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1

浅谈道,既是永恒之道,又是变化之道。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22 1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道德经》心得和体会(第六篇)



道,既是永恒之道,又是变化之道。这是对《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是两个不同概念。   
一、“道可道”,指道本体常居不变,永恒存在。
道以“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独立而不改”,呈绳状,即螺旋起伏交叉式运动,“周行而不殆”的独特状态和运动规律,而独立存在于天地万物以及大自然之中。虽然,道在随大自然的发展中,其形态属性变化不已,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其本体却常居不变,永恒存在。这种永恒存在,就是“道可道”的概念。
从道体上讲,道是由阴性物质和极其微小而又柔弱的阳性物质混合而成,或由正负粒子混合而成,在随大自然的变化发展中,其形态属性变化不已,或演化为原子,或分子,或演化为细胞,或演化为生物,动植物等,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可道性能的物质性、阴阳性、生养性、社会性、自然性、运动性等,则常居不变。如人类本体虽为无数细胞组成,但仍是从道体内阴性物质和极其微小而又柔弱的阳性物质演化而来,或从正负粒子演化而来。所以人类仍带有道所赋予的“六性”。
从德性上讲,道在随大自然的发展中,其形态属性如何变化不已,但由道体性能所示现的“道德”,则常居不变。如人的道德意识,虽与本体的遗传基因性、动物性、欲望性、性情性、能动性等特点相关联,但仍保留着道所赋予的“道德”存在,并以“元神”形式为体现等。
二、“非常道”,指道是变化发展的道。
道在大自然中,不是求自我发展,而是随大自然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即“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随大自然的变化,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种道随大自然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形式,就是“非常道”的概念。
从道体上讲,道是在坚持本体“独立而不改”的基础上,随万物的形态属性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演化为天,便随天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演化为地,便随地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演化为万物,便随万物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等。
从德性上讲,道是在坚持道德“独立而不改”的基础上,既随万物后天所禀赋的道德规范而作。并给予万物在道德规范上的选择性。如人类习惯以人为制定的道德规范而作,而道从不加以干涉,任凭人类自主而又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选择制定自己所认定的道德规范而作等。
这两个概念,是提醒人们要注意道的永恒性和变化性这两大特点。这两个概念很重要,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就将道的这两个概念亮出来,为的就是人们明白道既是永恒存在之道,又是变化发展之道,以便让人们更好地把握道的独立存在形式和随其自然变化发展的脉络,更好地服务于大自然,服务于社会,为人类能够在大自然中立于长久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道之称谓的来历。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为先天地生的混合之物,取名为“道”。是说道可以称之为道,但它也不是永恒之名,其名会随道在大自然的变化发展中,随着其形态属性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以此,说明了道之名所具有的恒常性和变化性。
道就是这样,在道言道,即“名可名”。而道在与天地万物的共同运作与合作当中,却从不显示自己的身影、声音、味觉、更听不到它名字。特别是当道将天地万物化生成功的时候,化生为天,则以天相称;化生为地,则以地相称;化生为万物,则以万物相称,化生为人,则以人相称等。也就是说,随着天地万物的形成,道的这个名字,也就随之而被湮灭,以万物之名所取代。这就是老子“非常名”的概念。如人是由男子和女子的精子和卵子化生而来。当未成人形时,则以精子和卵子相称;当未出世时,则以胎儿相称;当出生为人之后,则以婴儿相称。而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姓名之后,婴儿这个称呼也就随之消亡。除非在特殊场合,才想起了自己曾是精子和卵子的混合之物,是胎儿,是婴儿,是人。道就是这样以“无名之朴”,成就了天地万物之名。并以一种默默无为的劳作,为天,为地,为万物,为大自然贡献着自己力量。可以说,道是一个真正的无名英雄。可如果当真将道称其英雄,我看老子也可能并不满意。因为他在《道德经》第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就已经告诉了人们道是谁?如果没忘记的话,道是“万物之母”,是“天地母”。他还再次提醒人们:“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那么老子取名为道,又是何意呢?笔者认为,虽然老子以“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说之。可这也只不过是老子在为自己开脱,或藏有客气之意而已。如果我们定住神儿,仔细想想,便可以发现老子在为《道德经》的主人公取名时的慎重性。这个虚无、清静、自然之道,与人们常见的、长走的、实有的、纷乱的、限制的,而又任人们有意铺设,有意踩踏的人间之道,虽反差巨大,但要观其二者的道行和德性却都很相似。所以道之名的来历,笔者认为老子并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之。
从道行上看,虚无、清静、自然之道,和实有、燥乱、限制的人间之道,都具有规范行为之举。道,是以大自然规律为规范,用以约束天地万物的生死行为;人间之道,是以道路为规范,用以规范人类的出行和回归行为。
从德性上看,虚无、清静、自然之道,和实有、燥乱、限制的人间之道,都具有“中正、大公、大义、平等、自主、自由”性。道,是以清静之无分别,能使大自然和谐安定,为中正;人间之道,是以取中,取正,取直接、取方便,为中正。道,是以虚无之包容,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能藏污纳垢,为大公;人间之道,是不分善者或不善者,以提供任何人或物通行,为大公。道,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大义;人间之道,是以牺牲自己,为他(它)提供行走方便,为大义。道,是以“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利万物而不争”,“方而不割”为平等;人间之道,是与他(它)共主共存,对行走的人或物绝不宰割,为平等。道,是以“道法自然”为原则,随自然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并任凭体内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和天地万物的性质自主、自由用事;人间之道,是以在这条路上怎样行走,可由他(它)自主、自由选择,绝不对任何行走方式,和走与不走实行限制,为自主和自由(按:专指旧时,或古代时的道路。对于现代公路,应另当别论)。
应该说,虚无、清静、自然之道,和实有、燥乱、限制的人间之道的上善品德,几乎相差无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为《道德经》的主人公取名为“道”的时候,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一是融合了二者都有规范人类的行为之意;二是融合了二者道德同一之意;三是融合了二者都具有指明方向,或行走方向,或行走方便之意。如果说,人间之道是在为人,或物提供方便和方向功能的话,那么道便是为天地万物提供了能在大自然的立足和发展之道。二者虽意不同,但功能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抢沙发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19 , Processed in 0.1269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