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回复: 1

【大道张三丰传奇】总结篇【附:本系列连载的目录】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1-19 13: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道张三丰传奇】总结篇【附:本系列连载的目录】
-------------------------------------------------------------------------------------------
【提醒:本系列连载【大道张三丰传奇】的目录,链接如下:】


【1】张三丰早年访道、修道经历:
【2】张三丰创太极拳:
【3】张三丰度化世人、云游天下:
【4】张三丰与武当山(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奇人、奇景、草药等):
【5】张三丰的诗文:

【6】【由“张三丰修道宝地”引申出的——武当山文史系列:】

【7】【几篇与张三丰紧密相关的人物——玄武大帝(真武大帝)的图文:】
  -------------------------------------------------------------------------------------------  

【说明1:】以上所有链接,是对张三丰所有传奇事迹、图画、文物等的【系列解读】;
【说明2:】以下所有链接,是张三丰自己所写的著作【原文连载】

---------------------------------------------------------------------------------------------

【以下是:《张三丰先生全集》的所有原文,已分为几部分登载完毕(卷七没登、卷九选登),链接如下:】


【1】张三丰全部诗词:
(上面这个链接的完整标题是:张三丰诗词【3】(全集卷四)【附:高僧凌空打坐实拍、24节气动态字、武当修真三图】)

【2】张三丰的文章著作:
(上面这个链接的完整标题是:张三丰先生全集卷一、卷二(道派渊源、显迹类、隐士传)【附:目录】)

-----------------------------------------------------------------------------------------------



【大道张三丰传奇】总结篇1:神仙中人张三丰 创太极留修炼文化与神迹于世间


导语:提起张三丰,闪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然而,其中的描写不少是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并最终修成神仙,他在世间留下的神言、神迹,引无数人从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两个朝代。一句“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正是张三丰对自我最为真切的概括。



张三丰是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据考证,张三丰生于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于1458年,寿命长达212岁。他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著述丰富,创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擅诗书,文才出众。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据《明史‧列传》载: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今辽宁彰武西南),名“全一”,又名“君宝”,“三丰”是他的号。体型高大壮美,龟形鹤背,大耳圆眼,须髯似戟。不论严寒或酷暑,他都只穿一件道袍和蓑衣。张三丰在很多方面都异于常人,例如:他有时能把满升满斗的粮食即刻吃完,有时却几天才吃一餐,有时竟几个月都不用吃东西。张三丰居无定所,行踪飘忽无常,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他还喜欢用幽默嘻笑的态度行事,通常是不顾别人的异样眼光。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是以“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张三丰自画像

历史上能够被几代皇帝寻访、封号的人,恐怕只有张三丰一人。明朝两百多年间,几乎各代皇帝都寻访过他。明英宗赐其号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其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道家是修真的,所以这些封号都有一个“真”字。整个明代,从帝王到百姓,普遍崇道,这与张三丰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

来此一生为修道


据说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关于他的出生和童年,有一段离奇的传闻。说他妈妈在生他的那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召来仙鹤,停在屋上,长啸三声,惊醒了她,很顺利就生下了张三丰。



张三丰长到五岁,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双目渐渐失明。这时,道长张云庵见他长得不同凡俗,就对他父母说:“这孩子仙风道骨,只是目前眼睛遭到魔障,不如给贫道做弟子,等他脱了魔障,眼睛复明,再奉还给你们。”父母答应了。从此,张三丰成了一个小道徒,跟着道长住在观里。半年后,他的眼睛果然复明。师父教他学习道家经典,他天资奇高,过目成诵。过了七年,张三丰才回到父母的身边。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成年后,他也曾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当了两年县官。至宋宗咸淳元年(1266年)父母相继去世,他便束装出游遍历名山,访道求真均无所获。后乃居于陕西宝鸡山中。在延佑元年,时已67岁的张三丰始入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传以金丹大道,山居四载年已70岁,火龙真人命其出山修炼,和光混俗,遍游大江南北,往来名山古刹,又与江湖上各种人物交往,传授拳术,讲究丹法。
又至数年于元朝泰定甲子春张三丰已77岁,到了武当山,在武当山中结庐修道捧读三教经书,潜心修炼气功,九年道成之后,又去湘云巴雨之间寻师访道好学不倦。经过名山大川受过艰难磨炼,结识了不少良师挚友,后于西山遇见道教北派之一丘长春道长,二人相见话逢知己,促膝谈道,议古论今,如此谈道非同常人。95岁在南京遇沈万三以丹道之法,后又到宝鸡山居金台观。


上图:清(17或18世纪)黄花梨百宝嵌松鹤遐龄图笔筒

张三丰最后从历史上隐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样不知所终。一些史料中记述了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有人在四川鹤鸣山等地,多处见到他仙升。暂且按这些来推算,张三丰当时在人间已经是二百多岁的人了。
在这二百多年间,从能查阅的史料看,张三丰足迹从北到南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和故事。张三丰诗、书、画、棋、琴、剑样样皆精,从明、清两代的纪录看,他除了留下日常所用的笠、衲、蓑、杖、笔砚等物外,还留下不少书法、诗赋、画作等。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实物已经不多了。


张三丰罕见书法遗迹。上图转载自:张三丰不为人知的神游仙迹(一)

  -------------------------------------------------------------------------------------------
【提醒:“张三丰早年的求道、修道经历”,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

淡泊名利


张三丰仙名远播,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召求并派人寻访而不得。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亲自到武当山也没见到他的踪影。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也多次派人寻访,并致张三丰《御制书》,表达渴见和仰慕之情。张三丰无意陛见,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


武当山,张三丰塑像,铜像,高1.45米,作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现存于武当山文物保管所。
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下诏在武当山上建“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




明,张三丰铜像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创太极拳


张三丰根据内丹的修炼之法,独创了武当派的内家拳法,成为武当派的最大特色。从此,武当山成为武林圣地,与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武术界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张三丰当年进武当山修道,并没有公开自立门户,只是以游方高道的身分,收徒授道。经过明成祖朱棣的宣扬带动,武当山的所有道士,都将张三丰奉为武当派的祖师。


“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上图是河南嵩山,少林寺,下图是湖北武当山




中国武术驰名天下,源于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一为少林达摩,一为武当张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内家拳博大精深,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十段锦等,都注重内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相合。

史载,张三丰早年求道期间曾去过少林,精通少林拳法要义,又精通宋元道士的一些修炼方法,他得道后,把自己领悟的内修方法,诸如导引、吐纳等熔炼到武术之中,形成了以修养生息、参悟道法为主的内家拳。内家拳是道家修炼方法,目的不是用于防身格斗。但随着修炼境界的提高,武术技能自然提高,可臻于化境。

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功法,注重内修,动作沉稳,神意悠然,刚柔相济,以静制动;既可搏击,又可长生。提起修炼,很多人以为就是炼功(做动作),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修炼是既要“修”又要“炼”,炼动作是次要的,修心性才是主要的。道家经常讲“清净无为”,其实就是指修心。修炼者只有重德修心性,才能提高层次。
太极拳和内家拳本是一体,张三丰当年教徒都是口传身授,他的拳法传给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继承人。其中一支传到王征南。王征南以后,各支的后世传人把太极拳冠以不同的姓氏,有的加进了自己的东西,标新立异。张三丰太极的原貌被毁坏,修炼心法没有流传下来,只留下了动作,即使现在的太极拳还可以养生、健体,那也不过是“太极操”,无法达到张三丰用以提升生命的境界,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张三丰太极拳

张三丰武功卓绝也是有记载的。《明史‧方伎传》中称张三丰为武当丹士,是宋时的技击家。一次,他在入朝途中,遇武当山受阻而停留。夜晚梦见真武大帝指教拳法。第二天天亮上路,遇贼,他凭一人之力就杀贼百名,即“以单拳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这种拳法就是他首创的内家拳十三势(招)。武当传人王征南的墓志铭中、《张松溪传》中都记述了这件事。张三丰武功之高,超乎人们的想像。

-------------------------------------------------------------------------------------------
【提醒:有关“张三丰与太极拳”,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

【大道张三丰传奇】总结篇2:盖世真人张三丰(1)乾坤壶里坐


求道得道成仙

关于张三丰的身世,《明史》、明朝陆西星的《淮海杂记》以及清朝汪锡龄的《三丰先生本传》的记述可以相互补充。
史载,张三丰的先祖裕贤公,博学且会占象。与儿子昌一直隐于江西民间。南宋时他算得王气起于北方,遂举家北迁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张三丰即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四月初九日诞生在这里。据说,张昌的夫人林氏在生张三丰时,梦见斗母元君手招大鹤停在屋前,长啸三声而被惊醒,随即产下张三丰。当时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是他后来的号。



张三丰幼时就与众不同。五岁时,他患了眼疾,附近的方外之人张道长看到他后说“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于是让张三丰拜其为师。其后张三豊跟随张道长学习道经七年,过目成诵,并兼读儒释两家之书,这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十二岁时,张三丰拜别张道长,回到家中,专修儒学。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中了秀才。二年,称“文学才识”,等待候补任用。过了几年,被任命为县令。但这不是张三丰的志向,他常常说“富贵如风灯草露,光阴似雨电浮沤”,因此立志修道,在政务之余寻仙访道。他的老朋友刘秉忠亦慨叹其“真仙才也”。
三十二岁那年,张三丰的父母双亡。于是他借守孝之机辞去县令的官职。其后,他将田产悉数交予族人,告知代为扫墓,并辞别妻儿,往来于名山古刹,继续寻仙访道之旅。在经过宝鸡时,他见三尖山上三峰挺秀,苍润可喜,遂自号为“三丰居士”,并在此居住。
如此四处寻访三十多年,张三丰终于在六十七岁时(1314年),在终南山遇到火龙真人而得大道真传。之后,他前往武当山,面壁九年修炼,终于得道成仙。他是老子所传的“隐仙派”(亦称“独龙派”)一脉的六代传人——独龙六祖。
对于自己求道的艰辛过程,张三丰在其《上天梯》词中详尽道出。诗中说道:



“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诗歌的上半部分讲述了张三丰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征、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等,特别是出家前非比寻常的勇气,以及他看破名利、弃官、弃丁忧、离家、别妻、弃子、云游、信道、访道、修道的艰苦生活等;下半部分讲的是他遇到火龙真人后,如何在其指导下修真,最后修成仙人。
成仙后的张三丰对人世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他在《自赞》诗中说:“出世自觉天地小,成仙始识利名空。还丹九转朝真去,亦是人间孝与忠。”在他看来,驻足世间,他还有需要完成的使命。因此,他依旧四处云游,并在《东游》一诗中写道:“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



“邋遢道人”的来历

元朝灭亡后,张三丰在明朝初年在湖北武当山结庐。此时的他“长相奇异,高而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不论寒暑,都是一个斗笠一件道袍,即便是雨雪天也只多披一件蓑衣。因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张仙人”。这时的张三豊早已是得道仙人,在他看来,人间的“邋遢”不过是表象而已,而世人却有几人能参透?
《明史》还载,张三丰吃饭,不论一升还是一斗,一顿吃完。有时几日吃一餐,有时两三个月吃一次,仍像往常一样。他还有过目不忘之才。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


张三丰像。



----------------------------------------------------------------------------------------

【大道张三丰传奇】总结篇3:盖世真人张三丰(2)古今名利总尘埃 三丰神迹留人间


“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朝从扶桑日头起,暮去昆仑云脚宿。”业已得道成仙、潇洒自如游走在人间的张三丰,除了济世救人,化解危难外,还一再劝世人回头是岸,莫误在名利之中,总道是“古今名利总尘埃”。此外,他亦引导有缘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张三丰全书

浮生幻梦 回头是岸

张三丰著述甚丰,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等,皆被后代修道者所推崇。不过,他最杰出作品当称《无根树》丹词。 丹词说:“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长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百虑忧心,百年岁月,转瞬即逝,如树之无根也。”张三丰作此丹词二十四首,以“无根树”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耳。
《无根树》第一首如此写道:“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而丹词开篇即指出人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漂泊的小船,时常处在危险之中,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及时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而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对后世修道者影响很大。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图】

此外,张三丰的一些诗作也在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不为物欲所牵累,说“古今名利总尘埃”,要及时修炼,追求永恒。如他在《晚步咸阳》中说:“天边飞雁排云表,我亦长吟咸阳道。咸阳古道草迷离,百代王侯尽枯槁。西行万里多感怀,人生岂若神仙好!任他沧海变桑田,鹤貌松姿长不老”。大意是往事如云烟,昔日王侯已是枯槁,纵使人世间沧海变桑田,而神界的一切却是永恒的。
再如他在《日观早起观日》中云:“天鸡一唱海门开,日涌波涛出海来。万里眼光红不断,三山头脑绿成堆。遥闻笙鹤从空降,只见云龙带雨回。别有飞仙挥鹿麈,令人企首望蓬莱。”在张三丰所描绘的日出场景中,笙鹤与云龙这两种祥瑞之物交替出现,飞仙挥动着手中的鹿麈,招引著得道之人踏上成仙之路。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图】

在《琼花诗》中,张三丰写道:“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长带古烟霞。”通过描写仙葩琼花的洁白无瑕,来劝诫世人做人要一身正气,不染纤尘,追求高洁的境界。
在张三丰看来,最好的事情是“何若同游归洞天”,洞天,即神仙所住之地。



隽永的诗文 超然的襟怀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元、明著名道士,辽东人,是一个类似“济公”的传奇人物。《明史》记载其“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是以“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由此可见,他是一位修炼有成,功夫出神入化,经常济民于水火之中的神仙、真人。


上图与下图:清代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插画




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插画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


张三丰著述丰富,如《大道歌》等,创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擅诗书,文才出众。他在《正教篇》中写道:“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儒、道、释三教的社会功用都是“行道济世”,都遵循天道而行,只是修炼的路径不同而已。做人要注重修德、修身,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真谛。他一生走遍天下,从他写的众多的云游诗中可以看到他修道、得道、弘道、随缘度众的过程。这些诗虽是其自勉修道证真,但亦何尝不是提醒世人认识尘世的苦短与空幻,勉励世人踏上修道、向善之正途呢。


四川凉山州西昌地区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凉山山系 邛海湿地公园门口的“书”状雕塑

张三丰曾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又写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可见其修道之志。
他云游四海,访真修道,“生平好善访仙翁”,其诗《中州纪行》云:“中州南北遍寻真,到处高歌吊古文”;《河东诗》云:“三年步履遍河东,戴月披星两袖风”;《关中旅寺有怀》云:“抛别家山处处游,塞去关月几经秋”;《吴月吟》云:“大江南北任浮沉,遍游苏杭道倚深”,由上举各句来看,大江南北,西蜀吴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张三丰不慕荣利,不趋炎附势。从明初起,他便受到明朝诸帝的钦重。明太祖曾三次下诏访求他,而终不得遇;明成祖亦遣使屡访,“遍历荒缴,积数年不遇”;朝廷多次征召,张三丰终不应召。他隐迹山林,称其生平所钦慕者有汉代的严光、法真,晋代的陶渊明、戴逵,唐代的卢鸿、轩辕集,宋代的陈抟、林逋等,表现出一种不慕世荣的隐仙精神。他写下了《却聘吟》:“行云流水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从今更要藏名姓,山南山北任我游”。


上图与下图:天子山,中国



张三丰行至宝鸡金台观时,见此地山泽清幽,松涛苍润,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实为仙境之地,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号三丰。后又踄山涉水南行到武当山,结茅舍而居,修炼了九载。他告诉别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后来果应其言。他游武当诸岩,在《两湖吟》中写道:“化着渔翁荡小舟,湖南湖北任遨游。酒干直欲吞云梦,吟罢高飞过鄂州;万里遥看吴地月,一声长啸楚天秋”,使人感到诗人是没有任何世俗束缚和羁绊的得道仙人,轻举高飞,任意遨游;远隔万里,看过吴月之后,在楚天清秋中一声长啸,整首诗气势阔大宏伟。张三丰后来走遍天下,其诗《三十岁北游》云:“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西游》云:“胸中五岳待全探,泰岱恒嵩已过三。今日更登西华去,白云开处望终南”;《东游》云:“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

张三丰一身仙风道骨,要求自我心灵时刻保持和道相通的状态,也即保持着内心世界的空明,“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他在《嵩岳》诗中云:“石上弹琴思缥缈,云中飞鹤舞翩翩”,使人感受到他在一片淡泊、清憩的环境氛围中,独抱素琴、拨弄清音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绪;他在《登岳阳楼用杜韵》中云:“欲上君山顶,飞吟到北楼。一湖南北限,千里水云浮。沙外几行雁,天边数点舟。江河渟蓄处,广大不奔流”,描述了他在岳阳楼纵目极望,千里水光云影尽收眼底的情景;他在《闲眺》中云:“山借云霞藏峻骨,水将舟舫送行人。乾坤一览饶吟兴,造物原来各有因”,写出了探究万物之成理之奥妙;他在《上曲》中云:“芒鞋独上尧峰顶,西望常山只白云”,登上峰顶,放眼西望,只见悠悠白云,多么澄静旷荡的意境和玄远超拔的精神境界!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图】


上图:广西德天瀑布

古语说“诗言志”,诗是人心灵世界的映现,人们可以从张三丰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怡然和对“道”的崇尚。他游遍天下,济世救人,化解危难,有许多神奇之事。有人说他精通预言,能“一日千里”,早上还在辽东,中午又有人在陕西宝鸡看到他,这可能就是神仙说的“朝游北海暮苍梧”吧。他所倡导的修道人应具有的慈悲、仁心和化育众生的襟怀,展示了道家文化的真精神,体现出其高标立世、独立不阿的风骨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觉者风范。
  ---------------------------------------------------------------------------------------------

【提醒:“张三丰的诸多诗文”,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与张三丰相关的另一位仙家才子——白玉蟾(葛长庚)的传奇与诗歌:】
----------------------------------------------------------------------------------------------




张三丰在神州各地留下的遗迹。图片转载自:张三丰不为人知的神游仙迹(四)



张三丰的神迹


历史上,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流传了很多张三丰的神迹。《明史》和《微异录》中都有记载:张三丰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游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将死,做诗唱颂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过来。归来后给了弟子杨轨山一偈,预言元朝灭亡明朝诞生。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张三丰的《云水集》)
重新归来的张三丰,必有未完成的使命要做。果然,从明初他开始草创武当,到最后鹤鸣山仙升,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史和民间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明、清两代。
张三丰不在名利情中,他修成了真人,具足慈悲、智慧和神通。他似闲云野鹤,时隐时现于江湖。能见到他的人就会有福。



《德安府志》中曾记载过,张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隐居,但他天性随和,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们相处融洽。这天张三丰要走了,邀请这些乡里的老人们吃顿饭作别,但张三丰山上久不生火,连火种也没有了,张三丰说下山去取,顷刻之间就回来了,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
同时张三丰还买来一点豆腐下菜,而且是用木板托着拿来的。吃完饭后,张三丰嘱咐他们,这是唐邑城西关姓王家的东西,请他们帮他把豆腐板归还。这些老乡找到这个地方一问,还真是姓王这人的东西,然而唐邑城离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


田中达也“小人国”食物微距摄影作品:Tofu town 豆腐の一丁目※今日は豆腐の日です。


田中达也“小人国”食物微距摄影作品:Tofu town 豆腐の一丁目※今日は豆腐の日です:Bottomless swamp この豆腐、底なしの旨さ。(大意是说:这豆腐味道之好,令人沉陷其中不能自拔)


日本京都南禅寺顺正汤豆腐(就是白水煮豆腐沾淡酱油,配蔬菜天妇罗和杂粮米饭。南禅寺是京都市内能吃到正宗汤豆腐料理的最佳地点)。这两幅图转载自:作者:李一爽 liyishuang



明代姚福撰《清溪暇笔》中记录了他在李景隆家见过张三丰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蓑衣的垂须已经掉光了,只剩下打着百结的编绳,披上一直到膝盖。斗笠的独篾胎已经没了。李景隆的曾孙萼说: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张三丰在家住了几十天。张三丰临别时说:你家超不过千日,该有大祸没吃的。我留两样东西。危急时,可披蓑顶笠绕着圆走,叫我的名字。过了两年真出了大案子,他们全家被幽禁起来,朝廷不供给粮食。他们的粮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张三丰说的呼喊。一会儿,前后园圃里长出谷子,不足一个月就熟了。因为有谷子吃,才没饿死,谷子刚吃完,朝廷才给米。再呼喊就不长谷子了。
《陕西通志》载,生员张恪在周公庙朝阳洞遇见张三丰,见他敞衣垢面,就没理会。当时天降大雪,正准备做饭时,张三丰出去片刻就拿着才采摘的新鲜蔬菜回来,说是从成都刚取来的。张恪不信,跑到门外一看,雪地里了无足迹。临走时张三丰才告诉他:“吾玄玄子张三丰也。”问他有什么愿望,张恪说苦无记性。于是张三丰向他耳内吹气,连说几声:“我让你聪明。”从此,张恪读书过目不忘,后来果然成为永乐甲午十二年(1414年)会试解元。


日本东大寺料理(已经持续了1267年的寺院食谱):宁乐豆腐,有着芝麻油和酱油香味的烤豆腐和挂面。


日本东大寺料理:绿风醋味增(甜夏橘子、醋味增、再拌上蔬菜,是一道很具夏日风情的爽口小菜。味增汤的素食汤汁里有香菇和海带。汤料是豆腐和裙带菜。)

张三丰在福建省邵武的武阳峰修炼。一日,张三丰忽听有孩童哭闹之声,原来是和平镇上有几名孩童进山玩耍,其中有一孩童不小心把一枚铜钱误吞腹内,疼痛难忍。张三丰问明情况后,马上从武阳峰的一棵茶树上撮下一把茶叶,在口中咀嚼后,让孩童服下,不大时间这孩童的腹内便咕咕作响,尔后,那铜钱已经变成碎末随便排出。从此,这一片的茶叶就开始具有碎铜的功能。当人们知道救小孩命者乃张三丰后,便把和平武阳峰周围受张三丰太极灵气所浸养的茶叶称为“神仙茶”,又叫碎铜茶。



此外,民间传说京城里有个酒馆中,有个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溃烂,大概活不长了。一天,他见一个破衣道人来讨酒喝,趁主人没看见,就施给他一罐。这样做了两个月。道人说,“你的病可以治好。”他叫童子把头向上侧过来,用气吹入他的耳朵,感觉像蒸笼似的热,第二天病就好了。这位道人就是张三丰。
张三丰还常身带七针,以七针治疗疾病,是以人称“七针先生”,常于人祛痛苦于俄倾,救性命一瞬间。
史籍和传说中张三丰济世救人化解危难的事很多,都是他真道已成、神通自在的表现而已,绝非人间的医术。看似偶然相遇,实则是张三丰看此人是块料儿,才有意借机化度。这正是:与道无缘,寻他不着。积善种缘,真人自来。
不过,张三丰驻足人间的使命仅仅是扶助弱小、济世救人吗?
神迹在人间

神龙不见首的张三丰,在人间的重大使命之一就是寻找有缘人,并引导他们向道,甚至走向修炼,同时揭穿邪术,惩治恶人,勿使其为祸世间。这期间,张三丰留下了不少神迹在人间。清代人编辑的《张三丰全集》收录了一些这方面的故事。


《张三丰全书》插图



◎点化沈万三


沈万三,是明初的一个大富翁,不过早先只是江淮地区一个普通的大渔户,家居长江入海口的周庄,为人心慈好施。一天,他偶遇张三丰,深以其相貌、行为为奇,因此常常邀请其喝酒,并供上所需。在一次喝酒时,张三丰告知了自己正是张三丰,并将修道之事叙述一遍。沈万三听后,五体投地,并称“祖师”,请求指教“愚尘愿以救济,富寿非敢望也”。
张三丰明白他的心意,打算教他炼金聚财之术,“于是置办药材,择日启炼”,但在炼制过程中,曾发生过炉鼎焚毁、赀财耗尽的事故,沈万三深知自己机缘未到,但仍坚持不懈。张三丰暗喜,“复以死汞点铜铁,尽成黄白玉石”。
临行前,张三丰告诉沈万三,“东南王气大盛”,将来会在西南与他见面。此后,沈万三安炉炼金,富甲天下。遇到贫困之人,他广为赒济。
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沈万三神奇的事后,向其贷百万金,沈万三如数交付。朱元璋深为震惊,遂找了个借口,将其与家人流配到岭南,后又迁徙到云南。在云南,沈万三见到了张三丰,方知西南相见之语不假。此后,沈万三和家人服食丹药,皆能冲举。


周庄沈万三故居,民间传说沈万三得了聚宝盆,故财源不断。

◎结缘常遇春

常遇春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大将。洪武二年六月,他率军进攻大兴州,直拔开平,追奔元军数百里,大获全胜。七月,大军驻扎在柳州时,常遇春突然得了病。他对众将说,当他出生时,曾有一位老翁到他家,留了一张纸,上书:“煌煌尾宿,矫矫虎臣,和中遇主,柳下归神。”而前日张真人三丰寄了同样的信函,如今自己在柳州生病,“说明我命不久矣”。果然,常遇春很快病逝,享年34岁。
史书载,常遇春刚毅多智勇,膂力绝人,23岁时投奔刘聚,因其多抄掠,无大志,常遇春觉其不能成大事,所以决定投奔朱元璋。一天在田间休息时,突然梦中见神人披金甲拥盾,呼叫他:“快起来,快起来,主君到了。”此时,朱元璋恰好骑马经过。常遇春惊醒,请求加入其麾下。自此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指点蜀献王

洪武中,明太祖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献王。一天,一位行动如飞的老者来见朱椿,让其修道。朱椿不听,但看其非常健硕,想招致幕下做宾客。老者笑着说:“何必终南论捷径,宦情于我似鸿毛。”朱椿听了,十分崇敬钦佩。
过了几天,老者告诉朱椿,自己就是张三丰,并告诫他藩王虽好,但要懂得进退,才能避免祸端。后来在建文帝撤藩时,朱椿因为听从了张三丰的建议,才得以躲过灾祸。
朱椿曾写过一首诗名叫《题张神仙像》:“奇骨森立,美髯戟张。距重阳兮未远,步虚靖之遗芳。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诗虽然不是很出色,但对于张三丰的景仰之情还是很真诚的,
◎大隐京师

永乐初年,有位老者在京师游历,他“丰姿清矫,拂拂修髯”。他在京师住了很长时间,与给事中胡荧相契,常一起作诗饮酒。老者听说朝中官员在政务之余常说起神仙之事,又听说侍读胡广向明成祖推荐张三丰,心中不喜。一天,在饮酒时,老者告诉胡荧,他要离开京师,前往山中。胡荧惊问其原因。再三询问下,老者告诉他,自己就是张三丰。说完马上就走了,不知去了哪里。
后来胡荧受明成祖委派寻找张三丰,曾写下了“却忆故人从此隐,题诗谁似鲍参军”之句。

◎延寿角黍翁



明英宗天顺年间,剑州有个卖粽子的老者,心地善良,每当看到有饥贫者路过,就免费送与一个粽子。有人问其原因,老者说,自己每天卖粽子,只求保本,有少许利益就好,其它的帮助其他人,这样的小事,不足挂齿。
一天,到了下午时分,粽子还没有卖出去。刚好有一道人路过,请求吃一个粽子,老者给了他。道人吃完了,又要了一个,老者又给了他。如是要了数十次,每次老者都给了道人。道人大笑说:“你真是太慷慨了,我没有他术,现口袋中有紫珠一枚,你可带回去放到家中的坛子内,第二天再打开,里边自有奇妙。”说罢,道人飘然而去。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图】

老者将紫珠带回家中,按照道人告诉的方法放入米已经很少的米瓮中。第二天早晨打开,米瓮居然是满满的。老者这才明白道人所说的奇妙所在。于是,他取米做成粽子,卖三成,七成的施舍给穷人。第二天老者再打开米瓮,发现依旧是满满的米,遂依旧照前日所做。得到他施舍的人,都啧啧称赞他是个大善人。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图】

时间长了后,老者就有些懈怠了,不复如常。与此同时,老者发现米瓮中的紫珠不见了,米瓮也不再生米。
过了一段日子,道人现身,他对老者说:“我是张三丰,你已受惠多日,是否愿意修道?”老者不愿意。张三丰便拿出一粒丹药,告诉他吃了后,就可长寿。老者吃下后,觉得肺腑皆清,后活了一百多岁,端坐而逝。

◎戏弄方士


明宪宗成化年间,一些方士出入宫廷,招摇撞骗,张三丰深为厌恶。一天,张三丰遇到一个姓赵和一个姓王的方士 ,通过神通看出二人心存鬼蜮,将挟异术北行。于是化为张天师的模样,问二人:“吾张天师也,飞符召神,我法甚效,君等愿学否?”起初二人并不相信,张三丰就向空中比划,须臾就有天兵天将往来于云气中。二人这才相信,跪求符录。
张三丰故作神秘状,赐之数符,二人大笑而去。当时,方士李孜省以五雷法得到了皇帝的宠幸,赵、王二人遂投靠了他,并得以见到了皇帝的面。皇帝询问他们的能耐,他们以张三丰给的符相对,并请求皇帝致齐三日(注:致齐是古代在举行祭祀前清心洁身的礼式)后,可以观看他们演练。皇帝按照他们所说,斋戒沐浴,并立起了一个大法坛,但他们作法后却丝毫没有应验。皇帝非常生气,认为他们奸诈可恨,命侍卫杀了他们。
还有一次,张三丰与方士刘某打赌看谁能役使鬼神,方士刚烧符,张三丰就暗中以法力阻挡鬼神出现;而当张三丰烧符时,即有鬼神无数,往来空际。刘某惊奇,跪求指教,张三丰教给了他,还教以斩鬼妙法。刘某凭借此技能闯荡京城,并通过引见进入宫廷。一天晚上,皇帝命刘某烧召鬼符。一会儿,一男一女两鬼出现,逼近皇帝。皇帝惊恐,命刘某拔剑击之,细看原来是官婢云娥与宫监某某。皇帝大怒,认为刘某在侮辱自己,命人将其立毙。
张三丰一再戏弄方士,实是因为真仙厌恶方士,犹如君子厌恶小人,张三丰此举就是为了揭穿邪术,勿使其祸乱世间,影响人们进入真道之门。因此,此后还有五戏方士的故事。

◎大闹魏忠贤祠

明熹宗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祸乱朝政,其生祠几遍天下,而东华门外一所,尤为壮丽。一天有三名衣衫褴褛的道人,在生祠内,突然击碎魏忠贤的造像,并用秽物盖之。道人还在墙壁上大书四句:“淫祠靡靡,王室如毁。锦绣江山,竟委于鬼。”守护生祠的护卫大惊,方要抓捕三道人,但道人倏忽间就不见了。其中的一位道人正是张三丰。此举就是为了警告魏忠贤和世人,莫要再为祸。
魏忠贤听说后,马上命令清洗祠堂,但留诗的墙壁有余香,造像上却是有余臭,当天晚上魏忠贤全身疼了一夜。
类似的神迹还有许多,而世人看到的是“拍手打掌笑呵呵,自在自在真自在”的盖世真人张三丰。至于张三丰为何留下这许多的神迹,除了济世度人外,更是为了重振人们对神和修道的信心,明朝家家向道,与此大有关联。

  ---------------------------------------------------------------------------------------------  
【提醒:“张三丰度化世人、云游天下”的事迹,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

【大道张三丰传奇】总结篇4:预言武当山大兴 张三丰创太极、显真身、重振信仰




明初年,张三丰带弟子们迁到位于今湖北省的武当山修炼。图为武当山上三清殿

张三丰修行过的武当山有两个。古武当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武安市境内,俗称“老爷山”。唐宋元时期,那里都建有道观,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张三丰梦受真武大帝教功,应该是在古武当山。元朝初期,张三丰从金台观携徒到古武当山修炼丹土与掌法。现在留下来的张三丰太极掌法就是传自古武当,而现在的邯郸成为世界太极拳的故乡也绝非偶然。
今天众人所知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明初年,张三丰带弟子们迁到这个武当山修炼,除荆棘,占卜地点,盖了草庐、草庵,定名“遇真宫、会仙馆”,嘱咐弟子周真德善守香火。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时,常坐在五棵古树下,然而“猛兽不噬,鸷鸟不搏”,他登山时轻捷如飞,隆冬常卧在雪中,鼾声如雷。人们都感到惊异,认为他是奇人。当时有邱玄靖、孙碧德、杨善澄、古泉、卢秋云等人拜他为师。
张三丰常跟武当人说:“异日,此山必大兴。”果然,到永乐帝朱棣时张三丰的预言得以应验。
原来,朱棣在靖难之役时得到了真武大帝的护佑,几次转危为安。因此朱棣登基后,为了感谢真武大帝的护佑,“报答神惠”,表达自己向道的诚意,并“为天下生灵祈福”,决意在真武大帝得道升天之地武当山修建道场。他指定当时最著名的工程设计师,也就是北京紫禁城的设计师蒯祥负责规划,并派出朝廷要员多次勘察地形,测量选址。永乐十年(1412年),在北京的紫禁城筹备的同时,在朱棣推行道教信仰的强大决心下,武当山宫观工程开工了。
出于对神灵的敬重,朱棣下令不许征用武当山的一草一木,建筑用料全部从湖北、湖南、浙江、四川、陕西等地抽调。工程先后费时十二年,征夫三十余万,其侧重体现的是“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




真武灵应图册-09紫霄圆道
【上图所配原文:】 紫霄圆道
玄帝在山徃来观览,见七十二峯之中有一峯,上耸紫霄,下有一岩,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诚目山曰太和山,峯曰紫霄峯,岸曰紫霄岩,据此居焉卽成道之所,今天一眞庆宫是也。
玄帝圣训云: 吾山不及诸山富,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三世为人方到吾山,五世为人方住吾地,七世为人方葬吾境。 吾山寂寂草萋萋,只闻锺鼓不闻鸡。汝若有缘住此地,吾令六甲斩三尸。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清。 又云: 南有降魔北金锁, 胆必惊兮登必阻。 劫终劫始剪妖精, 留得佳名垂万古。
  ---------------------------------------------------------------------------------------------  
【提醒:上图出自一套珍稀古画“玄武大帝(真武大帝)82幅图文”,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  

武当山宫观群打造的是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从古均州到武当山山巅天柱峰全长120华里,将其分为三部分: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的三重境界。而从山脚下到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并充分借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在朝向、间距、体量、色彩上非常注重与环境保持协调,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碧瓦望玲珑”的人间仙境。


上图:明永乐十年 湖北武当山南岩宫。图源:《中国经典建筑剖视》李乾朗(手绘)
(南岩,又名紫霄岩)



上图转载自:陆地遛弯的鱼的博客《武当之行照片集(三)》

路口在走向金顶之时分了岔,一个是比较陡的明代神道,一个是比较平缓的清代神道。


建成后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天柱峰上的城墙比天宫的紫禁城还壮观,南岩宫、紫霄宫都奇丽无比,玉虚宫如同阿房宫的再现,令人赞叹不已。而且每个布局都有着说道。如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蕴含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之意。此外,明成祖谕敕在山上的遇真宫放置张三丰的塑像,供人朝拜。而永乐皇帝敕建的遇真宫与现存的北京故宫前后殿建筑格局极其类似,两者建筑装饰风格异曲同工。



上图转载自:云中凤飞九天的博客《武当金顶朝觐真武大帝和他面前的不灭神灯》

明成祖敕建环绕金顶的紫金城,当时流传「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的说法。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最著名的太和宫中的金殿,是一个铜铸的建筑,耸立于天柱峰顶,故称为金顶,十分壮观。其周围紫禁城(寓意与北京紫禁城同)的修建有效地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得天柱峰绿树成荫、充满生机,同时高大挺拔的石头城有效地烘托了“天国”的神圣围堰,使金殿在视觉上更加雄伟壮观。金顶殿内的真武神像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天人合一”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内的真武神像披发跣足,安然坐在御椅上。



上图转载自:静玄的博客《武当行(照片)》

上图:太子坡,古道上依山势起伏的红色夹墙——“九曲黄河墙”该墙长七十一米,高二点五米,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配以绿色琉璃瓦顶,令人赏心悦目。



上图转载自:静玄的博客《武当行(照片)》



上图转载自:静玄的博客《武当山游记》

武当山紫霄宫



武当山大型宫观主要建筑以琉璃瓦顶为主,其余建筑使用布瓦。琉璃瓦顶有绿瓦顶和绿瓦黄剪边瓦顶两种,未见黄琉璃瓦顶。如紫霄宫为绿瓦、大殿为绿瓦黄剪边,复真观龙虎殿、大殿均为绿瓦。
武当山宫观群建成后,明成祖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看守。明嘉靖时又进行了扩建,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武当山的地位一时凌驾于五岳之上。而张三丰的名气,更是从此声传海内。


武当山
至今,武当山以其建筑,自然和文化之绝美被联合国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提醒:有关“张三丰、玄武、大明皇帝与武当山的传奇(如:武当山的古建筑群、奇人、奇景、草药等),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

崂山修行


张三丰在一百多年间曾三次在崂山修行,最后他的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 “散则为气,聚则成形”。他在崂山的庵、洞中写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道学著作。后人编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认为儒、释、道都是正教,同归于“道”。修人道是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是谁,只要平时积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指出“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这些说法与以往的道教不同,独树一帜,使普通人看到了修炼仙道的可行。

明朝永乐年间,张三丰在崂山太清宫修炼时,移花栽木,营造了一派仙苑美景。他从海岛把一种“耐冬”山茶移植到太清宫的三官殿前。严冬叶色愈翠,正月开花,蕃艳可爱,花期半年。这株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成为植物界研究不透的奇迹。它似乎浸润了张真人的神力,至今600多年,高近7米,合围近1.8米。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极为罕见,更别说在北国冰天。


张三丰移植到崂山的“耐冬”山茶

耐冬花怒放时,像落了一层红色的雪,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就是从这株花得到了灵感,他在聊斋中塑造了香玉和绛雪,其中身着红衣、超凡脱俗的 “绛雪”就是耐冬树神。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的一大功劳。
自张三丰在崂山移花栽木后,明朝以后的道教宫观就兴起栽植花卉热,并影响至全国,提升了中国的园林艺术。


张三丰移植到崂山的“耐冬”山茶,1988年,耐冬荣膺青岛市“市花”的桂冠。(上图转载自:浮山半翁的博客《青岛风采》之二十一.市花耐冬)
(蒲松龄由此塑造了身着红衣的 “绛雪”——耐冬树神)




张三丰移植到崂山的“耐冬”山茶
上图与以下几图皆转载自:浮山半翁的博客《青岛风采》之二十一.市花耐冬








下面是张三丰在崂山的一些遗迹:


张三丰修炼的三丰洞


张三丰修炼的三丰洞:网友在崂山找到的邋遢石
下文转载摘录自: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资料多借力于:崂山风景区管理局)
  崂山上清宫有个明霞洞,明霞洞往下走一个不太起眼的洞,洞内面积很小,只能容一个人的身躯,里面还摆放着一个圆形的石墩,那里叫三丰洞,曾经张三丰就是在这里修炼了10多年。(即再上一幅图)那是1277年,张三丰30岁,按照这个时间来看,当时他正式入道并不久。便到这里修炼。取得一定成果后他又到别处游荡,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主要是来传播道义,这一次他主要在玄真洞(位于明霞洞北)和驱虎庵(位于太清宫西南)两处修行,具体待了多久没有记载。

  而至于第三次来崂山,已经到了1404年,张三丰157岁了,这次史料记载的更少,人们分析,可能是来寻找仙山的,也可能是来隐居的,或者这第三次根本就不存在。

  三次崂山之旅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痕迹,除了三丰洞、驱虎庵外,还有两处不得不提。一处是邋遢石,据传张三丰曾经在这块石头上练功,日复一日,石头顶面被磨得平整光滑。邋遢石埋没在书院水库东岸的荒草树丛中,有细心的驴友找到时发现,整个山坡石头都是浅黄色,唯独这块邋遢石呈黑色。(即上图)

  另外,在崂山头覆盂峰北侧东坡上的张仙塔也成为文史爱好者迫切想去探秘的地方,相传这是张三丰入崂山修行后,羽化而去的衣冠冢,而且是他自己亲手用碎石堆砌的,这说法让人有些不明白,既然是衣冠冢又怎能自己堆砌呢?但张仙塔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自峰北东下有石塔在崦,直探海中,人不能至,舟行自下视之,是所谓张仙塔也 。”曾经这塔旁边还种着两棵耐冬,一棵红的一棵白的 ,但耐冬早已死去,张仙塔也已倒塌,人们只能望着那触不可及的悬崖峭壁兴叹。

  崂山的耐冬是他移植来的

  去过崂山的人们会发现,里面隐藏着很多百年古树,在这其中,很多人都会被一种绿色红花的树所吸引,越是寒冷的季节它就盛开得越孤傲冷艳,成为崂山的一大特色。外地人可能不清楚,但青岛人对它最为熟悉,它叫耐冬,也叫山茶花,青岛市市花。它便是张三丰从黄海深处的长门岩岛移植过来的。
       下面两图就是——长门岩岛上耐冬树:


上图与下图:长门岩岛上耐冬树,这两幅图皆转载自:奇梅竹的博客《再探长门岩耐冬》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原博主介绍:长门岩之所以名驰遐尔,还是因为岛上盛产的耐冬。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初,辽东人张三丰,自海岛上移植耐冬于崂山下。《聊斋志异》载:“东海古迹岛,有五色耐冬花,四时不凋,而岛中古无居人,人亦罕到之。”……查看了胶州县志,县志上记载三国时徐庶曾经隐居于胶东半岛周边的鼓子洋岛上,常年与白耐冬相伴。”



去向无人知


关于张三丰的生死存亡,始终无人知晓。张三丰后来居于宝鸡之金台观,曾“死”过一回。《明史》和《微异录》记载,有一天,他对弟子杨轨山说:“我命数已尽,归天有期。”遂留颂辞而死。轨山和人们用棺材盛殓了他后正要下葬,却听得棺材里有活动的声音,开棺一看,张三丰又乐呵呵地爬出来了,吓得众人大惊失色。原来道家功夫炼到极深境界的时候,元神可以离开躯壳。
醒来后的张三丰还给杨轨山作了一偈,预言元朝灭亡明朝诞生。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金台观。上图与下面三幅图皆转载自:“神之荣耀”的博客《小游金台观》


金台观。在两个石狮之间,是张三丰真人的铜像。

张三丰多次在陕西宝鸡的金台观修道,他曾叫张三峰,据说就是见到宝鸡山三峰挺秀而来的。明朝时陕西参政知事、吏部右侍郎张用浣在金台观立《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叙述了他父亲见到张三丰的事,此碑至今保存。
金台观现存《张三丰遗迹记》一碑,为明朝时陕西参政知事、吏部右侍郎张用浣所立,上面说他父亲张朝用十三岁那年在观内读书,云游至此的张三丰和他父亲聊起了家常,张朝用说他父亲叫张维,为避战乱才举家迁入宝鸡。张三丰听后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云游柘城时就认识你先祖张荣并与你家有交往,你祖上叫张毅的是你什么人?张朝用说,“那正是我爷爷。”张三丰说:“唉,我认得他时他还是个童子。”张三丰勉励张朝用好好读书,将来可官至三品(后果为均州知州)。过了一个月,张三丰离开金台观时,张朝用也去送行,见张三丰离去时脚不履地,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奇。


金台观,石碑。


金台观外景

另在洪武末,有道人游四川鹤鸣山。山有二十四洞,以应二十四节气。在道人入洞时,洞中的石鹤突然发出鸣叫声,众人皆以为奇。道人在此待了半年,住在天谷洞中辟谷不出,洞门上书“三丰游此”四字。当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
而《郴州总志》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张三丰在桂东县了髻山结庐修行,仙昇。跟乡人告别时,用指在石上写“三丰”二字,隶书,如斗大,字入石一寸左右。虽经风霜剥蚀,字迹宛然。彼时,张三丰已经是二百多岁了。


张三丰书写遗迹。

金台观一带还留下了张三丰的许多神奇的传说。他离开时,留下了九节藤杖、混元衣。1611年,宝鸡县令朱炳然见到这两样东西。在碑上刻诗,其中有“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


上图与下图:清十九世纪,竹鞭手杖,长155.5cm,拍品
【说明:这不是张三丰留下的物品,而是我自己配的文物图】





此外,清朝雍正年间,还有个叫汪梦九的人说遇到过三丰真人并与其交谈。那时,张三丰应该有四五百岁了。
张三丰最后卒于何时,没有人知晓,他应该是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样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不知所终。其玄奇而惊世骇俗的一生,除了告诉世人神仙是真实的存在外,也是在提醒世人莫沉湎于俗世,迷失在世间,返本归真才是人来世所唯一要追求的。
“神灵布沧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满乾坤民众信仰无疆”,这是湖北武当山位于金顶的太和宫的楹联,而民众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广泛崇道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在其后的整个明代,从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这与盖世真人张三丰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无疑,正是游走在世间、留下诸多神迹的大道张三丰,重振了人们对神和修道的信心。

明成祖相信有真仙


在历史上,能够被几代皇帝寻访、封号的真人,恐怕非张三丰莫属。在明朝两百多年间,几乎各代皇帝都寻访过他。
明太祖朱元璋久闻张三丰的大名,曾两次下诏并派人遣使寻访,但没有找到。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听说他的名气,也亲自到武当山来寻找,但依然没有寻到张三丰的踪影。据《大岳太和山志》载,朱柏非常沮丧,就写了一首《赞张真仙诗》:“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而张三丰之所以不现身,这是因为他知晓,帝王自有其“道”,不能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代方士惹出祸端的最根本原因是“因游仙入朝”。
信神的燕王朱棣继位后,为了感谢真武大帝在靖难之役中的护佑,下令以真武大帝为护国大神,下诏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在京师御用的监、司、厂、库等衙门中,全都建有真武庙,庙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左右两旁塑龟蛇二将,以彰显真武大帝的神武。朱棣还在朱元璋颁布的《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中,增加了祭颂真武大帝的乐章,成《御制大明玄教乐章》,通行全国。
此外,朱棣亦在北京兴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灵的建筑,如天坛、天将庙和关公庙等。天坛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上帝”的徽号是宋徽宗时所加。朱棣还在内宫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内宫中人奉祀,玉皇殿在明朝灭亡前被崇祯帝毁掉。而其在真武帝修道升天之地武当山大修宫观,更体现了其崇道之心。
自然,朱棣对坊间流传诸多神迹的张三丰非常感兴趣。《张三丰全集》记载,永乐四年,侍读胡广上奏张三丰深有道法,广具神通。于是,朱棣派给事中胡荧同宦官朱祥四处寻访,走遍了荒原边境,却没有找到。永乐十年,朱棣一再召来张三丰的弟子,让他们寻访张三丰。朱棣还亲自写了封信,信中说自己“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虽“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
降尊纡贵的朱棣,给了张三丰空前的礼敬,但是张三丰依然没有前来,只是写了一封短信并赋诗一首,让其弟子孙碧云转交给朱棣。短信中希望成祖“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方士金石勿信为佳”,这样“民富主富,民寿主寿”。而诗中曰:“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张三丰在短信和诗中给永乐帝开的妙方是“屏欲崇德”和“澄心寡欲”(心要干净,欲望要少),这样老百姓富裕了,身为人主也就有德行了;老百姓长寿,身为人主也就长寿了,内中暗含修道之意。
永乐十四年,在胡广的再三请求下,张三丰同意与其一同去见明成祖朱棣。张三丰先自飞身而去,降临宫殿。彼时朱棣正在上朝,忽见一位衣衫褴褛的道人披着鹿裘立于台阶上,稽首带笑。成祖询问知是张三丰,便“殷勤命坐,即求谈道”。张三丰于是唱了一曲访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罢,从容走下台阶,一时祥云布满整个庭院,良久才散去。张三丰亦不见了踪影。明成祖与大臣们感叹不已,方才真正相信,这世上果然有真仙。


张三丰

崇道的朱棣还不时命道士设斋醮,为他的父母祈“冥福”。有时设斋醮三日,有时则长达七昼夜。在徐皇后于永乐五年去世后,他命天师张宇初于朝天宫率众道士设大斋醮,为徐皇后祈福。朱棣这种大设斋醮的做法开了先例,后世皇帝纷纷仿效。
此外,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鉴于以前的《道藏》大多散佚,便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纂《道藏》。这项工程一直到正统十年(1445年)才全部峻工 ,历时三十九年。这部《道藏》即名为《正统道藏》,共 5305卷,分装480函。万历时,鉴于《正统道藏》搜罗不全,且《正统道藏》刊印以后的近二百年间又有不少新的道书问世,于是,万历帝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负责修《续道藏》,称《万历续道藏》,共 180卷,分装 32函。经过明代这两次大规模的编纂,道教经典书文基本搜罗无遗,促进了道教在全国各地的传播。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道藏》正是明代编纂的。

宫廷再现神迹


明朝的崇道之风从明成祖开始,到嘉靖、万历皇帝时达到顶峰。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基本都崇信道家,只是崇信的程度不同,明世宗嘉靖、明神宗万历最为崇信,而且有些还有缘见到了张三丰。
◎皇帝崇道

明孝宗被视为明代的中兴之主,但他崇奉道教毫不逊色于其父明宪宗。他甚至命道士崔志端掌太常寺,“带衔为礼部尚书”。孝宗的儿子武宗喜佛,但他亦不排斥道教,南巡时还曾命天师为他除妖。
到了世宗嘉靖帝,其崇奉道教就很少有人可比了。嘉靖曾三次给自己加道号,第三次达到34个字,其字数之多,在世俗间无以伦比,在古代,封号字数越多越显得尊崇;而且他还给自己的父母也加了道号,这也是非常少见的。


武当山紫霄宫紫霄殿

明成祖时期武当山宫观已是相当壮观,紫霄宫达一百六十间,但嘉靖却下诏“扩大至八百间”。嘉靖时期营建的宫观名目繁多,耗费惊人。《明史‧食货志二》明确记载:“世宗营建最繁,十五年以前,名为汰省,而经费已六七百万。其后增十数倍,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万⋯⋯经费不敷,乃令臣民献助,献助不已,复行开纳。”
此外,嘉靖帝将斋醮当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课,同样耗费惊人。他还宠信一大批向他献方药方术的道士,给他们授予高官头衔。显然,嘉靖帝不顾百姓疾苦地崇道,已经违背了道家真义,与张三丰告诫明成祖之语背道而驰,同时因为极度崇道,嘉靖帝大力毁佛寺和佛像,这都为明朝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明穆宗隆庆帝继位后,因朝政废弛,采取了一些限制道教的措施,但他对真武大帝仍很崇敬。
隆庆帝在位六年后,儿子万历帝即位,是为明神宗,亦痴迷道教。不过,万历并不公开排佛。他像祖父嘉靖帝那样,整月整年地在宫中做斋醮,为此居然一连十几年、二十几年不上朝。他下诏重建道教宫观,还命道士修《续道藏》。正是在万历年间,对关羽的崇拜被推广到全国各地。
万历之后三个明朝皇帝中,光宗在位仅一个月,据说是因服丹药致死。熹宗天启帝也推崇道教,敕令修建武当山玉虚宫。《明史》说他也是服丹药而死。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最初也崇道并排佛,但他后因自己祈求的道教诸神不能帮助他挽救明王朝的危亡,所以在汤若望等人的引导下改奉天主教,为此还毁掉了明成祖修建的玉皇殿。但大明的气数还是尽了。
明朝皇帝崇道除了表现在对真人封号外,还大修道观。不仅在武当山,在京城也修建了不少庙、观。《明史‧礼志四》载北京的“京师九庙”就是明成祖和他的后世子孙所建。这“九庙”供奉的都是道教神灵。
-------------------------------------------------------------------------------------------
【提醒:崇祯皇帝最终上吊的地点——北京景山,就与张三丰、大明皇帝的玄武信仰等紧密相关,其中种种玄机,可查看下列文章:】
-------------------------------------------------------------------------------------------

◎张三丰显真身


据《张三丰全集》载,天顺三年(1459年),张三丰再次来朝,见明英宗虔诚修道,遂显真身,并对英宗说,希望他“修己安人,黜邪崇正”,说罢隐去。明朝的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记载了张三丰来见明英宗一事,说张三丰“须髯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
在张三丰隐去后,英宗亲下敕封诰命,诰命中说张三丰“奇迹罕见”,“芳姿颖异,雅志孤高。得仙菉之秘诀,饵金鼎之灵膏。去来倏忽,实得造化之机;隐显微芒,吻合乾坤之妙”,因此赐其号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宪宗时期,再敕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则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他听说张三丰在南京,便下诏寻得张三丰所有撰写的篇章,仔细研读,还在其原来住的地方,建清虚观。明熹宗天启年间,张三丰降坛显灵,熹宗下诏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之所以明朝皇帝敕封的号中有“真”字,应该是因为道家是修真的。
而明朝两代皇帝在武当山的老营宫前修建了一座碑搂,内立两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是明成祖赐张三丰书,一刻是明英宗赐张三丰诏,称其为“真仙”。

明朝几乎家家向道


在张三丰广为流传的神迹的影响和明成祖的带动下,各地藩王也纷纷仿效,修建道观,道教的地位大为提升。而皇帝、大臣们的崇道之风对明代社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鼎盛时期,明朝家家向道。而且每到春天二三月间,江南许多地方都组织大规模的武当山进香旅行,这也扩大了道教的影响。
不仅如此,老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看到道教的存在,如老百姓广泛供奉门神、灶神、城隍、土地神、妈祖等保护神,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祈求风调雨顺。皇帝亦根据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不时加封道教神祇。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明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兴起了一股行业神崇拜风。如制墨匠祭祀吕祖,文具商祭祀文昌帝君,打铁匠祭祀太上老君,甚至连娼妓和窃贼也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行当,亦分别奉祀管仲和时迁。这些行业保护神绝大多数属于道教系统,有的还受到明朝皇帝的册封。


而此前唐宋元时广泛流传的“八仙”名讳,在明代也最终确定下来,即李铁拐、锺离权(汉锺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其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子)被嘉靖皇帝封为“纯阳孚佑帝君”,以示尊崇。


今人所绘 八仙过海图。船尾开始算起: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汉锺离、李铁拐、吕洞宾。船外:张果老


上图与下两图:元-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吕洞宾故事:八仙过海
  -------------------------------------------------------------------------------------------
【提醒:“八仙”的传奇与古画、古文物,可查阅下列文章:】
  -------------------------------------------------------------------------------------------

无疑,明朝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道教神的形象也不是偶然的。如长篇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几乎全是道教诸神斗法的故事。《西游记》虽以唐僧去西天取佛经为主线,但孙悟空“大闹天宫”却闹的是玉皇大帝。《水浒传》开篇就说张天师放出妖魔 108人,这就是后来的梁山108将。
相对于佛教来说,道教地位的上升还与明代的宗教政策有关。朱元璋于洪武元年用诏书颁告天下,只允许佛、道二教流传。洪武六年规定,出家为僧、道者,要在考核后,由官府发给“度牒”,始能出家,并限制了出家名额。因此,明代没有出现因僧、道太多而影响国家赋役的严重问题。
虽然到了清朝,因皇帝信萨满教和佛教,道教地位有所下降,但明朝时曾经的鼎盛与繁荣却不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绵长的道脉在历史的长河里蛰伏着,等待着,等待着再一次接上与神的缘分。


---------------------------------------------------------------------------------------------  
【提醒:有关“武当山与各朝代(尤其是大明皇帝)的历史脉络,可查阅如下链接(在本文开头的目录里就有):】
【这是由“张三丰修道宝地”引申出的——武当山文史系列:】
---------------------------------------------------------------------------------------------   



四海皆为家


张三丰最后从历史上隐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样不知所终。一些史料中记述了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有人在四川鹤鸣山等地,多处见到他仙升。暂且按这些来推算,张三丰当时在人间已经是200多岁的人了。
在这200多年间,从能查阅的史料看,张三丰足迹从北到南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和故事。张三丰诗书画棋琴剑样样皆精,从明清两代的记录看,他除了留下日常所用的笠、衲、蓑、杖、笔砚等物外,还留下不少书法、诗赋、画作等。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实物已经不多了。
《郴州总志》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张三丰在桂东县了髻山结庐修行,仙升。跟乡人告别时,用指在石上写“三丰”二字,隶书,如斗大,字入石一寸左右。虽经风霜剥蚀,字迹宛然。


张三丰留下的书法遗迹(但不是上面这段提到的)

张三丰在福泉山(贵州福泉市西南隅)高真观修炼时,曾作自画像,作《打坐歌》等悟道修炼诗词百余首,并留有书法楹联等给道士。平越士绅将自画像刻成画像碑,供人们瞻仰朝拜。福泉山因此名声大振,明初就成为蜀中十大道场之一。1949年后,画像碑被毁,幸而没有丢弃。现在的福泉山新碑像就是原来石碑像的拓片。


上图与下图:贵州福泉山藏张三丰自画像拓本——张三丰仙人自写真容石刻碑



因为张三丰长寿,名号又多,栖止无定,到处为家,所以生卒年说法不一;籍贯的说法,也是异说纷呈,都跟他待住的地方有关,如宝鸡,辽阳、义州、贵州、平阳、闽县、羊城(今广州)、金陵(今南京)等等。根据明史和多数史料考证,尤其是张三丰自传诗《云水集》佐证,一般认定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在辽宁彰武和阜新附近一带。懿州属辽阳所管,张三丰年轻时在辽阳一带游历,曾作《辽阳积翠村》等诗四首。
籍贯所在其实并不重要,他在人间驻留,哪里的栖止地都是“家”,也都不是家。重要的是,他来过!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村张三丰仙居。


张三丰自画像

结语


张三丰玄奇而真实的一生,是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响,再次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深邃而瑰丽。他完全可称得上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足以顶礼膜拜。能不能礼敬我们自己优秀的先人,能不能重视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或许就是今天中国人走向道德重生的关键。

(此系列连载,至此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5-3-2 2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39 , Processed in 0.6271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