,而早晚就显得有一些脆弱了。是的,我想说的是,人是脆弱的。这几千年一路走下来,意识的精致,异化的积累,那种置之度外的人越发稀少了,人不得已变成了如今猥琐不堪的样子。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持“道”一般是顺势而为的,而不是不做事。王侯如果能够守住“道”,那么万物将能够自然教化培育。教化如果到了(过分地)“作”的地步,我将用不为人知的有识之士(无名之朴)对其进行抑制。这样的有识之士,不会起贪婪的欲望;(他们)不起贪婪的欲望的话,则不烦扰(天下),天下将会自然明白事理。
理解——
第37章是《道德经》的《道经》的最后一章,其核心是告诫那些可以“为”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方式,去落实“为”的措施。
有人说,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和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则就沦于苟且。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以“无为”而“无不为”,前者是原因(行为),而后者是结果。老子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希望通过某一种方式,达到他想要的某一种结果。无论是原因还是结果,老子都将其归结于“道”的施为。
“自化”一般解释为“自然化育”,而“化育”则解释为“教化培育”。所以,“自化”大致是“自然教化培育”的意思。《道德经》除第37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外,第57章也有“我无为,而民自化”。对比来看,都是“自化”,一是“侯王”对照“万物”;一是“我”对照“民”。似乎“我”的包裹性更强大一些。《庄子/秋水》则有“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一个“作”字,用活了。“作”可以起分隔“无为”和“无不为”的边界作用。这个“作”,我觉得与现今习惯的“作”的用法非常接近,类似“作死”的“作”;或者也可以类比为“造”,“可劲儿造”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也是接近甲骨文的“作”的涵义,是一个物象化了的象形文字,可用这个形象来表示“做工”、“为”和“制造”等抽象涵义。
“镇”也是用得活灵活现。“镇压”、“压制”、“抑制”亦或使之“安定”等,但大的意思趋同。
最后一句,一气呵成。用“不欲”的“无名之朴”,不烦扰百姓,则天下安定安稳。
“无名之朴”是一个成语,“朴”的原意是指不加修饰的木。道家认为“无名之朴”指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或比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欲”的意思包括“欲望”、“希望”、“愿望”及“想要”等。“静”包括“安定不动”、“清静”和“不烦扰”的意思。
《史记》将这段话总结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即“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意思是说,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往往贬斥儒学,而研究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大概这就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故吧!老子主张无为而听任自然的变化,清静而自得事理之正。
只是现在看来,自老子以来,有几个“王侯”能“不欲”,能更加做到“清静无为”以至于“天下自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19 , Processed in 0.7114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