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回复: 2

老子的“德” ——《德道经》&《道德经》(一)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9-19 07: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导航


  •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
  • 通行版《道德经》原文
  • 注释
  • 他人之言
  • 参考书目
<hr/>《德道经》简介
帛书《老子·德道经》,出土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分为甲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义的版本。
现代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在编排上有所不同,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反之。通行本在某些章节次序也有差异,例如通行本第四十章与第四十一章和帛书的次序颠倒。文字上帛书与通行本也有所差异。
接下来小编就将两种版本的《老子》整理出来,以做比较和参考。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德道经》第1章,也即《道德经》的第38章。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
《德道经》 第1章    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hr/> 通行版《道德经》《道德经》 第38章     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德:【黄帝内经·灵柩】: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说文】:德,升也;【春秋】以人十四心为德,意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遵守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这四项行为准则。上:【易·干·文言】本乎天者亲上。下:【易·干·文言】本乎地者亲下。无:【说文注】奇字无也。谓古文奇字如此作也。今六经惟易用此字。通于元者。元俗刻作无。今依宋本正。礼运曰:是谓合莫。注引孝经说曰:上通元莫。正义云。上通元莫者,孝经纬文。言人之精灵所感。上通元气寂寞。引之者证莫为虚无也。正本元字作无。谓虚无寂寞。……上毌于一。虚无道也。谓虚无之道上通元气寂寞也。玉篇曰:无,虚无也。……元:【易·干卦】元者,善之长也。
      【尔雅·释诂】元,始也。为:音wéi:动词。做,作,干,搞。
       音wèi:介词。为了;替、给。忠:【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
      【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信:悫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易·系辞】人之所助者,信也。【尔雅·释地】大蒙之人信。【注】地气使然也。首:【广韵】始也。【易·说卦】干为首。
      【说文】头也。
通行本作“始'。首既含有“始”义,同时也在性命之学中,心为神藏,脑为神腑。首含脑义,王义,司意识,用脑不用心则愚。心主礼德火明为《内圣”,脑为“外王”主持身国。前:【广韵】先也。识:【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华:【说文】荣也。愚:【说文】戆也。大丈夫:
大:【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
丈夫:十尺也。从又持十。夫部曰。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实:【广韵】诚也,满也。【增韵】充也,虚之对也。【易·本义】干一而实,坤二而虚。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乃:语气出口困难的样子泊:不厚也。有浅淡之意。也通“薄”
皮:肤浅,浅薄。

他人之言:
由熊春锦校注的《德道经》释义: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朴散成德德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下德状态,德“一”已经朴散为五,德的完整性已经丧失,为防止继续丢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义则属于后天意识行为,需教化并自觉遵从才能恪守。上礼同样属于后天知识系统的教化,如果没有上仁上义德支撑和信德的基础,就很难维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难长期守住。修真学理法系统中认为,人体性命双重结构两大系统中的德“一”,在肉体内是完全朴散开来分布于五脏之中,极为容易流失。在性体系统中同样如此。掌握这种德性品格与能量的散失规律,是逆修复与德而归道德前提。人类在失道以后,必然按照失道、失仁、失义、失礼不同社会阶段下滑,随着忠信的严重丧失,仁义礼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载,乱象频生,也就进入最后的愚智时代。所以有志于身国得道复兴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实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贵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阳水,弃阴水的愚,才有复兴道德的希望。(修真学释析本章内容,则涉及以五德纳入五行和阴阳,分析身国内道德品格和德“一”能量流失的辩证关系,以及复兴身国内道德的出路)。
王弼:徳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徳为名焉.何以得徳.由乎道也.何以尽徳.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覩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主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徳之人.唯道是用.不徳其徳.无执无用.故能有徳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徳而无徳名也.下徳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徳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徳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徳也.仁义礼节是也.正明徳之上下.辄举下徳以对上徳.至于无以为极下徳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眞)[直]而义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徳)[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徳]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徳.[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赡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自后徳也.以无为用.[则](徳)[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者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心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则下徳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徳)[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薉(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者则无为而泰.守其素朴则不顺典制.(听)[耽]彼所获.弃此所守.[故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物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名)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鎭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徳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正.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尚]焉.义(其)[则]竞焉.礼(其)[则]争焉.故仁徳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倶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南怀瑾: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 “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 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 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 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原则标准。下面解释“德”字的无为,继续说到“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个“仁”字的说法,与“德”字一样,如果重复起来,亦有四句,这就不重复了。“仁”字之后就是“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解释这句话,与前面相同:上品的仁义,是看不出仁义,看得出来所做是仁义的事,已经差得多了,所以那是假货,伪造的假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仁”、“义”过了就是“礼”,真正的“礼”并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国文化“礼”的一种,“礼”字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并不是说中国人看到人就作揖叩头才叫作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以现在的观念而言,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历史文化,乃至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规律等等,所谓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等一切都包括在内,这都是“礼”。老子说,“上礼为之”,真正的“大礼”,所注重的文化究竟是什么?那是形而上的基础,那个最高处“而莫之应”,那是看不出形态的。所以,我们中国自己认为文化衰微的时候,会给自己粉饰门面,去把老子这句话解释成我们的文化没有衰微,“莫之应”,只是你们看不出来而已!其实,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的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膀子一举就把它丢掉了。大礼看起来好像是礼一样,其实真正的礼貌,在乡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们表示欢迎的方法,不懂得叩头作揖,更不懂得握手鞠躬,只要一看到人就叫:“哦!客人来了!”这就是礼。可是我们都市中讲究礼貌的人,看到这种礼“攘臂而扔之”,挥手丢之,认为乡下人没有受过教育,不懂礼貌。其实,那才是对的,那是至诚自然的礼。甚至他只说一声:“嘿!你来了!”真不晓得有多么亲切!那是真正的礼。只不过我们在都市社会搞惯了,看到这个情境“攘臂而扔之”,觉得自己倒霉,碰到这个没有教养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真正懂得礼的原故。
参考书目:
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 校注;《道德经》通行本, 王弼;《老子他说》,南怀瑾;《说文》;《新华字典》

长按二维码,关注诚e学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19 07: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错别字,对照了一下,突然不太敢抄写了。望博主再核实一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此句应为:失德而后仁,但其他的未经核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5-3-2 0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19:46 , Processed in 0.1034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