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回复: 1

《道德经》曾仕强教授解读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25 15: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在奔腾的黄河,和群山峻岭之间,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制的雄关要塞,因其关在峡谷之中,深险如涵。故称其为:函谷关。
这里不仅曾是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还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写下《道德经》的地方。
《道德经》仅仅五千言,却涵盖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玄而又玄”的学问。那么《道德经》究竟玄妙在哪里?
函谷关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所建,是当时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唯一通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当年六国伐秦大军曾在这里“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在函谷关打了几天几夜,也未能越过关隘半步。
传说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函谷关守将尹喜看见一位老人,倒骑青牛,缓缓而来,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何倒骑青牛,他又为什么会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呢?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甚至有人声称已经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但是老子为什么却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宇宙的真理,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不断地接近真理之中呢?
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之后,西行不知所踪。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至今仍是人们认知宇宙与人生的经典。
天地是永存的,生命是短暂的。那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痛苦却越来越多?
学习《道德经》真的能够解答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吗?
我们敞开心胸,我们面对道德经,我们从根本去认识老子 。
<hr/>第一章  天地之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宇宙万象(宇宙万物的本源)
常: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的)
常道:恒常的道理
名:名称(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个名号而已,你不要太相信)
常名:没有局限性的名号、万物的自性
始:开端、本源
母:化生万物的动力
“有”“无”是相
常无:要常常站在“无”的立场来想事情
观:透过精神来体验
我们要研究《道德经》,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他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他没有办法用任何文字来说明,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画开天,这一画开天,那一画现在叫做符号,当时就叫象。
可是这一来就影响到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非常的执象。 很迷那个象。
看天 天象 看人 人象 看地 地象,老子看到这个现象,他就感觉到,如果再这样执象下去我们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王前进。
那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就决定要破象立道。他这个道是要把象破掉,然后把道立出来。
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画象,大家就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他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就执道了。
所以他一开始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我现在把伏羲氏当年所没有办法讲出来的,我把它说出来:道,可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是我们心里头要很清楚的一点。
当然,这个道我们现在很清楚,他是代表宇宙万象,这个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都在里面,因此这里头这个“常”字非常重要。“道”加上一个“常”字就变“常道”,“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
这里头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你看这样听起来它跟《易经》的道理很接近。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名称,伏羲氏当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出现“道”这个名称。
老子当时文字比较成熟了,所以就有很多名称。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现在不要受它的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字叫做“常名”,“常名”就是它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那叫什么,叫万物的自性。
老子当年讲道,好像很玄妙。实际上现在人你如果跟他讲,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那它就是本体嘛,本来就是本体,本体也叫作形上。
所以我们现在对道,究竟存不存在,道是什么,应该比以前人少很多疑问。天道是老子所说的东西,这一句话我们很清楚。
同样说道,孔子多半说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他大概都在讲天道。天人合一,从他们两个人身上你一定要做很合适的配合。
老子是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出发然后走向天道。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易经》背后的那个道把它宣扬出来。
《道德经》它的源头是《易经》,所以《道德经》的第一章,它跟《易经》有什么配合的地方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和“有”是什么意思呢?和易经的阴和阳是不是一样的呢?
《易经》它开了一个易门叫做“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在《道德经》第一章它也开了一个道的门,什么意思,有无道之门,所以第一章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有,一个无,这两个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它就用阴阳就好了嘛。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始”跟“母”有什么不同,“始”是开端,是本源,它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这两个不太一样。
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无”,但是“无”里面它会产生万物,这个要靠什么,靠“有”。如果没有“有”,它就产生不了东西,所以“无”跟“有”这两个名词也是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
所以他下面就劝我们“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的文字是在是很美,你看一个“常有”一个“常无”。常无的意思是什么,是要常常站在“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本于“无”的时候,你不离开“无”,而你想要观宇宙天地怎么变化的这种玄妙,这是有可能的。
你常常本于“有”,然后你想要来看到宇宙万物它们看得见部分的变化,这也可以做得到,而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这个就叫做“观”。
这个“观”不简单,观不是说用眼睛看见才叫观,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我们用眼睛看其实那还不如叫做“见”看见。“观”不一定看见,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
你看观世音菩萨,你看他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观是最高明的。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观要明白得多。
在提出了有无的概念之后,老子紧接着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中,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可是老子却说“此两者同”。
“有”“无”怎么会相同呢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要加一个标点符号“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样一标,所有的意思一下就凸显出来。 此两者同,它告诉你“有”跟“无”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为什么名称不同呢,因为它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
“有”跟“无”不是对立。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
对立就糟糕了,对立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它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涵做良性的互动。
老子为什么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他就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你不要太执着,千万不要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两个是是不通的,这两个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
“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它同所以才叫做玄妙,我想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很重要的“玄”“同”。玄同这两个字现在人一般看不懂,他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你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入,看得更广你会觉得,那本来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之又”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它就是说前面那个“玄”你又要把它破掉了,否则你就是很玄很玄,你看现在很多人一听都说,啊,老子,玄啊,《道德经》玄啊,他就是没有读通《道德经》。
所以玄之又玄,后面那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这个“玄”。说 好,你认为这样是玄,现在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那大家一定会想到,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讲的天门了,本来就是天门。
天门是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那个就是道。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项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这样我们就把第一章就看得很清楚。
有几个要点
道:宇宙万象(宇宙万物的本源)
常: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的)
名:名称(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个名号而已,你不要太相信)
“有”“无”是相的。最要紧的一个字就是“同”
为什么“有”跟“无”是相同的,所以老子第二章,他就开始要把“有”破掉,为什么要先把“有”破掉,因为一般人痛苦的来源就是“有”。
唉,怎么你比我多呢,怎么你用的东西比我贵呢,怎么你升迁比我快呢,所有痛苦都是从“有 ”来的,所以如果不把“有”破掉,那你永远痛苦不堪,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看第二章。
<hr/>第二章  功成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斯恶已:那就糟糕了
不善:不好的行为、假装的善
为:违反
无为:要做事(但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辞:推辞/离弃
不去:不朽/永远存在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所说的美丑   善恶与我们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呢?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了定论,大家就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所以“斯恶已”就是那就糟糕了。这非常口语化的东西。
美跟丑它是必然存在的,老子不可能去否定它。老子只是说“美”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丑”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标准。这才是自然的现象。你现在用个 人为的,这才是时尚的,那就是落伍的,这才是高贵的,那个是低贱的,这才是美的,那个是丑的……天下就大乱了。
因为美有了固定的标准以后,所有人都集中到这来。我们拿男人跟女人做比喻,大家认为这个女人美,所有人都去追求她的话,对她好吗?当然不好。那对丑的人公平吗?当然不公平。
什么叫做“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它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你看她美,我偏看她丑;你看她丑,我觉得很美。老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有固定的标准,而不是他在否定“美”跟“丑”,因为那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这个“不善”不是恶,很多人看到“不善”就认为恶,这也是“名”在作祟。“不善”只是不好的行为,或者是假装的善,不一定的罪恶的。     
所以千万不要对立。如果大家都知道,善是有固定标准的,那每一个人都装模作样去符合那个标准,那他就是善人了,那善人他就可以做坏事了。
你看,老子所讲的话都是不幸而言中。现在人大部分都是这样,我捐1000块我就榜上有名了,我就是好人好事的代表了,他就可以放心地做坏事。
老子接着用六种东西来告诉我们说,我们把“美”跟“丑”对立,把“善”跟“不善”看成有一定的标准,这是很可笑的事情。
哪六种东西呢,“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有跟无它都是道的一部分,它不对立;难跟易是相比较的,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长要靠着短,低要靠着高我们才能比较出来,原来这个高,那个低;声音是要调和的,声音太刺耳了其实不是好的东西;前后相随,它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没有人跟你一起走就你一个人,你是在前还是在后?就不知道了,它是前后连续不能分割的时候才有前后的这种区分,所以叫做“前后相随”。
因为这六种自然现象,老子才归纳出两句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这两句话也是道德经的重点。
我们先说“圣人”这两个字,《道德经》五千个字里面,他提到“圣人”这两个字二十八次,出现在八十一章里面的二十三章,可见它比例相当高。
圣人在老子和孔子两个人心目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们两个不同在哪里?
孔子一讲到圣贤,一定讲“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公”,老子从来不提他们的名号,并不是他看不起尧舜禹汤,而是他在告诉我们,就算尧舜禹汤重新来到现代,他能按照他们的方法再做吗?不可能。他能够还是“尧舜禹汤”吗?不一定。那你执着于他的名号干什么呢。
孔子是指名的,老子是不指名的。为什么?因为名不可名。他既然自己说名不可名,他还到处讲这个讲那个,那不是很奇怪吗。
因此“圣人”老子给他两个原则,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那这个人就是圣人。不管他是谁,因为名字不重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中的“无为”是人们争议最多的,因为孔子说“有为”而老子却说“无为”,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做事还是应该不做事呢?这里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无为”这是非常有争论的,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嘛,那人什么都不做就是死人,很坦白讲。
人活着就要动,动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乱动。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动,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
所以“无为”绝对不可以解释成不做事情。无所为,不可以。这个“为”就是违反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是通的“无为”就是你要做事,但是你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这么简单。
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才叫圣人,但他每天做的事都顺自然规律。这个将来我们会有很多地方会讲到,这到底怎么回事情。而且他行不言之教。
你看《论语·阳货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何言哉  四时生焉  万物生焉  四时行焉 万物生焉 ”可见这个“不言之教”孔子也是深有体会。
你讲话有没有用?根本没有用。你看我们经常讲:“我讲几百遍了你们都听不懂! ”那谁叫你讲几百遍。“我几次告诉你你都没有听懂!”那谁叫你讲几次。言教是不如身教的。
你说身教他看不懂,那是他的事那干你什么事。人都是自作自受,你那么关心他干什么,你有什么企图,你想控制他?你想利用他?那存心不良啊。

所以老子讲的这两个原则:一个处无为之事,一个行不言之教。然后他就有一个总概括,说到底是什么现象,你们看到自然现象就是这样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这一段话也是《道德经》会出现很多地方的。
因为那是老子思想的重点。他说万物都在产生,都在发展,可是“道”从来不推辞,那个“辞”就是推辞,也就是离弃的意思。
这句话就是说“道”生了万物以后,它从来不离开万物。从来不离开。天下没有弃物。对“道”来讲没有弃物,也没有宝贝,都没有,都是一视同仁。它生而不有,它永远创生,永远生养,但是它不占有任何的东西。这样才能够生  生 生……
否则的话,你看我们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孩,你要去养他,这是我的小孩,你累得要命。你了不起生了八个,你就不能生了。“道”可以一直生,就是因为他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它做事情以后,它没有说这是我的能干,这是我的才能。你看现在每个人都认为他很能干,这很违反天道啊。老天都没有说过它能干,你凭什么说你能干。
最要紧是“功成而不居”你看“生”也好,“为”也好,它都是自然而然,不可以认为这是我的功劳。当然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老子给我们的鼓励就在后面这两句话。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不去”就是不朽,就是永远存在。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永远有功劳。你看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谢天谢地”。
老实讲中国人那比外国人聪明太多了。外国人老谢这个,谢那个。谢你的人有一天会利用你,你谢的人有一天会死掉……中国人永远谢天谢地。
无心居功,无求于不去。我不想不去,人家就不会去你。我要功劳,我要争取这个,我要争取那个,所有人都打击你,为什么不打击你。他总想把你的功劳去掉嘛。
我说我没有功劳,人家说都是你辛苦了;我说我有功劳,人家都说你那点算什么。这是大家经常看到的。
我再说一遍,老子的每一句话,一直到现在你都可以在人群社会当中随时发现。这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
老子讲了这些原则以后,他就很明确地指出来,人群社会为什么这么乱。有四大乱源。
这四大乱源是什么?名利欲知 名(名声)利(利益)欲(欲望)知(知识)
前面两个字大家比较好理解争名夺利,后面那两个字欲知,你欲望太多你知识太多,你要那么多知识干什么。你就觉得很奇怪,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吗?那你听听第三章再说吧。
<hr/>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xian)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见:表现出
欲: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
无知: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
无欲:不要有贪念(基本需求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他)
无知无欲:过正常的生活,不攀比
不敢为:不敢胡作乱为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的乱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来“不尚贤 使民不争”。老百姓争的是什么?就是那个名嘛。
你说你要考进士你才能够当官,那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我要有才德我才能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
所以才造成历代都是: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
你看一阵子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一阵子说他是非常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他自己的事情。这种事情太多了。
所以老子是一针见血,他说你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贤德的名,你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是无才无德,但是他装得有才有德。
这样子就使得整个社会都会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的其他事情没有人做。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
你看我们几千年来,我们就是为了功名,我们为了考名校,我们为了拿博士,我们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所有东西都可以抛弃,然后走,然后开始骂:都是这些压力,搞得我们生活不正常。
其实老子这句话,你好好听就好了嘛:“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大家就不会盲目地、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争。
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为什么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你家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奇珍异宝,他才会动你的脑筋。
可是为什么一个石头会变成艺术品呢?一个股东为什么会有天价呢?就是你贵难得之货。
你看这个东西觉得它很贵重,然后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本来没有什么的,马上就变得奇货可居,马上就变成大家不顾一切要去抢夺的对象。他拿不到就变盗贼了嘛。就算他没有行动,最起码他也产生了一种抢、偷的那种不正常的心理。
不见(xiàn)可欲 使民心不乱”’那个见要念xiàn就是表现出我喜欢什么。
你看一家公司为什么突然间干部通通都去打高尔夫球呢?就是因为老板喜欢打高尔夫球。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去钓鱼呢?就是总经理他喜欢钓鱼嘛。
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现出我喜欢什么,大家就乱掉了。
不见(xiàn)可欲”什么叫?就是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才叫欲。
千万不要把欲解释成欲望。老子是反对人有欲望的。那老子算什么呢。老子自己没有欲望吗?我都不相信。
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他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不叫欲。基本需要是我们本能的需要,我们本身的需求,其他的才叫欲。
他举了三句话告诉我们社会之乱源:就是崇尚贤名(尚贤)、贵难得之货、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那个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不见(xiàn)可欲)。
名利欲是社会的乱源,可是自人类社会以来,这些东西就客观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领导者来说应该如何治理呢?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所以圣人他要怎么来治理这个社会?
虚其心,你要把心里头有那种贪念把它虚掉,让他不要有。可是现在人是很可怜的,你看在家里面,一个小孩他根本没有贪念,他有什么贪念?可是大人教他贪念。他的玩具比较好,你去问他要;你看我有新玩具你想不想要……
所有的小孩都是被大人把那个贪念给引出来以后,害得他一辈子痛苦。
“心”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你看所有的欲望都是从心里头产生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摆在心里头。然后你才知道这个知道那个。你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实其腹”,实其腹跟虚其心刚好是相对待的。你要让他的肚子填得饱饱的,满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去疏导,去减少他的贪念。不是禁止,也不是压制。
但是我们从现实面来看,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反而比较单纯,因为他没有太多要求。他只要有温饱就谢天谢地了。
可是有了钱以后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虚心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骂人,动不动就神气巴拉的。
所以“虚其心 实其腹 ”这里边有很多很多巧妙的地方,我们还是需要从《道德经》其他的章节来加以讨论。
现在先摆在那里。就是说老百姓你让他温饱,我们现在叫做小康,然后你还要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而不是下死命令,不是规定,那个没用的。
让他能够把这些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这些怎么样把它虚掉。
“为富不仁”为什么会为富不仁呢?不是富的问题,而是仁的问题。
所以我们常常觉得好像圣人都不要我们有钱,那是不对的。富没有关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为富不仁为什么那么可怕,因为它扰乱人心、败坏风气。
很多人跟我讲钱是我赚的我爱怎么花怎么花,我说你这样子是伤天害理。为什么?因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觉得他不如你,他就想抢你,说不定哪一天他就想杀你。这些他都没有,他就羡慕你,他就感觉他做人很倒霉。这样做好吗?对你,对他都不好。
弱其志 强其骨”,强其骨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叫他强健体魄,多劳动,多保健,少动歪脑筋。 但是我们今天都鼓励,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啊,你要怎么怎么样啊,这就变成什么?争强好胜嘛。
整个和谐社会都被破坏掉了。你鼓励他考第一名干什么嘛,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虚荣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那这样算什么呢?你是爱他还是害他?
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很多人引起误解的:那不是愚民政策吗?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民智未开的时候偶尔愚愚民还可能,民智已开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谭,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不要用这种心智去看《道德经》,老子就算你认为他不很聪明,他也没有那么笨。他为什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
心智叫巧伪,即奸巧又虚伪。
无语是不要有贪念,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他,不能说什么都要满足他。
没有办法啊,小孩要;没有办法,隔壁有……那你这样算父母吗?人家都起洋楼,我们也要起洋楼,最后谁倒霉?自己倒霉。
无知无欲意思就是说你过正常生活,你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去想办法整人家,要想办法超越人家,这都不需要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老子讲得更妙“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就是不敢胡作乱为,使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
现在就鼓励大家,你有聪明才智,你要创造,你要为什么。全都错了,搞的什么?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然后不但民不聊生,连官也不聊生。
因此,他这个不敢为将来也是个重点。现在很多人都是不敢为不敢为那算什么,不敢为才是高明的。
现在不是,要有作为,做错了再说,而且还有人说你就做了,你要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呵呵~
为无为 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的结论:你不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贤能,我很会用人才,我知道这个货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我有判断力。
而且我有什么欲望我都显示出来,让大家来满足我……这些都是乱源,你能把这些消减掉,你就无不治。你不管去管什么,你都管的好好的。
<hr/>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 而用之或弗fu盈  渊兮  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冲:使它虚
渊:水的深谷
其:道的作用
象:卦象
帝:太极
道:以虚才有作用
首先一句话“道冲  而用之或弗fu盈” “道”有人说是冲而用之,其实不是。“道冲”它是一个名词,因为道是虚的,它一定要冲才有作用。
如果道是静的它就生不出东西来了。你看中国人说我们冲杯茶吧,为什么茶用冲的?就是根据道德经来的。
现在不是,现在人说泡茶,什么叫泡茶,你拿什么去泡。冲茶,很多东西都是一冲,那个味道就出来了。一冲一个新的东西就产生了。
道冲 而用之或弗fu盈”你看它就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你怎么做,怎么把它使用它都不会满的,因为一满就没有用了,这个是一个很好的观念。
我们老喜欢满,一满就招损了,那你招损干什么,你不要让它满多好。因此“冲”就是使它虚的意思。
它永远不会满,所以它永远可以用。时时保持冲虚,你就可以永远可以使用,这就叫道。
渊兮 似万物之宗”渊是水的深谷 似万物之宗,它好像是所有万物的本源,好像都从这里生出来的。
你看科学告诉我们海洋、江河里面的很多东西,有很多都是宇宙万物最早出现的。
那它是怎么生的?下面有一段来说明它的过程。我们就感觉到,我们的道跟西方人认识的道好像有点不一样。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你先看这四个“其”是什么意思?就是道的作用。
道的作用是什么?人家有锐你把它挫掉?那不是,那就成强制了就不自然了,它是把自己锐利的那一部分锋芒,自己把它挫掉。它这个道是很锐利的,可是它把自己的锋芒收敛起来,让你没有感觉到。
举个例子:天生人,天也杀人。人自然生,自然死就是老天的作用,就是自然的作用,就是道的作用。
可是你会不会害怕说,这个道要来把我收拾掉?不会。它不会让你感觉,它让你自化。“自化”是道最了不起的。
我是有锐利的,可是我很收敛,让你没有感觉到威胁。它可以把很多的纷争把它化解掉,可是它没有功劳。好像它不存在。
你慢慢从这四个“”字感觉到,道它不威胁你,它不利诱你,它不恐吓你,它不主宰你。
跟西方不一样,西方上帝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创造以后说你们都是我造的,这个不是为而不恃,你们都要敬仰我,这个不是功成而不居,刚好跟老子所讲的都是相反。
你从这里才知道,中西文化为什么这么不同。
挫其锐”一个人不能锋芒毕露,到处要显示我的能干,那你会死得很惨。
解其纷”人家有什么纷争,你不能说什么都听我的,不可以,你要让他们自己去磨合。你在当中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要让他们都没有感觉到。
和其光”你不能用你的光耀去照别人,你不可以,你要让他自己显出他的光耀。
同其尘”你不能够善恶分明,是非分明,都不可以,因为对圣人来讲是没有坏人的,圣人看到坏人自己要检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坏人,那你还算圣人吗?
湛兮 似或存”就是它这个深渊一澄清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水里也有东西,那就是道啊,道是平常你看不见,但是有时候你会隐隐约约看得见,好像真正那个有就出现了。
你看它这里面告诉你,无会生有,你没有锋芒但是有锋芒的作用;你不去解决人家的纷争,但人家纷争因为看到你他就化解掉了;人家突然间有光,那不是因为你照耀他,他要感谢你,没有,所以我们也要各位去想想看,现在很多人说你要感恩,你要感谢,到底对不对我也不知道。
老子说,道是什么“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他用这句话来问,道是什么,很有意思。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
这个“吾”也不是指老子本身,因为老子也是集大成的。
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很少有我的概念,这个吾就是我们,我们找来找去,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它的爸爸是谁,它的根源在哪里。
告诉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现象,都是道的作用,但是道的本体在哪里?
象帝之先”什么叫象帝之先,就是《易经》中那个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象,就叫象。
帝是最原始的太极,一画开天。
很多人解释象帝,解释来解释去没有找到根源。
老子这句话说“吾不知谁之子”就是要去找根源嘛,结果你不去找根源,光在这象跟帝转半天,你转不出来。
它是什么,就是八八六十四卦的那些象的最原始的那一画,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有的开始。
象帝之先呢就是说道是在这些象的前面就有了。所以叫做先天。道是先天就存在的,象是我们后天才看到的。你如果用这样来解释先后天,它就不玄了,有什么玄呢。
每个象的背后都有它的道在里面。只是你光迷惑在这个象里面,你跳不出来这个象,你破不了象执你就进不了道体。
象帝之先就是它是先于象而存在的,那就叫无。所以道冲它是有,但是有是从无生出来的。
所以第四章就告诉我们道是以虚才有作用,如果道一满它就没有作用了。
<hr/>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tuó 龠yuè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刍狗:用草编织的祭品
橐龠:风箱
多言:把话讲绝了
数穷:断了自己的退路
中:冲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用草编织而成的那些祭品。我们要祭拜天地,我们要祭拜过世的圣人,我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一定要些祭品,表示我们的诚意,不是搞形式而是表示诚意。
所以不必计较说很贵重,不需要,就拿草来编织就拿去祭拜,最主要在那个意,而不是那个物。
这个刍狗很有意思,在没有祭拜以前非常重要,这个不能乱动,尤其小孩不能去动,你不能搞脏了。
可是拜完之后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就丢掉了。这什么意思?就是四个字“自生自灭”。天地是让万物自生自灭。
各位看看那个不是自生自灭?草长长长没有了,虫出来了被吃掉了,那跟刍狗是一样的。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他是体会天地之心,所以他大仁就好像不仁,他也是一样的,让老百姓自己过自己的生活,他存在好像不存在。
实际上圣人是做了很多事情。
那个圣人做了事好像没有做一样,他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没有感觉到,好像你都不管我,实际上这是老百姓不对,不是圣人不对。
如果你做了很多事情,让老百姓感觉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就要自己反省,你给人家有压力,你给人家强制性,你要人家感谢你。这都是老子认为不自然的。
天地之间 其犹橐tuó 龠yuè ”橐龠就是风箱,道冲的作用就好像那个风箱一样,你看那个风箱做了什么事i?没有做事。
可是风箱的功能就很大,你这边把风推进去,那边气出来,就可以把火引起来了。
风箱所排出来的气,它可以使火来生化,有了生化出来的火焰就可以去冶铁,做成不同的器物。人类的进化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怎么样用火,怎么样制造器物,然后一步一步开展出来。火产生了很多功用,但是风箱它好像没有事一样,它没有功劳,用完你把风箱丢掉了。
虚而不屈”你看风箱有什么?风箱里面如果装满东西,它就不是风箱了。风箱就是一个空虚的东西,你才有作用嘛,空气进得去,出得来所以叫不屈。
不屈就是不穷竭的意思。你看你不管怎么用,它始终可以发生作用。
动而愈出 ”你不发动则已,一发动它越生越多,从哪里来的也没有,就是那个动作。那叫做道冲,然后就作用不停地发生。
老子希望我们从这些现象来感悟到,你做一个人应该怎么办?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冲)”多言不是多话,而是你把话讲绝了。你看你讲得很肯定,最后都是没有信用了。如:没问题,明天一定完成。最后完成不了。这才叫多言。
数穷就是你断了自己的退路。你把话讲满了,讲绝了,你就后面没有退路了。
那就“不如守中(冲)”很多人说这个中(zhong)就是儒家的中道。那老子就讲了跟儒家一样的话了吗?不是。这个中就是那个冲,你要保持那个冲的功能,那冲的功能是什么呢?很简单四个字讲完“少私寡欲”,你少私寡欲那个冲才会无穷无尽。你看一个人如果说你没有太多的欲望,你就可以去追求你该怎么去做到前面那几章所讲的“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现在没有,整天想东想西,连道在哪里你都不知道。
你要保持道冲的功能,你才真正叫长进,那才是真正的长进。
现在不是,现在是压垮自己。
现在人所做事情都是用“ ”把自己压得好像说怎么世道越来越差,人类越来越辛苦,好像老天越来越没有眼,其实都不是,都是自己找的麻烦。
老子讲那么清楚,我们还不知道反省,还在犯这些毛病。
讲到这里老子话题一转,他就提醒我们,万物都有一个元始。万物的元始就是从于伟大的母性。
<hr/>第六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不自生:没有自己的生命
为(wéi):做
私:私下的心愿,不是自私的心理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你看人能不能长久?人不可能长久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你能活过100岁你就很高兴了,活个一百多岁你就觉得老态龙钟了,你想活两百岁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可是天地呢?它长长久久。什么原因?因为它从来“不自生”。不自生这三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它跟万物无所争。它不追求自己的存在,它没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就长长久久。
所以人老记挂着自己能活多久,我保证你活不了多久。人根本不用去想那个,人最好是什么?自然生,自然死。你不把它当一回事,你反而活得比较久一点。
人生最有趣的,就是我们都知道有一天我们会死,但是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我们都不知道。这才是有趣,这才叫神。
天地它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所以它反而时间空间都用不完。人就是有时间空间的概念,所以我们常说,我在跟时间赛跑,你跟它赛跑干嘛呢?你想累死自己啊。它根本不会累的。
我要争取无限的空间,那也不是你说了算的。人老实讲,你只有立锥之地而已,你有多大本事?所以老子这些就是在提醒我们,你不要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一个老想自己的人,经常会没有自己的。
你想活得久,你做得到吗?你做不到。你说我不想活,我想死,你做得到?做不到。人是不能自杀的。
圣人他就是看懂这些,为什么天地时间空间都用不完,而人呢就很急,时间不够用了,空间被占领掉了,我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人很想长生他就不能长生,天地根本没有长生的念头。它就绵绵不绝,它就世世代代。江山依旧在,人事已全非。
所以圣人看到这些状况他就悟到一点“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他说我把我自己的身体放在别人的后面。
现在人都是争先恐后,为什么?因为我们最讨厌的就是前面那个家伙,你干嘛排在我前面,你那里不能排呀。我们有时候望望后面还有人,我们就比较高兴,幸好我后面还有人,我还不算最后。
你看人是不是这样,那这样就不算圣人了,圣人就是说你们要先我就让你们先,我不在乎。因为时间他不在乎,空间他也不在乎。
那为什么我们老像人那样,我为什么不能学学天地呢?
把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别人的后面。其实一句话就讲完了“一个能够谦让的人,才是有福气的人”。
我不在乎,你比我先就比我先,我永远不是最后的,就算我是最后我也不会怎么样。
你看这种人他心胸多宽,就是他有福气,他才做得到。
不然能做到吗,挤都挤死了,还让什么让。所以一个人到底要不要争,我们也不知道,反正老子他是看得很清楚。
他说不争的人是很有福气,争的人就是你非争不可,你不争不能活,那你福气在哪里?谦让不争反而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了不起,我干脆让你走前面好了。
但是你不能说我的谦让,是为了我一定要身先那就不对了,那如果人家不让你呢。如果人家说你就后面,那你怎么办?
谦让如果一定要受到推崇,让的目的是为了要抢先,这完全是假的、虚伪的,一点不真心。
所以我们读到这句话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他是真心的。
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计较先后。你计较先后干什么呢?
你看我们开车会出车祸就是抢那五分钟。其实你从甲地到乙地快慢不过相差五分钟而已,就为了那五分钟,你耗尽了你的性命,你最后把你的性命可能都牺牲掉了。划得来吗?
还有更妙的“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不当一回事,置自身的生命于度外,就是我的生命无所谓,你们的比较宝贵,反而他能够跟万物长存。
你看越不想的人,他存得越久,越想存的人很快就被人家遗忘掉了。这是事实。
你看老子叫什么名字,他都不在乎,你叫我什么都一样。
我就是个老先生而已,然后我要出函谷关了,我本来是不想干什么的,可是关令那么诚心要我写那我就写了,写了之后我就走了,去哪里我也不告诉人家。
可是他呢到今天还存在,不但老子的《道德经》会传下去,连老子这个人他的一种玄妙、神奇也会传下去。
他就是完全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他没有说我来了,你们要好好排队迎接我,你们给我准备竹简,我要留下旷世的宝贝。他完全没有。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这句话是被误解得非常厉害,说老子就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所以最后他就完成了他的自私。
然后我们就传成说,人不自私好像做不到,也不必要,你本来就要自私,你只要自己自私好了你再去想想别人就好了。
这一句话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能传这么久,就是因为大家被这个字面上所迷惑了。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可见老子都是假的,假装我无私,最后我就能达到我自私的愿望。那这样我们还读他的书干什么?
其实那个:人不为wéi己,天诛地灭,这个为是做的意思。人不把自己的自性,这个性是性格的性,不是相信的信,狗有狗性,猫有猫性,人有人性,猫把猫的性做出来,狗把狗的性做出来,人把人的性做出来,老天才会喜欢,否则的话天诛地灭。
故能成其私”那个私是你私下的心愿,而不是自私的心理。老子是不可能赞成人自私的,因为他的主张是“无我  无私  无欲  无知”所以怎么可能让我们做通过某种方法你就可以自私,这绝不可能的。故能成其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私下的一些愿望。
<hr/>第七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25 15: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章节的内容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1:34 , Processed in 0.1663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