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回复: 1

《论语》“管”窥君子务本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4 16: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大管理,小断言


关于才华的断言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关于德泽的断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关于组织的断言是:“第一代人创造财富,第二代人管理财富,第三代人学习艺术史,第四代人穷困潦倒。”


这个关于组织的断言,出自俾斯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似乎这也是在断言管理:第一代人创造管理,第二代人保存管理,第三代人运用管理,第四代人穷于管理。


打个比方。第一代人创造管理是在造山。

第二代人在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第三代人因地制宜,改变山的要素。

第四代人无所不为而终无为。


这相当于说,孔孟是在造山;王通、朱子最多算在山中散步;
王阳明则在改变山的要素,植树造林;今天用儒家,仿佛退耕还林。
但退耕还林的山,还是造化神秀的山吗?

所以,我认为管理的丛林时代,本质上是管理的贫穷时代。


<hr/>
02
大道虚,小技繁


在人类思想的发展中,轴心时代是管理思想的创世纪。
管理首要解决的是管理哲学观,然后回到语义学,打破思维的整体性,把根本问题变成意义的抽丝剥茧。最后,在商业世界陷入丛林时代,但已沦为技艺的科学。

大而化之谓之道,中而合之谓之法,小而取之谓之术。

道者,本业。法者,质也。术者,技也。


好的管理,取于势,明于道,优于术。
小成管技术,中成管思维,大成管道德。
但今日之管理,舍本而论法,舍法而论术。


我并不否认管理,我只是觉得需要好的管理。
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影响力上,排在前面的企业却很少,这说明中国企业的问题是大而不强。一些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下。

管理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之道,既然管理丛林密布,怎么还会管理贫血呢?
我认为原因正在于有管理之小技,无管理之大道。表面繁荣,实则犯了“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的毛病。

大思想家韦伯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们的自我就仿佛河流,虽然保留着原来的名字,河里流动的水却已变了。”


管理就是一条历史深处的河。一条,小技充实,大道空虚的河。
故我主张回到根本性层面。无论要在思维上指点江山,还是要在技艺上挥斥方遒,都需要归于大道。


03
小切口,大世界

有世界观而没有方法论,方法论尚可一求。

有方法论而没有世界观,止于方法论。

管理的世界观,就是管理的“本”。回到“本”,回到《论语》这个原点,这个“本”是什么?先来看《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子怎样谈“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何为“本”?有子接下来做了回答。“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这相当于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有一个核心价值设定:“仁者,人也。”
做人的首要标准是“仁”,关键表现特征是“孝悌”。当然,今天,假如仍然把“做人”的内涵局限于处理“孝悌”关系,那就十分狭隘了。现代组织中,非常明晰地区分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处理私人关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公共领域,或者组织生活中,更强调认识规则、尊重规则、恪守规则。这也是“孝悌”的全方位渗透。

管理者的管理之术,是通过“做人”之道平衡各种复杂关系,而“孝悌”只是管理的一个有效切口罢了,目的是引流入海,让浮华的管理之技回归浩茫质朴之境

04
小孝悌,大作为


为什么“孝悌”会有如此力量呢?
我想,这要从“孝悌”的特征来加以思考,而且要在动态的发展中寻求考量。

这个“为仁之本”有四个特征:延伸性、多维性、方向性和人格化。

首先,延伸性。

延伸性是指不特指家庭意义。

个人、团队、企业、联盟、国家、国际组织,都可以获得这个伦理意义。
传统的农业社会,家庭组织是基本生活单元,也是基本生产单位,因此“国”和“社会”都有家庭化的内涵。那时很少强调个人作用,任何劳动都以家庭意义存在,家庭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主要靠亲情关系来维系。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二是子女之间的关心。前者是“孝”,后者是“悌。到了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家庭不再是一个基本的劳动单元,劳动的单元变成了工厂和企业,维持组织关系的精神准则也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孝悌”发展到了泛意义的程度,可以指职业精神、职业价值取向、敬业程度和职业观念。

其次,多维性。

多维性是针对“孝悌”的扩张范围而言的。随着时代发展,“做人”中的“人”内涵极为丰富。既指做自然人,又指做社会人,更是做组织人。

这里,重点谈谈组织人。


组织是人的延伸,是人价值和能量的延伸。
组织通过群体的方式实现梦想,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让有限的游戏幻化为无限的游戏。组织可以是延长的手,可以是拉长的腿,可以是指数级丰富的心。
爱默生说得好:“所有机构都是一个人长长的影子。”随之,“孝悌”的内涵,扩展出了普适性意义。“君子”作为管理者,必然把“做人”理念推演到更大范围中去。

“孝悌”便无处不在。

学管理其实,就是在学做人,而学做人首学孝悌。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孝悌”的范式。
小孝可修身养性,中孝可齐家治企,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第三,方向性


《论语》中的“孝悌”主要有三个方向:向上、向下和平行。

“孝”其实是层级伦理。“孝”主要是下对上的关系处理,比如子女对父母、臣对君、下属对上级、员工对领导。从管理学的角度,今天叫做向上管理。但从管理者角度而言,则是指向下关系。管理就是激发他人的善意,管理就是以人之手为己手,以人之嘴为己嘴,以人之心为己心。

“悌”泛指平行的人际关系。传统社会主要指兄弟关系。在扩大的人际交往中,则有多重意义,包含自我、尊重和接纳。这是“悌”的边界打破后价值的泛化。


最后是人格化

古代社会,社会分工和交换落后,职业化教育没有获得发展,生产技艺和经验主要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来完成。但师傅没有必要义务,来传授技艺。除非能在道德和人格上取得师傅认同,才能拜师学艺。这里还有一个身份假设,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某种意义上,这种非职业化的知识和技能,本质上是“人格化”的传授方式,这就从生产力的维度,有力地突出了“孝悌”之基、“做人”之本。


如前所述,现代组织,非常明晰地区分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处理私人关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公共领域,或者组织生活中,更强调“孝悌”的全面意义。

05
哲操,引人入道

那管理者到底要从哪些方面修炼呢?

依据“做人”的核心思想,我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道”“德”“情”作为并列关系,独立出来,仿照老子《道德经》的道经和德经关联,提出“三操”概念,作为新时代管理者的“君子之本”。

“三操”指哲操、德操、情操。

哲操者,也可叫做道操。
这是人的格局问题。


做人要讲求格局,做事要引人入道。

华为公司提倡年轻人要“一贫如洗,胸怀远大。”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王阳明:“此生为一件大事而来。”其实都是在讲人之为人的格局。
曾国藩描述得更有诗意:“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格局和胸怀是人性的重要软件,是人之成人的重要精神禀赋。没有格局,不算一个合格的人,更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具有格局的人就是一个拥有哲操的人。

拥有哲操,能见天道,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能连接过去,整合现在,调动未来,能穿越迷雾和发展的周期。


不是每个人都是哲人,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应该有点哲操,只有这样才能推开生命的浅薄,把生命的存在从实用主义提升到审美主义。“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若没有一点超越性意义,即便坐拥全天下的烟火,也无法抚慰一颗躁动的心。


站在现实仰望星空,我们看到超脱;站在宇宙看地球,我们看到宿命;站在上帝看人类,我们看到悲悯;站在未来看现在,我们看到希望。

这一切都是格局。

哲操就是用格局整合管理,用道把管理者的生意,变成生生不息之意。这是现代管理的基础性回归。

06
德操,人生地貌


德操。所谓德操,是德行的维度和取向。

蒙田说,现实是可塑的,关键看人的德行。


管理造成的损失,是社会的第一浪费。
管理不善,是一种罪。
所以孟子一直强调“唯仁者宜在高位”。然也!


德者播其善,庸者播其恶。

德行作为做人的根本,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因为德行具有强大的现实干预性。这在管理者身上表现更加明显。道德的干预性,早在《大学》中已有经典提炼,“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道德力量在文化中的一次最大发酵。


老子也主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管理者的修行是角色的起点,德行要从自身修起,修身有了余裕,才能修家、修乡、修邦国、修天下。


现代领导力发展理论中,有一个“我是-我做-我有”模型。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是”是一个人的道德状态,“我做”是一个人的行为状态,“我有”是一个人的结果。结合起来看,模型的意思就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做什么样的事。做什么样的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圣人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历史上很少有人三立并存,以中国为例,当推王阳明和曾国藩。此二人都把立德修身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立德是其生命的顶端优势。

立德,就是“我是”;立功,就是“我做”;立言,就是“我有”。


可见,一个人的德操,决定其人生的地形。

因此,管理者应该选择以“做人”为切口,用德行成就自我,把“我是-我做-我有”当作人生逻辑,以德操为底色,来架构人生和企业。先拿出道德勇气,立志做含德之人,然后按照价值观行事,并最终取得结果。

但生活中无能的管理者比比皆是,其思维逻辑是“我有-我做-我是”,先讲条件,然才去做,等实现结果,才自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其实是输家思维。

07
情操,一例春风


情操。我说的情操,特指情绪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不仅写文章如此,几乎做任何事情,都须怀有深情。

爱有深情,所以会有“惊鸿一瞥传心事,无限风情在眼波”。栽花种草有深情,故有“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那管理要不要深情呢?答案是一定的。


管理者的深情,就是要做一名有温度的管理者。
管理,管的不是人,是事。
所谓“管理”,是管事理人。管事情的流程,理人心的取向。


现在流行共情说,所谓的共情,其实就是情操的主动性状态。
不仅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更要让情绪有代入感。

高尔基在《童年》中描述过一种纯度极高的共情:“呼吸在同一个频率里,生活在同一种感情中。”


华为公司的价值信条:“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坚持长期奋斗!”任正非让9万员工持股、分利、分权、分誉。这是实用性共情。


高情操的管理者,能有效开发企业软实力,更有可能让员工积极乐观投入到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中去。佩内莎曾经有过一个经典的论调:“如果你作为老板不能让你的员工高兴,那么你就不要指望你的员工会让客户满意。”


高情操的管理者,会助力员工解决问题,让其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从员工身上描绘出企业的形象;会亲临现场,积极沟通,也会远离现场,让员工纵情向前;会身到心到,无微不至,更会抽身离开,留员工一分自在。

高情操管理者有时也很严厉,那叫“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偶尔也会使“霹雳手段”,但背后是菩萨心肠。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吧!
回复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5-3-31 00: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锄禾日当午,发帖真辛苦。谁知坛中餐,帖帖皆辛苦!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1 07:36 , Processed in 0.1769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