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回复: 3

王阳明《传习录》精华(一):“天泉论道”全解密——你我皆 ...

[复制链接]

1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2-4 19: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背景介绍
“天泉论道”发生在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初八,王阳明已接到朝廷的命令即将开赴广西平定思恩、田州土著的叛乱。当晚,钱德洪、王畿两位首席弟子因对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有重大分歧而前来拜访,师徒众人在王府内的天泉桥上论道。此前,从嘉靖四年(1525年)开始,王阳明在老家创建书院专职讲学,仰慕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这应该是他晚年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二、三个版本
“天泉论道”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黄省曾记录的,收录于《传习录·下》。这是流传最广的版本,内容比较精炼。
第二个版本是王畿记录的,收录于《龙溪全集》。这个版本王畿个人的观点比较多,同时记录了王阳明称赞王畿的理解乃是“传心秘藏”,并且把最后王阳明强调的一段话给删除了。
第三个版本是钱德洪编纂的,收录于《王阳明年谱》,跟第一个版本大致相同,略微详细一些。
三、两种理解
对于老师提出的“四句教”,两位高徒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钱德洪坚持原版,而王畿则认为从“无善无恶心之体”推导开来,后面的意(欲望)、知(认识)以及格物(行动)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这种论点称为“四无”说。
我一开始也认为王畿是对的,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原版和“四无”说都对!关键在于原版在心体(天)和意动(人)之间进行了一次主体的转换。
我们先看“四句教”的后三句:
有善有恶意之动——存在
知善知恶是良知——感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行动
这三句的逻辑是顺畅的,但是和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却又显得格格不入。原本无善无恶的心,怎么突然一下变得有善有恶了?
答案是,主体发生了转换!
四无说的主体是道,而四句教的主体是人。
站在大道的角度上,万事万物都在自然而然地运转着,哪有什么善恶之分?人类的存在不过是沧海一粟,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一个人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道的运行状态,所以从整体的角度,一切善恶属性都是梦幻泡影。
而站在人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人生一世,既然老天选择了我,就不能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起码得活出我的价值,展现生命的意义。所以我要有所取舍,有所作为,“致良知”就是王阳明给我们设计的一条阳光大道。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可能会大彻大悟,感受到“万物一体之仁”(即文中“本体工夫一悟尽透”),但即便没这个缘分,至少我们也不会虚掷光阴。
四、逐句点评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
背景交代。
汝中举先生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这段话是钱德洪、王畿的争论,王畿的理解前面已经讲明,钱德洪的理解相比老师还不够透彻,仍停留在文字表面上。钱德洪的误区在于机械执行,缺乏创造力,容易滑入教条主义的窠臼。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这段话像极了六祖慧能的“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既而曰:“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用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这段话才是重点!王阳明前面打了一通太极,但话锋一转,再次强调了“四句教”的重要性。他指出连颜回、程颢这种级别的都算不上“利根之人”,这也包括王阳明自己。世上之人哪个没有习性?但凡有习性在身上,都得老老实实地为善去恶,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致良知”路线。所以他是坚决反对不经过实践的磨砺上来就想达成“天人合一”境界的做法,最后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真省了吗?我看未必。工夫派日后销声匿迹,现成派则倒向禅宗,两位弟子按照各自的理解一条路走到黑,和王阳明的“致良知”却渐行渐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4 19: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4 1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4 19: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的解读,要是对一些关键词加粗突出,可能更适合碎片化阅读。幸好我是在电脑上看的。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21:42 , Processed in 0.1836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