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涵悦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可见孔子在“与于蜡宾”后担忧鲁国礼崩乐坏,向往夏商周的英明君王和理想制度,表达自己有政治志向,因而阐述对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见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谈论大同社会的第一段先概述,社会政权、财富的归属全体成员,可见平等;社会管理权有选举过程、有理想标准,可见文明;社会关系有道德有温情,可见安定。
第二段描绘社会图景,人人能感受到社会关爱,不但道德层面无私心、而且制度层面社会保障。劳动力运转有序、家庭安定。对物质珍惜但不贪婪、生产劳动为全社会而不自私。
第三段写社会文明的高度,即人无私心、无罪恶,安定和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谈论小康社会的第一段也先概述封建社会政权私有化和人财富私有化、有私心。
第二段由政权私有化描述权力世袭和国家机器的使用。
第三段由人财富私有化、有私心延展描述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礼义维系、规范。
如此,第四段写社会出现的人际纷争。
最后,第五段为解决纷争提供策略,即依靠英明领导者,健全礼制,规范社会,奖惩分明。
总之,小康社会管理有效,注重礼义。
但较之大同社会也有遗憾,即人际纷争,更重要人内在缺少构建理想社会的自觉。
胡翼鹏《论传统“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秩序观》对大同和小康的阐述颇可一读:
“《札记·礼运》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经典概括。
从宇宙星象的时间—空间秩序抽象而来的天道(程涵悦注:古代知识分子构建的包含人民安居乐业在内的终极理想),是论证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思想背景,所以,无论大同还是小康,都是以“道”为终极根据,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活秩序。
因大道之彰隐不同,从而体现天道的社会形态不同,使得社会互动准则也就不同。“公”与“礼”是分析大同与小康的关键词。
大道流行,“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是整合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而大道隐没,来自宇宙天道的终极根据萎缩,于是,“礼”作为一种工具理性(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另类选择。
因此,大同与小康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整合社会秩序。”
题外话:
学生认为小康社会更切实际,我恰要提醒他们永葆对于真正理想的不懈追求,当然也要脚踏实地为当下的发展而努力。
学生容易消极理解小康社会,将其片面化、狭隘化,要全面辩证地地看待小康社会,更要发现概念中内蕴的发展性与机遇性。
学生也容易简单与西方的政治概念相勾连,要在中西方语境的比较中看待两个观念及社会理想的差异,找到中西方政治概念与政治理想的发展路径,以及中西方社会的发展路径,进而探寻个体与国家的坐标与未来方向。
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让我欣慰,也让感到教育的意义,更让我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