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回复: 1

读《道德经》25.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5 11: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寥无声,独立不移,循环往复,永不衰竭,为万物产生之本源。
我不知怎么称呼它,只好称之为“道”,并勉强叫它为“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伸展深远,伸展深远而重返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为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力量是在混沌中形成的,在天地之前就已经生出来了。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空寂、安静、深远一直独立地存在着,它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运动。“殆”就是失败。它自己运动不受其他东西的左右,有自己的轨道,有自己的规律。
“可以为天地母”,可以称它为天地之母,天地都是按照它的想法生成的。
“吾未知其名”是说我不知道这个力量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给它起个名字,称呼它为道。那种力量是空寂、独立不改、一直存在的,无声无形,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吾强为之名曰大”,只能勉强形容这种力量特别大。
潮汐则是规律性更为明显的自然现象。在引潮力的作用下,潮汐的涨潮、落潮历时与潮差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与“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1604年,我国澎湖列岛被荷兰殖民者入侵。二十年后,台湾岛也被侵占,而且荷兰殖民者还对台湾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后来,郑成功派人潜入侦察,全面掌握了台湾方面的敌情,了解了台湾海峡的气象、海情等有关资料。
公元1661年春天,郑成功渡台湾海峡到台湾登陆,风向是关键,春末夏初是最合适的时节。鹿耳门位于台湾岛西南部的安平港,此港的内港叫台江。这是荷兰殖民统治的重要据点,荷军在港口地区修建了台湾城。
如果想要从外海进入台江,只有两条通道,即经过鹿耳门和经过一鲲身和北线尾之间的大港。大港海口宽水深,便于航行。不过,这里有荷兰人的重兵把守。而鹿耳门的水很浅,涨潮时水深只有一丈四、五尺,退潮时则不足一丈,但这条航道非常狭窄,而且海底的沙石浅滩也很多,航行并不容易。荷兰人为了增加航行的难度,还把一些损坏了甲板的船只沉入海底。
荷兰人以鹿耳门为“攻不进的天险”,根本不设防。但令人不解的是,郑成功偏偏把登陆点选在了这个“天险”之地,大家都认为,他这无疑是自投死路。但事实证明郑成功是对的。他早已派人实地探测过,并在航道中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通道,在水位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便能顺利通过。每月初一、十五是鹿耳门水位最高的时间。
后来,经过一番衡量,郑成功把登陆时间选在四月初一。当天中午,鹿耳门外果然潮水大涨,比平时高了好几尺。郑成功立即带领船队快速驶入通向鹿耳门的航道。船队果然顺利地到达鹿耳门,很快切断了敌军的交通要道。就在这时,郑成功的军队突然袭来,让荷兰人手足无措,章法大乱,只能出动铁甲船阻击。
敌军炮火十分猛烈,而且船坚体大,实在不好对付。不过,郑成功对此早有准备,他发挥自己的船小灵活的特点,灵活地和敌舰周旋,让敌舰不能发挥威力。同时,他把一些小船上早就装好的引火之物点燃,让这些行驶如飞的“火艇”冲向敌舰,一旦两舰相靠,中国水手便把“火艇”和敌舰钉在一起。钉好后,水手立即点燃船上的火药,然后便跳海游走。
“火艇”上的炸药爆炸后,火势非常旺,顷刻间就烧到敌舰。结果,敌舰被烧毁,一举击败敌军,郑成功率领的义军大获全胜。
郑成功的充分察看天时、地利,调研各种情况,所以才能最终得胜。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曰逝,逝曰远”,道的存在是无边无际的。道离出发点开始运动起来,离出发点越来越远。
人也是一个合规律合目的的一种存在,每一个人本身其实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小的宇宙。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很多人老是想以为走得远才能寻找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在身边。事物的运动都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一定是由一个源头开始,然后越发展越大,越发展越远,最后再返回到根本。



杨黼,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感觉人生无常,立志修道,听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为了要亲近明师,他就辞别双亲,离开故乡,到四川去访师求道。
刚抵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地顶了一个礼,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到四川来做什么?’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想到四川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法的大道。’
老和尚说: ‘你要见无际大师,那不如见佛。’杨黼问:‘我很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
老和尚说:‘你赶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
杨黼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装,雇舟返乡,在路上跋涉了一个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他敲著家中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宝贝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来开门,迎接爱儿。
杨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妈妈,顿然觉悟父母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后来杨黼享八十岁的高寿,临终的时候,诵金刚经的四句偈,安详而逝。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故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字中的三条横,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然后被一条竖全部贯通。这就意味着能把天、地、人都给贯通的人才能称王,“王”就是领导者。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我们看到的世界有四大。一共就有四大,王是其中的一个。这是在讲领导者的重要性。
猴群有猴王,羊群也有领头羊。领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生物群体的存亡。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领导者的品性、修养、智慧,都极大地决定了整个族群的生存环境与生存品质。



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发布讨伐曹操檄文,并发兵,派颜良包围白马,亲领大军抵黎阳。四月,曹操杀颜良,救白马之围,撤向官渡。袁绍挥军渡河追击。沮授说:"现在情况不明,全军出击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大军应留在延津,再分兵进攻官渡。"然而袁绍此时仗着人多势众,又极度渴望胜利,已经不能理智判断形势,所以不听沮授的建议。沮授只能无奈感叹:"悠悠黄河,我还回得来吗!"
袁绍渡过黄河后,沮授又对袁绍说:"北军人多,粮草足,南军人少但英勇善战,且粮草匮乏,所以南军急于速战速决,我们应该打持久战,拖垮敌人。"沮授的建议仍旧不被采纳,因为此时大将文丑和几个将领刚刚被杀,几番对阵袁绍都战败,他正在气头上,被愤怒冲昏头脑,无法理智判断形势,于是命令部队逐渐逼近曹营。
九月,两军再战,曹操失利,于是坚守不出。对阵一百多天后,淳于琼带兵迎接运粮车,沮授对袁绍说:"应该派军保护淳于琼侧翼。"然而袁绍自以为是,不听劝告。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抓进监狱。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带兵前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此时袁绍派主力攻打曹营。结果乌巢被曹操占领,曹操大营仍在曹操手中,张郃、高览降曹。袁绍军队大乱,瞬间一败涂地。袁绍和长子袁谭各单骑逃命。
官渡战败后,袁绍一蹶不振,此时他也并没有反思失败的原因,竟担心被田丰看笑话,于是下令杀了田丰。
袁绍优柔寡断,在最该出击的时候,错失良机;在最该防守的地方,犹豫不决。最终被曹操偷袭了粮仓,大军一败涂地,两个不争气的儿子也相继被杀。
领导者的修为一旦出了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出现问题。反之,如果领导者特别杰出,会使整个系统都得到提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这九个字,这是一种修辞语法,出发点都是人。人要法地,法天。
“人法地”,人首先要效法学习大地的精神,厚德载物。“地法天”,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天体日夜不停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努力,古人认为这是内部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内部力量的运动,不是外部力量的左右,“自强”;日夜不停,不断地努力,“不息”。所以“天”的最主要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法道”,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敬畏天道。“天道”,落到心里就叫做“良知”。人在做,天在看。
秤杆上的计量单位叫做“星”,一星、两星……十六星,一斤。十六星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一起十三星。再加上最前面的福禄寿三星,十六星。缺一两减福,缺二两减禄,缺三两减寿。人在做,天在看,谁能为了几两的事受这种心理的折磨呢?
学国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其实就是要找回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信仰,天道,天理,良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九个字加一起就叫做道法自然。大家都以为“道法自然”是道取法于大自然,所以“道法自然”就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走,随遇而安。其实是不准确的。这里的“自然”,讲的是自己“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自己这样。
“道法自然”,道的原则,本来就是如此,它是永恒没有变过的。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生养万物,但是不居功自傲,不把自己抬得很高,而是把自己隐身于背后,让大家按照规律去做。



安史之乱,把盛唐搅得一塌糊涂,乱世出英雄,郭子仪是平叛英雄,他和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下了盖世奇功,是中唐时期的大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拥立肃宗为帝,成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将军,他出奇招,一方面他带兵平叛,另一方面,让朝廷派一支军队冲击叛军的老窝。可派谁去呢,郭子仪向肃宗大胆地推荐了李光弼。
当李光弼知道此事后,找到郭子仪,质问他,你让我深入敌后,这不是害我吗?
郭子仪说,当今叛军危害国家,我们应该把私仇放到一边。从国家用人的角度看,你说我推荐你,是对呢,还是错呢?
话已至此,李光弼无话可说,只好从命。后来,郭子仪与李光弼合作,建立大功,最终双双成为平叛英雄。
郭子仪对政敌宽厚而不失分寸,这样胸怀坦荡的人,在当时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实属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楼猪V5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23:36 , Processed in 0.6867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