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回复: 1

道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21 16: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道家学说”的认识论,是“唯物”的认识论。“道之物,唯望唯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与“无”相对而言的;没有“无”也就“无”所谓的“有”。感悟到“有”、“万物”;才能觉悟到“无”。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的“天长”“地久”;寻求人间“和谐”和“长久”。其他的“宗教”思想一般都是从人自身出发,依靠假说与臆测构筑人与神的世界。
科学每向前发展一步,哲学思辩每深入一步,依靠假说与臆测建立起来的“宗教”思想就后退一步,“宗教”文化与科学文明的对立,是“道家文化”以外的其它宗教的致命弱点。唯有“道家”本源文化,能以其自然思想逐渐成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制度、科学哲学的象征。
“道家”学说和进化论有相通之处,“道家”思想的“道统”体系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遵道而行”为德,“循道而治”为理,“依理而为”亦法。“格物致知”,“悟德致理”,“明理究法”。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道家文化的推广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自觉”。是强调每个人通过一定方式的“习法、修德、炼功”,均可成为“高人”;成仙”(仙,即成为“人中的山人”、“高手”、““能人”、“超人”)。
道家思想非常注重实际。道家的个人模式,“年轻”时入世“修道”,“年老”时“退修”出世。利己为主,利他为辅。在学道修炼前,必须先要入世“炼心”,在得其“法财侣地”的同时,达成与社会互动的“依属”结果。最后才是“离世”闭关修炼,在寻求另一种“生命更新形态”,达到解决社会“共同”问题的“人命长生”结果。文到这里,是否可以说,道家思想,是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另类解读呢?
也就是说道家要求的是“复杂后的简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态。“人道“亦遵“天道”,“治世之道”应遵“人道”。
相传老子著《道德经》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仅有五千余字,其中蕴含的精深哲理,却贯穿于我国各历史阶段的不同领域。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纷纷作注。
有以治世解者,有以养生解者,有以兵家解者,有以玄理解者……各家都引其哲理为己所用。历史上更有专事研修道德的一支队伍,逐渐的演变为“道教”团体,这更使《道德经》蒙上了一层迷彩。“道教”演化宗教,“为道日损”,“损亦趋损”。
从养生观看来,实际上《道德经》只是“道修练学”的“出世篇”而已。《道德经》作为一门“修练学”论著,其中蕴涵着哲学思想、方法论这很正常,但“修练学”蕴涵着哲学思想并不等同于其本身就是哲学。《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其中蕴涵丰富的辨证法。由于涉及内容繁多,只能另列单篇细述。因为在《道德经》这部“修练学”著作中为了阐明修练问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这是由于古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所导致的),因此,不明其中内在寓意,而只从字面上以文解文,必会导致误读。
自古至今,人们都对修道感到玄之又玄了,后来又有人称修道为“修神仙”。由于这些修道效应的产生机理只有修道者自身才能体悟,却无法以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故就不能被常人所理解。即使是能表达,常人也不会因听一听就能直接体验得到,往往听着玄乎,不易理解,更不易相信。
举世公认《庄子》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自汉代以来,人们都将老庄代称道家。《庄子》的留存虽已不完整了,但现存的著述亦尚有数万言,从总体思想看,《庄子》确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与发挥。即使庄子与老子的生活相距年代也不太远,故其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也应是接近本意的。
《庄子》云:“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苜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文中此种论述很多,不一一例举。但其一直是谈如何修道而养生,从修道中“合于天伦”,“同于大通”。
道家之著述以寓言为主,读者需会其意,而不能执著于语言的表面意思,若执著于表意,那就是抱住了鱼篓而丢了鱼,将本末给颠倒了。若不从修道中去领悟《道德经》,而仅以旁观者去理解其意思的话,那就如让担当品尝食物滋味之责的舌头,去品尝音乐之韵味,那只能得出不是滋味的滋味之结论来。
由于《道德经》是以寓言的形式作著,以寓难言之理,故读该文时就不能仅从字面表意去理解,而重在理解其寓意,否则就会感到文意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后不相关联,而感莫明其妙。
《皇人经》有一段论述倒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经》含意的理解,其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祐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故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者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道家文化的“治世”理念,是建立在唤醒民众“遵道明理、厚德循法、自强不息”的基础上。《道枢·虚白问篇》亦有云:“《老子内丹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斯泰矣,民散则国斯虚也。夫能惜精爱气,则所以长生者也。”这就是所谓读经的“秘诀”。
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自然之大宇宙中有天,有地,有国,有君,有民,有万物的生化,有百姓的组合……在人体之小宇宙中也存在着这一切:心为天,体为地,心神领域为国邦,元神为君,欲念为民,腑脏百骸为百姓的组合,元气的生化为万物之生化……以此去读《道德经》就无所阻碍了。
道家文化的“治世”理念,是一种“无为”的政治模式:群龙无首,乌合之众。民众中修练出“高人”,“为民作主,作民之主”,即道家思想的“治世”之“民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其成败,取决于民众的“认同、服从、拥护与保卫”。某种政治制度的疲软,最终是由于民众的疲软。如果广大“民众”不能“自觉”、“自悟”、“自渡”;“道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一个在“牢笼”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牢笼”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志,违反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   因此,在“民智”未开之时,道家的“功德、道理”无法运用有效“治世”;难以成为推动和改造社会的力量。
历史的岁月验证,道家的“治世之道”实际上变成了“坐而论道”,成为“泛泛空谈”。
然而由于“独尊儒术”,导致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都被歪曲篡改。我们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道家体系”进行“格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存优淘劣”;对“儒家体系”的也要进行彻底“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化论为理”、“化知为行”;之后从新开始对传统文进行全新的解构重塑,也唯有这样,我们才有看到“真本”传统文化功效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9 10:27 , Processed in 0.4672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