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5
10
新手上路
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下诏在武当山上建“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上图所配原文:】 紫霄圆道 玄帝在山徃来观览,见七十二峯之中有一峯,上耸紫霄,下有一岩,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诚目山曰太和山,峯曰紫霄峯,岸曰紫霄岩,据此居焉卽成道之所,今天一眞庆宫是也。 玄帝圣训云: 吾山不及诸山富,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三世为人方到吾山,五世为人方住吾地,七世为人方葬吾境。 吾山寂寂草萋萋,只闻锺鼓不闻鸡。汝若有缘住此地,吾令六甲斩三尸。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清。 又云: 南有降魔北金锁, 胆必惊兮登必阻。 劫终劫始剪妖精, 留得佳名垂万古。
路口在走向金顶之时分了岔,一个是比较陡的明代神道,一个是比较平缓的清代神道。
明成祖敕建环绕金顶的紫金城,当时流传「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的说法。
至今,武当山以其建筑,自然和文化之绝美被联合国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上清宫有个明霞洞,明霞洞往下走一个不太起眼的洞,洞内面积很小,只能容一个人的身躯,里面还摆放着一个圆形的石墩,那里叫三丰洞,曾经张三丰就是在这里修炼了10多年。(即再上一幅图)那是1277年,张三丰30岁,按照这个时间来看,当时他正式入道并不久。便到这里修炼。取得一定成果后他又到别处游荡,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主要是来传播道义,这一次他主要在玄真洞(位于明霞洞北)和驱虎庵(位于太清宫西南)两处修行,具体待了多久没有记载。 而至于第三次来崂山,已经到了1404年,张三丰157岁了,这次史料记载的更少,人们分析,可能是来寻找仙山的,也可能是来隐居的,或者这第三次根本就不存在。 三次崂山之旅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痕迹,除了三丰洞、驱虎庵外,还有两处不得不提。一处是邋遢石,据传张三丰曾经在这块石头上练功,日复一日,石头顶面被磨得平整光滑。邋遢石埋没在书院水库东岸的荒草树丛中,有细心的驴友找到时发现,整个山坡石头都是浅黄色,唯独这块邋遢石呈黑色。(即上图) 另外,在崂山头覆盂峰北侧东坡上的张仙塔也成为文史爱好者迫切想去探秘的地方,相传这是张三丰入崂山修行后,羽化而去的衣冠冢,而且是他自己亲手用碎石堆砌的,这说法让人有些不明白,既然是衣冠冢又怎能自己堆砌呢?但张仙塔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自峰北东下有石塔在崦,直探海中,人不能至,舟行自下视之,是所谓张仙塔也 。”曾经这塔旁边还种着两棵耐冬,一棵红的一棵白的 ,但耐冬早已死去,张仙塔也已倒塌,人们只能望着那触不可及的悬崖峭壁兴叹。 崂山的耐冬是他移植来的 去过崂山的人们会发现,里面隐藏着很多百年古树,在这其中,很多人都会被一种绿色红花的树所吸引,越是寒冷的季节它就盛开得越孤傲冷艳,成为崂山的一大特色。外地人可能不清楚,但青岛人对它最为熟悉,它叫耐冬,也叫山茶花,青岛市市花。它便是张三丰从黄海深处的长门岩岛移植过来的。
原博主介绍:长门岩之所以名驰遐尔,还是因为岛上盛产的耐冬。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初,辽东人张三丰,自海岛上移植耐冬于崂山下。《聊斋志异》载:“东海古迹岛,有五色耐冬花,四时不凋,而岛中古无居人,人亦罕到之。”……查看了胶州县志,县志上记载三国时徐庶曾经隐居于胶东半岛周边的鼓子洋岛上,常年与白耐冬相伴。”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39 , Processed in 0.6271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