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回复: 0

《天道》之五台山论道,当如何解【中】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31 17: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虽然人人都有觉性,但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但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易上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治贪,以幻治幻的巧善。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佛是智慧,不是我们具体的这个人,人人都有智慧,不等于智慧就是人。世俗一点来说,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质,但不是每个有潜质的人都能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人有善恶之分,而智慧本无善恶。觉察到智慧便是智慧的显现,遇到了障碍便是被尘世的烦恼遮蔽了智慧,没有遇到障碍智慧是不会出现的,智慧一生则了却障碍。所谓觉性圆满,就是宗教把人的智慧进行了高低贵贱的区分。如果说圆满就是到了一个最广大的程度,就不能用无量来形容,无量是梵语的翻译,意思是广大到虚无。如果说佛有量相较于无量来说,那就不能说是无量佛,阿弥陀佛即是无量的意思。无量有量,圆或者满都是对宗教智慧的区分,只不过给了他一个名,这和道德经开头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异曲同工之意。】
韩楚风说: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那得救之道是什么呢?
智玄大师说: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抢到还坏的时候,责骂者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不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事,何来讨个安心。心做心事,就是你心里是这么想的,道理你也都明白。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佛渡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说: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希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文化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条件的。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的时候,个人道德价值就没有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收到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22:03 , Processed in 0.3856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