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刚看完《道德经》,不由得为老子思想的深邃而感慨。
全文仅五千言,却拥有“万经之经”的崇高名誉,这也正体现了其深度和超越性。
大浪淘沙,跨越两千余年时光,《道德经》从不褪色,以其智慧与哲思之光照耀着一代代后人。
本文为笔者读完《道德经》后的感想,分为全书简评、佳句分享、备注三部分。
欢迎评论区和私信探讨或指出错误。

老子乘青牛西出函谷关
一、全书简评
《道德经》其实并非“关于道德的经书”,它分为《道经》和《德经》。《道德经》总体结构可用“大道”的三个层次来划分,即宇宙本原、自然规律与人事法则,其中《道经》主要讲宇宙本原与自然规律,《德经》论述人事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经》的开头,可能也是《道德经》全篇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话。其句式工整,略带玄妙,阅之仿佛初窥大道。其意为,“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用言辞说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其旨在论述大道的不可指称性,而这又与大道的其他特性紧密相连。
这种不可指称性可以由道的完备性和语言系统的不完满性来理解。打个比方,一个盲人在摸一头大象,他如何描述大象取决于他摸到了什么部分。他摸不到整头象,即使摸到了也无法以一种整体的视角来感受它,因此他对大象的理解和描述注定是不完满的。同样,持有不完满的语言系统的我们不可能指称作为宇宙本原的,完满的“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这里有道”“这里体现了道”“道有某些特性”,而不能说“这就是道”。虽然大道不可言说,但这并不代表“道”是不可理解,无法体现的,否则我们无法用人类理性来认识“道”,它便和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样于“此岸世界”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了。
大道的产生具有一种朦胧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先于天地而生,独立于宇宙之间,通过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而运行不殆,最终又复归其自身。我不知道如何称呼它(大道的不可指称性),给它勉强取个名字叫“道”。看完这一段,我脑中似乎浮现出道的样子和性质,但是朦朦胧胧的,欲细看又看不真切。它似乎无所在,却又无处不在,万事万物中都存在着它的影子,都是它的体现,但又并不分有道的任何一部分,道从来并且永远只是它自身。我想,这种“朦胧的感知”大概也是符合道的意境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大概也是可以很好的描绘道的。“视之不见”等三句是道的特点而非内里,正如我们首先看见的是表象而非实质;而实质也不过是简单的规律,大道更在这些简单规律之上。一切规律同归于道,大道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来对其有很多种不同解释。个人认为这一种比较合理:道与无浑然一体,“无”生于“道”;“有”是“无”的化形,因而“有”生于“无”;“有”化作万物的本质属性,继而产生万物,也即“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它描述了由道化生万物的过程。
总体而言,我认为可以从性质、层次、意义三个方面来描述大道。性质上,大道具有无限性、包容性、不可指称性,就我理解其还可以被考虑为“第一因”;层次上,“大道”分别对应三个层次,即宇宙本原、自然规律和由此化生的人事法则;意义上,它同时具有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和形而下的现实意义。
《道经》中,在“道”的特点之外,老子还论述了一些其他相关内容,它们也统一于大道之下。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说的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便形成了丑的观念;都知道什么是善时,也就形成了不善的观念。因此,一对对立的概念互相依存,通过与彼此比较而显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于尘世之间。成语“和光同尘”便是由此生发出来。
《德经》主要讨论的是大道在人事法则层面的应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政治哲学、处事原则乃至军事思想。这里的“德”事实上也是大道的体现,被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暗合道与自然的德,具有上德者在这一点上是不自知的,譬如孩童不知其美,反倒因而天真无邪之美。淑女的美便是一种下德,她虽然具有美,但这种美是由其有目的的自我约束和装扮而得到的,因而就有了目的性,不能算作是上德。下德也开始丧失时,就开始注重仁爱;仁爱也丧失了,便崇尚正义;甚至正义都没有了,才会去强调礼法。因此,“大道废,有仁义”。本应是大道通行的世界,却连大道到下面的一系列品德都崩坏了,仁义荡然无存,因而不得不提倡。提倡仁义是因为应该吗?不是的,是因为当今世界没有啊。仁义乃至大道,是本就应该在这里的啊。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在“无为”。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成任其自然,而是为所当为,即“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当大方向没有错时,不必去在细节上管束民众,任其自然发展符合大道规律。大方向出错时,则要施以柔和的引导,让国家总体回到正路上来。当天下国国如此,便有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相当可惜的是,这种理想世界是以个人自觉的节欲为基础,因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梦幻泡影。
人事原则上,老子提倡一种保守退让,简单淳朴的处事原则,以水为“上善”。具体而言,老子提出了很多处事的细节,但可以概括如此:“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也就是说,内心要坚持原则,但对外圆融通达。具体的原则会在佳句分享中加以展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是老子军事思想的总纲。只有在迫不得已时,以自卫为目标的战争才是正义的。但一旦进入战争,一反处事原则上要求的淳朴敦厚,老子在军事上要求诡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战略上,老子认为应构筑起严密的防御体系,以此后发制人。用人上,“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沉着冷静是老子对将领的最高要求。
总体来说,我认为《道德经》是每个人的必读之书。抛开“大道”的哲学思考不谈,其中谈到的人事原则也远非鸡汤文所能比,会给每个人以巨大启发。“万经之经”,当之无愧。
二、佳句分享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释义: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用言辞说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释义: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便形成了丑的观念;都知道什么是善时,也就形成了不善的观念。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释义:不崇尚贤能的人,人民就不会去争名夺利。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人民就不会有偷盗的行为。不让人见到那些会激发欲望的东西,人民的心就不会被扰乱。
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释义:(此处有多种释义)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于尘世之间。
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释义: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因而赢得他人爱戴和拥护,反而处在众人之前;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凡事不为自己考虑,正因如此自身才得以保全。
6.善恐人知乃真善。
释义:为善害怕别人知道才是真正的善。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释义: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而又骄傲,就会自招祸患。
8.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释义:稀有的物品让别人行为不轨。
9.大道废,有仁义。
释义: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释义: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而伸直,卑下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所收获,多取反而会迷惑。
1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释义: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这句意为重在打牢基础,不忘根本。)
12.善言,无瑕谪。
释义:善于言谈,便不会有可指摘之处。
(不随便说话,将言语看得很贵重,出口前再三考虑,便无可指摘。)
13.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正因为与世无争,所以不会招惹怨恨。
14.知止可以不殆。
释义: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15.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释义:想要废除它,必须暂且兴起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即欲擒故纵。)
1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释义: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17.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释义: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来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用信任对待他。
(但要暗示对方自己知道他的本性。当对方清楚你知道他不诚信却依旧信任他时,他也就感受到了尊重,因而被感化。)
18.善摄生者......无死地。
释义:善于生存的人......是不会进入危险境地的。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19.我有恩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
释义:我不应该记得自己有恩于他人,而对别人犯下的错则不能忘记。
20.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义: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内心坚持原则,对外圆融通达。)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那些轻易承诺者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举轻若重,方能举重若轻。)
2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释义: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2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释义: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三、备注
建议隔一段时间便反复阅读,以将人生经验与《道德经》相对照,从中获取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