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回复: 19

《道德经》的秘密:德经为什么始于第38章

[复制链接]

2

主题

7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9-21 14: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为道经,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为德经。关于道经,前面已经逐章撰文进行了论述;从本篇往后,将对德经部分展开论述。德经为什么从三十八章开始?从内容看,三十八章共写有十个德字,标志着后面的文章将以品德为大主题。但为什么一定要从三十八章进行分经呢?是老子写作时就如此布局呢,还是后学分开命名的?这是解读《道德经》的一个大问题。
我的观点,这是老子写作时就如此编排的,道经德经的名称可能是后注的,整部作品分为上下篇是必须的,即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帛书本的上下篇是反过来的,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此排列应该是后学做了改编,至于为什么这样改编,就不得而知了。
文 | 杨吉德
老子将《道德经》分上下篇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肯定是老子把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为什么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浅显地说,《道德经》第一章言道,上篇便为道经;第三十八章言德,下篇便为德经。深层次地说,也不是老子有意识如此分篇,而是必须要如此编排,这是由于《周易》六十四卦分上篇和下篇的缘故。《道德经》是诠释《周易》的作品,自然要随着《周易》进行分篇了。
《道德经》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其主题都是按顺序从《周易》对应的卦名和卦象中引申出来的,咸卦是《周易》下篇之首,《道德经》三十八章对应咸卦,自然就排在了德经之首。这是《道德经》最大的秘密,明白了这一章主题思想的源头,就明白了整个《道德经》的思想源头。
所以要学习《道德经》,必须要读懂《周易》,哪怕是粗浅的知道卦名和卦象。这些观点是笔者的创造性发现,而且一直遵循这个规则解读各章,望读者勿以奇谈怪论而视之,如有疑问可查阅前面发表的相关文章。


本文解读第三十八章。三十八章与《周易》下篇的咸卦对应,在帛书易中咸写为钦,老子是以“钦”卦来引申本章主题的。《尔雅·释诂下》:“钦,敬也。”有德方为人敬,故本章从“德”写起。根据钦字,提出有德行的人才会被人钦敬,但德行又有上下、真假之别。德行上有源头,下有流向。德是一个综合体,其根在道,其枝节为仁、义、礼、忠、信,人们逐其末而丢其根,是社会趋向虚无的原因所在。老子用阶梯性推论,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忠、信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老子认为,社会偏离了治国之本,儒家便用下德之术的仁、义、礼等枝节思想来治理国家,从而掩盖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就如现今所发生的官员贪腐、学术造假、经商失信、碰瓷敲诈、行业失德,各个层面都出现了问题,表面上看,是违背了儒家传统思想的结果,实际上是儒家思想脱离人生大道,趋向虚无,而在社会中长期累积形成的恶果。
(本章的一部分在上一篇文章中作为一个主题单独做了阐述,阅读时可跳过重叠篇幅,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话说《道德经》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尹喜问:“这一章为什么重点谈‘德’呢?”
老子:“本章是对应《周易》钦卦谈的,让人钦敬的,都是德行高尚的;如果口碑不佳,怎么会得到人们的钦敬呢!所以高尚的德行是钦卦的前提,就从‘德’字谈起。”
尹喜:“最高的德行,是帮助了别人却不显示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这才是真正的高尚德行。一般第一句话都是有来历的,‘上德’从何而言呢?”


老子划了个泽山卦符,指着阳爻说:“钦卦的这三个阳爻聚集在上互卦,表示善良充满了统治阶层,也只有统治阶层才具有这个权力和义务使人民受到普惠。如果这算是德行的话,当然是上德了。从相反的角度说,如果统治阶层充满了伪君子,口口声声要为民众谋福利,还要让民众感恩戴德,其实他们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那就不是有德行了。所以后一句写‘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尹喜:“德泛指善美的德行,‘上德无为’指最好的德行居于领导层而没有作为,有了成绩也不以为是自己的业绩。为什么不作为也能称为‘上德’呢?”
老子:“手握权力不谋私利,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就是有良心的官员了,就是有上德之人。有为是发布政令,让百姓按照领导的意志去做;无为是不体现领导的主观意志,让百姓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当然,百姓自己的意志并不意味着主张自由主义,其实百姓自觉的行为往往是道的体现。百姓自己做出了成就,官员没有把这些成就揽到自己身上,这就是上德。”
尹喜:“下德与上德是对应写的,作为领导,不给民众添乱就是一种善良的德行了,为什么还要把功绩作为自己的成绩而宣扬呢?”
老子:“往自己脸上贴金呗!上德之人往往默默无闻,下德之人却名垂千古。”
(注:帛书本没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句,从而上德与上仁、上义、上礼形成排列句式。考虑本章以“德”起下篇主旨,德与道呼应,上德不应与上仁、上义、上礼并列,故仍以传世本解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尹喜:“仁是仁爱。最好的仁是始终以仁爱之心处世,却没有认为自己在特意做仁爱之事。为什么上义要‘有以为’呢?”
老子:“仁是一种品性,也是高尚之人的本性;而‘义’是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是有意识的行为,把正义的能量广泛传导出去,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所以‘有以为’的义才为上义。”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尹喜:“如果给别人行礼而没有回应,就推开胳膊把礼丢弃掉,为什么这就是上礼呢?”
老子:“真正的礼仪在于对人格的相互尊重,而不是去做表面文章。在秩序稳定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礼仪,现在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打乱,繁琐的礼仪失去了生存环境,还妨碍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正常交往,所以真正的上礼应当注重交往的实质,而丢弃无用的形式。一些崇尚旧礼的人期望恢复周礼,妄想以礼仪净化人们的世俗之心,怎么可能实现呢!上礼之人不会这样做的。”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尹喜:“‘失道而后德’:失去了道,便崇尚以德治国。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为什么崇尚德就意味着失去了道?”
老子:“道是人们习以为常、自觉遵守的社会规则。德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主观意识,是通过行为模范显示出来的思想品德。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道;这个方圆就是德。没有了规矩,就难以画出方圆;没有了道,就难以形成普遍践行的公德。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一旦被破坏,相应的思想意识也就随着慢慢消失了,习惯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们只好把这些思想意识化身为模范去宣扬,希望社会重新回到有序的轨道上来,其实这是很难实现的。举个例子说,过去人们都诚实,言出必行,因为他们认为信用大如天,只有诚信才能立足;如果现在人们都造假,损人利己,是因为他们崇尚利益大如天,只有不择手段地造假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你让造假的变成诚实,怎么可能呢,他们的利益又怎么实现呢?所以没有道的德是虚假的,德名越大,虚假的成分就越多。必须解决了道的问题,真正的德才会出现。”
尹喜:“‘失德而后仁’:没有了社会公德,便宣扬仁爱思想。用情感上的亲爱关系能取代社会公德吗?”
老子:“社会公德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某种范式,要求人们去遵守,此容易造成虚假盛行,因为满足了上面的要求就皆大欢喜了,很容易出现假公济私和弄虚作假现象;二是由道化生为公德,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整个社会人人都自觉遵守,因为不去遵守就会侵害到别人的意念,而受到众人的谴责。而仁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德行,我亲近你,你也亲近我,容易形成狭隘的团体意识,从而失去了普世原则。推行仁爱,仁的思想越浓厚,离道的境界就越远。”


尹喜:“‘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然后便提倡正义。仁和义区别在哪里呢?”
老子:“仁的核心是友爱,前提是互相信任,这就要求有一个相近的评价体系。如果你对一个坏人或骗子表示仁爱,岂不是愚蠢的表现!当原有的社会体系受到破坏,新的社会体系还没有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处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仁没有了实质内容,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没有了仁爱,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便希望正义出现,用正义的力量驱除邪恶。其实正义和邪恶的评判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得出不同的诠释,而弱肉强食才是乱世的永恒法则。”
尹喜:“‘失义而后礼’:世界上没有了正义,然后人们才崇尚礼仪。礼仪可以产生和谐,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觉得礼仪就是面子工程。”
老子:“有正义就有非正义,要主张正义,就要进行斗争。追求正义的精神一旦消失,大家就不会再区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行。礼仪就成了人们自保的手段,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报李;阳奉阴违。在温文尔雅的背后,谁知道藏有多少私心呐。”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尹喜:“提倡礼仪,反映了忠、信观念对社会作用的浅薄,而且也是乱世的开端。我觉得道、德、仁、义、礼对社会产生的作为就像从山顶到山根,越走越向下,但也实属无奈之举。关键是人们要认识到这些不同思想范畴的利弊在哪里,不能宗教式的盲目崇拜,更不能拿来糊弄不明就里的人。”
老子:“是的,人与人之间讲究礼仪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而‘礼’一旦上升到崇尚程度,说明社会没有了正义感,人们需要用‘礼’来补这个缺口,希冀用‘礼’来维系社会的稳定,集团和圈子便成了自己的护身符。之所以说其为‘乱之首’,是讲人们之间的联合和争斗不是围绕着正义和非正义,而是围绕着各自利益的得失。虚伪的礼仪掩盖了深层次的矛盾,导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变得越来越乱,典型案例不断出现,但谁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尹喜:“前面所讲的以仁、义、礼、忠、信为标志的学说,使深刻的道变成了枝节上的华丽外表,也标志着愚钝教化的起始。如果人们崇尚仁、义、礼、忠、信,国家不就好管理了吗,为什么被称为愚钝呢?”
老子:“这就是道和华的区别。道是不可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化的。常言说: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形容认死理的人。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环境,环境改变了,这个理论就可能过时了。岁月是前行的,社会是发展的,你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去认过去的死理,就相当于社会发展了,人依然停留在旧的时代没改变,不是愚是什么?道就生长在人们的心里,一点也不美丽,你一旦看到它美丽的外表,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再往深里下讲,道是人心的聚合点,是以人为本体;如果变成以理论为本体,人变成了附属,整个社会就进入到虚假、混乱的意识状态,人们的言行,只是逢场作戏而已。用适合时代的道,推行新时代的德,才是化解各种矛盾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也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就知道在道、德、仁、义、礼哪一个层面上应该纠正了。”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尹喜:“根据这个道理,真正有见识的人做事业都是有理论根基的,不会去做浅薄的表面文章。怎么能知道哪是厚?哪是薄呢?”
老子拿过五片较宽的竹简,一片一片地往上摞:“这是道,这是德,这是仁,这是义,这是礼。上面每做的一项事情都是以道为根基,和道的位置相符合,不偏不倚,即为厚;如果抽掉下面的道德仁义,礼在上面飘着,即为薄。实实在在的东西能悬空飘着吗?显然不能,肯定是虚假的影像。仁、义同样如此。虚假影像的特点是说圆即是圆,说方即是方,随心所欲。这种理解方式如果用于自己的修行没问题,但用于治理国家可就糟糕了,容易失去法度,引发社会混乱。”
尹喜:“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能够流传千古的文章都是有完整体系的,知道它的根源和脉络才能称为厚。有些学者不从体系出发,寻章摘句,前后矛盾,结合现实随方就圆,看似道理深刻,其实把完整的体系阉割了,把理论的根基弄丢了,竟也能称为学术大家,岂不知给社会造成长久的损害。实是务实,华是浮华,实和华又怎么区分呢?”
老子:“实是做实事,把事情做成功,增强自己的实力,让老百姓受到实惠。华是外表,用假大空的理论装饰自己,其实一无所成。真正干事业的人务实不务虚,追求成功不追求虚名。厚、薄是指理论;实、华是指实践,这两组词的含义要区别清楚。”
故去彼取此。

尹喜:“何为彼?何为此?”
老子:“薄、华为彼,厚、实为此。能成就事业的方为大丈夫。要想成就事业,必须脱离开浅薄的理论和虚假的荣誉;坚持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实实在在的做事情。这也是上德和下德的区别。彼、此是不能兼顾的,要想做到厚、实,必须抛弃掉薄、华思想。一旦贪图了名利,只会离厚、实的思想越走越远,就再也找不回真正的‘道’了。”


今译
最高的德行,是帮助了别人却不显示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这才是真正的高尚德行。
低下的德行是没有做什么实事,却让民众对自己感恩戴德,这种人谈不上什么德行。
德行高尚的人,不去随便发布政令,有了成绩也不认为是自己的作为。
德行低下的人,没有发布政令却把成绩看作是自己的功劳去宣扬。
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为别人做了善事不会认为自己是特意而为。
真正的正义之士,帮助了别人希望得到正面的回应。
真正崇尚礼仪的人,行了礼节而对方没有回应,就会推开胳膊把无用的礼节扔掉。
所以是因为失去了道,才崇尚德行;失去了德行,然后又提倡仁爱;失去了仁爱,又去倡导正义;社会没有了正义,才会倡导礼仪。
作为一般人所遵守的礼仪,把忠、信思想表达的很浅薄,而且是社会走向混乱的开端。
前面这些鼓吹仁义礼忠信的人,是把朴实的大道变成华丽的枝节,而且是走向愚蠢的开始。
正因如此,真正事业有成的人,做事都符合深厚的道,而不是按照浅薄的理论去做;注重实际效果,而不追求虚华无用的荣誉。
因此只有抛弃虚无和追求荣誉的思想,才能求取真正的道和真正的成果。
回复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9-21 14: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子《解老》
回复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1 14: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体相,《道德经》表有字词句之义,然真实意则为文后义又称“精髓”。若非具福德因缘者不可得之,如此世人皆逐字携句戏之也。并非老子本意。
回复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9-21 14: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 @青灯 之辨识甚为精妙。“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何为上德,何为下德?具有何种表象?? 就我的理解来说,翻译版文字的解读太过于牵强附会了,皆不达其意。
      《道德经》当中很多是可以 以经解经的,尽管只是解答其万一,然胜翻译及个人理解万千矣!比如:道可道,非常道。 解之以: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若此,焉可道哉?焉可道其所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是以上德者必明德,行事必以“和”、“复命”为引,其言行必从根源处着眼,引人慎思、明辨、尚行 ,其结果恐怕只有“上士” 勤而行之 。上德 非今之德行 解(上善若水非今之善良言 ),乃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所得也。
        至于具体如何解其表象,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某人家庭环境不好,受诸般心灵苦楚,诉之 于A、B、C、D四位友人。四人皆安慰之稳定其情绪,随后,A建议忍受;B建议疏远;C建议抗争;D建议自省、沟通图徐变之。由此观之A、B、C三人所为乃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之象;D所为乃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象,至于其人能否接受,是否因此有所得,那也是”道“的一部分。理解这句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见诸家庭纷争、闲言碎语里无一不现其象。

          言语笨拙,百词莫辨一义,难以完全概括性解释。看看知乎“a href="https://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69503/answer/503573895">「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 - 搜索结果 - 知乎 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中有关家庭环境问题的诸多评论,可见无数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之象,“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者微乎其微,即便有之,见之者也受认知程度所限,能否察之以思、受之以行,也是两说的事。正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神秀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拂尘拭,勿使惹尘埃。”

六世祖慧能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从神秀和六世祖慧能的偈语中,不论其他,仅就两人的见地来讲, 认知的差距跨越了一大鸿沟。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就更有意思了,用之修身,当得无上妙用!!

       很多经义、诗词须以 唯识论 解读,而我们读先贤文章,也正是提高我们历事后的唯识。但要有所区分,不能以儒家之言(仁义礼智信)去解读道家之思想,只可在修身功夫上相互印证;且今人大多学习的是唯物论,仅得其毛皮,不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辨证又易走两个极端;又兼文言文功底不够深厚,解词只表词义,不达词意。这些是非常要不得的。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以此 知序察度,渐进知常。
回复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9-21 14: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度解读,既没必要,又容易混淆。

老子又不是没读过周易,他可是周朝图书管理员。他要是想按周易写,直接写卦名不行么?何必在此小事上糊弄后人?

道德经和周易讲的确实是一个东西,就是道嘛。不过没必要这样过拟合。
回复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1 14: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道德经就是个观察记录,记载了老子观道的结果。非得玩弄文字,和基督神学家有啥区别?
回复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1 14: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老子五千言已经够多也将“道德”讲得很精辟很清楚了,若再作什么解读则是世间文字戏了。在佛家释迦佛只拈一朵花微微一笑即将三藏十二部,宇宙世间全讲完。
回复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9-21 14: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的结论从何而来?
回复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1 14: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打坐中得来
回复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9-21 14: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你的逻辑,老子应该写写如何观道,只写观道结果有什么意义呢?把不懂的东西推给怪力乱神是个解决问题的捷径。至于为什么道德经是按照周易写,之前的文章有所论述。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1 13:28 , Processed in 0.1737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