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回复: 1

掩卷以太息,今“德”之安在 ——《文王德经》读后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1 19: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掩卷以太息,今“德”之安在
——《文王德经》读后
读完了“行”,就读完了《文王德经》。“诚若赤子、容若渊海、善若上水、仁若无垠、和若同气、行若日月”,多美的字,多美的意境,多么美好的世界啊!然而瞅瞅眼下,环顾身周,心里又怅然若失,难能自已!
自《文王德经》之后,老子的《姬氏道德经》更加细化和体系化地完善了道德智慧,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说明道理、事理,天道、人道。道德理政法术,从修身家之真德,到事国施政;从德之隐显、到邦国共处;从祀戎之道,到进退先后、大小多少。林林总总,蔚为壮观!然者,伪、欲、妄,如影随形、如声随响。朝代更替,天灾人祸,杀伐征乱,反常悖德,社会从未达到过古圣所期望的那种美好境界。那么,是古圣的标准太高了吗?还是社会的教化出问题了?
我们知道,政权机制作为一个有效管理公众事务的假设,是几千年来社会存在的主要形式,其存在和治乱就直接体现为社会整体性存在的面相。就像文子所说的,“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民强凌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由此可见,我们古人认为的政权之产生原因及其职责,是作为社会治理、秩序、教化的主要维护者。政权机制是“抑暴扶弱,公平教化,齐一制专”的。这是权力所系的根本,也是社会教化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推动力。同样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自然也体现为政权的失治和不当其位。
政权的核心是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阶层共同营造的统治体系。这种统治体系奉行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准则、理论依据和施政措施,共同构成具体维系和推动社会演进的力量。所以,在老子看来,统治者的德行至关重要,故而有作《道德经》以教化“人王”,继而以传世、警世。
在老子看来,德政才是好的治政,奉行德政的统治政权才是好的政权。《文王德经》高妙的思想,被老子进一步在《道德经》中阐发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在这些论述当中,“长生久事”、“祭祀不绝”、“大制无割”、“德交归焉”等等,既可以说是个人修德的关键,当然也是老子主张的治政关键。
然而,统治者也是人,老子知道,即便是这些理应德行更高的统治者,也会受到“伪、欲、妄”这些害德行为的干扰,从而给社会带来祸患,所以举了很多例子,打了很多比方来说明要向天道那样“常、容、公、全、天、道、自然”,从而长久不殆。如此,我们可以认为,“不知常、不容、不公、不全、不若天、不合道、不自然”,则容易“殆而不长”,“不道早已”。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不知常、不容、不公、不全、不若天、不合道、不自然”等这些肯定是“不德”的,这于个人、团体、组织、政权都是要避免的。
比如说“不知常”,老子直接就说了:不知常,茫茫作,凶。那为什么要“知常”呢?老子说:知常明。不做无明之辈,这不也是个人学习、修身的目的吗?这也就是古人把个人和组织、家国可以一体论说的理由。
又比如“不容”。《文王德经》说的是“容若渊海”。老子说的是“知常容,容乃公”,我们看,老子从一个“常”字,也就是常识的“常”,规律的“常”,说到“容”,又从“容”,说到“公”。可见在老子看来,知道事物的运行之常、之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容”。这个“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知常是“容”的前提。“容”还暗含了个体独立性的存在。如果没有个体独立性的假设,这个“容”说给谁听?所以“容”,既有独立性,又在这个基础上有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容性。这个“容”上接“常”,下连“公”,这就说明,相容的原则是“公”,目标也是“公”。
再比如说“公”,在老子眼里,这个“公”无疑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从天道也好,还是治理天下的“公众”之事也好,公道是十分重要的。公,既是“知常”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诚实、真、正,也是能“容”的结果和准则。可以说,这个“公”字在老子这里是承上启下之整体观的重要一环。  
天地万物都是相容相生相制的。山水草木鱼虫,风霜雨雪雷电,莫不如此。从个人来说,要容,因为“容乃公”。不容则难“公”,不公则偏私。“及其有私也,不足以取天下”。从一个组织来说,对于相邻、上下游、异己异见,也都有一个“容”的问题。同样的,“容乃公,公乃全”,这个“公”字,上接“容”,因“容”而“公”,下接“全”,因“公乃全”。对于个人来说,不要认为“公”会害你,你可能因为“公道”而能得到保全、安全、整体观。当然,对于社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构也是一样。
我们有《文王德经》这样的上“德”加持,又有老子这样伟大的哲学思想,为何几千年来跳不出“周期律”?小到一个机构、组织,大到一个朝代。哪怕有些朝代不时展现出“德政”的美好,但为何没有形成引领中华民族持续的向上发展的“德政”持久机制?
本人的认识和篇幅都不允许过度阐释,我用浅白的一些文字来说明个人认为的“德之不显”的重要原因。
第一,是主导性理论学者和统治阶层因为传承的无知和故意,曲解上古之德,不全面解读、不公理解、偏执偏行某些学说。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明不真、私欲膨胀、妄为茫作”。这样就扼杀了“正德”的流布,甚至故意用一些扭曲的“教材”传播错误的认识,使得多数人因为“无明”的茫然不知或者明知而不能为、不作为。
第二,之所以“不能为、不作为”,是因为怕无功而返。“为而无功”是多数人逃避作为的根本原因。因为一件事可不可为,能不能有功效,往往不是由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决定的(尤其涉及公共领域、公众利益),而是需要凝聚多数共识,多数共识才能生变,而达成多数共识非常难。难在“闻道有先后,先后之相随也”。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闻道”的先后,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和容忍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共识的达成一定要在多数人无法忍受的水平上(较低的,忍无可忍地境况)才有可能凝聚起变革的力量。而只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才能促成组织优化,乃至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客观上存在的社会认识的不同步和主观上既得利益方主导力量的反抗和牵引,很难在多数人能容忍(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凝聚力量,故而“先闻者”极易处于不利位置,被诟病、被非议,甚至身败名裂,未捷先亡。这样非常容易造成“有德先死,无德偷生”的局面。故而“德之不显”。
第三,从历史实际来看,朝政更迭是“德”化日渐式微的关键。纵观历史演进,德政、德治往往流为一种向往,而不敌强权凶暴。如前面所说,德的关键在“行”,而且用老子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时刻提防“化而欲作”。由于上述第二个原因的存在,比较高维的早见之“德”的共识难以团结绝大多数人,难以在事物变化的早期凝聚共识,所以往往高处不胜寒,反而容易遭到摧残戕害。历史上的朝政更替,人事更迭,也容易导致断连。教化难以持续,因此,依靠“德”的教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四,要想改变上述第二点的环境,必须依靠组织主导者和统治权的包容、开放、不断改进的意愿和极大的克制自我的妄欲。这对主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依靠自省难以达到。另一方面,即便个别时期个别人物能达到,往往也难以持续。从本质上看,这种环境的改善和塑造是延缓剧烈变动的缓冲机制,而不能彻底改变主导性的趋势。对于自我妄欲的克制,历史上鲜有成功的案例,因为“人之性,易也,教之果也”,以及“时位之易人也”。这种情况从几千年来朝政更替的过程可以看到。这种自我克制的无效(内部监督),往往必须借助强大的外部监督。但强大的外部监督,必然导致剧烈的破坏性灾难(朝代更替)。近代以来,成熟于西方的市场化机制是一种有效探索,有动态持续监督的优势,但也有很大弊端,其弊在“唯利”,故而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自我克制还是强大的外部监督,对于改变主导性趋势,古今中外都没有解决好,必须做出新的探索。
这种探索肯定是在已有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广泛总结和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体地说,以人民性的(统领),德的教化(制唯利),法的威化(齐不公),加上市场化机制的有效自发监督原则(等于持续监督和纠错,以避免剧烈调整),共同形成中国式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或许是探索的方向。
人修贞德,德布天下。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文王德经》那样的境界,但也要极力靠近老子倡导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样的积德修道之路,努力唤回全社会的“德行”之环境向往,探索出新的道路,才可能让我们的社会变革跳出“周期律”,走上不断自我革新的持续向上发展之路。
让道德智慧滋养华人,让“修积德慧”及早成为社会多数的共识,这才是决定的力量,这也是新时代政治家的责任,是我们对未来的向往!
至此,我读《文王德经》系列告一段落。
致敬先圣给我们留下至贵之经!
感谢中华道统传承人姬英明先生赤诚奉献!
象语 中元4719年11月28日
西元2022年11月1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5-3-27 23: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撸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35 , Processed in 0.4634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