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回复: 0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道经》之十五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10 18: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德道经》第六章(即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阅读导航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
通行版《道德经》原文
注释
他人之言
参考书目
《德道经》 第六章 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通行版《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名:(名)自命也。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周禮小祝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冥、幽也。故㠯口自名。【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身:
(身)躳也。呂部曰:躳,身也。二字爲互訓。躳必入呂部者,躳謂身之傴,主於脊骨也。从人。申省聲。凡身之屬皆从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




亲:(親)至也。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到曰至。父母者,情之冣至者也,故謂之親。从見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註】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苟篇】交親而不比。【註】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又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爲多。【爾雅·釋詁】衆也。【詩·小雅】謀夫孔多。【增韻】不少也。【易·謙卦象傳】君子以裒多益寡。【禮·表記】取數多者,仁也。又勝也。【禮·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亡:逃也。逃者、亡也。二篆爲轉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韻會】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註】謂廢時失事也。【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又滅也。【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病:疾加也。苞咸注論語曰。疾甚曰病。【玉篇】疾甚也。【釋名】病,也。與正氣在膚體中也。又【廣韻】憂也。【禮·樂記】病不得其眾也。【注】病,猶憂也。以不得眾心為憂。又苦也。【書·呂】人極于病。【傳】欲使惡人極于病苦,莫敢犯者。【左傳·襄二十四年】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又恨也。【左傳·文十八年】閻職曰: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




得:行有所㝵也。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从彳。䙷聲。




爱:行皃也。心部曰:㤅,惠也。从夊㤅聲。烏代切。同㤅。仁之發也。从心旡聲。
又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又【孝經·諫諍章疏】愛者,奉上之通稱。






货:財也。廣韵引蔡氏化淸經曰。貨者、化也。變化反易之物、故字从化。从貝。化聲。【廣韻】貨者,化也。變化反易之物,故字有化也。【易·繫辭】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書·洪範】八政,二曰貨。【傳】貨,寶用物。




费:(費)散財用也。論語曰:君子惠而不費。从貝弗聲。【註】徐曰:財散出如湯沸然。【論語】君子惠而不費。【何晏註】無費於財。又【玉篇】損也,耗也。【禮·曲禮】不辭費。【韓詩外傳】不爲公費乎。又【玉篇】用也。【史記·聶政傳】故進百金者,將用爲夫人麤糲之費。又【廣韻】惠也。




藏:【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厚:山陵之㫗也。㫗各本作厚。【玉篇】不薄也,重也。【易廣】博厚配天地。






辱: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爲辰,田候也。【廣韻】恥也。【禮·曲禮】孝子不登危,懼辱親也。又汙也。【左傳·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塗泥久矣。又屈也。【禮·曲禮】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註】屈辱尊命之臨也。


殆:危也。危者、在高而懼也。引伸之凡將然之䛐皆曰殆、曰危。與?天之未陰雨音義同。又豳風殆及公子同歸傳曰。殆、始也。此謂殆爲始之假借也。【說文】危也。【禮·祭義】不敢以先父母之體行殆。又近也。【詩·小雅】無小人殆。【箋】言無與小人近。又始也。【詩·豳風】殆及公子同歸。【毛傳】殆,始也。




止: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故㠯止爲足。此引伸假借之法。凡以韋爲皮韋、以朋爲朋黨、以來爲行來之來、以西爲東西之西、以子爲人之偁皆是也。以止爲人足之偁與以子爲人之偁正同。許書無趾字。止卽趾也。詩麟之止。易賁其止、壯于前止。士昏禮北止。注曰。止、足也。【徐曰】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以上资料来源于:
https://www.zdic.net
http://www.guoxuedashi.com
http://www.renlu.net/
他人之言:
王弼注解:
名与身孰亲?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与货孰多?贪货无厌,其身必少。
得与亡孰病?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由熊春锦校注的《德道经》释义:
知足:《黄帝四经》曰: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丛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实者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
身外之物的名和利,与性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运用德来权衡,才是正确的标准。重名声图名望而轻性命者不知亲疏,贵财货之利而轻性命者不识多寡。得与失何者更为值得忧患呢?贪爱欲望过多必然精气耗费甚巨,敛藏过多必然导致精气神损失惨重。所以知足的人无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有危险。
由陈鼓应校注的《老子今注今译》释义:
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南怀瑾《老子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上面这一段话,是老子要我们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为了名与利。我们仔细研究人生,从哲学的观点看,有时候觉得人生非常可笑,很多非常虚假的东西。像名叫张三或李四的,只是一个代号,可是他名叫张三以后,你要骂一声“张三混蛋”,那他非要与你打架不可。事实上,那个虚名,与他本身毫不相干,连人的身体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后死的时候,身体也不会跟着走啊!
利也同样是假的,不过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没有钱如何吃饭!拿这个理由来孜孜为利。古人有两句名诗:“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名利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抛去不顾呢?
“名与身孰亲”,他要我们了解名就是假的,比起身体来,当然爱自己的身体。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最好不要出名,你出名我杀了你;那你宁可不出名,因为还是身体重要。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物品比较,你手里拿了五百万钞票,遇到强盗,用刀逼着你说:“把你的钱放下给我,不给我就杀了你。”这时你一定放下那五百万元,因为身体重要。人对于生命当然看得更重要。
“得与亡孰病”,得与失哪一样是毛病?当然我们一定说,得到比较好。但是,一个人又有名,又有利,那就忙得非生病不可;你说穷了再生病,连看病都没有医药费怎么办?这就涉及空与有的问题了。前面两句,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比,我们一定说身体重要,货是物质,当然其次。其实这一句“得与亡孰病”,就解释清楚前面那二句了。老子对这些问题并没有讲哪个对哪个不对,两头都对也都不对。名固然是虚名,与身体没有关系,但是虚名有时候可以养身,没有虚名这个人还活不下去呢!虚名本身不能养身,是间接的养身。身与货、身与名,两个互相为用,得与失两个也是互相为用。
这个道理,后来道家的庄子也曾引用。在《庄子》杂篇之《让王》中,当时韩国遭遇了魏国的骚扰,打了败仗,魏国要求韩国割地,韩国实在不愿意,痛苦极了。有子华子者劝韩王割掉算了,现在让了地将来还可以反攻拿回来。他问韩王,名利权位与身体比,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再问他,身体与膀子比较,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所以子华子就劝他,现在你等于生了病,两个膀子非砍不可了;你砍了膀子以后仍有天下,有权位,你愿意权位呢,还是愿意要膀子呢?韩王说,我看还是命比膀子重要。这是有名的故事,后来禅宗的大师栯堂禅师有名的诗句——“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故重连城”,就是由此来的。
说到人的生命,一个当帝王的,天下都属于自己的,但是与自己生命相比的话,没有了生命,有天下又有何用?如果现在有人说,现在的天下还是属于汉高祖的,那汉高祖做鬼也会打你两个耳光,说,不要骗我了,与我根本不相干了嘛!可是活在人世间的人看不开,偏偏看重连城之璧玉。蔺相如见泰昭王拼命护璧,因为那块璧的价值,可以买到现在法国、德国连起来那么大的土地。“天下由来轻两臂”,这是庄子用老子的重点加以发挥。天下固然重,权位固然重,如果没有生命的话,权位有什么用?天下有什么用?可是,就实际情形看来,还是天下重要,所谓“世间何故重连城”,人世间为了财富,为了虚名,忙碌一生,连命都拼进去,又何苦来哉?!
老子更进一步告诉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生命的重要,那么,“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东西爱得发疯了,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就是“爱别离苦”,这是佛说的“八苦”之一。“多藏必厚亡”,你藏的东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为别人所藏。
报纸上曾有两则新闻,说宜兰有一个人,一辈子讨饭,死了以后,在床下找出五六十万元来,这正是“多藏必厚亡”。同样的,美国有一个人也是如此,平常讨饭过日子,死的时候遗留了一百多万。这样的人生,不知道他是否也算看得很透;也许上帝的意旨要他这么做,真是不可思议啊!
因此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今天天气很热,一杯冰淇淋下肚,凉面半碗,然后坐在树荫底下,把上身衣服脱光了,一把扇子摇两下,好舒服!那个时候比冷气、电风扇什么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现实。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与佛家讲的“烦恼”是同一个意义。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蒙骗自己,这样才可以长久。
这一节是说人生“冲气以为和”的“中和”道理,也就是后来子思在《中庸》上所说的道理。
参考书目:
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
《老子他说》南怀瑾;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注译;
《道德经》通行本,王弼;
《说文》;
《康熙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01:40 , Processed in 0.1165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