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回复: 1

《道德经》中21条人道,领悟1条就很厉害(深度)上篇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28 16: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伟大革命家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是啊,我们想要过好这一生,首先要对人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念,那无疑一定要去读《道德经》,老子讲的人道,其实就是属于人生观的范畴。
接下来,给你分享“人生观”方向的1--7个人道,这是上篇哈。
1:人性之道

《道德经》: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 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 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节老子把人性刻画的淋漓尽致,正所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产生情绪时的发怒与安静时的淡定从容,有什么区别?你能感知到。善良与丑恶又有什么不同?你也能分辨。同时,你也要具备灰度思维不能什么事物都一概而论什么是灰度思维呢?就是不用善恶与好坏去评判事物,要知道,也有外在看起来善良而内心邪恶的人,也有外在看起来凶神恶煞,不好相处,但内在却善良的人。好人也有可能做坏事,坏人也有可能做好事,这都说不定,人心难测啊。
如果人们都畏惧的事情,我也畏惧,人们都开心的事情我也开心,说明有道的人与没有道的人在人的本性上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就像《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
那人有什么本性呢?就是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对利与害的把握,让人与人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会导致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本质上是人的信仰不同对于利害的把握就不同。
比如儒家对利的把握是仁义就是利,尽到了仁义的责任后得到的回报就是利。慈善家以帮助他人为利,用慈善帮助别人,社会后得到的回馈就是利。相反,一些贪官污吏,阴谋家是以损人为利。
人的价值观跟随人的信仰在变,但是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是永远不会变的。
所以,老子就说了,众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喜欢各种欲望,刺激的追求,给自己留下很多财物,喜欢自我炫耀,卖弄自己的精明灵巧,喜欢追名逐利,喜欢对别人总是要求苛刻,喜好当别人的先生对别人的人生指点江山等。
而老子却恰恰相反,淡泊宁静,不玩沽名钓誉,权谋诡辩诈术,外表混混沌沌,简单朴素到一剑封喉,对什么财物不感兴趣,只有愚朴的心,迷迷糊糊,毫不在乎,淳厚宽宏,胸怀宽大,心灵自由奔放。
因此,有道的人能摆脱低层次的世俗名利困惑,去获得心灵的极大自由。
人性嘛,都是逐于利,困于物,重于名,惑于情,谁都逃脱不了。人性就像宇宙万物的本性都是按利己的规律运行。
所以,佛家与道家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里的“为”是修为如果人不去修为自己,就会被天地所不容忍。而人为什么要去修为呢?肯定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肯定是有利于自己啊。
正是因为万物都在自己的边界按利己的规律运行,所以世界宇宙才会有序,否则就将天崩地裂。
因此工作生活中必须以人的天性为立足点,但是利己不等于自私,利己是本性,不可改变,必须要满足,而自私是利己效率最差,低层次的方式,相反,利他,无私是利己最高层次的方式。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自私呢?这就跟人的智慧有关了,自私是低智商,认知低的表现,毕竟人要提升智慧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你跟一个自私的人谈大爱,谈奉献,谈利他,那不等于跟牛弹琴嘛,相反你要跟一个自私的人直接谈利益,ta就能听懂,非常感兴趣。
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也因此很多韭菜就容易扰乱心灵被各种低俗的利益诱惑哄骗。


如果人要立足于本性去做事,那就要按照天道无为的规律去做事。无为不是说让你躺平,什么都不做,而是在你内心热爱,适合自己修炼的道场,擅长的领域,守好你的本分,尽到你的责任与担当,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带有任何目的,管理好你各种各样的欲望,是你内心自然而然去想要做的,是你的热爱,是你的内在驱动力,是你对于自己严苛的要求,是对你有利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比如健身,阅读,写作等,可能刚开始你不习惯,这时就需要你坚强的意志力去维持,去与自己的人性相互抗衡,当你日后习惯了,与你内在的人格,灵魂融为一体了,那么做这件事就不在是被动的了,而是会变成你自然而然主动去做的事情。
而且用无为去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做事能善始善终,不要盲目的开始,开始了就要做漂亮,止于终,知道这件事的终点在哪里。
千万不要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今天做做这,明天做做那,这只是在荒废青春与时间。
就像《诗经》中提到:常见善始,少见善终。以及《周易》中提到:小狐渡水,尾部浸湿。
指的是开始容易,结束困难。生活与工作中不缺那些开始做事的人,每个人都在做事,但是能把一件事做到善终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资治通鉴》中孔斌曾说:人都是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这样不停的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的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相融合,也就成为自然的了。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强求”与“强忍”不是一回事,有的人做事是需要强忍去做,是自己内心想要做但因为各种因素畏首畏尾而没有做,逃避,这是一种明显知行不合一的情况。
而强求自己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你内心自然而然想去做,你内心热爱,不做你会很难受,做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自制力,自控力,原则与底线去规制自己各种各样欲望,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件事不管怎样都要完成,做好,做事有所善始善终。这里需要注意,强求是对自己而言,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不是去强求别人,如果一件事自己都没有做到去强求别人也要这样做,这就是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错误。
在《周易》的艮(gen)卦里提到自控力这个概念,大多数人对自控力有以下四种错误认知:
第一:控制自己的想法,破罐子破摔。
越监控,越是努力想要避免的事,越容易成为注意焦点,一次控制住不难,但很难保证始终控制得住,而破例一次比不坚持更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所以不是自控力不靠谱,而是因为滥用自控力容易导致适得其反。
第二:靠打鸡血强化自控力,越着急越会适得其反。
很多人都错误的把自信和爱冒险误以为是自己有自控力,但其实并非如此,大脑负责自控力的区域叫做前额叶皮质,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我想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
前额叶皮质有个特点,在特别紧张,特别刺激的环境容易宕(dang)机,其实天底下的事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凡是特别着急,需要靠打鸡血,靠争抢,靠拼命才能得到的东西,往往都不是真正的好东西,还有可能是陷阱,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复杂,精致的,需要小火慢炖,耐心等待的。
所以无论何时都把时间花在思考最优解上,不要靠拼命,靠折磨自己解决问题,因为这样很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延迟享受法:忙不过来。
这个比前面两个靠谱,但可行性不大,因为一般人都做不到,靠疏导实现自控也是不现实的。
第四:画愿景:没用,你坚持不住。
人有一种心理机制叫缺失厌恶,丢东西带来的痛苦比白捡东西带来的快乐程度要严重很多。
因此,你要如何提升自控力呢?给你三个参考:
第一:记录。
写清单,把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把我想要变成我要做什么,让目标具体化。
第二:轻松开始好习惯。
由于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所以不妨把有限的注意力都放在好习惯的培养上。想办法开启好习惯,一旦开始了就再坚持下去会很容易些。
第三:学会和自控力做朋友。
人大脑前额叶皮质这个部位越活跃,人的自控力越强,目前发现比较好的刺激前额叶神经元增加的方法是佛家的禅修,打坐,在西方叫冥想,通过腹式呼吸,专注身体的觉知,有助于让人更专注,从而提升自控力。
2:易变之道

《道德经》: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 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节老子讲人性是什么,人性有什么特性。老子用自然来类比,他说当政者应当对民众少发号施令,这样才是合乎自然之道,才可永久保持下去。
这是在启示人说话表述要严谨,管理者也要严谨的下命令,下定义,不能在哪里信口雌黄,胡说八道,这样符合自然之道。(希言自然)
其次,老子继续用天地自然规律来说,狂风不能持续刮,暴雨也不能持续下,是谁控制着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也不能让狂风暴雨长久保持,那何况渺小的人呢?人的力量有限,人心善变莫测,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信仰,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人想要拥有不变的信仰,那就要不断的通过做事,在事上磨炼去提升自己的层次,不断修为,提升智慧,不断修德,提升为人处世。
所以,老子就说了,在道的规制中长期做事的人,就会体现出来有道;在德的规制中长期做事的人,就会体现出来有德。那些失去道与德的人,就要主动承担失去道与德的后果。有道的人,道也会成就ta;有德的人,德也会成就ta。而那些失去道与德的人,道与德也将使ta走向失败。
你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做,好事也愿意成就你;你往不好的方向去想,去做,好事,则会远离你。
那为什么失道失德的人更容易失败呢?因为他们诚信不足,失信于人,也最终没有人愿意对他们有所信任。(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 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当然这里不要只局限于人身上,企业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失道失德也难以再社会立足,相反一个有道有德的企业,大众都拥护它,有道有德的企业也会制定出有道的制度,文化,愿景,价值观等,更能吸引人才与合作伙伴,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
那往大了说,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一个有道有德的国家更容易发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也会制定有道有德的制度,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取信于自身国家民众,也取信于世界人民,为人民服务,能与其它国家保持团结,合作共赢,保持开放,具有长远眼光,有利于自身持续发展;相反,而一个无道无德的国家是很难得到长久发展的,大多与其它国家不和,很难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它们制定的是无道无德的制度,不仅不能取信于自身国家民众,也不能取信于世界人民,为人民服务,利于民众,这样的国家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民族责任感与团结担当意识,自私,不利于自身持续发展。
比如过去的历史上会产生大量的贪官污吏,就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是失道失德的,制定的制度是失道失德的,所以很多人在这种腐败的制度下才会变得贪得无厌,成为贪官污吏的。而那些能够在乱世得以善始善终的人,忠臣,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在无道无德的乱世里修道修德,给自己人生画上圆满句号的。
按照老子思想来看,一切都在变,包括人的价值观也在变,人想要去认识与领悟一种新的价值观,就要不断把这种价值观在自己的大脑中不断强化,那这种新的价值观才会植入你的大脑中,在你大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你心中有什么,将来就会有什么,你胸中的世界,就是你的胸怀,你的胸怀就是你未来的世界,就是你认知的世界的大小。
你心中有什么是因,行动后产生什么是佛家说的“相”,最后命运收获什么是“果”。
最后,你要知道,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的思想都是片面的,按照老子思想解释,万物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以利己为目的的,正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规则是趋利避害,所以,人人在天道面前都是公平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对于“利”的理解与认知不同,才导致人与人各有各的不同命运。
也正是因为万物都是利己的,所以,那些极少数利他,无私的人才显得更加伟大,让人敬重。
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由你说了算的,是别人就会把你看成什么样的人,此时,你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别人对你的认知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反射出你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别人把你看的更清楚,更透彻;相反,别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是由别人自己说了算,是你就会把别人看成什么样的人,此时,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你对别人的认知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反射出别人内心的世界,可以让你把别人看的更清楚,更透彻。(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不争之道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突然发现自然界善行的水,总是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人达到水的境界就是得道了,是符合大道的。住在一个地方总是善待周围环境,不破坏自然,人文,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与他人相处有一颗仁心,说话真诚有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公正,正直,为人清廉;在做事时,善于发扬优势,采取行动时,善于把握机遇,有道的人做事与他人不争,可以减少烦恼,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天之道,利而不害,利他利己,圣人之道,是唯而不争。
很多人可能不服,你的意思是要我做人像水一样,利万物就算了,还要让我去肮脏,万恶的地方,是不是有点过分啊?
这一点都不过分,你可能误会老子了,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子思想的正确性,人们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性啊,趋利避害,人如果一味的往高处爬,甚至为了爬到高处不择手段,而不知道爬到高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自己享受荣华富贵,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是为了爬到高处为低处的民众办实事,为他人,社会,国家做实事?如果这搞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要止在什么地方,那即使爬到高处,也会摔下来的。
那水就不一样了,水虽然利于万物与万物不争,而且水总是往低处流,老子在这里告诉你,人要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柔弱的位置,有功德不炫耀功德,功德反而不容易消散,而不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家常讲:相由心生。人的面相是由人的内心的灵魂折射出来的,往往一个人的长相,气质,都是由ta的心理特征演化来的。
比如在家庭中,家庭中的长辈是什么样的人,往往由这个家庭的晚辈中呈现出来,你看一个孩子是什么样,你就可以大概判断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
再比如,在职场中,一个老板是什么样的,那这个老板带出的公司,员工就是什么样的。
言传身教,环境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要正人的前提是先正自己,先做好自己才能影响别人,才能去正人,管理也一样,先管理好自己才能去做管理者管理别人。
4:玄德之道

《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什么是德?老子给你讲明白了,德就是人的德行,称为人德与玄德(大德)。那人德是哪里体现的呢?老子说,德是人按照道的规则去做事时,在人的精神,灵魂,文化,管理,心智模式等方面应用而生的。
老子说,一个人的行为与灵魂合二为一,就能够不偏离道吗?不一定。如果一个人的内在,灵魂是失道的,那这个人的行为与灵魂合二为一,就会导致这个人的欲望越多且变幻莫测,什么都想要,这个人就开始偏离道,变得贪婪,欲望恒生,不择手段,喜欢走捷径,耍诡辩诈术,如果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就会影响社会风气,导致人心复杂,就会导致社会复杂。
一个人真诚,淳朴,憨厚,聚精会神,柔和温顺,就能像刚出身的婴儿吗?不一定。一个人万一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在一方面,或一时或者一个阶段,一个时期而表现出自己外在很真诚,淳朴,憨厚,柔和与温顺,而不是那种始终如一,从一而终就一直表现出ta的精神本质内在与内涵,那这个人就不是那种拥有质朴纯真内在的人,这是在作秀,做表演,给别人看的。
一个人摒弃内心的杂念,去观照自己灵魂的深处,就能做到心中毫无瑕疵吗?不会的。毫无瑕疵这是永远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完美无缺的圣人,只有在一方面发挥自身巨大潜力的人。
人要修为要去哪里修为?不是脱离凡尘俗世而隐世退隐就是修为,凡尘俗世就是人最好的修炼道场,社会就是最大的练“道”场,有的人通过在社会上磨炼,把自己修的更加优秀,而有的人拒绝在社会上磨炼,不克己复礼,从而变得颓废,看不清自己。


所以,只要人处于社会,那外界的社会环境就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留下阴影,人就会受到外界有意无意的刺激,那就会反过来对人的心理精神方面造成困扰,从而影响人的发展。
因此,那些善于内求的人,没有杂念,观照灵魂深处的人并不是内心上就毫无瑕疵,只是他们善于让自己愈合,自我疗伤,自我治愈,他们允许自己犯错,可以批判自己,也可以鼓励自己,也可以嘲讽自己,但是不会纠结于错误不放,而是让自己懂得放下,向前看,不断鞭策而已。
一个人或一个政党爱民如亲,治国如家,能不用谋略算计吗?一个人真的爱人,上到国家,下到普通人,都会有仁慈之心,敬佩之情,利他之心,那就不会去搞阴谋诡计来算计别人。因为有道有德的人,有制度,社会,国家,企业,不会通过阴谋算计去达到治理,管理,控制别人的目的,而且这样是不会长久的。
一个人或社会,群体,国家拥有了控制一切的力量,还会对弱者包容,谦让吗?一个有道有德的人,社会,团体,企业,国家,管理者,为政者即使在强大,但对于弱者还是会有包容谦让的心,去提升弱者。
一个人明大理,做事能力强,但能做到不去逞能,不乱作为吗?不一定。一个人能力很强,有才华,但是没有大德,就喜欢逞能,胡作非为。历史上有很多大的灾难,就是那些能力强,有思想,但是没有大德的人干出来的。
什么是大德?老子就说了,有一种人或一个团体,企业,社会,国家,利于万物,养育万物,但是不会居功自傲,去把万物据为己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炫耀功德,使万物生长而不去主宰万物,让万物做自己的主人,能做到这些的人,社会,企业,制度,国家就是有玄德的,是有最高级的德行。
所以,有道与玄德的人,就是通过先利于他人,社会,国家而后利于自己的行为,先利他,后利己,这是一种双赢思维,既成全了他人,又成全了自己,这样就可以保持持久。
5:迷失之道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佛家讲,万法皆有度。道家讲,凡是存在的就是有限的。这是在告诉你,当你在追求利己的时候,要知道这是有度的,必须设立一个边界。
老子把人的需求分为有边界的需求和没有边界的需求有边界的需求是当人满足后,需求就消失,人可以不断的做更新与迭代。
没有边界的需求,是无穷的,是人的无限欲望,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边界就是一个巨婴而已,欲望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越不能满足,他们越想要,越想要越得不到,从而心被整乱了,人就会迷失自己,最终导致守不住根本,走向平庸。
就拿现在的短视频娱乐来说,大多数人是没有边界的,耍视频就会上瘾,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没有一个度,没有边界,他们在短视频中追求的是欲望,那种快感,但是这种快感他们却亲身得不到,从而迷失自己,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渐渐沦为一个宠物人,乌合之众,只是身体长大的巨婴,被算法操控,算法替他们思考。
而真正厉害的人,有边界的人,不是说他们一天24小时候都处于学习状态,他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需要一些娱乐节目,音乐等来调节自己,但是他们不是漫无目的,无节制的去做,他们是有边界的,能做到自制力,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而不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为什么现代人如此痴迷刷短视频与直播的快感中?


因为,老子说了,当人的眼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填充时,眼光就会变得迷乱而看不清真实的事物,比如互联网万物互联时代,信息透明,各种各样的万物错综交接,产生各种不同频率的声波,干扰这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所以很多人开始沉浸于算法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躺平的躺平,追求快感的追求快感,变得麻木,看不清自己,自己只能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活在假象里,对于事物本质却视而不见;当耳边充斥着嘈杂的音乐时,自己的耳朵也会失去灵敏的听觉,竟然听不到真正动听的乐曲;当自己像饥饿的狼一般吞噬着世界上各种山珍海味的时候,自己的舌头也就无法品尝出真正的美味了,比如营养越丰富,人的免疫调节系统越脆弱;每日都纵情于骑马狩猎,自己的心情与神志也会因为猎杀而变得狂乱,比如有的人心乱了,不能安静下来,只能通过外界来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甚至连看本书的耐心都没有,稍微努力一下就想要截个图,发个朋友圈告诉全世界,你看我都这么努力了,怎么还不给我一个赞呢?我都这么努力了,生活为何还对我虽远必诛啊?;面对奇珍异宝,人就很容易作出有损于道德的行为,比如人性趋利避害,人对于外面的诱惑,捷径,利益总是难以抗拒,所以,也才成就了很多韭菜,永远被别人收割,甚至不择手段。
老子说到,人从外在行为的疯狂,凌乱就会导致人的心理上的凌乱,心理学证明,人的心与行为是统一的,混乱的心就会让人产生狂乱,烦躁的行为,反过来狂乱混乱的行为,也会使人产生混乱,狂躁的心理。
越是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就会主动贵重这些货物,就会使人都想去得到它,人心就开始乱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此,人啊,一定要先修心,管理好自己的心,千万不要去贵重这些“难得之货”,这里的“货”指的是名利,利益,私情等。而且老子也没有说不能拥有名利等,而是强调让人不要以此为贵为傲。
因此,有道的人会给自己的需求设定边界,只要实现了就好,而不会让自己的需求没有边界,变成了无限的欲望,最后欲望求而不得,反而反噬自己,有道的人懂得取舍,知道自己可以收获什么,也知道自己应当舍弃什么。
6:得(成)失(败)之道

《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 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老子这一节是教人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宠辱得失,你知道人会忧虑什么吗?人往往忧虑的是成败,得失,宠辱。
人的本性难移,无论是想要得宠,得到,成功,心中都会产生涟漪与惊动,人想要得宠,成功,得到,是想要获得好处,一旦这些牵扯到自身利益,心就会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而且利益的大小决定惊动的程度。
你会发现,有一种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场合,还是面临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内心都平静,做到宠辱不惊呢?


这跟能力没有关系,与心理素质也没有关系,是因为这个人处于“无”的状态,ta就不会被那些世俗诱惑给迷倒,这些在ta眼里都犹如梦幻泡影,他们会用自己的边界,原则,价值观等去衡量与对待这些名利,利益,权利等,而不是那种永远不被满足的欲望,因此,他们能在万事万物面前做到宠辱不惊,从容淡定,像海平面一样平静。
道的原理告诉你,你越是想要的越得不到。
公元前281年,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了后,派人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在别人的推荐下,赵王让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去出使秦国,蔺相如说,城池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得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见到秦王后,秦王把和氏璧传给官员,群臣相互查看,没有一点儿想要给城池的意思。
这时蔺相如灵机一动说,壁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于是秦王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想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我千里迢迢来到秦国,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秦国的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现在大王又没有一点补偿给赵国15座城池的意思,所以我要把和氏璧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最后秦王迫于无奈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怕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当时的蔺相如完全可以拿着和氏璧,背叛赵国,而投靠秦国,取宠于秦王,还可能秦王因得到和氏璧而为蔺相如分官加爵,但是蔺相如没有,面对如此大的诱惑,有自己的做事边界,相互交换价值,相互尊重,共赢就行了,秦国要和氏璧,赵国要15座城池,但是秦国不守规矩,不相互尊重,不懂外交的礼数,自然我也没有必要尊重他秦国。
甚至愿意忍辱负重,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也要维护自己的国家。还有荆轲刺秦王,蔺相如随赵王与秦王在渑(mian)池相会都是荆轲,蔺相如他们出发时就已经想清楚了,对死没有恐惧,对生没有额外的妄念,不是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为自己的国家去牺牲。刺杀秦王是荆轲的责任,替赵国出使秦国是蔺相如的责任,所以他们就能做到临危而不乱,临死而不惧。
因此一个人想要在任何场合表现的宠辱不惊,他就要在心里放下荣辱得失成败的利益与算计。
比起自己的荣辱得失成败更重要的是他人,社会,国家的荣辱得失成败。
还记得之前那些驻守边防的年轻战士,为了自己的国家的边防安全甘愿牺牲自己,真的太伟大了,他们才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所以,一个人爱戴什么,爱戴到什么程度,决定了ta值得被什么爱,爱戴到什么程度。
比如毛主席爱戴人民,爱戴到超过爱自己,这也决定了毛主席值得被人民爱戴,爱戴到超过爱自己。
父母爱儿女,爱到超过爱自己,这也决定了父母值得被儿女爱戴,爱戴到超过爱自己。这是家庭责任感。
企业家爱自己的企业,爱到超过爱自己,这也决定了企业家值得被这个企业所有人爱戴,爱戴到超过爱自己。这是家庭,社会,国家,民族责任感。
那人为什么要主动去爱人?因为天道的规律告诉你,如果你主动去爱,你将会最大限度的成全自己。
爱是什么?爱就是把责任当信仰,没有责任感的人其实丧失了去爱的能力,而没有信仰的人则丧失了去爱的愿望,人生如果没有了爱,人将无法提升自己,去爱是上天挽救人的方法。
7:空无之道

《道德经》: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天道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规则可以帮你快速辨识一个人是得道的人,还是装腔作势的人。


老子说,古代那些得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这些人处事的微妙而玄奥,让人有一种深不可测,若即若离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常人理解和认识,而那些能被人快速看得出来的人,就是因为心中水平有限,半斤八两都写在脸上,有道的人因为看不出来,所以只能勉强的形容他。
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水之中;他们总是警觉戒备,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来进攻自己 的国家;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是要去远方赴一场重要的宴会的客人一 样;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 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 他们总是浑厚朴实,仿佛浑浊的河水,并不排斥与万物相合; 他们总是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们总是清风徐徐, 仿佛永远没有休止的时候。
谁能使浑水慢慢地澄清,变成净水?谁又能使寂静慢慢地变得活跃起来,让空间里出现生机?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也正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感到自满,所以才可以去旧存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
简单而言,一个人要给自己空间,需要保持容释、淳朴、旷达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狭隘、刚愎、排外。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有未来、有发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续。
比如当一个人处于空杯状态时就像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没有满的时候,才有空间,人 们才会继续用它;一旦它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承载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头了。
只有当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把自己全部清空的情况下,在没有一点自我的情况下,各种各样需要的“有”才能进入胸怀,为自己所用;相反一个人总是有“自我”的东西存在,就会生成大量固定的“有”进入ta的大脑,心中固定的“有”太多,缺少空间,其它的“有”就进不来。
而进来的各种各样的“有”在大脑吸收应用完后,能及时“清空”,再好的东西对ta都不会形成阻碍。
这就是强调的“输出与输入”的重要性,输入是生有的过程,而输出是吸收,过滤,清空的过程,不断循环,人就在不断迭代与更新。
而没有道,喜欢装腔作势的人恰恰与之相反,他们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那你如何去理解无为的行为呢?给你讲个故事,在坐公交车时人们都需要排队,但是这时有人来插队,于是很多人对这种行为都会产生意见和看法,有的人说是不礼貌的,而有的人又说可能是别人着急,盲目之下的行为,于是一会儿就吵了起来。
那如果按照老子说的无为的思想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说话直的人就会说:这位朋友我们每个人应该懂礼数,有素质,大家都在排队,你也应该自觉排队,再说你这样做也有损中国的社会道德。
那可能得到的回复是:你算什么东西,就你素质高。双方可能大吵起来。
而老子看到了会说:这位朋友,看起来你在赶时间,你要不站我的位置吧,我不赶时间。
这个人回答:这合适吗?
老子回答:这怎么不合适呢?我们出来就要相互有个照应,团结互助。
这个人回答:你说的太对了,那就谢谢你,我还是到后面排队去吧,时间上勉强赶得上。
这里老子没有把自己的道德高尚感建立在别人品行差的基础上,没有按自己的立场去看待评价这个问题,而是站在理解对方的立场去改变对方的思维,用自己让位置的行动来教导这个人,这个人不仅接受了,而且已经改变了,还不会生气难过,这就是“教育”的无为思想,让别人在不丧失人格尊严的情况下接受你的教育。
老子在教导我们要按照“天道”中无私,中立的规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固化自己,放下执念,妄念,才可以把自己内心清空,去勇于破旧立新,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成全自己。
祝你精进啊。
回复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5-3-16 12: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了哦~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1 20:32 , Processed in 0.24698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