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回复: 1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读后感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1-30 1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

作者资料:老子(又名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作品简介:《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37章《道经》,下篇为44章《德经》。《道经》讲述宇宙根本,指出“道”的存在;《德经》讲述由“道”而生的道德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修身齐家治国等方略。
<hr/>读后心得:
老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发掘“道”,传播“道”,弘扬“道”。最终所得出的结论便是开篇所说的那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并没有期望通过这本书便能向世人解答何以为道,后世人在解读过程中也没有一昧抓着“道”不放。老子强调的中心思想便是,顺应自然,无为之治。无为而无所不为,不说何为道,却在处处都有着道的踪迹。
顺其自然,无为之治;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上善若水,不争无尤。我认为这几句话便能很好的概括本书所想要传达的思想。
1、顺其自然,无为之治。从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在念叨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似乎不管遇到什么样困难,脑子里都会浮现出这句话。小的时候天真烂漫,遇到任何的挫折难过都豪不放在心上,一切事情顺其自然,彼时的脑海中也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似乎没有什么大事能够烦扰少年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形的压力降落在有形的肢体上时,焦虑与烦躁便在心头开始滋生。时不时便会想到自己未来前路渺茫,终途不知归路,便想要尝试做各种事情来提高自己,但往往不能做到真正享受着去接纳这一个过程。在那一个时刻,我想要的很多,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学习是好事,但强压着自己去学过于繁重的东西便显得本末倒置,效果更是不尽人意。之后我会感觉沮丧,因为自己或许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慢慢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烦躁感,想要加速时间的进程,想要跑到时间的前面,以便自己能够在物是人非之前达到自己想成为的模样。最终,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在放假回家之后,看着父母那陌生而又熟悉模样,熟悉的是看我的目光与待我的温馨,陌生的是黑发中展露出的苍白与鬓角挤压出的斑纹。我尝试着放空自己舍弃想要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只是为了能够更耐心地去陪伴他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我慢慢明白长时间的压力逐渐将我引入一片阴霾,我不忍对不起自己,更不忍心对不起身后那些默默支持我的人,因此想要更加努力,但其实在他们的眼中,更想让你活出自己的模样,活出自己的精彩,在他们眼中,你本来就很棒。与其头破血流去拥挤的捷径争抢个什么,不如坦坦荡荡在宽广的去路顺气自然。人这一生最好的状态,或许就是既有入世的信念,也有出世的勇气。
2、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我常常记得一句演讲词“不是因为我优秀,他们才对我好;而是因为他们优秀,所以他们才待我好”。真正的道,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道生万物而爱养万物,因此道才能包罗万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会有复杂之处,并不是所有人对一个事物都与你有同样的看法,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我们并不需要去强迫所有人都喜欢我们,也并不需要去关心所有人的想法,这样活得太累。没有人能做到广义上的和光同尘,但应该培养一颗包容的心,至少在对一个人了解之前不应擅自对其有所成见。
3、上善若水,不争无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相争也。生命自始至终,赤裸而来,赤裸而去,功名富贵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不如对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这是为了更好地活。安心于自己的节奏,不急躁,不妥协,以柔克刚,后来居上。在所有想要的事物到来之前,我们要做的或许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想起《富爸爸穷爸爸》里面的一句话,“不用妄想去赚取那些不属于你的财富,哪怕因为运气凑巧得到了,最终也会因为你的实力而输掉他”。
以前我的思维是:我看了一本书、学了一点东西之后,那我就应该立刻有所收获,那件事物也应该对我有所反馈,这样才没有把时间白白浪费,才没有亵渎生命的意义。但其实从来不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未必做了就会有好的结果,就像是上天为了磨炼每个人的品质而专门设下的圈套,他将你做了之后本应该立即得到的东西传送到未来,让你在时间的那一头去遇见这一头的收获。
正如读完这本书,我必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知道何为“道”,何为“德”,我仍旧会按照字典上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它们,但这么长篇幅的一本书,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我能够想起其中的一字半句以解我心头之忧,它便对我产生了意义。正如读完《享瘦》不会瘦,读完《理财》不会变的有钱,但只要对自我有所启发,自己收获了快乐,这就是极好的。
老子顺应大道,不去强言声明何为大道;不妨我们也顺应大道,不去强意理解何为大道。只管不念过去,不问将来,成就现在,待到柳暗花明,终会相逢“大道”。
<hr/>上篇《道经》三十七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可捉不可说不可触,可得而不可道,可感而不可知。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所谓物极必反也。
行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不去主观臆断,不去勉强而为,认识其规律,任由其发展,已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第三章 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一个人只有内心纯净、宁静、淡泊,才能不被欲望迷乱,减少争名夺利而带来的浮躁和苦恼。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生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而有宁静充实的状态,这是最理想的。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当身处低位时,不卑;身处高位是不亢。不卑不亢,虚怀若谷,才是为人处世的应有之道。
真正的道,都是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和谐一体共生共存,它因此圆润谦卑,也因此深奥莫测。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作为个人,如果想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就应该法天效地,保持中性的虚静,充实内心,少说多做,这样才能保持无穷元气,拥有智慧和源源无尽的生命力量。
第六章 玄牝之门,谓天地根

敬畏生命即是敬畏道。
第七章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圣人法天地,顺应大道,心存敬畏,心怀谦卑,收敛退让,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强出人头地,为人处世低调不张扬,甘居人后,最终反而能居人先;不强求显达,不计个人安危,最终反而能保全自己,持盈保泰,善始善终。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老子认为水至善,他甘心居下,谦卑自处,无言地滋润万物从不竞争,它柔软无比,但同时坚强有力。老子认为它最接近于道。大道正如水之无定形,曲折隐晦,大道正如水之柔软,屈伸自如,方圆自如。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作为生命,我们赤条条来去,功名富贵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不如对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这是为了更好地活。其实,拥有一份宁静而充实的内心,才是生命中最应该把握的。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第十章 抟气为柔,明白四达

修道,要做到形神一体,即肉体和精神合而为一;保持元气,柔和纯净如赤子;善于内省,消除杂念,保持内心澄澈,心如明镜,如此才能做到感官不受外界侵扰,从而做到清静无为,明白通达,大智若愚,惠泽万物但不据为己功,不恃才放旷,使各适其性,各得其所,是谓大德。从灵肉一体到明白四达,境界不断提升,最终修的高深的德行。
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净、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去彼取此

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抱真守一,顺道而行,保持内心的真元,为此,远离纵情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而保持简单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质,而保持简单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质。
第十三章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人心欲望不止,功名荣辱心不断,为了生存,我们被裹挟着,也许没有选择,但至少可以选择主宰自己的内心:减少欲望,漠视荣辱,不患得患失。这样,才能活得更洒脱自在,减少内心因荣辱而受的惊吓。怀一份积极的入世心做事,同时怀一份超然的出世心,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永不失落自我,达观处世,做到“宠辱偕忘”。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故终身无患也。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其实,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古代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是外在的物象和形式。很多话,很多道理,老祖宗都已经说过了,甚至说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古道,传承大道,灵活地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生活。个人如沧海一粟,力量渺小。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沉静如大海,行动如脱兔。他在浊世中既能和光同尘,与周围和谐共处,又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能够涤荡自己,保持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心灵达到空明虚无的境界,就会拥有清静自守的状态。在万物蓬勃生长时,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天下万物,都要返回到他最本初的状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十七章 悠兮贵言,功成身遂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身遂。
第十八章 道废仁出,慧出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真正的智慧,不是乱真的虚伪,不是钻营利己的机巧心,而是把这种智慧放大,用于正途,不仅为自己,更为普通大众。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社会的洪流中,个人也许如流沙,不能自主,只能随波逐流,但至少应该做到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样才能不至于失去自我,空被时代裹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本无形,而有道之士,和气集于中,英华显于外,而为盛德之荣。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莫与之争

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则天下之事莫不从己。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者,希言自然

一个善于生活的人,会自觉地法天效地,道法自然,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无论幸与不幸,他都会吧这些看成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必然,积极乐观地接受,并有意识地体验生活,提炼升华出自己的生命精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挎者不行

相对于浩渺的宇宙,不仅个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极其有限,而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又有什么资格自以为是呢?没有。自信可以,为了专心致志地前行;自我可以,为了不失自我。但最不可以的是骄傲——它会招人厌妒,为自己树敌,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第二十五章 寂兮寥兮,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一个善于修养自己的人,凡事沉稳而行,从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内心保持沉静,定力十足,从而咋静定中升华出般若智慧,永远不失自我,生命处于一份平和、宁静和怡然之中。
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暇

世俗之人,行而有迹,言而有过,数而有失去,情窦开而不能闭,人心离而不能合。
第二十八章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强调低调、前辈、忍辱,不是叫人不思进取,消极避世,软弱受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因为在复杂竞争的社会,在不得时机时,很多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否则只能是白费徒然之功。
第二十九章 无为无执,无败无失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循而不可执也。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强盛至极,必是衰竭。圣人治国,不以兵力逞强,不以强力取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德服人心,不以甲兵之力取强于天下。取强于人,人必恶之。天下之人恶之,则天下之兵加之。
第三十一章 夫唯兵者,不详之器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从道,而不尚武,只在不得已时才用兵。
第三十二章 万物自宾,知止不殆

人心不足,都爱争高争先。但事实上,无休止的物欲,只能让自己陷于无限的痛苦,难免祸患。岂不知天下的万物各有所属,别人的东西只是别人的,不属于自己的争取不来。所以,与其无休止地争取,做无谓的努力,不如乐天知命,知足知止,淡泊自得,活在当下,珍惜既有。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人生要寻找的也是自己。
社会是充满竞争的,我们奋斗,总以为是在战胜别人。其实不然,我们一生都是在战胜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自治、自胜、自强、自足,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真正战胜别人,立足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得自在的人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一个不失自我本性和灵魂的人,一个以个人精神惠及天下众生的人,纵使身死,其精神也会像薪火相传,传至百代。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故成其大

道有化育万物之能,所以当仁不让。能力无边,功业巨大,但从不表功,从不自大。因为它大公无私,爱养万物,没私心没自我,所以可做到无我无心,可谦卑到微尘里,也可包容万物,大到无边无际。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无味

最美的,往往是最单纯的;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最有魅力的,往往不是外表,而是内在。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
<hr/>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第三十八章 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大丈夫应当弃浮华浅薄,守厚朴直纯之道。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情,需要从一而起,而且需要执一而终,这样才能做成事情;任何事情,只有先归零处理,刷新起步,从一开始,才能解开纷扰,才能更新创造,最终臻于圆满。
宽容前辈待远近,因此安定我帝王。
第四十章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是物理,是规律,当然也是智慧。而这种智慧,产生于虚无宁静中。所以,一个人要想拥有这种智慧,掌握规律,得到道,就要自觉修养自己的心灵,让心处于宁静无为的状态,掏空内心,这样才能产生定力和智慧。
第四十一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没经过实名努力和挑战的成功,不算成功,最多算侥幸运气;经过磨砺和奋斗的成功,往往如铁棒磨针,总是大器晚成。这样的成功才算是真正的实力和实至名归。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之所以能生,皆因其中的中和之气。如果伤了这中和气,就是阴阳不和,必然错乱。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立志是成才的基础,立志必须高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生不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生存不只是为了名利物欲的满足,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奉献爱心,让生命发热、发光,辐射出更多的能量,才算不枉此生。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燥热固然能战胜寒冷,而冷静却能战胜燥热,所以冷静的力量更大,所以圣人善于保持冷静,清静无为,已达到事半功倍,无为而无所不为之效果。
第四十六章 罪与纵欲,知足常足

欲望虽然无限,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需要的并不多。所以,要想让人生活得快乐充实,就要懂得知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却能做到先知先觉、明白事理,有所成就,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大道的细心体察和感悟,而且执道而行,由己及人,所以能做到自然无为,水到渠成地明白事物,抓住事物运行的规律,水到渠成地取得成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天减少。
求学与求道是有区别的:求学增长知识,越学越多;求道则净化内心,越来越虚静。知识无涯,越学越感到无知;大道无涯,越求越接近道。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丛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自在中活的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而常自然

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十分渺小,与道相比,我们无论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贡献,都没有资格骄傲自矜,所以做人要前辈自处,学道之保养万物,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生命空间,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
第五十二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我们要不断刷新生活,让心态归零,回归到自我初元之本性,保持淳朴本真,淡泊寡欲,保持一份单纯简单,这样才能活出轻松自在。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老子抨击无道君主不行正道,反走偏道的行为,体现了老子对显示社会的忧虑。大道平坦,而君主不走正道坦途,不知无为而治,转而走歪门邪道,乱施行政。自己华逸美食,财务丰足,而朝政腐败,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样的君主,无异于强盗。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报不脱

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循本以治末,由近以及远。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往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心怀博大无私,心底澄澈纯真,做人做事纯粹专一,不为纷繁的世事人事所扰,保持内心如婴儿般纯真,因为有所不为,所以他们往往有所为,做成了平凡人所不能为的大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深藏不露,不漏锋芒,低调自守,守柔守弱,宽容忍让,与大众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但你不可轻看了他,他们都是潜居抱道,明珠暗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的人物。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圣人处世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眼目。
第五十九章 重积德者,长生久视

一个由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注重节俭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会节制使用物品。无论身心,都不放纵自己,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过度只求,凡事适可而止,内心知足知止。
第六十章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圣人治理天下如烹饪小鱼,不自主作为,而是自然无为。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低下则能聚集包容,如海纳百川;宁静则能以阴制阳,保养万物。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是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第六十三章 难作于易,大作于细

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体味。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善始善终,把最后当成开始时一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真正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真正朴素的才是最本真的。
一个社会,如果民心浮躁不安,乱象纷呈,只能说明社会问题太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我有三件宝贝,对它执守而珍视:第一叫慈爱,第二叫节省,第三叫不敢为天下先。有慈爱就能勇武,有节省就能宽广有余。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成为万物之首领。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聪明人善于借力。所谓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因为怀德,先谋而后动,所以能不战而胜;因为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众志成城,所以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世上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平易的,不会故弄玄虚;最值得珍视的往往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外表;最平淡无味的往往是最有营养的,没有酸甜苦辣的刺激。深刻寓于简单,伟大寓于平凡。繁华落尽归于平淡。所以要怀一颗平常心,这样就可以做到花开花落,平淡从容,宠辱不惊。
第七十一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每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沧海一粟,每个人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身难以突破的局限;而且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所以永远没有自以为是的资本。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强权取得的,而是一种自在的权威,即以德服人,行无为不言之教而来。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道广大,能力无边,网罗万物,所以万物不能违天道。天道为何?清静无为,不争不言,守柔守弱,低调被动,平淡平凡但谋略天下。
第七十四章 无以为生,贤于贵生

治国无为以德治为主,修身无为以修心为主,德治即守道,修心即顺道修德。
第七十五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太强太硬则容易受伤,太直太方则容易折断,柔弱无敌,因为可伸缩性强,有弹性,善于应变平衡。
第七十六章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天道爱养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给万物以生存的机会。
第七十七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配当国君;能担当国家的灾难,才能统治天下。
第七十八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道没有亲疏,永远伴随着德善之人。
第七十九章 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好的国君,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为了自己而损害百姓,那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去喂肚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第八十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越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符合大道。有些话,说的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不必争辩;有些思想,知识不必广博。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华美诱惑所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5-3-24 23: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9 16:57 , Processed in 0.1587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