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回复: 0

《道德经》的最高修证目标:赤子之心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31 20: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第44-48篇的内容阐述了为什么“多欲”、“多知”之人不能入无为之道。
第49篇就是为了解决如何落实到问题。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圣人之在天下,蝶蝶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意思是说落实到方法很简单:就是无常心!
要想破除分别妄想,那他首先就应该努力做到自己没有坚固不化的“我心”。如孔子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实际上就是无心
一旦自己无心,就如同干净的镜面一样,他人的种种心便能显现在自己的心中。如此便是以他人之心为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因为老子《道德经》是面对天下人,所以多次用了“百姓”这个词,意思是说能如实了知百姓之心,古代君王才谈得上去如何对治。
怎么对治?是需要用自己的一个东西破掉他人的东西么?
这种方法就像用脏抹布擦玻璃。因为你的“对治之心”本身就是一张脏抹布!
这种方法只适合理论灌输,只能暂时性地转化他人的脑袋思惟,根本没能转化他们的灵魂。
如何才能转化灵魂?
方法只有靠“感化”——以自己本身无分别妄想,从而让他人潜移默化地跟着放下分别妄想!
所以,对治之法,亦是一以贯之,像镜面一样无分别对待就好——
对于善良的人、讲信义之人,我不会产生喜好,不会因我的喜好而多赏他一些;(善者,吾善之)
对于不善的人、不讲信义之人,我不会产生憎恶,不会因为我的憎恶而多罚他一些。(不善者,吾亦善之)
这种不择“善”与“不善”,皆能以无分别地善待之,此乃是真心本具之性德,称为“德善”
同理,不择“信”与“不信”,皆能以无分别地信任之,此乃是真心本具之性德,称为“德信”
所以,我不用自己的妄想分别待人,全以性德待之。如此,不论什么人,他们都会感觉在我心里都是如镜面一样被无分别对待。都能感知到我是真无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自然变得无心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这个方法,庄子把它阐述得也很生动:“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这里的流水,就是上面说的脏抹布。“唯止能止众止”,讲的就是要想让别人放下妄想,唯有自己先老老实实地放下妄想。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也有相同的话:“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真正能把动止住,必须本身无动,此动为脱离动静之动;
如果自己是动的,那就别想着让别人止下来!
所以我们看,圣人所见大略相同。圣人降世,也是很精勤不休的。如果从“造福他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生所干的事究竟是什么?
就是这一件而已:为天下众生示范一个无心道人,为众生浑朴其心(圣人之在天下。蝶蝶为天下浑其心。)。
当然一定要清楚:圣人无心,不是彻底无知的白痴。
他人的言行,都映在他们的耳目之中。都能看得清,听得真。(百姓皆注其耳目)
只不过是都以婴孩一样无分别赤子之心对待之(圣人皆孩之)。
我们自己随便一想也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婴孩面前总是能够安心自在、敞开心怀?就是因为人家是真无心,一刹那就把我给感化了!
试想:在古代,如果一个帝王能有这样的赤子之心,老百姓见了又岂还会普遍性的顽固不化!
听到这里道理已明。
暗自忖测:老子已经三次提到“婴儿——
第十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第二十篇:“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第二十八篇:“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到了现在,无为之治的心法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还是提到了“孩”字。莫非圣人、圣王修行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达到婴儿的状态?
老子知其心思,不问自答道:就是这样!我一直讲“反者道之动”,就是要反到婴儿状态才可罢手!
修行讲究“信解行证”。
前面两篇,就是讲的“证”。我讲的无为之道,作为日常生活活动而言,最高的境界标准就是能否达到“无事”;作为内功心法而言,最高的境界标准就是能否回复“婴孩”状态,也就是赤子之心
第42篇就交待了:柔弱就是我最根本的教法(“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但这个“柔弱”总要有个标准,否则便无所适从。
这个标准就“赤子之心”!
整部《道德经》都是围绕着“无欲”、“无知”的主线展开的。而痴人、死人也是“无欲”、“无知”,这明显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婴孩般的“无欲”、“无知”!
所以,帝王的“弱者道之用”,这个弱就是要弱到赤子之心的程度!
整部《道德经》可以拆分为“内圣”和“外王”两部分。
“内圣”追求的是内心的自在安详;
“外王”追求的是身边所有人自足安乐。
这个能令自己内心自在,同时又能让他人也自在的状态,就叫“和”。如何才能将两者同时兼顾?如何才能达到“和”?
就是回归到“婴孩”状态!
一个婴孩,就能做到:没人的时候,一个人很自在;和别人接触到了,人人喜爱。
所以,“内圣”和“外王”,共通的目标就是“和”。
《道德经》如果要用一个字来作概括,那它追求的就是“和”!
接下来的50-56篇,老子都在论述婴孩的“和”。当然这也是对全经“心法”的全面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23 , Processed in 0.0787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