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回复: 0

《道德经》:领导者的四重境界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5 1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章的字面意思。“太上,下知有之”。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太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最高领导、一把手、家庭的当家人、企业的一把手、国家的最高领袖,因为在这个层面上是最高的,所以叫太上。没有比他位置更高的人了。“下知有之”,就是下面的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所以,“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是最高明的领导,是下面的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
“其次,亲而誉之”。好一点领导,老百姓会称赞他,喜欢亲近他。
“其次,畏之”。稍微差一点的领导,老百姓会畏惧他。
“其次,侮之”。最差的领导,老百姓会欺负他、轻慢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为领导自己就没有诚信,人们又怎么能信任他呢!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领导,做事情总是考虑的很长远,并且很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从不朝令夕改。好的领导做事情,总是会先引领舆论潮流,顺应天道人心。因此,当事情做成了,老百姓都会感到,这就是我想要做的啊!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方面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从古至今,只要是管理者,都可以从这四类中找到对应的人物。每种类型,既是表明了被管理者对上的态度,而由下对上的态度,反映了领导者的不同管理境界。不同的管理境界,成就千差万别,有的人为后世传唱,有的人作为负面典型流传千年。
对于后三重境界,人们可能比较能理解,但是对太上,下知有之,可能会比较难理解。要理解这四重境界,我们首先来看做到的人是什么样。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外出狩猎,史官为他占了一卜,说,您这次去狩猎,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个收获不是龙之类的猎物,而是一位辅佐您成就大业的公侯之才,上天派他来做您的老师,得到他的辅佐,周国将昌盛壮大,并将惠及您的子孙后代!
周文王问,真的有这样的征兆吗?
史官非常肯定。
果然,周文王遇到了正在河边茅草丛中钓鱼的姜太公。在与姜太公交谈之后,周文王非常赞同姜太公,认为这次相遇既然是上天的旨意,上天安排最大,所以邀请姜太乘车而归,并拜姜太公为师。
《六韬》中就有这一段记载。
《六韬》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的怎么治理国家,君臣如何相处,如何识人,如何用人,如何统帅军队,如何用兵等等等等。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才能使天下清静呢?
姜太公说,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周文王牢牢记住姜太公的话,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准则。
在第十六章,老子讲到要致虚极,守静笃。圣人或者领导者不静,胡乱作为,朝令夕改,政令繁多,刑罚过多,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只会恐惧、憎恨这个领导者。所以,姜太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道人心来治理人民,其次是教化百姓从善。百姓接受教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却能成就万事万物,百姓不需要施舍,也自然会富足。这就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德政。
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太上,下知有之了。
因为周文王以及前面的夏禹和商汤的教化功德遍及四海,让天下人不知道该归功给谁。帝王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法则或制度,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君臣之间互相礼让,推让功劳,他们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流向四海之内,他们的美德无形中感染着百姓,渗入到老百姓的行为中,百姓虽然身受其恩,但不明白恩从何来。
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君王、圣贤都推崇太上,下知有之的领导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周文王作为西伯侯的时候,已经是天下的道德楷模,人才蜂拥而至,他都以礼相待,委以重用。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非常完美,是后世的偶像。《诗经·大雅·文王》中这样形容周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仪表庄重、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做人光明正大,胸怀磊落,做事情也始终小心谨慎。孔子特别推崇文王,一直心心念念恢复周礼,只是孔子和孟子的时代礼崩乐坏,环境过于残酷。孔子和孟子不是姜太公,而那些君王,也不是周文王。
孔子如丧家之犬,而孟子推行的仁政,也很难得到执行。
比如说齐宣王,他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接纳别人意见的明主了,但是还是无法接受孟子的意见。
他问孟子,怎样施行王道仁政,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向齐宣王讲述了一番周文王是如何施行王道仁政的。齐宣王说,说得好!孟子说,大王果真认为这样好,为什么不施行呢?
一旦要自己改变,齐宣王就开始推诿了。一会说,我有个毛病,我喜欢财物!一会又说,我有个毛病,我喜欢美色!
虽然孟子循循善诱的能力很强,齐宣王还是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齐宣王希望行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让人害怕容易,让人亲近、让人称赞难,而做到太上,下知有之更难。王道虽好,要改变自己的地方太多,不如直接消灭敌人来得快。我们现代很多管理者,是不是像极了急功近利的齐宣王?
齐国攻占了燕国,本来是好事,齐宣王又来求教孟子,很多国家都想要来攻打我,我该怎么应付呢?原因是什么?齐国攻占燕国过于残暴,导致燕人叛乱,其他国家本来就担心齐国变强,现在还暴虐无度,就招致了别的国家兴兵动武。孟子就劝他赶紧撤军。所以说,境界低的领导者,人们不是畏惧他,就是轻慢他。
关于被下面的人侮之的为政者,在历史上也有不少。比如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赵高指鹿为马的秦二世胡亥,如果对下面人的态度稍有警觉就会发现,他们面临的情境已经基本崩塌,需要谨慎从事。但是,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如果。
还有一种是下面的人对领导者的态度是亲之誉之,下面的人赞美领导者并愿意和他亲近,听他的教导。
在企业当中,领导者的这四重境界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说员工对领导的态度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这个企业又经营得很好,想想就知道,员工是这个企业的主人,每个员工都是把企业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干,并不需要领导有意志参与进来。员工这样的一种工作态度,体现的其实是这个领导无比高明的领导能力。
稍次一点的领导,是大家愿意亲近他,愿意听他的话。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这其实是领导的个人魅力在起作用,员工并没有主人翁精神。员工做事,也只是因为这个领导,他们才愿意做一些领导期待自己做的事情。可想而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这个领导发生了某种变故,那么整个企业都将动荡。
员工对领导的态度,比较差的是怕这个领导和恨这个领导。怕这个领导,是因为领导的威势,并且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这个企业。员工在这种环境里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也就一般般。大家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话,企业的创新力是不足的,竞争力就会偏弱。
最差的就是员工恨领导,这样的企业,我们可以想见是非常没有生命力的,市场一波动,企业马上就会出现危机。
产生员工对领导态度差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子认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因为这个领导不讲诚信,员工又怎么会相信他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执法如山,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六亲不认,只认法,那么这个领导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部分的领导都在这个层面,或是在往这个层面的路上。能做到让人民畏惧,就已经是不错的领导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老子的思想反过来走一遍,就是反过来依这四重境界重塑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
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不知道怎么经营,搞得民生凋敝,一片怨言的话,那么就需要以制度为核心,让员工依照一个可靠的规则来运行。员工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企业开始依规运行时,就需要进行领导人个人形象的策划,让员工都说领导者的好。当员工都愿意听领导者的话,亲近领导者时,领导者就要进行理念引导,将员工引领上企业主人翁的角色,完成他们自己的身份使命,企业就可以欣欣向荣了!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个时候的领导者,只需要考虑很长远的事情,并不需要对民众发布什么号令,当事情完成了,成功了,民众都会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啊!
领导者的四重境界可大可小,大到国家治理层面,小到家庭教育当中。我们家长也可以把这一段放在子女教育方面,它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17 08:48 , Processed in 0.0816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