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回复: 4

如何更好地学习《道德经》?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31 16: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正理解《道德经》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道,它与宇宙是什么关系?
二、道的作用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三、《道德经》的理论架构是如何搭建的?
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建立以下概念:
1、“绝对”与“相对”;
2、“对立统一”原理;
3、“公平公正”原理;
4、“公理体系”。
有了这些概念并能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就真正理解了《道德经》,把握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就把握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一、什么是道,它与宇宙是什么关系?
道是宇宙的反面,道与宇宙的关系,就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仅仅停留在“道生万物”这个层面还不足以认识道,一旦建立起“绝对”与“相对”的概念,就可以通过宇宙的属性,反推出道的一切属性。但恰恰是“绝对”与“相对”这两个核心概念,两千年来始终没有被人们正确认识,因此也就谈不上正确理解《道德经》了。
“绝对”——老子的术语是“亘”、“玄”;
“相对”——老子的术语是“笃”、“眇”。
遗憾的是,无论是传世本《道德经》还是帛书《老子》,都找不到“亘”这个字,为什么?因为后人不理解这个字而把它给改了,改成了“恒”字。
其次,“玄”和“眇”也一个被误读、另一个被改写,“眇”被改成了“妙”。如此,老子有关“绝对”与“相对”的一系列论述在帛书《老子》和传世本《道德经》中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仅凭上述两点就能说明,无论是传世本《道德经》还是帛书《老子》,都无法让人读到真正的老子思想,必须另辟蹊径,也就是需要一个去伪存真的《老子》原本。这是个许多想了解老子思想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唯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是还原版《道德经》,相关章节明确了这些概念,清晰地回答了什么是道。
道是宇宙的反面;道是绝对的,宇宙是相对的。老子用“亘”代表宇宙的反面,其特征就是“虚”,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亘”的造字也反映出了老子的这层用意,楚国小篆写作:



楚简《老子甲》中的“亘”字

上下两横代表天地,天地之间本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但现在却被一个“外”字所替代,这是在表示天地之外,也就是宇宙的反面。
“玄”,本意两股绳子打了三个结,两股合成了一股,表示正反合一,相对变成了绝对。“同,谓玄。”意思是,没有了差异就叫作“玄”。所以,“玄”在老子哲学中是个哲学专有名词,而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因为“玄”代表“绝对”,所以“玄”又是唯一的。人们朗朗上口的传世本名句“玄之又玄”完全是一个错误概念,违背了“玄”的唯一性。
“眇”,本意少目,双目一好一瞎,形成对立,代表相对。“无,以观其眇”是在表示,“无”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要了解“无”只能从它的反面“有”入手。“有”有形有象,人们可以通过“有”的属性反推“无”的属性,正如人们可以通过可感知的宇宙的属性,反推不可感知的道的属性。
然而,“玄”和“眇”却历来被人们读作“玄妙”,并以讹传讹,流行至今。
道与宇宙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解开了一系列有关道的谜团:
——为什么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无处不在?
——为什么道无形无声,但却又无所不能、无所不成?
——为什么道不生不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德是道的显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通过观察宇宙,并根据“绝对”与“相对”的对立反推而得到。所以,建立起“绝对”与“相对”的概念是正确认识老子思想迈出的第一步。
真正理解老子思想,必须突破传世本《道德经》制造的误区,这是还原版《道德经》的特殊意义。



“玄”代表绝对,“眇”代表相对

二、道的作用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道创造了宇宙,并驾御着宇宙,宇宙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宇宙的运动变化由两大驱动因素所决定,第一驱动因素是“对立统一”原理,第二驱动因素是“公平公正”原理。《道德经》的全部理论建立在“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基本原理之上。
“对立统一”原理有两大内涵:
(1)“对立面始终存在”——老子的术语是“有无相生”;
(2)“对立面互相转化”——老子的术语是“反者道之动”。
就“对立统一”原理而言,老子的术语相对容易理解,在《道德经》文本的流传中也未经后人改动,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解读也大都可圈可点。
“公平公正”原理也有两大内涵:
(1)“公平分配原则”——老子的术语是“无名”、“无名仆”、“玄同”;
(2)“纠正不公原则”——老子的术语是“贞之以无名之仆”、“扶俄有三宝”。
老子名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两大基本原理,“对立统一”原理决定了“反者道之动”,而“公平公正”原理则决定了“弱者道之用”。
“弱者道之用”意味着“弱能胜强”,为什么“弱能胜强”?古往今来尝试解读的不少,但大多似是而非,经不起逻辑推敲,根本原因是未能从“公平公正”原理出发。“公平公正”原理在传世本流传过程中被彻底偷换了,单凭“对立统一”原理不可能对“弱能胜强”作出正确解读。
“公平公正”原理又是如何被偷换的?
首先,老子的“无名仆”被偷换成了“无名朴”。——“无名仆”指道将万物“无名化”,一律视为宇宙的“仆从”,天地也不例外,这是万物平等,个体服从整体。而“无名朴”一字之差,被后人解读成了“道”,从而彻底抹杀了万物平等的概念。
“贞之以无名之仆”与“扶俄有三宝”异曲同工。——“贞之以无名仆”是要将一切不愿做“无名仆”的“出头鸟”打回原形,还之以“无名仆”的身份。而“扶俄有三宝”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道治理宇宙的作用机制:道不仅生万物且养万物,甘做“无名仆”则养,妄做“出头鸟”则不养,不养就是“纠正不公”,道正是通过养与不养实现了维护宇宙生态的“公平公正”。
“三宝”在老子原文中是“一曰滋,二曰佥,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后人将其改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滋”表示养,“佥”表示大家都一样,这是在说“公平公正”。而“慈”和“俭”则是在说儒家的仁慈与俭啬,与“公平公正”毫不相干。
“无名仆”与“三宝”是解读老子“公平公正”原理的两个核心概念,而两者竟都被后人偷换了,导致“公平公正”原理在传世本《道德经》和帛书《老子》中销声匿迹,以至于人们今天读到的《道德经》已从根本上脱离了老子思想体系。
那么,“公平公正”原理又是如何解释“弱能胜强”的呢?
道不仅生养万物,还要为万物的生生不息保驾护航,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宇宙生态。为此,道制定了治理宇宙的三大准则,即所谓“三宝”。“三宝”倡导“公平公正”,杜绝为利益而争,只要大家都不争,天下就能太平。“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老子明确指出,“不争”是道为了维护宇宙生态而提出的一个治理目标,这一目标基于“公平公正”原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不争”落实到宇宙万物的一举一动中。“不争”就是处弱,“争”就是使强。“不争”是有道,“争”是无道。有道势必战胜无道,其结果一定是“柔弱胜刚强”。如此,老子从“公平公正”原理出发,诠释了“弱者道之用”的内在决定机制,以及弱能胜强、不争而胜的必然性。
把握“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基本原理是正确理解老子思想迈出的第二步,而正确认识“公平公正”原理则必须摆脱传世本《道德经》和帛书《老子》的误导,唯有去伪存真,才能拨云见日。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还原老子原著的必要性。



“弱者道之用”的底层逻辑是“公平公正”原理

三、《道德经》的理论架构是如何搭建的?
一旦领会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就一定能够展现一幅老子理论体系的思维导图,而这首先需要建立起“公理体系”的概念。
“公理体系”又称“公理化方法”,最早的尝试出现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这比老子《道德经》的成书时间大致晚200年。但最初的“公理化方法”并不完善,直到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几何基础》,才有了现代数学的“公理体系”。
“公理体系”是一组基本假设,其合理性是一致公认的,所以无需加以证明。某一理论的“公理体系”是该理论的全部基础,以至于该理论的一切结论都可以从“公理体系”推断得出。构成“公理体系”的一组基本假设必须满足三大要求:(1)相容性,即这些假设彼此不发生冲突;(2)独立性,即这些假设中的任一条件不能通过其它假设得到;(3)完备性,即整个理论不会涉及基本假设之外的其它假设。
“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原理就是构建老子理论的两条公理,它们满足“公理体系”的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三要素。一旦明确了老子思想体系满足“公理体系”的要求,自然就会得到两个结论:(一)《道德经》的所有论断都必然是这两大原理的引申;(二)“公平公正”原则是老子思想的唯一价值判断。还原版《道德经》就是基于这一原则来判断哪些是老子原文,哪些又是后人的添加或改动,因为“公理体系”决定了正确答案一定是唯一的。
“公理体系”决定了“公平公正”原理是老子思想的唯一价值判断,因此老子思想不谈“仁义”,也不谈“忠孝”,而只谈“公平公正”。任何以“仁义”、“忠孝”、“慈爱”、“勤俭”等价值观来解读老子也都早已脱离了老子公理体系,或是以儒解老,或是以佛解老,又或是以他说解老,但绝非以老解老。还原版《道德经》能将老子的“扶俄有三宝”一章复原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则。
今天人们或许会质疑老子时代是否存在形式逻辑,甚至认为逻辑学是西方的发明,这显然是对老庄思想缺乏深入了解。老庄在中国先秦思想史中是两朵奇葩,老子的“道可道”章和庄子的《齐物论》中都运用了数学上的反证法或逻辑学中的归谬法;老子对“无为”的定义以及庄子《天道》中对“无为”的表述实际上都是典型的“集合论”语言,“无为”与“有为”的关系就是“补集”与“原集”的关系;老子的“道”说白了就是“宇宙”的“反空间”,通过“已知空间”构造“反空间”(求逆变换)就可以求解“道”。术语虽然不同,逻辑完全一致。
数学和逻辑学不是今天的发明,而是道设计宇宙时运用的规则,古往今来从未改变。老庄和欧几里得们不过是捷足先登,超越了同时代的人们而已。而老庄之所以不被后人理解,相当程度上也是因为后人缺乏相应的逻辑训练。两千年来人们对“无为”的解读就是个极为典型的例子,都在步王弼的后尘以讹传讹,甚至有人认为庄子的《天道》是伪作,与庄子思想相冲突,其良莠不辨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无为”的概念就是“对立统一”原理的引申,任何脱离了“对立统一”原理而对“无为”来作解读,都无法纳入老子公理体系,从而与老子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31 16: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问题是好问题,自己建立几组概念用来解答问题就不是好回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31 16: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和先生探讨两个问题:1、如果"道创造了宇宙",那么"道"就是无限的、永恒的,宇宙就是有限的,宇宙就会有消亡的一天,有生就有死,宇宙也无法违背"反者道之动"的规则。2、老子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说明它做的是循环运动,那么它的中心是什么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说明它是围绕着古人的那个"天圆地方"的天地在循环,所以老子的"道"不可能创造出宇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31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问题今天刚在别处回答了,这里再贴一遍。
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什么是“绝对”。“绝对”与“相对”是一种非对称关系,两者对立无疑,但这种对立又是不对称的,而在相对世界中,对立始终是对称的,明白了这点就化解了一切疑惑。
“绝对”对“相对”始终是一种降维操作,道派生了宇宙,也将终结宇宙。理论物理几经提出了大爆炸最终将演变为大收缩,回到奇点,然后再膨胀,循环往复。这就像道创造了每一个生命,同样也要终结每一个生命,但总体而言,新的生命不断诞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生命永不消亡。宇宙是在更高层面的生命体,现代物理学提出了平行宇宙论,无数的宇宙就像无数的生命一样,不断接力,永不停息。
第二个问题还原版《道德经》第一章作了完整表述,与传世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31 16: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23 , Processed in 0.1005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