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0

读《道德经》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4-10 10: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无名而淳朴,它虽然微小,但天下没有人能使它臣服。
君王若能执道而行,百姓将自觉来宾服。
天地中阴阳之气相合,降下滋润万物的雨露,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地分布均匀。
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名位。
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不会有危险。
道存在于天地间,犹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要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常无名”。“常”就是规律,而规律是永恒的,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的。道无名无形,创造了这个世界,制定规则,可是它隐身于万物其后,无法看见。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朴”指没有经过雕刻的木头,以此来形容道就是原始、混沌的状态。“朴”是道的重要特质,朴实厚道这件事情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天下莫能臣”,有什么能让它臣服。按照“朴”去做,就拥有让人臣服的强大力量。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要是能够坚守朴实厚道公平的理念,大家最后都会服从你。“宾”,支持服从。人类跟大自然是一体的,是可以沟通的。大自然按照道的法则生成,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做事,万物都会顺从你。



李世民称帝后,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作为股肱之臣都受到重用,却引起有些人的不满,尤其是他的叔父李神通。
李神通说:“我是最先拥戴高祖李渊的人,曾起兵关西。但现在就连房玄龄这样的人都位居在我之上,我真是不服。再说,我还是他李世民的长辈呢!”
李世民得知后,对叔父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论功行赏的规则,我想您也知道。您虽然首倡义军,但后来无功于国家,所以不能受赏。而且,您曾打过两次败仗。而房玄龄等人曾多次救助我,否则我军必败。所以,我要重赏重用他们。而您是我的叔父,就以您做开国元勋同功论赏,好吧?”
李神通听后哑口无言,羞愧难当。
李世民接着说道:“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服众。行赏要按功而论,任有用之才,才能保我李氏江山。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不少人缺乏才德,只会怨天尤人,如果因为他是我的旧部就奖赏他,那我不成了昏君吗?这不符合治国安邦的大道啊!”
李神通听了,心悦诚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属阳,地属阴,天地相合也代表了阴阳相合的意思。天地相合,降甘露雨水。
“民莫之令而自均”,把甘露下到这里,把甘露下到那里,没有人去强行命令它,但它是雨露均匀。
古代皇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界的感应,都特别重视祈雨,一旦国家大旱,他们就先反思自己有没有什么错误,有没有什么该赈灾的款没拨,反思之后再祈雨。先不说是否迷信的话题,这里让皇帝反思有没有过错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常说“天地人和”,其实就是把人置于天地之间,把人放到和谐的世界之中,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生活在天地之间,必须和天地融合,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掌握天地变化,以便很好地生存。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 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 被杀掉6千多只。
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量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 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 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紧接着, 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 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 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 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始制有名”,人类社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原始的状态,然后慢慢出现了文明,出现了制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名分。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有了这些名分规定,要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过分,不能过度崇拜,认为这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就走到了它的反面。有了职位,比较之心,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这个时候知道如何控制欲望,变得很重要。
“知止可以不殆”,“殆”是危险失败。知道边界在哪里,知道它作用的限度,这样这个事情才能够发挥它合理的作用,把事情做得过分了,就走到了它的反面。
“譬道之在天下”,就像道在天下发挥作用。“犹川谷之于江海”,做事朴实厚道,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谦下的位置,就像川谷之于江海。那些小的河流,大大小小的水系就都汇到这个地方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只要坚持一点一滴地做事,顺应规律去做事,最终成果就会汇成大海。只要把小事做好,把握好方向,知道什么是对大家有益的,大事自然也能做好。



楚庄王十分宠信名叫虞邱子的大臣,听他讲话常常废寝忘食。
一次下朝后,樊姬走出来,恭迎楚庄王说:“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让您如此废寝忘食?”
楚庄王高兴地说:“与贤能的忠臣说话,真不知道饥饿和疲倦啊!”
樊姬问:“您说的贤能忠臣是哪一位呢?”
楚庄王说:“当然是虞邱子了。”
樊姬说:“如果说虞邱子是聪明之人,倒还勉强,但他未必算是忠臣吧。”
楚庄王疑惑地追问道:“为什么呢?”
樊姬娓娓道来:“我服侍君王,算来也有十一年了。我曾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个人。我为什么不千方百计想办法排除她们,独自一人霸占您的宠爱呢?我懂得,您是一国之君,身边需要很多贤德的女子来侍奉,我不能固守私情,耽误您选用贤德之人辅佐您和国家啊!我听说,虞邱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了,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之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之路。知道贤人而不举荐,这是不忠;不知哪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便将樊姬所言告诉了虞邱子,虞邱子吓得赶紧离开坐席,心感惭愧。下朝后,虞邱子回去就躲在家里再不敢出来,直到派人把一个贤能的忠臣迎请过来,亲自把他举荐给楚庄王。被举荐之人就是孙叔敖,经考察后,楚庄王重用了孙叔敖,任命他为令尹,请他帮助治理楚国。三年后,贤能的孙叔敖果然辅佐楚庄王称霸了诸侯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18:14 , Processed in 0.0764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