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回复: 1

《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9 16: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道德经》77



张弓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
天之道:大道的运行法则。
犹:如同,好像。
张弓:拉弓。
与:同“欤”,相当如“吗”。
抑:压制。
举:往上托。
损:减少。
补:补充。
人之道:世俗人的习惯做法。人为的法则。
奉:供奉。
恃:依赖,凭仗。
见(xiàn):同“现”,显露。
贤:贤能。
〈译文〉
大道的运行法则不就像张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低了就抬高。多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补充。
大道的法则就是减少富余的,补充不足的。人为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供奉富余的。
谁能把富余的拿来供奉天下的人?只有那些有道的人。
因此,有道的圣人是利益大家却不恃才傲物,有了功劳却不居功显耀,他们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能。
〈解读〉
本章主要是用比喻的方法,以张弓射箭的具体事例,从微观的角度来阐述“反者道之动”的大道运动法则。然后通过对比人之道及有道的圣人的做法,阐述了“弱者道之用”的大道应用法则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方法。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大道的运动法则和应用法则,存在于天地间无处不在。具体在张弓射箭上表现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也就是说“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体现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大道特征。人之道却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背道而行。
有道的圣人遵循大道,是“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不欲见贤,就是“不自见(xiàn),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虚荣逞强,是为而不争,谦卑,恭敬,处下,就是用弱。
圣人的做法,就是修心为道的方法,是立身天下的正道。
修心为道,就是尊道贵德。明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大道法则,人生路上效法道而用弱。
弱,就是柔弱。无为是最彻底的柔弱。道呈现出来的就是无为玄德。道用弱,生养万物,发挥了天地大用。
圣人明白道,明白了道的法则,所以尊道贵德,用弱,呈现出“为而不争”之德,天下莫能与之争,成就了人生大用。
世人不明白道,不明白大道的法则,不是无为而是有为,损不足以奉有余,背道而行。
有为的根源是自我意识。道的本体是无,天人合一,万物及人的根本也是无,因此,本心本性是无我。不明白道,就会颠倒认知,形成了自我意识。
自我者自见(xiàn),自是,自伐,自矜,虚荣逞强,不知足不知止,人生用强。自我者用私我小我运作人生而有为,为私心私欲而作为。于是人生时刻在争,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争来争去争来了危险与灾祸,到头来一场空。
为道日损,修心为道,就是要明白道,日日减少自我,损之又损,一点点的减少,直至达到无我,无我自然就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才能体现生命存在意义,体现人生价值,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弱,生长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前天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03:26 , Processed in 0.4159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