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回复: 0

傅佩荣讲《道德经》--第十一章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4-19 1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十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有无互相配合,要介绍老子第11章,其中谈到有与无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他的意思并不复杂。他说,车轮上的30根木条聚集在一个车轴中,有了轴心空虚之处,才有车的作用。如何陶土做成器皿,有了中间空虚之处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的室内空虚之处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带给人便利,“无”挥了它的作用。这章内容听起来好像蛮简单的,但因为他提到有跟无这两个词,所以特别值得注意。
在老子书中,谈到有无的有三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是有无相生,我们在前面第二章就提到有无相生了。那有无相生什么意思呢?它是针对一样东西,比如说一朵花,过去没有--从无。现在开出一朵花--就是有,那这朵花隔一段时间之后凋零了,枯萎了,又不见了,又变成无了,所以有无相生是针对一样东西的存在来说,这是第一种用法。第二种用法就是这边所说的有无互相配合,有无互相配合。怎么说呢?譬如你有一张纸,这张纸可以让你做一些用处,但它必须是空白的,你才能拿来写字,如果这张纸上面填满东西,你就没有办法用来写字的。所以利跟用了,有跟无是互相配合。所以这个有无是针对一样东西的存在,跟它的使用有跟无两方面来说叫做有无配合。那么跟前面的有无相生,这边的有无配合都是相对的概念。而另外一种是比较特别的,在老子第40章才会出现,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么简单的一句,因为它里面提到有生于无,就有一种先后从无生出,有这样的一种顺序,就是特别值得留意,我们到40章在谈。所以这里,老子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使用的归纳法,就是我用车子,用器皿,用房屋来做例子。我们在读的时候大家注意到了,第一句我们说: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个车在古代念车,汉朝以后才能 练成车。因为车跟器跟室,它是押韵的。很多人研究老子说他在内容里面很多地方押韵,这个已经不太容易去研究了,因为很多音都是古代的音,跟现在的念法不同。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老子的思想,至于他使用的文字,当然有非常奥妙的地方,因为老子是很有学问的人。所以这里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第一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说,车轮上有30个木条聚集在一个车轴中,有了轴心空虚之处才有车的作用。最后这一句显然又转了一层,事实上你有的轴心空虚之处,才能够把这个30根木条所凑成的一个车轴或者车轮做出来。那车的话呢,它不是只有车轴空心,它车子上面还是有空的地方,让人可以沉住。所以他这边又转了一层,跟后面两个例子不完全一样。那古人为什么说要30根竹条插在一个车轴里面呢?他说30天,一个月30天嘛。所以就用30根辐条来作为一种参考,代表古人的生活跟自然界的计算或者规律呢,总是想办法去配合的。所以在这里所说到的,当你有了轴心空虚之处,你才有车子的作用,你可以这样去理解。第二个叫做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那么古人制作器皿是用陶土或者黏土,埏埴的埏,就是用手来加以团去揉,把这个土团成一个器皿的样子。那么这个团土为器皿,你团成的时候,中间一定要是空的。如果中间是满的话,那只能够成为一个装饰品,无法发挥它作为器皿的作用,不能装东西,不能盛水,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光是有一个器皿是不够的,你还要有中间空虚的地方,你才能够利用它。那么第三个举例--“凿户牖以为室”,这个情况比较特别。为什么你要去挖开门窗呢?因为古代在北方啊,很多地方他住的地方靠山,那你在山边呢就挖个洞,这就是你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古代的官员有一种叫做司空,司空就负责把山挖孔的,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建造房屋,那么这是一个官位。孔子在鲁国曾经做过小司空,就是负责工程建设的副长官。那今天讲建造房子不是去挖什么样的孔,这古代是怎么样呢?--“凿户牖以为室”。我先在这里,在山边,开始挖,挖一个门,挖一个窗,那里面还要继续挖,把它挖空了才能住人呢。否则你里面是满满的山壁的话,怎么能住人呢?所以这就是说你有房屋,有门窗,你还要把里面挖空,才能够让人居住。所以这是古代现在房屋上比较明显的差异,需要稍微加以解释的。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用三个例子,一个是我们乘坐的车子,一个是我们用来装东西的器皿,另外一个是我们所居住的房屋。这三样东西里面一定要有空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以你说一样东西,如果光是“有”它的话,代表是具有某种条件,叫做有力,但是如果没有空无的地方,它的用处就发挥不出来。所以谈到“利”代表你拥有什么东西,那么光有“利”不够,你还要用,要用它的话,需要把它空出来。就好像你有个杯子,杯子里面装满水的话,你有再好的酒,再好的茶都不能装了。一定要把杯子空掉,空掉之后这个杯子就有各种用途了,你可以考虑需要怎么用就怎么用。所以这里面提醒我们要经常把自己放空,你才能够让自己可以随着时机、条件来应变,展现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希望能够有适当的用处,那么请问你的用处要如何表现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要能够放空自己,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可以应变、可以应用的状态。
那么最后一句是谈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有跟无的观念的,老子里面谈到有跟无的观念,我们在这边再重复一下,因为这样的观念很容易引起混淆。第一种是有跟无相生,一朵花本来不存在,这一段时间它出现了,隔一段时间之后它又消失了。所以从无生有,从有又到无,这是有无相生,在一样东西上面可以看得出来。第二种就是这边所说的有无配合。配合起来,怎么回事呢?就是要“利”跟“用”两个字,你有一样东西代表你具备某种有利的条件,有可能可以去做成某些事。但一定要能够让它无,把它里面实实在在的状况去掉,空虚化、空无化,它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有跟无是互相配合的。这两种是基本的思考。那么第三种有跟无,我们先把答案说一下,并不是真正的有变成无,无变成有,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你说有变成无你还可以理解,无变成有,这怎么说呢?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任何无都不可能成为有。所以在王弼的解释就讲的非常的精彩。王弼说,老子说的无是指无形,他说的有是指有形。那么在最原始的情况,无形就无名,有形之后才能够有名,给他定一个名称。所以,回到老子的第一章,他的断句就很清楚了,一开头就是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为什么无名呢?因为无形。为什么有名呢?因为有形,你要把它加以掌握,就要给他定名称。然后再进一步谈到无欲,有欲。所以,我们反反复复就是要强调,对于老子第一章,不能够用有跟无来断句,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在老子那个阶段,从他的著作里面使用有跟无看得出来,他并没有那种完全的、虚无的观念。如果是完全的虚无的话,怎么会变成有呢?这不是变魔术,顶多只能说原来无形,后来变成有形,让你可以把握住的,原来的无形并不等于虚无。这是老子里面非常关键的概念。
那么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学到的老子,他用三种比喻,讲到车子,讲到器皿,讲到房子。他说你要让这三种东西发挥它作用的话,除了拥有它,一定要还让它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它如果保持空虚,你才能够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果它是本身充满的充实的,那就已经没有别的用处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平常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属于一种有,我得到这个知识。但是,你取得这个有利的条件怎么去用呢?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灵活这两个字就有趣了,代表你不能够死脑筋,认为这个事情非这样不可,非那样不可。我们要与时俱进,同时灵活运用之后,熟能生巧,经常把自己放空,使至于所拥有的能力,可以在各种特殊的情况下发挥出来。就好像你开车开始完全按照规矩,到后来,就可能进入一种化境。就是不再受规矩所限,而能够随机应变,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当代西方的存在主义里面,有一位哲学家叫做马赛尔,他特别提到一个现代人很熟悉的观念叫做拥有就是被拥有。你拥有一样东西,同时你也被它所拥有,因为你心心念念都在这个东西上。所以一个人如果拥有太多的话,他有时候反而忘记了自己是谁,他忘记了谁是生命的主体,他忘记了自己这个生命本身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的,自由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的时候呢,可以这个从各种角度来加以理解。而碰到像有无这样的关键概念的时候,就要特别用心去思考,加以掌握。
那么请问从今天所学的,你能不能够想象一下,你对于什么样的东西有了它之后,代表具有有利的条件,那怎么样又设法使它变成空无,让你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18:06 , Processed in 0.1395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