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回复: 13

如何看懂《道德经》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19 1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常在网上能看到有不少人都在提出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道德经》要怎么去看?如何才能读懂《道德经》在写什么?如何能通过《道德经》一书来悟道?“道”究竟是什么?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类问题并非是难以回答的,网上也有很多好心人都把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以帮助这些迷惑的读者能够更好的阅读《道德经》一书。但是,这里笔者却发现了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不同的人给予的回答各不相同;
2、他人给予的回答让人难以理解;
为什么会存在这两种情况呢?要搞清楚这两种情况到底是如何产生,又要如何绕过这两种情况从而达到快速读懂《道德经》一书的目的,我们就需要从《道德经》这部书本身来说起了。
一、《道德经》是怎么来的、作者是谁
关于这一点相信笔者就不用多做描述了,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很快就会找到关于《道德经》来历的很多资料了,就不在此处浪费时间了,我们直接看下面的内容。
二、《道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籍
我们都知道书籍是有分类的,如果去过一些书店的话,基本上都能看到书店的管理者们会把同类的书籍放在一起,以便于管理和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现为第五版。其中对所有书籍划分了22个基本大类,而《道德经》一书就属于这22个基本大类中的哲学类。
三、《道德经》看了有什么用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词很火,叫“三观”,我们来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三观”。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包括社会、国家、种族、宗教等)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一个怎样看待法;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整个人生的规划,怎样过完自己的人生,怎样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不可忽视的。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所以《道德经》一书真正的作用是帮助一个人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改变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可以说,阅读《道德经》不是为了影响当下,而是为了改变未来。
四、《道德经》适合什么样的人看
笔者首先要说明一点,《道德经》一书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而且是越早开始看越好。为什么?因为在看《道德经》的时候你越是看不懂,你就越想看懂;通过一字一句的解读,就可以引导人去思考,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越早阅读《道德经》对人的影响就越大。所以阅读《道德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看、细心的悟。
不过笔者还要强调一点,虽然说《道德经》一书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但是适不适合看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有的人看了一辈子《道德经》也没有看进去,而有的人却可以频频生出顿悟之感,这真的是应了一句老话“同人不同命”啊。
五、《道德经》要怎么去看?如何才能读懂《道德经》在写什么?如何能通过《道德经》一书来悟道?
《道德经》的学习需要理论基础。学习是有规律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道德经中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道德经的学习不是说看一遍背一遍,凭自己的臆想就可以了。当然,想象力是必须的,但却不是过度的胡乱解读。
《道德经》的学习需要人生阅历。虽然老子《道德经》中的所蕴含的是最朴素、最句普适性的智慧,可以为任何人提供帮助。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觉得理解不了就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习道德经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你看对道德经、易经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一般都是有点人生阅历的中年以上的人。有了人生的阅历和体验,才能去设身处地的体验《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体会到其妙处。
如果说只是解读字面意思,一个大学生拿上新华字典几天时间也可以把《道德经》看完。但如果想真正的读进去,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悟性了。“人生阅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那“悟性”是什么呢?
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每个人的悟性是不一样的,它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其可以使人在某方面事半功倍。
悟性是一种超常的直觉。悟性人人有,它不立文字,不依理性,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书不能尽言,言不能尽义,它是与规律的一种自然妙合,发问题之宗旨,感现象之根源。科学家发明创造,文学家吟诗作赋,家独具匠心都是在开悟之后,即有所得。
悟性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聪明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捧打不回,这就是有无悟性的区别,智慧有大小,悟性同样也有大小之分,悟性高,知天晓地,明古道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悟性是一种境界的体验。有悟性的人,其层次不断攀升,每有所悟,便有喜愉。悟有顿悟和渐悟之别。顿悟,当下了然,直指人心。渐悟是要经过许多过程,才见真如的。无论是顿悟、渐悟,都是一种超越自我,一次身心的洗理,妙在其中,难以尽言。
看了这么多关于悟性的解释,有些人可能已经看蒙了,笔者简单一点来说明一下,悟性其实就是反思和总结。说白一点,就是不断的去反思自己一生的经历,通过无止境的反思来总结出新的东西,这就是悟的方法。然后再反过来去《道德经》一书中寻找可以与悟出来的东西相匹配的章节,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多次重复这一过程就是渐悟的过程。
悟者,吾之心也!一人一悟性,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智慧也!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六、《道德经》的核心是什么?
学习讲究抓住重点,那么《道德经》一书的重点是什么,核心的东西在哪,这也是在阅读《道德经》一书时必须要理清楚思路的。
《道德经》原文不分章节,只有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共分为81章节。
如果要问《道德经》哪一篇更重要,那么笔者一定会认为是下篇的《道经》,因为《道经》述说的是原作者对“道”的体悟,可以说这就像是在帮助众读者树立世界观,而上篇的《德经》就像是在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如果偏了,那么人生观就不敢想像了。
《道经》的37章节中,重点章节相信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第1个章节。在第1章节中,作者着重讲述了“道”的特性,以及悟道的方法。对了,这里插入一个笔者最近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哈。大家来看《道经》第1章节中的前两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大家有没有觉得这像什么。对了,《道德经》原作者那个时代还没有标点符号的,那我们这样处理一下大家再看下: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和笔者有一样的感觉,怎么看上去有点像是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呢,对仗不是一般的工整呀。道对名,可道对可名,非恒道对非恒名,真是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副对联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道经》第1章节中后面的部分的内容是否可以理解为这副对联的注释呢。
好了,让我们先回归正题吧。如果要在《道经》第1章节中选出最重要的一个字,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选错的,那就是“道”字,而且还是第一个“道”字。如果要在《道经》第1章节中选出最重要的第二个字呢,大家认为会是哪个字呢?笔者认为是“名”字,而且也是第一个“名”字。如果要在《道经》第1章节中选出最重要的第三个字呢,大家认为会是哪个字呢?笔者认为没有第三个字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笔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了,所以我们大家就不要在此讨论了,太费时间说明了。
七、“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的回答会有差异?自己为什么无法理解他人的“道”?
“道”究竟是什么?笔者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甚至很多人还是反复的问自己这个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比传说中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还要让人觉得细思恐极,因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为什么呢?这就要从“道”这个字来开始讲起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是没有语言和文字的,相互间的交流只是靠肢体的动作以及一些单音词(咦、呀、哇、哈等)来表示的。后来又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人类才有了初级的语言和文字。直到今天,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简体中文。


语言和文字是一 一对应的,每一个语言和文字都有相对应的概念做支撑。“道”,首先它是一个文字,大自然是没有创造文字的,文字是由进化到一定程度的高级物种所创造出来的,文字的创造者会为这些文字赋予其特殊的意义。然而我们中国的文字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一个文字可以有多个意义,也就是一个文字可以对应多个概念。笔者相信,就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中国的汉字,其各种的意义应该都可以在新华字典中所找到。然而,“道”这个字却又与其他文字有所不同,除了基本的文字意义之外,“道”做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又有其哲学上的意义,而“道”的哲学意义才是真正让世人为之趋之若鹜、为之流连忘返的根本所在。
笔者相信每一位《道德经》的读者都是从字面意思开始理解,然后再渐渐的加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来感悟《道德经》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每个人的入“道”点是不同的,也就导致每个人对“道”的理解各不相同。
有些人自身是搞经济的,在经济这个行业做了几十年,已经有相当深厚的阅历积累。那么其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把自身的经历放入其中进行验证,因为这个时候你若告诉他“道”是法则,他又从哪里得知道法则是什么东西、形态又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唯有这几十年来天天会使用到的经济学才是他最了解的,所以随着其对《道德经》越来越深的感悟,将会发现《道德经》中所讲的内容和经济学非常的相近,最终他将会感悟出属于他自己的《道德经》。
有些人在与法律有关的行业中谋生,或许接触《道德经》会比较早,由于阅历不足,自然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如果其没有放弃《道德经》的话,那么其时不时的会发现今天发生的这事好像与《道德经》中的一些描述很像耶、最近新政策的目的与《道德经》中的某一段很相似呢,经常可能会有这些类似的情况。多年以后,当其悟通了某个关键点并把自己所有对《道德经》的感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架构的时候,他也将会拥有属于他自己的《道德经》。
或许《道德经》的原作者“老子”对“道”有其自己的定义存在,但我们每个人所感悟出来的却并不见得会与“老子”的定义相同,但我们却并不能因此就说这些是错的,因为这些经历都是真实存在的,只要逻辑上是能够说的通的且没有争议的地方,那他就是合理的。至于《道德经》中的“道”指的究竟是什么,笔者想来也只有去问一问《道德经》的原作者“老子”方才有准确的答案了。
八、笔者的悟道过程
记得应该是在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之前,大致时间应该是在2005-2007年之间,笔者是在这个时间才开始接触《道德经》一书的。那时我们市中心有个新华书店,笔者有空就去那里看书,当时主要是去看计算机类和漫画类的书籍。突然有一天也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了,笔者对太极拳有了一点想法,就找了几本太极拳方面的书籍在书店里慢慢研究。记得当时笔者是一边看书,一边照着书中说的重点呀、要领呀什么各种摆造型,现在想想真觉得还是以前好呀,无忧无虑的。后来一想,太极拳不是道家的拳法吗,那我是不是应该找本道家的书籍来看看,了解一下道家的思想也好加快学习太极拳的速度,就这样笔者来到新华书店哲学类书籍的面前。
当时《道德经》的书有好几种,作者各不一样,当然笔者看书一向是不关心作者的,之所以会认为作者不同是因为书的封面、排版、内容有差异。反正笔者当时是几本《道德经》看下来是一头雾水的,大家别以为笔者真把这几本《道德经》看完了哦,当时最多只看到《道经》的第15章而已,《德经》还没轮到它呢。刚开始的前面几个章节还算勉强可以理解的了,但是越往后看问题就越多,有的地方甚至觉得作者是无聊吗,写这么多的废话在这里做什么。最后弄得没什么心情看书了,也就放下《道德经》一书没有再去翻阅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觉得当时的自己很搞笑,本来是去想学点东西的,结果发现看不懂啊,真的是太扎心了!
当笔者再次拿起《道德经》一书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2009年,当时笔者与朋友一起来深圳打工,平时周末休息之时经常会与朋友一起去大润发的楼上看书,看过之后呢大家又会在一起沟通一下书中有意思的内容。当时朋友之中有一位经常会和我们聊一些哲学类的问题,结果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很白痴笔者就又再次拿起了《道德经》一书,从头开始阅读。
第二次与《道德经》的接触比前几年的那次有了一些小小的进步,虽然能够理解的章节只是从前3章提升到了前5章,但关键点不是理解的章节数量,而是在于理解的方法。当时我们几个人会互相提问题并进行解答,如果当时有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呢,晚上回去也会到网上找一找,看看网上是否有其他人提供了相关方面的答案。按这样的方法多次下来后,原来一些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心中已经有答案了,而原来已经理解了的地方现在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而网上他人的理解五花八门,根本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因为别人说的自己实在无法理解。没多久,朋友们就各自分开了,此事好就再一次停滞了再来。
时间来到了2011年,笔者第三次与《道德经》结缘了,这一次的拿起就让笔者再也无法放下了。说实话,笔者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当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事件的发生,也许是听谁说了句什么话,也许是在网上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文章,反正笔者是想不起来了,就连这个时间也只是个大概的时间。
当时笔者的感受就是快疯了,平时白天工作还好,一到晚上静下来时,就会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如果“道”是规则,那么以前的我会想一想:嗯,感觉好像是这么回事,我们都身处在规则当中,没有规则就没有世间的一切,这是对的,过。而现在我却会想:世间规则有很多,哪条规则才是“道”?规则有什么用?规则是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的、谁创建的规则?如果规则是“道”,那么创建规则的又是什么呢?再比如:有无相生。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有无为什么可以相生?是谁规定了有无相生的?有无相生之前是什么、相生之后又会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那是成百上千的在脑海中盘旋着,每想通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没人可以给予解答,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但奇怪的是笔者并不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反而是更加乐于的去思考这些问题,希望可以从中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来。当一个个问题被自己找到答案时,那一份份的心喜真的很让人着迷,会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有的时候当想通一个问题的时候,会突然有一种全身轻松然后又一机灵的感觉。此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会瞬间提升,然后感觉到自头顶上似乎有一种液体自然流下,直到耳后才消失了,并且脑海之中也有一种酥酥麻麻的感觉出现,这些感觉会在持续几秒钟后才得以消失,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醍醐灌顶。
不知道是上天眷顾呢,又或是祖上积德,在2012年的春节前后时间,笔者终于结束了这一切切的问题困恼。自笔者接触《道德经》一书开始,在为期不到7年的时间里,笔者都以规则为修“道”的切入点,却最终在28岁之时离奇的以万物入“道”,笔者现在想来都还是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明明前一秒脑海中还是“规则”=“道”的,后一秒却瞬间变成了“万物”=“道”了,这一秒钟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瞬间的灵感到底来自于哪。目前为止,笔者依然没有找到答案,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本能吧:生命终究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接下来的一切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原来自己提出来的那么多看似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慢慢的几乎全部理顺了,并且这些答案都能够很好的契合到“万物皆道”的这个体系中去。笔者除了用诧异外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去表达这种感受了,所有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竟然都可以融合到一个体系中去而没有冲突。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大的改变了笔者对《道德经》一书很多地方的看法:就好像笔者原来觉得“有无”很重要,现在却发现“有无”变得没有意义了,真正有意义的只有“道”。
笔者自己也不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得“道”,因为笔者完全是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靠着自己摸索前进的,无从知晓结果是否已经偏离了目标。因此,笔者在此只分享出自己亲身的悟道经历给到那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读者们,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份经历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悟道之路,得到那属于自己的“道”。
九、《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古时候的人不比我们现在的21世纪,那时候的人穷呀,穷得都读不起书呀,真正能请得起教书先生的也都是有权有钱的人。这些人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要么钱更多、权更大,要么破产身败名裂;破产的都活不下去了,有多少还能去看书学习的,有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女;那么在名利场不段周旋的人,他们会怎么去理解《道德经》呢?所以最终《道德经》变成帝王或是权贵用来奴役民众的霸权之书是可以想象到的。
然而笔者却并不这么认为!《道德经》最大的作用其实就在于让人觉得《道德经》是有问题的,《道德经》里面的内容好像说的也并不全是对的。这一点恐怕会让人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当我们刚开始看《道德经》的时候,才刚开始接触,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随着人生阅历不断的增加,会发现似乎《道德经》中说的也不会是对的呀,和我经历的不一样呀,这是怎么回事。那么接下来就会去思考,去找到《道德经》与自己的经历不一致的原因,最后思考到一个新的解释去支撑《道德经》,以对应自己的人生经历。
如果说,一个人从开始接触《道德经》到死的时候都从来没有觉得《道德经》有什么问题,那么《道德经》这本书对这个人来说有什么用吗?要知道这本书是别人写的,我们任何人在看《道德经》的时候其实都是在看别人的体会,如果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我们还要大脑做什么用呢。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能够遇到世间所有的问题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天遇到的都只是少数问题,也是简单的问题,真正复杂的大问题会隐藏的很深很深。那么这些隐藏着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这就须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了。也就是,要自己给自己找问题。而所谓的先知,其实就是能够在问题还没有显示出来的时候,提前发现问题。
《道德经》,从发现它有问题开始,我们才只能勉强算是刚刚入个门;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自己理顺,再又产生一个个新的问题,才能算是真正专研进了《道德经》的世界;最终,当把所有问题都理顺了,并且能够以一个完成的体系去呈现时,笔者想来这才能算是悟透了吧。
所以就像前文中所说,笔者认为《道德经》应该普及到全世界所有人,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一次《道德经》,越早看越好,看不懂没关系,因为看不懂是必然的。但是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当你真正能够看懂的时候呢,《道德经》一书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否则等你老了、退休了再去看《道德经》,就算你悟“道”了,又能怎么样呢,你现在能够对整个人类社会提供的价值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更何况绝大多数的人到临终时也没能悟“道”,岂不抱憾终身?想得而不可得,这才是最让人遗憾的,又有谁不想在自己临终之时可以自豪的对自己说一句:此身无憾呢。
十、总结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提问心态,这可不是说让你见人就问哦,而是要懂得向自己提问。提出了问题也不能去逃避,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因为这个提出问题再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悟“道”的关键,这个过程会比答案本身对一个人来说更加的重要!
否定、否定、再否定,唯有如此剩下来的才会更加接近真理!
悟道要向自己去求,而不是问道于他人。问的人越多,也就越搞不清楚“道”是什么,反而还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结果变成给自己悟道增加了难度。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悟性不同、入“道”点也不相同,当我们在问他人“道”是什么的时候,不同的人给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他人给出的回答可能只是一两个字、或是一两句话,这里面必然包含了其一身的经历和思想体系在内,试问你又不是他,又如何能够理解得这么一句总结性的话语呢,更别说是一个初学者了。
“道”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能问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9-19 1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规则+万物+道…
这后面一个道与前面的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9-19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你赢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9-19 10: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因为大家都觉得道德经很厉害所以才接触,甚至一段时间想背下来。
真正想了解道德经是基于对自己的世界的困惑和内心的不平静开始的。然而结果却是,我像一个农村孩子到了大城市,看到繁华的街道后的那种不知所措,内心躁动,以前从未见识过的在道德经中都看见了,你要知道如果永远看不到,内心也不会悸动,但是发现了如此广大的世界,现在的我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那种既然看见了,就要去做的想法,也产生了去证道的想法,同时也得到了一些道果,然而还是不满足,觉得道应该更大更广,我得的只是小道。
又过了一段时间接触到了心学,阳明先生说心学乃大道,便跟随了先生,也逐渐理解了为何“事上炼”是“炼”而不是“练”,然而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如所有的道都去悟,都去证,怕是我有限的生命永远悟、证不完。
所以也就明白了,人生应如如“庖丁解牛”的庖丁一般即可,单得一道即可享用终生,这如《大学》所讲“知止”了吧。现在的我的确是想进入我自认为想要的行业,成功得道也好,不得道也罢,都是发自内心,也许我可以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对自己说一声问心无愧足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19 10: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等于无加有
无等于有
圣人等于无加人
同时(无加人大于有)=有=无
道=无解,不是唯一,生生不息
道也只能等于道
不可违逆无法违逆
是个死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19 1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emmmm.....是我想的太直接简单了一点吗?开篇不就说了吗,道可有形可无形,无处不在,是宇宙洪荒,是万事万物,一切有形的无形的都是它,是非对错,自然规律,内心认知等等等等,虽然可以给很多定义,但其实心中是明白那种玄之又玄的。
才开始看前面几章,没有想那么多的问题,直接去理解的,感觉要理解还是挺容易,就是要做到就挺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9-19 1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我可以建议您看一下清代黄元吉所做的《道德经注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9-19 10: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一本书,中华书局出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19 1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悟性就有点象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一次看道德经,就看出很多问题,还有些错误,老子不认可孔子,但他的思想有些也要用仁义来治理,回到纯生态可能吗?否定矛盾吗?现在读了一半,没感觉有新知,倒不如论语,碰到很多实用的新东西,感觉好象一只猴子来到现在的大都市,什么都神秘,什么都新鲜,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说不出来的,那你写书干吗?某些方面,道就是自然规律,只能遵守它,但我们可以利用啊。。。可能是我没入门,没看出好来,多读几遍应该才能悟到其中的道理。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好多大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19 10: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是道的话,“有物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是什么意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13 , Processed in 0.5139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