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3

《道德经》第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5 14: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章是“证道章”,对论证道的存在性具有特殊的意义,见道必须断眼耳身三门。学人对第十四章的位置有疑问。上章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宣说人生在世的尴尬和无奈,此章突然离开“现实世界”,进入形而上的“道的世界”。《易经》最著名的二句话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此章与《易经》的思想有内在的对接,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从最高处看,华夏文明具有同一个顶层设计。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个分裂的世界,一个是眼花缭乱的器世界,一个是微妙玄通的道世界。二个世界的法则是完全不同的,世人该如何抉择呢?世人习惯于用感觉器官(眼耳身)三门感知对境(外境和自我)的存在性,眼所见、耳所闻、手所搏正是世人感知器世界的经验法则。



但道是超越感觉器官的经验法则的。如何认识道呢?道世界因为超越感觉器官就不存在了吗?上章已经宣说,世人在“现实世界”机器世界是尴尬无奈的,“宠辱若惊”,那世人的出路在哪里呢?发奋修道才是世人的出路,才能获得自由。不仅如此,认识道就能够洞察未来。道必须存在,也确实存在,不然世人就会永远生活于一个无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会令人崩溃的。
如果这个世界果然是无序的,则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存在,人也不会存在。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完全有序的,那么产生人的世界怎么可能是无序的呢?这个世界是有序的,这是道存在的最强大的证明。因为有序,一旦见道就可以洞察过去未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十四章经文
第一段: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二段: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绳(shéng)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第三段: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四段: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此章分四段。第一段经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作为一个修行者,老子知道万物背后的主宰是道,万物本身不能决定自己为什么如此,会变成什么,只有道才能决定万物为什么如此,会变成什么。没有一个人自己购买了来到这个世界的机票。不认识道,那么这个“现实世界”永远是一个迷,生命也永远是一个迷。
世人问老子:“道在哪里?”后世的禅宗弟子反复向师父问这个问题。赵州禅师被问的烦了,就说:“庭前柏树子”。世人不看见点什么是不肯罢休的,这是凡夫病。赵州禅师终于满足了弟子的心愿,道原来是庭前的柏树子。不管是否相信,但总算看到“一物”了。



赵州禅师为什么单单拿庭前柏树子来喻道呢?因为柏树长在庭前,弟子天天从柏树下经过,柏树子明晃晃的就长在枝头。柏树子密密麻麻,可以说无量多,无处不在。但赵州禅师断定,弟子虽然天天从柏树下经过,但对于柏树子却视而不见,更不知道柏树子有几颗。
弟子们太忙了,要想得道,苦思冥想,明明就在眼前的柏树子却没有看见。赵州开示,能否看见不是你的眼睛决定的,而是你的心决定的。你心不在焉,密密麻麻的柏树子你还是没有看见,更何况无形的道呢?



经文:视之不见名曰夷。眼睛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正像修道的弟子忙于修道,没有看见庭前柏树子。你能说柏树子是不存在的吗。世人忙于名利,修道士忙于修道,见道遥遥无期。老子第一段是要断除世人的疑惑。不要把眼耳身三门当做最可信任的助手,反而把自己的玄照妙心给忘了。感觉器官不是见道的工具,而只是寻找食物的工具。只有玄照妙心才是见道的工具。器世界是由道世界决定的,不认识道世界就不认识器世界。
这段经文让三百年前的西方传教士兴奋不已。夷希微的首字母组成IHV,西方传教士认为是希伯来文耶和华的名字,这样就认为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来源于西方。这在我们看来是一厢情愿,老子思想是华夏本土的思想,与西方或希伯来没有直接的关系。



经文:听之不闻名曰希。这句经文否定了耳朵见道的可能感觉器官中,第一重要的是眼睛,第二重要的是耳朵。《楞严经》中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讲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获得证悟的。世人心里想,眼睛没有看见道,耳朵总能够听见道吧。老子断然予以否认。
经文: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句经文否定了身体(手)抓取道的能力。手只能抓取物,不能抓取道,因为道是无物。这样老子就否定世人最重要的三种感觉器官(三门)见道的可能。佛教中说“眼耳鼻舌身”五根,老子简略为“眼耳身”三门来比较。



这下世人发闷了,在“现实世界”宠辱若惊,左右为难,但见道又如此困难,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是自己的三门如此无能,而世人却信任无比,把真正能够见道的玄照妙心忘记了。
风吹来了,旗幡飘动起来。瓦罐寺二位僧人在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争论很久不能停息。慧能禅师上前一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惊倒四座。
马祖道一禅师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凡夫见色时把能见之心忘记了,这样所见之色不是真色。无色不显心,无心不显色,心色互显,方见真色。要见真色,必见真心。老子这里断三门就是要显心,显心才能见性(夷希微)。



三句经文对世人的三门表示了深深的厌恶,此章开始即断三门。三门是世人认知的命根子,离开三门,世人就完全漆黑一片。老子劝告世人有全新的认识,能够见道,必须从断三门开始。
第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眼耳舌三门是欲望的源头,此章说眼耳身三门不能见道。老子通过对比,世人的三门只会令人产生贪欲,却无法见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河上公注说:“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释德清注说:“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二者的注释都阐释了“夷希微”的内涵。显然夷希微是老子独创的道家术语,术语的完备是一门学问发展的指标。后世修行者都心领神会,在寂静中体会夷希微的妙道。



河上公在传播老子《道德经》上具有特殊的作用。按照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记载,《道德经》的传法体系如下:“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琪生,安琪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国师”。老子《道德经》有一个明确的法脉传承,这一点很重要。
思想如同工艺,必须代代相传,一旦失传,则很难恢复。中国制造业曾经领先世界三千年,从青铜器到瓷器,都是依靠师徒秘密传承。老子思想的师徒秘密传承很重要,一旦失去传承,那就是莫大的思想损失。王弼《道德经》注释本是今天传播最广的,但在古代,河上公注释本影响力更大。



注释《道德经》的河上公据传是汉文帝时人,与司马迁所记载的《道德经》最早传承人河上丈人有传承关系,估计都住在河边,是渔父职业。《道德经》的传承体系还与战国末年燕国名将乐毅有关。乐成公是乐毅的祖先,正是河上公的弟子。孔子死后,儒家思想是依靠子贡大力弘扬才被世人所认识,没有子贡的大力弘扬,儒家就会是另一种局面。
唐朝的慧能禅宗顿法是依靠神会的大力弘扬才被世人所认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不仅需要伟大的宗师(大宗师),还需要不惜身家性命的传承人。乐毅的智慧和处世准则很像老子的弟子,功遂身退,毫不居功。范蠡、乐毅、张良是老子思想的实践者,张良得兵法正是在河上。



此三者不可致诘。三者是指“眼耳身”三门呢还是指“夷希微”三者?河上公认为是指夷希微三者。诘就是诘问,穷根究底,即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名者,假名也,故不可至诘。夷希微本来是俗名的至极,但犹不足以言道,后文“绳绳兮不可名”再申此意。故混而为一。此句经文疑问较大,为什么混而为一?三门已断,圣心独运。混而为一是指圣心独运。
道体本来是一,因为世人有眼耳身三门,故分别为夷希微三者。没有三门,哪有三者?三门不断,圣心不运。世人由三门做主,自己的玄照妙心就被蒙上厚厚的尘垢,那不可能见道。现在三门已断,圣心开始见到那个一,即大玄同体。为什么称为一?就是因为万物的玄同。庄子说“此亦一指也,彼亦一指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第二篇就是《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对老子大玄同体的进一步开演。



经文:故混而为一。“混”是老子的证悟,是对道体的描绘。老子说“有物混成”(25),“混”即“混成”。道体只有契悟,不能描绘,因为是混成,有无限多面孔,无限多态,不是三者相混而成。这与《第1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呼应。众妙的“众”与混成的“混”都是不思议的多,无法描绘的多。“玄之又玄”,故有不可思议的妙,无限多妙,与“以观其妙”的妙相比,后者只是秋毫之末之万分不及一。
众妙就是混成,混成就是众妙这很像量子力学的叠加态,光子任何精确的描述“粒子或波”都不是混成,不是众妙,因而不是真实面貌,只是描述的方便。光子的众妙不是“粒子和波”二个概念能够含摄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世人人容易理解。光子还有气态的态,性能,只能等到未来去发现。混成和众妙是二种描述,结合起来描述更接近真相,也更好在大脑中“成像”。



人有五官,这是地球上的人,至于外太空的智慧是否是五官,将来地球智慧是否是五官,我们没有把握,所以“三者”也是举例而已,不可执着为“三者”。老子混成和众妙的实证对科学研究极有帮助,物-象-无象的认识论是道思维的根本,进入微妙玄通的境界,与道体(包括观察对象)更为接近,因此道体的态是无限的,观察对象的态也是无限的今天有限的观察并不妨碍道体(包括观察对象)的态的无限。这是混成和众妙的实证传达给研究者的。
《楞严经》说凡夫六根分离,观世音菩萨六根圆通。眼能闻声,耳能观色。《楞严经》说打通六根隔离。凡夫六根隔离,眼只能见色,耳只能闻声,鼻只能嗅味。圣人没有这种隔离,因为心是圆通的。一个5岁的小女孩读白居易的诗,读完后用小手蒙上双眼,激动的说:“太美了,太美了!”因为她感受到一幅美丽的画。



苏东坡赞美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诗画本来是二门,画是用眼看的,诗是用耳朵听的,因为有玄照妙心,所以圆通(互通)。老子的“混而为一”还含有三门圆通的意思,三门圆通只有妙心玄照才有可能。但这个“三门”也是举例而已,执着为三门即错会了。训练三门圆通是契悟的妙法。
第二段经文: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故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皦是明亮,眛是黑暗。明亮因为有光照耀,黑暗是因为无光照耀。道体是什么样的呢?没有光照耀,但还是清晰可见。这是说道体是自己发光的,像夜明珠,不是依赖太阳光照射才明亮的。太阳光照射或不照射,道体一样亮,这就非同寻常。玄鉴也是如此,是自己发光的,不依赖外界的光。绳绳兮,陈鼓应注释为“形容纷纭不绝”,似不确。《诗经·螽斯》说:“宜尔子孙,绳绳兮”,子孙后代就是像一根无穷无尽的绳子。老子的意思是指语言无法穷尽,言语道断,只有用自己的心去体验。



经文:复归于无物。这句经文是关键。在世人的语言中,心中总是必须有一物,不能言之无物。老子开始随顺世俗,把道称为一物。接着又立即否定道是一物,因为道确实与世人心中的任何一物没有可比性不能让世人把道误以为是一物,按物的特性去规范、理解,这样就远离道了。所以老子明确的告诉世人道是“无物”,断了世人的妄想。
老子举起一只手,又突然把手放下,让弟子们去感悟道的存在,这是师父的“表示传”。此章是抽象思维和实修实证的典范。人的思维可以分为浅思维和深思维二层。认识物是浅思维,认识道是深思维。认识无物比认识物要艰难的多,老子在第十章中引导世人认识无的存在性,现在又引导世人认识无物的存在性,时机已经成熟。



如果不首先引导世人认识无的存在性就宣说道是无物,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世人完全会嗤之以鼻,“你说道是无物,那就是说道是不存在的,你所说的一切都毫无意义”。谁会关心不存在的东西呢?人类的语言总是不够用,东西一词是后来的组合词,代表古代的一物,但东西一词已经把有形质的物的概念改变了,用方位来代替了。
语言中的代词开始发达,彼(那个)、此(这个)成为庄子最重要的词汇,避免用物这个概念。老子一直小心翼翼的使用物这个概念,最后用无物来说明道的实质。无物就是道不是一物。



第三段经文: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此段经文紧接第二段“复归于无物”一句,进一步展开,开发世人的深思维,让世人进入一个心灵的世界道是无物,是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是无物之象,道不是物,只是一个象。僧肇在《不真空论》中说:“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象是心中所呈,没有形质,远离了物的概念,而且是无物之象。心中的成像能力极为重要,世人的心是三门的直接反映,心是被动的,不自由的
但无物之象是自由的,不是物的成像,而是无物的呈像。是为忽恍一句,是指似有若无,似无若有。一个读书人晚上在读书,感到窗外闪过一个影子,但又不敢确定,是否是自己的心理反映,这就是忽恍。道就是如此,具有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不是道体存在性存疑,而是世人的感觉器官和浅思维的功能有缺陷。



老子知道,世人愈认识到自己的三门的缺陷就愈能开启深思维,愈开启深思维就愈认识道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都是把它们与不存在分开,从而使世人的深思维激活,追踪认识对象。把无(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忽恍)与不存在分开,但世人却把无与不存在混为一谈,从而与道失之交臂。



道是无物,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易经》乾卦:“用久,见群龙无首,吉”。孔子见到老子,叹道:“我看见龙了”。龙是无首无尾的,这条龙就是道的化现。华人的潜意识中,宇宙中有一条真龙,可以任运自成,随时显形。
孔子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龙聚合起来就有形体,散化开来就成为万道光芒,乘云气而上九霄,以阴阳二气为滋养。这就是龙。华人对龙的感觉一直很深,老子这里没有明说是龙,与“群龙无首,吉”的断词相联系,又与司马迁《老子列传》中孔子对老子的描绘结合,就知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指龙。老子入玄同大定中,就是一条龙,遨游六合之外,际遇天地之始。



第四段经文: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经文点出此章一开始所暗指的就是道,这个道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远古就存在的。今天的宇宙为什么是这样,今天的牛为什么是牛,马为什么是马,人为什么是人,这一切不是没有原因的。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道。所以一旦证悟了道,今天这个世界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了,这就是“以御今之有”。
过去、现在、未来都是道的贯通,过去如何,现在如何,未来如何,本来无法回答,但证悟了道就无所不知,能知过去、现在、未来。预测未来不再是猜哑谜,而是如同数学运算。《易经》就是想预测未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也是想预测未来。未来是可预测的,因为背后都是道的贯通。老子探索“古始”,即宇宙未开始那一刻。屈原受到影响,同样探索古始,并作作《天问》,可以对比。



其词曰: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屈原提出了这么多古始的大疑问,谁能够回答呢?老子说见道者能回答。道纪就是道的法则,证悟道纪就能够洞察过去、现在、未来三纪。这就是修道的魅力所在,修道是人生的唯一出路。熟读屈原《天问》这段诗文能够大大加深对第四段经文的理解。
《道德经》也是一首《天问》。屈原在《远游》中说:“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可见屈原是追随老子的无为,与泰初为邻。泰初即古始。



老子此章先断三门,彰显玄鉴,明心见性,宣说道是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忽恍,超绝语言。一旦见道,则过去、现在、未来顿时呈现在眼前。这才是众妙之门,证悟者获得无限的喜悦。此章老子展现了高度的抽象思维,这是建立在对道体混成的契悟之上的,所以对于深入禅定的弟子,一定能够心领神会,妙契于心。
哲学思想和禅定实证有很深的关系。普通的哲学家需要仰望的星空沉思,为什么要仰望星空?还是要与大地上的万物脱离(至少是暂时的),星空也没有告诉哲学家什么新的内容,反而是减少了内容,这也是“为道日损”。哲学家要能够领会更深,只有减少万物的信息。因为世人是“横目之民”,对于哲学家,最好眼睛是竖长的,或在头顶还有一只天眼,这样的设计就不需要仰望星空了。



修行者深入禅定,比哲学家更为减少外界干扰,方向是一致的。谁能够减少外界信息更彻底,谁见到的真相更清晰。老子的认识路线图很清晰:物-象-无象,概念分离,抽象思维三步深入,最后大有所获。哲学家的沉思和老子的禅定有内在联系,所以老子的道思维是高深的哲学。
道德经第14章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人的五官是为了食物才获得的,
不是为了见道的,
你不要忘记这一点。
眼睛看不见的称为夷,
耳朵听不见的称为希,
手抓不到的称为微。
眼睛、耳朵、手三者不能探索究竟的道,
道体是混成的一,
不能分割为三,
我实证的道体,
从上面下面看个彻底,
既不明亮,又不暗昧。
世间的物体,
有阳光时是明亮的,
没有阳光时暗昧的,
因为它们本身没有光。



混成的道体啊,
不依靠太阳和月亮的光芒,
而是自身发光,
非明非暗,
但真真切切在妙心中呈现,
穷尽语言也无法描绘,
说到底它不是一物。
它是恍恍惚惚的存在,
若隐若现,
但真实存在。
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
脱离物体的纯粹之象,
前面看它没有首,
后面看它没有尾,
这是我在玄同大定中的亲证,
只要抓住了这个远古就存在的道,
现在、未来已经掌握在手中。
证悟者了知太古时代天地混沌的时刻,
因为有道的法则存在。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心法为指归)
来源:公众号“道一讲国学经典”,专注道德经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5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夷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5 14: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先生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5 14: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误人误己的嫌疑极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古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跟今人的巨大差异……参见哲学作文《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吗?》https://zhuanlan.zhihu.com/p/5744512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26 , Processed in 0.6272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