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回复: 1

《道德经》第一章:常道,老子的宇宙观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21 16: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语录
《道德经》这部经典的意义在于老子的常道哲学,常道哲学的根本在于宇宙的运行规律,宇宙的运行规律来源于宇宙的生成过程,宇宙生成的过程在于宇宙的环境以及宇宙运行的动力和运动,宇宙生成的理论才是我们必须彻底解读的内容,这也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
【承启】
  本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主要论述本书的研究课题,即社会公认的天道不是常道。同时,老子重点介绍了本书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无学说。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社会普遍认可的天道,
不是终极的宇宙大道;
社会普遍认可的天道概念,
不是终极的宇宙大道概念。
我用“无”这个概念,
定义宇宙的初始形态;
我用“有”这个概念,
定义万物的母体形态。
故此,

我用“常无”,
(称谓宇宙那终极的初始形态,)
目的是要观照宇宙大道的奥妙;
我用“常有”,
(称谓万物那终极的母体形态,)
目的是要观察万物的规律。
“常无”和“常有”,

(就像少女和孕妇一样,)
出处相同但名称不同,
而且都极为深远,我统称之为“玄”。
(“玄”背后还有“玄”,)
这个“玄之又玄”,
就是探究宇宙大道种种奥妙的门户!
解析
本章是《道德经》的第一章,主要论述写作初衷和研究方法。

首先,老子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明宗义地提出,社会主导的统治思想不适应了,我准备提出一种新的统治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炎黄到春秋末期二千多年,中国古代一种尊奉天道观,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推演《周易》,就是推演天道的。《周易》所述的天道,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宇宙大道。《周易》对天道的定义和解释,也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对宇宙大道的定义和解释。
    但是到春秋末期,天道观已不足以维护周朝统治了,社会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作为周朝的“收藏室之史官”,老子穷究《周易》的天道观,推陈出新,提出常道观,这就是老子的写作初衷。
  其次,《周易》采用阴阳学说论述天道观,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用有无学说论述常道观,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边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等等,都是这种有无学说的思想体现。有无学说是老子的研究方法论。

   然后,老子基于有无学说,用“常无”称谓宇宙没有出现前的初始状态,显然就是老子所讲的“可以为天地母”的“道”;用“常有”称谓孕育宇宙的那个东西,就是“道生一”的那个恍恍惚惚的“一”(关于“一”的概念,详见第十四章)。

   紧跟着,老子解释说,我通过“常无”来观察宇宙大道的奥妙,通过“常有”来观察宇宙万物的规律。老子用“常无”称谓宇宙大道,是从有无学说出发的,主要突出宇宙大道的常无属性,这种属性奥妙无穷。老子用“常有”称谓“道生一”的那个“一”,主要突出“一”的常有属性,这个属性有规律可循。
    随后老子又讲,常无(宇宙大道)和常有(一)出处相同,即都出自于“道”,因为“一”是“道生”的,老子统称它们为“玄”。常无、常有这两个玄背后还有一个“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玄之又玄”特指“道”和“一”的属性,即玄德。玄德是我们了解宇宙大道各种奥妙的门户。玄德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常德”(见第二十八章)。

   《道经》主要讲述体道悟道的四重境界,如何衡量境界呢?就是用“常德”做标准。如果“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就是初级境界;如果“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就是中级境界;如果“知其荣,守其辱,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就是高级境界。但达到玄级境界,就是超高级境界,人完全归道,所以“常德”与“玄德”融同了,老子称之为“上德”。

    由此可见,老子一开篇就把《道德经》中几个最基本概念,包括道、一、无、有、常无、常有、玄德等交代清楚了,也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即有无学说交代清楚了。

    本章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有无学说。这个学说认为:“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为哲学方法论,这里的“有”就是现象,“无”就是本质,所以有无学说是研究现象与本质的。一句话,《道德经》不是讲述朴素的辩证法的,而是讲述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这种思维特征在西方哲学中是很少见的。西方人一直认为,每个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理念,如桌子有桌子的理念,板凳有板凳的理念,要理解世界,就要去理解这些理念,以及这些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逻辑思维。西方哲学就是用逻辑思维去理解宇宙的理念体系的。后来康德发现用逻辑思维必然存在着二律背反,也就是陷入死循环了。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局限。后来,胡塞尔提出现象学,专门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胡塞尔原来是研究逻辑学和数学的,导致他还是用逻辑思维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其学说苦涩而繁琐,没有《道德经》这么生动、鲜活、实用。
   西方哲学家中,真正对现象与本质有深刻理解的是马克思,其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所以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经济规律,西方经济学家用逻辑思维,甚至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区别。也可见,马克思的哲学和研究方法与《道德经》接近。

    那老子的这套有无学说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整部《道德经》都在为我们解答这个疑问。而且老子非常自信地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现出超级的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昨天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一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3:15 , Processed in 0.0832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