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回复: 0

从道德经的第28章看柔弱的处世智慧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1-18 15: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就会有很多的水流注进来,他所秉承的道德就不会离开他,而回归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暗昧,把这作为天下的楷模和范式。把这作为天下的楷模和范式,就会秉持大德而不出差错,将会复归与无穷的境界。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大德才能充足,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朴质的状态被破坏之后,就会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依循这个原则,建立了管理和领导的体制。所以,在完善的体制中是不会有强为割裂之事发生的。

【注解】老子再次强调谦让、低调、柔弱、退守的观念,在第八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因为水甘愿处在人们厌恶的地方。哪些是人们厌恶的地方?先来看看人们竞相争抢是什么,无外乎刚强、显达和荣耀,而它们的另外一面柔弱、谦逊、卑辱恰恰是人们所厌恶的。老子奉劝人们要安守退让、柔弱、卑下并非让人们一味退让、忍受而不知奋发、进取。中国人向来主张“先礼后兵”,老子指出既要看到雄强、富贵的好处,又要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不去争强反能保持长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总是以刚强的一面待人,对方也很可能会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最后两败俱伤;如果刚开始的时候礼貌谦让,对方也往往以礼待之。著名的"六尺巷"所体现的谦和礼让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精髓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凸显了以和为贵的退让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人民日报》:"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懂得柔弱、退让的人虽知道尊贵的好处却应该安守卑微,这样就像溪谷一般,虽处于低洼之地水少而浅,但天下的水都会注入其中,弯弯折折、穿山越岭最后汇入大江大河;就做人而言,虽然明白通达但能谦逊退让,和善友爱,不争不抢,处处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意见建议,成就别人而不自夸,功成后也不居功自傲,身边也会聚集更多的追随者,也可以把众人的智慧都收集起来,最终成就大事。

老子倡导人应该回归婴儿纯真质朴的状态。婴儿不用巧智,也无非分之想,不会过多的干涉外部的环境,一切顺其自然,最符合其提倡的柔弱处下、清静无为。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原指未加工的木材,后也可比喻(人或物)单纯、不加修饰。这里指纯真质朴的道分离变异则衍生出世间的万物,比如一块儿原始的木材被切割加工后成了各种器具。万物彼此相互区别,各归其类。圣人遵守道的原则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来规范万物,处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划分政务,交给不同的人管理,或者让从事不同技能的去从事相应的行业。

“大制不割”自古有很多理解。“大制”指的是完美无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契合一致与和谐统一。虽然道化生了万物,但万物都不能脱离道也要回归于道,完美的政治制度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虽然制定了各种规则却着眼、整合、满足万物的意志,与道的纯真质朴不割裂,所以万民都会拥护,就不会产生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17:49 , Processed in 0.0913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