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回复: 1

马王堆帛书本《道德经》与通行本比较,差异,释义,解读(第 ...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2 15: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非常崇尚水的性质,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帛书版: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①,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②,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传世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版本差异:
① 有静:“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帛书版的“有静”,被通行版改成了“不争”。“不争”和“有静”呈现的场景并不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类似于水到处奔忙做好事,利益大众而从来也不求回报。换成“有静”意象就不一样了,变成水静静地就在那里,万物如有所需尽管来随意取用。
这两者都是利万物,但其中的差别不简单,甚至涉及到了理念之争。一个是主动有为,儒家所推崇;一个是静而无为,道家所推崇。“不争”在《道德经》全文多处出现,肯定是符合道家理念的,但放在这里,明显是“有静”比“不争”更合适。
② 予善天:通行本为“与善仁”。“予”和“与”都有“给予”的意思,但“天”与“仁”相差甚远。《道德经》全文对“仁义”都并非持肯定态度,且第五章直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此处当取“予善天”,给予也要顺天应时,符合对方所需。“予善天。”施予之善,在于顺天应物。
有句话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出自《史记》,是道家代表人物范蠡所言,讲述的其实正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释义:
最上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之“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又安然守静,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与道很接近了。居住之“善”,在于大地之上。用心之“善”,在于渊博宽广。施予之“善”,在于顺天应物。言语之“善”,在于坦诚有信。为政之“善”,在于安定无为。处事之“善”,在于发挥所长。行动之“善”,在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从来不会有过失。
※个人解读:
老子在这一章里通过颂扬水的品格,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只有当政者不谋私利,谦下、不争,才能治好国,理好政,才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民。
老子所倡导的不争,不是消极避让,凡事皆做无原则退让,而是指在权利、名誉、地位、财富、生活享受等方面不与人相比、相争,要保持清廉高尚的品格,这就是老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事准则,也可以说是老子的崇高的自我形象。
老子希望人们要学习水的品德,谦虚、宽容、滋润万物不求回报,笔者认为我们在学习这些好品德时,一定要从心底去除贪心、猜疑心、嫉妒心、害人之心。历史上因成功后骄傲自满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秦末项羽起兵反秦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后,策封十八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因为他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导致贤臣、良将纷纷离去,加之在与刘邦斗争中存在失误,最后兵败自刎乌江畔。
全国解放后刘青山、张子善两人因骄傲而腐化堕落成大贪污犯。今天社会中被揭发出的并被依法处理的那些贪污犯,不少人当初也为国家做了些工作,由于居功自傲而逐渐堕落成大贪污犯,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警示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3-6 00: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35 , Processed in 0.5554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