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回复: 0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德 ...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12 07: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德道经》第五章(即通行本第四十二章)中的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
阅读导航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
通行版《道德经》原文
注释
他人之言
参考书目
《德道经》 第五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通行版《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至:(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凡云來至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引申之爲至、爲極至。許云到、至也。臻、至也。徦、至也。此本義之引申也。又云親、至也。寴、至也。此餘義之引申也。从一。一猶地也。【說文】飛鳥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玉篇】來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註】至,來也。又【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詩·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又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




柔:
(柔)木曲直也。洪範曰。木曰曲直。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考工記多言揉。許作煣。云屈申木也。必木有可曲可直之性、而後以火屈之申之。此柔與煣之分別次弟也。詩荏染柔木。則謂生木。柔之引伸爲凡耎弱之偁、凡撫安之偁。從木。矛聲。耳由切。三部。




驰:大驅也。从馬也聲。【玉篇】走奔也。【廣韻】馳騖也,疾驅也。【左傳·莊十年】公將馳之。




骋:直馳也。節南山傳曰。騁、極也。从馬。【莊子·天地篇】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致:送詣也。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引伸爲召致之致。又爲精致之致。月令必工致爲上是也。【春秋·成九年】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註】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隨加聘問,謂之致女。【禮·曲禮】獻田宅者操書致。【註】詳書其多寡之數,致之于人也。又招致也。【楊升庵外集】致有取意。



坚:剛也。从臤从土。【正韻】經天切,音肩。實也,固也,勁也。【詩·大雅】實堅實好。【禮·月令】季冬之月,水澤腹堅。又將在中軍曰中堅。



以上资料来源于:
https://www.zdic.net
http://www.guoxuedashi.com
http://www.renlu.net/
他人之言:
王弼注解:
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举其强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顺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
来源:https://www.dianbaike.cn/wenda/jiaoyu/574.html
由熊春锦校注的《德道经》释义:
修真能增强、加强身国的通炁量,营造和获得更强更好的德一能量,守柔曰强,也就不易死亡,能充分获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内环境,需要教化传授和指导实践使其觉悟,我当其责。
由陈鼓应校注的《老子今注今译》释义:
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阿里教导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当作施教的张本。
南怀瑾《老子他说》:好恶与损益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一般人最讨厌的是什么呢?就是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成为孤寡。儿女、太太乃至丈夫,都不在了,父母也不在了,亲人都没有了。谁愿意成为孤寡啊?“孤寡”还好一点,“不谷”就更讨厌了,就是不吃人饭。“不谷”有两种,第一是死了才不吃人饭;第二除非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或者修神仙修到“休粮绝谷”,五谷这些都不需要了。如果要他吃,等于是给他毒药,就害了他。所以,“不谷”有好与坏两种。
人世间最讨厌的事情是“孤寡不谷”,这是最低贱的事。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就自称“寡人”。“孤家”,自称“不谷”。上古帝王,为什么用人世间最低下的名称称呼自己呢?“而王公以为称”,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如,我们中国乡下的老习惯,家里没有孩子,一旦生了一个孩子,就当作宝贝一样,但要替他取一个最低践的名字,叫“阿猫、阿狗”之类的。再不然抱到庙子上给和尚、尼姑们当“干儿子”,这样孩子才能养大成人。从这种风俗的传统,我们看出一个哲学的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就是最平淡的;最平淡的,也就是最高明的。这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道理,更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的道理。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先讲这个物理的道理,拿一棵树来比喻,把这棵树加以修剪砍锯,这棵树便能长成一种新的形态,所以“损之”是利益之,使它成器。我们经常听到教育孩子的话——“溺爱他就是害他”,对孩子的严格管教,目前给孩子吃一点苦,将来他会感激你,他觉得爸爸是个好爸爸,妈妈是个好妈妈。不然孩子长大会怨恨你,这就是“物或损之而益”的道理。又如人生了病,医生诊断非开刀不可,你不能说医生可恶,结果他在你身上开刀,你不但不告他,还要谢谢他,这就是“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这是相反的道理,人越要求好,反而样样做不好,做人要想做到面面都好,就完全错误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面面都好,越是想做到面面都好,结果是面面都糟。一件事情的处理,往往顾了这一面,无法顾那一面,它是相对的,有因果的,所以是“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大白若辱”,你只能顾到一样,不能顾到两样,想一下子面面周到的人,结果是面面都得罪了。
前面老子说“冲气以为和”,老子是把老实话告诉我们。他的原则方法,就在这个原理中。所以做工夫也好,修道也好,有时候看到是退步,“进道若退”,实际上,常常是“损之而益”。有时破坏了一点,但过了这一点破坏,下一步发展成长得更快,又向前进了一步。相反的,天天求进步,天天增加,结果“益之而损”,反而不能成功。等于现在有些人,尤其是美国的朋友们,喜欢吃补药,各种维他命吃得太多了,补多了,病来得更多更快,这就是“益之而损”的道理。
培养花草也是如此,花草树木长到某一繁茂情况时,要剪枝去叶,将来花才开得更美,果实才结得更大,这也是“损之而益”。如果不加修剪,拼命加肥料,结果,不但开不出好花,结不了好果,反而因肥料太多,整棵树都被肥料烧死了,这是“益之而损”。所以要“冲气以为和”,使阴阳调和,损益适当,才能真正欣欣向荣。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老子说,人类效法什么呢?效法天地,也了解自然的物理。“物或损之而益”,比如秋天,万物凋零,只剩了一点种子,把这点种子留下来,还用灰土埋起来,在这个时候,这种子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到了春天再种到地下,它自然又生长起来,这就是损益的道理。所以,人类要效法天地物理的法则,把握自己的生命,培养自己的生命,不衰老,要长存,并且不随现象而变化。如果把握住这个,就是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
因此,他又明白地说一句,“强梁者不得其死”,一个东西,不能过分的强壮,过分的强壮,不得其好死。水果也好,蔬菜也好,乃至鸡、猪家禽家畜,勉强给它打针,加饲料,希望培养到最好,结果反而招致它快一点死亡。所以中国人过去所讲的养生之道,知道人不能求无病,一点病痛都没有的人,有时候死得很快。因为这种人,自己不晓得病的可怕,死的可怕,平常不晓得保养,所以一下就倒了。我们看神仙的传记,可以研究道家的人;看到那些高僧的传记,可以研究佛家的人,他们十之七八都是年高、体弱、多病。带病可以延年,因为本身体弱,所以时常注意保养。他们胆子也小,也研究医学,后来变成大名医,不但活得长久,还能够医治别人。年轻人身体强壮,希望他研究重视这些养生、医学之类,他绝对不干,结果“强梁者不得其死”。
于是,“吾将以为教父”。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要效法的最高原则。最高的原则就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用之于人生的道理,则是“祸福相倚”。觉得很倒霉时,何尝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倒霉还可以睡大觉呢!不倒霉连睡觉都没时间了。所以一件事是好是不好,全在自已的运用。善于运用与否,仍是在于自己个人,这个就是“冲气以为和”了。
如何去综合调整,也是做工夫要注意的。有些修道家的人,天天要打通任督二脉,天天在运转河车,督脉转到任脉,任脉转到督脉。有些修道人说自己奇经八脉都通了,我说,那很好,那等于电力公司,电线都会炸了。也有的说,自己现在河车的运转如何如何,我说那你要转到几时为止呢?如果河车永远运转下去,可不要把自己转昏了头哦!这是个问题。很多修道的人,最后弄得高血压、脑充血,平常自己好像夏天不怕冷气,冬天不怕太阳似的,这种样子,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打通气脉,运转河车,并不是这个道理。
这一章与上经第十章配合起来研究,会发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这个道理的说明,就会明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参考书目:
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
《老子他说》南怀瑾;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注译;
《道德经》通行本,王弼;
《说文》;
《康熙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1:17 , Processed in 0.1040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