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回复: 5

文昌信仰——文笔峰和文昌塔和梓潼帝君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17 12: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不觉已经步入蝉夏许久,又快到了中考和高考的日子了。回想自己当时,好像还在昨天。随着天气温度的升高,一些不良商家也盯上了考生这块大蛋糕。从古至今,科举考试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平步青云的捷径。而希望得到好的成绩,自然是所有考生和家长的愿望。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的地方就有商机。港台风水玄学发扬离不开迷信的商人,来来往往的考生也是年年都有。对于商家来说,这可是块不小的市场。所以很多商家针对考生希望考个好分数的心理下了很多套,有卖文昌符的,有卖文昌塔的,有拜文昌神的,在过去甚至还有扶乩求鬼神透露考题的,关于这事儿还有不少笑话可寻。
清朝时候有一群秀才,会考临近,慌得手足无措。聚在一起扶乩请吕洞宾祖师泄露点考题。焚香祭拜完毕,乩笔迅速动了起来,大书数字:吾乃赵酒鬼是也!
众人大怒,骂曰:什么地方来的野鬼敢这么大的胆子?请吕祖师你也敢跑过来?当心请天师剑斩了你的鬼头!
赵酒鬼明显是怕了。乩笔停了一会儿,又再次迅速移动:吕祖师在此!尔等有事快问。
众人连忙说明了来意。吕祖师说:这太容易了!你们赶快磨墨,越多越好。
吕祖师开口,谁敢不听?磨墨是秀才们的看家本事,不大工夫便墨了极大碗。祖师在乩盘上进一步指示:分而饮之!
秀才们都听说过寇谦之当年的教训,不敢怠慢,苦着脸喝了下去。喝完,黑着嘴巴凑到乩盘前面看吕洞宾的下一步指示,只见乩盘上笔走龙蛇,刷刷刷写了几行大字:
平时不读书,急来喝墨水。
我非吕祖师,仍是赵酒鬼!
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块大蛋糕里最重要也是源流最久远的——文昌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经常会在淘宝或者网页上刷到如上图的小型文昌塔,点开商品去问问怎么回事儿?商家会告诉你我这个文昌塔是开光的,会旺文运。买了以后自带BUFF!而且摆放可有讲究,需要查方位。只要买了它!逢考必过!
你看了看店铺月销999的它,狠了狠心问了问商家,为什么这个可以旺文昌,开光是批量的吗?月销999能做到个个开光吗?凭什么买个塔就能抵别人寒窗苦读?为什么是塔的形状?商家只是一句:“加持了”、“开光了”、“你不懂”就解决了你所有的问题。那么他们自己又是否真的懂呢?那么文昌塔到底为什么和文运扯上关系,它又是什么时候发展成了现在的可以摆放在家里的小巧形式呢?


打开我们最熟悉的百度百科,我们会发现。文昌塔、文昌阁、文笔峰在古时多作为一种地标性建筑出现,并且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座塔。如广东佛山古塔、广西合浦古塔、安徽和县古塔、湖南邵阳古塔、广东深圳古塔、邵阳文昌阁、张家口文昌阁、扬州文昌阁、石家庄文昌阁、海南文笔峰等,还有很多地区是未收录的。而这些文昌塔,大都是明朝时期修建的。而随着这个百科而来的,还有高达94次的修改和惊人的48万次浏览。至于为什么修改次数高达49次,相信就不用我多解释了。



这里我们先来讲一下,为什么文昌塔是塔的形状。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看会发现,这个塔就好像一支倒着竖起来的毛笔一样。塔尖就是笔头,塔身就是笔杆。这源自于古代喜欢取吉形状的习惯,而毛笔在古代的意义自然不用多说。实际上这个塔不单单是取毛笔的形状。也是为了附和文笔峰,文笔峰与笔架山在风水学中的作用都是利科甲、旺文才。在风水的分类中,常常以尖秀之山为“笔”峰,笔峰有多种,以下介绍几种:
【和尚笔】
尖峰之旁,有驼背之形,金火相克,或金木星克,故为贱砂。如有仙桥相助,可出高僧。
上格龙,出高僧聪慧,有文名,受恩宠
中格龙,僧人有法术灵验。
下格龙,出贫穷僧人。
【骂天笔】
笔山,头分两尖,边高边低,欹斜尖削,如鼻镊一般,谓之珥笔,主出讼师,尖秀欹斜。
而开叉。两峰相等。不边高边低者。谓之画笔。主出画工。人谓之骂天笔。主秀才不第。刘白头云。文笔开叉又带歪。十遭赴举九空回。
上格龙:刀笔出身,居官不正。
中格龙:秀才不第,出画工、讼师。
下格龙:是非争讼,出人缺唇。
【彩凤笔】:
火星插天,下有从山飞扬,若彩凤腾宵.要端正秀丽,远在天表.宜作正案,不宜旁出.
上格龙:出圣贤,神童,状元,师保.
中格龙:魁解高第,奕世荣显.
下格龙:画工精巧,名播天下.
【法师笔】
法师笔者,大峰之上,连开数岐,较骂天笔叉岐尤多,主法师显应,驱役鬼神。
【文笔】
瘦貌木星,宜尖秀挺拔,出于云外,忌斜破,走足。
上格龙:文章科第显贵、扬名。
中格龙:有文名、典州郡。
贱龙:小吏、蒙师、画功精巧。
【状元笔】
火木星耸于土星之后,要正当笔尖,土星方正,木火星清秀而远。
上格龙:神童、状元、极品、仙客。
中格龙:科第文名、职掌文衡。
贱龙:文章之士、儒官训教。
而他们共同点也就是像毛笔和放置毛笔的笔架一样,属于形式派的一种看法。而笔架山与文笔峰的不同之处在于,笔架山的山形像笔架,文笔峰的山形像一只竖起毛笔尖。文笔峰由一个突起的山峰形成,笔架山由多个突起并相互联系的山峰组合而成,并且山峰或突起的个数不小于三个,如果是两个俗称双乳峰,一个突起自然就是文笔峰了,或者叫做文笔山。我国也有不少以文笔峰命名的景点,数量也十分多。
从古至今,对于莘莘学子来说。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通过公平竞争、达到改变阶层一飞冲天的有效途径。古人常常把考中和光宗耀祖联系到一起,认为只有取得功名,家里才算真正的乌鸡变凤凰。因为在古代,只有考了功名才可以有仆人使唤,成为主人。《白鹿原》里鹿家老太爷凭借一手做菜绝活,挣到了不少钱。可是他的遗愿仍然是:“我一辈子都是伺候人,顶没出息。争一口气,让人伺候你才荣耀租宗。中一个秀才到我坟头放一串草炮,中了举人放雷子炮,中了进士……放三声铣子。”
数千年以来,这样想的人又何止是一两个呢?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文人们除了苦读书以外,也会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所居地的风水、寓意上,古人常说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认为天地间的灵气,孕育出名山大川、秀丽之地,而这些地方上的人也秉承这种灵气,多有着优秀的人物,人才辈出。这就是那些出状元的地方周围的某个山岭,只要形状上能予人以想象,就常常会被命名为文笔峰、笔架山的根本原因。



笔架山

南陵笔架山,古称“射的占丰”,南陵十景之一,位于南陵县工山镇西陲,与铜陵交界。著名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此山记载,说它“望之似射候因名。”也就是说,这山看起来象古代用布做成的屏风样的箭靶子。“射的占丰”,意思是以射的山卜占年成丰歉。卜辞说:“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射的山发白,就兆丰年,一斛稻只值一百钱;如果射的山发黑,即示歉收,一斛稻值一千钱。明朝梅鼎祚有一首描写“射的占丰”的诗,诗曰:“几载人看射的玄,秋风陌上鼓甸甸。鹿门旧有移家兴,乞种南陵附郭田”。
此山气势雄伟,远看似一尊笔架,高贵、雍荣,让尽情挥洒的笔有栖息之处。当地人又称此山为磕头山、破头山,那山峰好似一位虔诚的孝子在跪拜。
观笔架山,首先要看其型,还要察其色,嗅其气,触其体,验时变。不可独考其型,若有曲曲清溪绵情缠绕,如笔舞银蛇,最为精妙,必将催生翰林学士,一代英豪。



海南文笔峰,玉蟾宫

玉蟾宫诸殿,环绕在文笔峰潮周围。文笔峰南坡的自然走势,大致在子午线玉蟾宫诸殿上。以南坡自然走势为中轴线,以峰顶巨石及制高点为背景依托,以东西两侧为双翼,以园林艺术点缀、绵延于中国古建筑群之间,整体布局生动、和谐。
生动是整体有腾飞之意,站在峰顶俯瞰,会让人产生驾鹤腾云之感;和谐是古建筑群疏密合度,庄严与亲和相互映衬,建筑与园林互为补充,能拓展游览的观赏空间和想象空间,无重沓之感,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关于文昌塔的作用,我们现在以云南丽江的文昌塔举例,据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载:
明代大开科场,端州出了不少名人学士,“高明郡之云邑,据万山中,四面环拱,面廓东势稍洼,譬之屋缺隅,衣缺衽,风气弗聚”。驻守在端州的领面按察司副使王泮,是个“好为民兴利”的州官,又是个“风水迷”,他为补高明风水之缺漏,使高明能多出人才,乃与高明知县张佐治倡仪,捐资在明城东侧、沧江河畔的文昌台上建造文昌塔,时仅二年,塔建成,官绅平民,无不欢呼雀跃。
文昌塔建成后,果然科甲连绵,其间节义勋名著入史册者数以百计,有“高明文风甲端郡”之称。不料到了清朝嘉庆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晚上,文昌塔顶端突然火光四起,直冲云霄,塔无故倾颓,夷为平地。直到嘉庆二十二年全县绅士聚集,议论重建文昌塔,大家捐资,择良辰吉日,于是年三月在原址按原貌动工重建。重建后的文昌塔、经历了长期的风吹雨打雷击,多处出现损毁。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葺,使古塔依然屹立,风采不减当年。1985年,很多旅外华侨回省亲,见到古塔保护完好,甚为感动,慷慨捐资数万元,将古塔修饰一新。每层塔装上了彩灯,到了晚上,整座古塔五彩缤纷,璀灿夺目。明城镇政府还在此配套兴建了文昌乐园,园外筑起了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围墙,园内建有亭台楼阁,种上各种花草树木。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1990年,定此为高明八景之一“文昌远眺”。
从这里不难看出,早期的文昌塔就只是作为一种大型的地标建筑,祈求当地多出优秀仕子。而从这份《高明县志》来看,文昌塔的确也起到了效果。
有些城市还建有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或魁星阁供奉魁星等建筑,以代替文昌塔。文昌阁本质上和文昌塔是有区别的,文昌阁这种是属于宗教场所,常常供奉梓潼帝君或者孔子以及很多文学出彩的名人,而文昌塔则是取文笔峰吉形的建筑,常有人将这两者混淆。且文昌塔多为九层十三层的大型建筑,与文昌阁和魁星阁比起来相对大上很多。并且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在于弥补当地文峰的不足,从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正如《阳宅三要》所说:“凡都省府厅州县,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塔,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地修高塔,皆为文峰”,一般地标性文昌塔最好修建在巽方,这里的高过别山也点名了文昌塔的高大,所以文昌塔和文昌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而古人之所以认为这个塔能旺文昌,是因为峦头派将天下山峰划分为九星,贪狼星属木,外形就是这种一长条,也叫文笔峰,是吉形(这就是以前提过的,以前煞的标准是形丑,所谓风水早期就那么简单丑美罢了),然后能旺文运,古人便在一座城市的文昌位筑塔模仿文笔峰,来旺文运,也就是所谓的文昌塔。有些宗教人士自称能请文曲星君加持文昌塔,这个我们后期再说。
实际上现在这种铜的风水道具文昌塔是有害文运的。因为这种道具一般必须放在文昌位,即本命文昌位、家宅文昌位、流年文昌位这三种。稍微有点风水常识的都知道,文曲星四绿属木,但现在的文昌塔一般都是铜的,属金,会克木。所以这个真的是商家恶意宣传。至于古法,一般是用木质或者竹制的笔筒,然后放上四只毛笔。还是那句话,真正布局道具很简单,关键得知道放在哪,流年文昌,宅文昌,本命文昌都可以,或者善用形法,以及玄空飞星盘都可以找出一些文昌位,这些文昌叠在一起效果更好,就看师傅本事了。
至于现代淘宝小型文昌塔的雏形,根据文物考证,大抵在清朝时期就有了。后由港台大师传播到内地,从而遍地开花,几乎成为高考季必备产品,问题是临时抱佛脚有用吗?



清代 九层翡翠文昌塔 广东中山孙毅收藏一、九层紫罗兰翡翠文昌塔。重量:2403克,高度:36厘米,底部宽度:14厘米,翡翠文昌塔由九层193块紫罗兰翡翠组合而成。二、九层满绿翡翠文昌塔。重量:3450克,高度:40厘米,底部宽度:15厘米,翡翠文昌塔由九层187块绿色翡翠组合而成。双塔均为清代翡翠雕件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道教关于文昌的内容,因为目前一提到文昌,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道教的文昌帝君。其实道教很早就有文昌信仰,这里我们先说一下文昌符吧。其实最初道教的文昌符属于复文样式。


也就是图中这种,一般也是刻在石碑上勒石,或者让学子贴身佩戴,埋进地下用来旺当地文昌,作用和文昌塔基本类似,但是比较少见。而且效果不好说,道教甚至有专门的《大洞文昌紫阳宝箓》将文昌作为一种箓职。




但是到了后期道教的文昌符中出现了“魁星点斗”这种以文成象的符,即魁星点斗,或魁星踢斗,并非是道士所创。


上图就是魁星点斗,该图为阆中人清代陕甘总督马德昭作品,源自于宋朝就有的魁星崇拜。东汉的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这里指的是二十八宿奎,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后世也有将包拯、钟馗当作魁星的习俗,但是《三侠五义》中说包拯却是奎星下凡,这里应当证明了二十八宿奎星演变成魁星的来历。但是道教中却是将北斗第一阳明贪狼太星君也称作魁,这样看来似乎更符合魁首的含义。究竟魁星来源是哪一种,至今都有争议。
我们继续来看这图,图中人形暗含“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一只脚踩“螯”字,一只脚踢“斗”字,所以全称“ 魁星点斗”。左下落款“西蜀马德昭”。现在道教上清派也将此图作为符咒使用,实际上道教早期的一些符咒便是由文字组合而来。魁星点斗全图由“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个字构成,魁星脚下踩着鳌象征独占鳌头,而魁星本身属于鬼,与他所点的斗合二为一正是个魁字,暗合魁首的意思。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个怎么算符咒?不就是把文字改成了图画吗?这里我们就来解释一下。
前面我们说过道教早期的符一般都是复文样式,所以吸收魁星点斗作为符咒很正常。道教早期的符咒是和经文联系到一起的,最初的经文由天尊宣说,只是“八角垂芒”由云气所结成的天书,即所谓的天书云篆。后来由天真皇人改良才有了现在文字样式的经文,“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说的就是这件事。《隋书经籍志》中明确记录:“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玄之先,所说之经,天地不怀,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真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炫目。”
而最初的符咒并不像现在,有内密、需要入讳,只是从经文中取几个字就可以作为符,譬如《度人经》《太平经》都记载了这种事情,《云笈七签》中记:“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气,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一切也。篆者撰也,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皆是天书也。” 《道藏》中的《云笈度人妙经》后加以繁化,用以书写符箓,用来遣神、役鬼、治病。
这种早期的以文所称成的符咒被称为复文符或者真文符,现在不少寺庙也是写一些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平平安安、的文字,又或者是类似北斗紫光夫人这种神明的名字,盖上印。当作是护身符分发给善信。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无知的认为这种符是假符。因为没有内密,也不需要入气。然而道教本身有写云篆的习惯,因为最初经文符咒是云纹所构成,也称之为元始天书。字体似篆,而笔画多曲叠。谓由天空中的云气转化而成,故此得名。譬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就常用云篆书写,当作符咒。而上文的文昌符和魁星符,其实就可以算做真文符范畴。


传说魁星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突然想到了电影里喝酒猜拳时说的的五魁首,六六六。应当指的就是五经魁首,而作为一种酒令流传下来。是否是因为当时的考生喝酒之时也希望自己可以中得魁首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文昌星君/帝君信仰,文昌帝君其实是文昌星神和梓潼地方神张亚子的合体,虽然目前有关文昌帝君的资料都来源于道教典籍、经文,但是实际上不为道教所独有。
文昌是什么?文昌星最初为文昌宫,而关于最初的文昌星宫,我们从《史记 天官书》来看: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辅星明近,辅臣亲彊;斥小,疏弱。
根据《天官书》的记载,汉代时期的文昌宫指的实际上是北斗七星斗魁上在的六课星星,并且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职能,有的主宰命运,有的主宰官禄。但是后来,司禄逐渐成为整个文昌的代言词。下面是虚拟天文馆的图,这六星可以明显看到是在北斗七星斗魁上方的位置。最初的文昌宫文化也可以从道教早期的一些典籍中找到,在此不作赘述。



北斗斗魁上的文昌六星

而宋代以前道教对于文昌信仰的流变,前贤语焉不详。目前考据,文昌信仰与梓潼帝君信仰的合流始于南宋时期道教的宣扬。宋元时期,文化变迁。道教地位崇高,故而在天文历算背景下产生的文昌星信仰逐渐与宗教合流,张亚子也从雷神、蛇神一跃而出成为了掌管天下文运的文昌帝君。这种合流一直到元仁宗延佑三年加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方正式加以确认。同时期《文昌帝君阴骘文》也随之诞生。不过这种合流亦曾遭到一些士大夫的质疑。
明孝宗时礼部左侍郎倪岳便曾谈到“至于文昌之星,殊与梓潼无干,今乃合而为一,诚出傅会。”经礼部决议后孝宗即敕令罢免文昌之祭祀并拆毁其祠在天下学校者。明末学者谢肇制亦称:“俗言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蜀梓潼神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梓潼帝君的信仰是由以天文历算为背景的文昌星和梓潼地方神张亚子结合所诞生的。
这些源于儒家世俗理性的观念,至少可以提示我们在梓潼地方神信仰之外。道教文昌信仰应当另有其源流属于合流而成。而实际上道教的文曲星信仰便属于独特的,文昌星和文曲星是不同星座的两码事,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中的第四颗星,又处于斗魁系统中,故而特别。而文昌星则是北斗斗魁上方六颗星的总称。
而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妙经》里就有“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纽星君”的信仰,只不过在宋元时期的道士看来,采用道教神学的化身说足以消弥蜀中梓潼神与天上文昌神之间的距离,并且主管所有关于文运的事情可以解决长久以来关于文昌的混乱局面。所以文昌信仰更为大众所熟知。
道教文昌信仰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天文星占学,早在夏代先民即已观察到北斗斗柄方位与四季变化的关系,进而立十二月建、制定历法故在星占及宗教祭祀中亦特重北斗。距斗魁不远的文昌星宫,以其特殊的位置和形状亦颇受关注。《太平御览》引战国天学著作《石氏星经》称“文昌六星 ,如半月形斗魁前为天府,主天下集计事。”这里的文昌宫依旧是《天官书》中六颗星的观点,又因为北斗为帝车可代表帝王,所以文昌也代表将相。先秦时,文昌宫遂成为天宫行政机关所在地。故而汉代以降在史籍记载的星占活动中文昌宫均为人间上将贵相的象征。后世以文昌代指尚书省,亦渊源于此。
大量文献记载表明除梓潼的地方神信仰外,古代的天文历算学亦是道教文昌信仰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先秦时期的天文星占活动中对文昌星宫的观测,已衍生出对文昌星神的崇拜。而在汉代对主人寿天生死之司命神的信仰尤为盛行。汉代的司命星神既指天文学中的文昌四(大熊座θ星)亦指整个文昌星宫。考诸道籍又可以得知,关于文昌君司命的信仰在六朝至唐代的道教中亦有传承。虽几经演变,文昌信仰中的天文历法因素却仍然鲜明,具体则体现在崇拜仪式和修炼时节的确定等方面。
南宋至元代之时,文昌神逐渐与梓潼地方神合流衍变为主管科举、文运、官禄之神,文昌信仰中的天文因素亦渐渐向人文回归,文昌星神亦演变为中国文化的守护神文昌帝君
而相应地,梓潼神亦被赋予了天文内涵神学位阶得到极大的提升,从此,梓潼君变为梓潼神,再变为梓潼王,又再变为梓潼帝君,最后变成了文昌帝君。
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
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梓潼君成了文章、学问的天部尊神,职责掌管天部文昌府的事务,成了文昌星、文曲星、北魁与西魁的代理星君。(一个文昌帝君信仰的出现,完美解决了斗魁、文昌宫、文曲星、魁星等诸多问题,并且成功的为道教新增加了一项收入)
道教文昌信仰具有丰富的天文历算学渊源。通过对道教文昌信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道教科学与道教神学的特点及其互动关系。而“文昌帝君”作为贯通天文、地文、人文的文化守护神,正象征了道教与民间人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历程。
至此此文应当完结,对于文昌塔的介绍以及文昌帝君的探源是本文的核心观点。并没有批评任何人的意思。此外关于祈求文昌帝君以求考试顺利,又或者是请文昌塔,文昌符等来求保佑的行为。我均表示尊重和理解,毕竟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并希望天下莘莘学子在考试中都可以取得一个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此文,君且姑妄听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17 1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人这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17 12: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好文,读的人却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2-17 12: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大部分人是因为迷信所以学这些,学完或为了装大师自我满足或为了利益开班教学。而类似这种文导致的是揭示出了易学、术数、宗教、神学同样都是有据可查,有史可检。大师们不愿意看,因为这样他们就不是大师了,大部分的爱好者不愿意看,因为这样毁坏了他们“玄”的认知。何况涉及到的经文、历史、天文、数学等等大部分封建迷信爱好者没这个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2-17 12: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查了几天的书,搜了许多入门的书,什么滴天髓,什么三命,什么渊海子平,四柱,八字……也给过淘宝算命,不多,几次,每次几十,因为现在很迷茫,其实也知道自己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2-17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说来,那些道教的超自然现象都是假的吗?比如耳报之类的,或者雷法什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1:09 , Processed in 0.0976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