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回复: 0

先秦道家“圣人”观探略———以老子、庄子为线索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1-7 18: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有深度的论文
王敏光
( 洛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摘 要: 圣人”在老子哲学中既是不同层次体道者所追求之理想境界,又是大道落实在人世间之体现之一。庄子所言之圣人多是指得道之人在精神层次上对大道的体悟境界,彰显为以“自然”之态,行“无为”之道,以达“逍遥”之 境。老子之圣人观开辟了先秦道家极富特色的关于宇宙、治国、人生等方面之诸多理念;  庄子则在承继老子圣人观之上,把先秦道家圣人观拓展的更为宏阔、超拔,为人的生存状态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视界。
关键词: 先秦道家; 圣人观; 老子; 庄子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99( 2016) 04-0013-05
国际 DOI 编码: 10. 15958 / j. cnki. gdxbshb. 2016. 04. 003
随着一系列有关先秦道家①文献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老子②与庄子提供了更多佐证材料。本文认为从思想义理、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等方 面综合考辩老子、庄子及其“圣人”观,当为可行。基于此,本文认为《老子》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主张,《庄子》基本展现了庄子思想倾向及价值。
圣人③是先秦诸子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但呈现的面向同中有异。先秦道家的圣人观为老子 所首倡,后经庄子深入阐释,使得先秦道家圣人观变 得更为高蹈。故考究老子与庄之圣人观须结合其所 处时代背景与整体思想意涵基础上,以多重向度加 以深究,方能彰显老子与庄子圣人观的深意。
一、老子哲学视域中的圣人与道
圣人在老子哲学中既是不同层次体道者所追
求的理想境界,又是大道落实在人世间的化身之一。那么,圣人与道在老子哲学视野中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依据《老子》文本,可作如下厘析: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56 ,此句帛书本为“是 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2]340 ,楚简本无此句,
“一”在此句中应当是指道,而河上公对此释为:
“抱,守法式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3]36 此说重在阐发圣人能守法则之意,而 非指道,今人陈鼓应认为一指道,此说可榷。王弼则把一释为“一,少之极也。”[1]56 王氏此解乃言圣 人治理天下,最大限度减少外在因素对人的束缚, 意在突出圣人与世无争的品格,启发世人同样应 该处下不争,此解显得牵强。今人高亨在解释一 时,认为: “一,指道。第三十九章: ‘天得以以清,
收稿日期: 2015-07-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5FZX016)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2017-cxrc- 012) ;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2014GGJS- 117) ; 河南省哲学社会规划青年基金项目( 2014CZX004) ; 洛阳师范学院国家级培育基金项目( 2014-PYJJ-012) 。
作者简介: 王敏光( 1978- ) ,男,河南虞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先秦道家哲学。
①“道家”之名,并非首现于先秦时期,据现有文献记载,( 西汉) 司马谈在其《论六家要旨》中最早提出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家之说。是出于研究上方便,遂把先秦诸子学说中主张相近者归为一类,称之为某一家,后人多承袭之。
②对于老子与庄子关系的讨论为古往今来所论的激烈论题,对于老子与庄子关系的定位,笔者认同老子为春秋末期人及庄子为战国中期人的说法。
③“圣”出现早于“圣人”,许慎《说文解字》释为: “圣( 圣) ,通也,从耳,呈声。”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云: “圣,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
“圣”在殷商时期之内涵主要与通达至上神意志的能力或技艺有关,主要不在与通达者自身的内在品质;   而周文化突出了对“德”的认识,出现了“圣人”概念,《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中均有出现,使得“圣人”内涵变得日益丰富,具有高度智慧、美好品德、是人间生活规范 与秩序的维护者,兼具德福统一等特征,故“圣人”自诞生起就是德才兼备的化身。( 成云雷: 《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1-12 页。)
老子言圣人多以正面言之,但通行本《老子》第十九章却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45 之论,此句王 弼本与帛书本《老子》内容基本相同,楚简本亦有 此句,但具体内容与以上两个版本差异较大。郭 店楚简本《老子》出土之前,有学者认为《老子》对 圣、仁、义持否定态度,且据此认为老子晚于孔子, 笔者以为依此而得出此结论有失偏颇,原因如下: 第一,“仁”虽是孔子哲学之核心概念,但“仁”的思 想出现并非始于孔子,今人刘翔从文字学视角出 发,从字形与字义两方面对仁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仁字初义是心思爱惜人的身体”[10]168 ,后来才 发展为仁爱观念,孔子从哲学高度对此给予了提 升,遂成为儒家人本思想之核心根基; 第二,老子哲学多是针对周文之蔽而发,并非针对某单一学 派而论。因此,即使依据通行本与帛书本,亦不能 据此言老子晚于孔子,老子所批判的对象是对人 形成禁锢、被异化了的世俗文化与体制,并非对 圣、仁义本身之遗弃。楚简本《老子》此句为: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诈( 廖明春认为该处应为‘虑’) ,民 复孝慈。”[11]5
有学者①据此认为老子与孔子思想在初创时期相通之处应占据主导,主要依据即是此章。但我们全面审视楚简本《老子》会发现,甲、乙、丙三 组《老子》虽然不及通行本整体文字三分之一,但整体思想倾向与通行本、帛书本基本一致,故老子 在“文教政治的各个领域,形成和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的对立”[12]181 ,当是可信之论。故老子及道家之圣人与孔子及儒家之圣人有着根本不同,儒家所指之圣人多侧重伦理道德之楷模而论,而老子所言的圣人是“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5]82 的理想人格,不可与儒家圣人观混而视之。
老子在看待人时,采取的态度是首先树立人
在宇宙中的地位,然老子树立人之地位并非处处以人为中心,而是站在道的立场上,采取自然与无为方式视之,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人与万物生命的自化。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13-14 大道对万物无任何偏爱,万物 依顺自然,依道而化,秉承大道之圣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对待百姓亦复如是。
综上观之,老子对圣人之诠释侧重于政治哲学视角,落实与展现的重点在于现实世界,即使如此,老子开辟的此一向度对道家后学产生了莫大影响,尤其对庄子圣人观影响甚深。庄子不但拓宽了圣人观的内涵,而且在凸显万物平等意识基础上,把诠释之重点落实在了精神领域,凸显人精神性向度中超拔的倾向。
三、庄子对老子圣人观之拓展

庄子高扬的圣人多是指得道之人在精神层次上 对于大道之体悟,是达于“心”与“物”、“形”与“神”内 外合一境界之人,对此,庄子称之为至德之人,具体展现为“天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② 等,此五种理想人格在庄子哲学中并非在境界上有着高低层次之区分③,只不过是庄子在针对世俗社会中不同陋敝之见方便说法而已。此五种理想人格在融通基础 之上且兼具独特性,他们共通之处在于,均能摆脱功 名利禄之束缚,以自然之态,行无为之道,以达“逍遥” 之境。故此五种得道之人在庄子思想中,即是至高之 人生境界、又是现实社会中独立、理想人格之代表,让 我们一一展开给予分别爬梳。
对于天人之界定,庄子主要从天道与人道着眼区度,庄子曰: “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13]815 此对天人之界定,显然是从老子 对“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分而来,老子曾有言: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186 庄子所言之天人正是因顺天道之人,人道是文明社会在推动自身行进过程中人为设立起来,约束人自身的种种外在藩篱,此人道。
①聂中庆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 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87-188 页) 中认为,老子不但不反对‘圣’,亦不反对‘仁义’,并认为古史辩派怀疑通行本《老子》激烈反对‘仁义’是有道理的,进而认为春秋晚期儒、道并非势同水火; 侯才著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 大连出版社,
1999 年,第 6 页) 中认为,孔、老关系并非后人所描述截然对立; 金春峰在《<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年,第 176-179 页) 中认为,即使从楚简本出发来看老子、道家与孔子、儒家的对立是根本性,我们并不能据局部之论而失整体义理。
②崔大华教授对此有细致区分,有“至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 参见崔大华: 《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143、151
-152 页)
③清代学者宣颖在解释四种得道之人时,认为天人是第一等人,神人为第二等人,至人为第三等人,圣人为第四等人。此四等人,皆原于一也,但推及其至,有此等杀耳。( 参见( 清) 宣颖撰: 《南华经解》,曹础基校点,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97 页。) 郭象释解为: 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也。成玄英阐释为: 以上四人,只是一耳,随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参见( 晋) 郭象: 《南华真经注疏》( 上、下册) ,( 唐) 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中华书局,1998 年,第 604 页)
使得人类陷入俗世社会礼、法、刑、名之中不可自拔。在庄子看来,从名、利之中超脱,返归自我之本根,做到不偏离大道,只有具有此等境界之精神个体,方可谓之天人。
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至人,至人即是言世俗社 会中,达精神极致而论,且能够做到无所待,可谓是 无己之人。对于至人,其超越于世俗之人及价值之 处在于面对外物之诱惑而不为所动。在庄子看来, 至人典型特征在于“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13]96,世俗之人的“有待”是有 心为之,无形中对自我及万物形成了伤害,而“至人 之游”虽有所待,但均是以无心应之,是以一种与万 物协调共存之态度待之,看似有待实则无待。世俗 之人往往喜生、恶死,但在至人看来,生、死乃自然之 流转,生时自然生,死时顺然而死,生、死之间不过是 自然流变而已,至人在看透生、死中从而达到逍遥之 境界。庄子对至人的这种看法,在《庄子》中有多处 应之,如言至人养生之经时,庄子曰:
“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13]789
至人之境界与天地相往来,不会在实然状态 上与万物产生冲突,但至人内外一体,顺乎自然, 以无心应万物。在谈到至人之修养时,庄子曰: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 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3]663
庄子所言之至人对自身形体、世俗之智,采取一种“忘”的方式看待,至人之忘,并非世俗意义之忘却,而是对世俗之人执于自我形体,囿于“小知”的一种超越。唯其如此,至人方能悠然逍遥于世俗之中,此种境界层次上的至人,与老子所指圣人有着相似性,这也表明,庄子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对现实社会给予着持续的真切关怀,只不过此情结中饱含着无奈与隐晦。可见,庄子对于至人之阐释,归于一点当为“无己”,而又不失其真,正是在无己境界中,人才能真正发现自我及自身之价值。
神人是庄子所谈得道之人中相对言及较多的一个理想人格形象。有学者认为庄子所言之神人相较于至人而言,“至人还在‘流俗世界’( 尽管他至于其他边界) ,而神人则滑入另一个隔绝于世俗世界的莫测世界( 借用宗教的概念可以称之为彼岸世界) 。”[14]23 笔者认为此说则是对神人内涵的误读,观庄子所言之神人之“神”在乎精神上对俗世之超拔,而不在于其是否具有人格意味上的神性,神人只是庄子针对俗世之蔽时,为阐述之方便而塑造的一种理想人格[15]264-265 ,神人并非超越于世俗之人的特殊存在,而是芸芸众生中一员,只不过神人特异之处在于在精神境界上高于世俗之人。神人不但能做到自我逍遥,而且可与天地、万物共逍遥。庄子对神人集中有着两处描写,一是着眼于对神人外在形象及行为之写状,此番之描写使得神人近乎具有神性,但庄子之描写落脚点在于神人能“游乎四海之外”,神人自身不但实现了自身之逍遥,而且使得天地自育,万物自化; 二是从神人自身之修为层面上来讲,神人可做到:
“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 天地乐而万物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13]443
神人虽有身,但从不执念于身,而能使外物顺 自身本性而为,不受外物之累,而与道冥合于一。对于神人,宋代林希逸对此疏解为具有“出乎天地 之外,…… 以天地之道自乐,而万事无所累于我”[16]202-203 之人,可谓精到,正是因为神人通过精 微之方,达到一种混冥之境,所以庄子认为神人在 无形中成就了万物,神人把自身之功用消弭于无 我之境界,但对大道之精微又体悟至深。
圣人是庄子所推尊的得道之人中,论述最多 的理想人格形象与人生境界。在庄子视野中,其 他诸家尤其儒家之圣人多为礼、义、刑、法制定者 之典型代表,尤其在精神层面对人本然心灵上的 桎梏,已至无以复加之地步,所以庄子批判儒家圣 人着重突出在伪善、虚假一面,对儒家圣人观批判 的同时,庄子也着力展示承老子而来之圣人观。从上文论述可知,老子所言之圣人,多是在治国、治世中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庄子所论之圣人,多把 关注目光转移到了精神领域,落实到了对个体生 命精神层面上的关怀之上。
庄子对圣人之定位在于其“无名”,在无名这一点上,老子与庄子所言之大道均是以无名为其主要特征,圣人在俗世中,不仅能洁身自好,能够保持较高道德修养,做到与大道为一,与万物和谐相处,而且在顺化万物这一点上,与至人、神人等一样采取春风化雨方式,协同万物自我生长。
圣人身存俗世之中,而能游于尘世之外,庄子集中 对道家圣人之论述体现如下: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 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 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惔,乃合天德。”[13]539 此段论述是庄子对道家圣人集 中而又全面之展示,在庄子思想其它各处虽亦有较多 论及圣人之处,但笔者以为以此段最为能够反映庄子 对圣人之高扬,其他各处对圣人之论述,皆可与此段论 述相映照。我们从此段长论中可以看出,圣人对于生、死、阴阳、动静、祸福、是非、形、神、天德等方面均有自身 独到之看法,依此庄子所树立之圣人,对于人生于世可 谓是给予了深度审视。庄子认为以圣人眼光视之,万 物应顺乎大道,当视生死为“物化”,其实在这里庄子所 言之物化,当是指人应从容面对自身之死,应把死看成 与生同是顺应大道之化的体现,而不必起执于生、死; 对于俗世之中福祸、名利及言辞之争,圣人独到之处在于 对于这些均齐同视之,这样圣人才无所系、无所累,而这 些皆可归结于圣人以虚、静之心看待天下万物。可见, 庄子所论之圣人是德、精、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圣人以不 言之教行感化之功,与万物顺然相处,圣人之功泽被天 下而不被知。依此来看,庄子所言圣人行事之方式完 全超脱于世俗价值之外,在于其“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以道为门,兆于变化。”[13]1066
庄子思想视野中的另一得道之人是为真人,庄子 认为真人有以下特异之处: 第一,真人通达知与真知之分际,真人并非对所有知给予否定,对于大道运行之理, 以及与大道运行轨迹相一致之理,庄子视之为真知,此 真知与偏于一物之知、执于一言之论,显是有着质的区 别。对于真人与真知之关系,郭象注解为: “有真人而后有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乱也”[17]136,郭象认为真 人是获得真知的前提与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真人、真 知与圣人一致之处在于与世俗世界之距离似乎更为接 近,对此,成玄英进一步疏解为: “夫圣人者,诚能冥真合道,忘我遗物。怀兹圣德,然后有此真知,是以混一而无患累。”[17]136真人与圣人共同之独特性在于身处世俗世 界中而无所执系,把外在之知转化为内在之知( 真知) , 从而实现真知与真人合二为一; 第二,真人之独特性在于能够合理对待世俗中的事与物,在看待由此引发的 一系列行为之时,皆能顺应万物本性而为。而真人对 真的把握,是缘于对外在于自我世界的不执着、不缘求, 以平常心看世界,在于真人可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13]229,故能在认识世界时,能观察到世界之本质 一面; 第三,真人身处俗世之中,与万物相处时,既能“适人之适”,又能“自适其适”,真人面对大千世界,以浑然 之态审视世界,在庄子看来,万物应然的生存状态当为 自然、虚静、无为,这显然超越了善、恶之分。面对世俗 社会中是非、言辞之争,真人视之,这些无端之争皆是源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惔,乃合天德。”[13]539 此段论述是庄子对道家圣人集 中而又全面之展示,在庄子思想其它各处虽亦有较多 论及圣人之处,但笔者以为以此段最为能够反映庄子 对圣人之高扬,其他各处对圣人之论述,皆可与此段论 述相映照。我们从此段长论中可以看出,圣人对于生、死、阴阳、动静、祸福、是非、形、神、天德等方面均有自身 独到之看法,依此庄子所树立之圣人,对于人生于世可 谓是给予了深度审视。庄子认为以圣人眼光视之,万 物应顺乎大道,当视生死为“物化”,其实在这里庄子所 言之物化,当是指人应从容面对自身之死,应把死看成 与生同是顺应大道之化的体现,而不必起执于生、死; 对于俗世之中福祸、名利及言辞之争,圣人独到之处在于 对于这些均齐同视之,这样圣人才无所系、无所累,而这 些皆可归结于圣人以虚、静之心看待天下万物。可见, 庄子所论之圣人是德、精、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圣人以不 言之教行感化之功,与万物顺然相处,圣人之功泽被天 下而不被知。依此来看,庄子所言圣人行事之方式完 全超脱于世俗价值之外,在于其“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以道为门,兆于变化。”[13]1066
庄子思想视野中的另一得道之人是为真人,庄子 认为真人有以下特异之处: 第一,真人通达知与真知之分际,真人并非对所有知给予否定,对于大道运行之理, 以及与大道运行轨迹相一致之理,庄子视之为真知,此 真知与偏于一物之知、执于一言之论,显是有着质的区 别。对于真人与真知之关系,郭象注解为: “有真人而后有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乱也”[17]136,郭象认为真 人是获得真知的前提与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真人、真 知与圣人一致之处在于与世俗世界之距离似乎更为接 近,对此,成玄英进一步疏解为: “夫圣人者,诚能冥真合道,忘我遗物。怀兹圣德,然后有此真知,是以混一而无患累。”[17]136真人与圣人共同之独特性在于身处世俗世 界中而无所执系,把外在之知转化为内在之知( 真知) , 从而实现真知与真人合二为一; 第二,真人之独特性在于能够合理对待世俗中的事与物,在看待由此引发的 一系列行为之时,皆能顺应万物本性而为。而真人对 真的把握,是缘于对外在于自我世界的不执着、不缘求, 以平常心看世界,在于真人可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13]229,故能在认识世界时,能观察到世界之本质 一面; 第三,真人身处俗世之中,与万物相处时,既能“适人之适”,又能“自适其适”,真人面对大千世界,以浑然 之态审视世界,在庄子看来,万物应然的生存状态当为 自然、虚静、无为,这显然超越了善、恶之分。面对世俗 社会中是非、言辞之争,真人视之,这些无端之争皆是源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 . 老子道德经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高明 . 帛书老子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96.
[3]〔汉〕河上公 . 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 北京:故宫博物院影印,1932.
[4]高亨 . 老子注译[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陈鼓应 .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6]王奕然 . 试论孔孟、老庄之“圣人”面向[J]. 孔孟学刊,46( 9-
10) .
[7]蒋锡昌 . 老子校诂[M].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
[8]张松如 . 老子校读[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9]张舜徽 . 周秦道论发微[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10]刘翔 . 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李零 . 郭店楚简校读记( 增订本)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金春峰 .〈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M].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1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 . 庄子集释( 全四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4]郭美华 . 出离与返回: 作为过程的逍遥———〈庄子·逍遥游疏解〉[J]. 中国哲学史,2009( 4)
[15]暴庆刚 . 千古逍遥———庄子[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16]〔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 .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晋〕郭象著,〔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 . 南华真经注疏( 上、下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19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26 , Processed in 0.8739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