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回复: 2

臻经典·《庄子》内篇——齐物论16:修行的方向是哪里?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14 2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为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这一点就关键了。庄子在这儿就揭秘了,我们修行的方向是哪里呢?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这讲的是什么?你真正的明白了大道的话,所有的语言、文字、争辩,还有世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有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用不着再去学习仁义、廉耻、辩论了,这些都不需要了,因为道体是本自具足一切妙用的。这有点像六祖慧能大师引领学人,说你们不是学戒定慧吗?你们学小法的戒定慧,但是我这儿教的是自性里边本自具足戒定慧,自性不乱就是戒,自性不迷就是定,自性不痴就是慧,只要认识了自性,你自然具足了一切的戒定慧,你不需要再去持比丘戒修四禅八定了。同样庄子也说大道不称。你要是明白了大道,回到了道体上,所有的仁义廉耻、辩才无碍、高明智慧全都具足了,根本就不需要再去在推行什么仁义廉耻。所以治理国家最高的方法就是让大家明道,大家一个个都明道了,都成了圣人,成了至人了,你还会有任何的制度问题吗?什么都没有了。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大道昭然若揭,没有一个固定的道,道昭而不道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言辩而不及就是名可名非常名,哈哈!不是语言文字可以求得大道的。大道在哪里?就在你的歇下处,你的思维妄想,一切一切的是非、起心动念都歇下来了,歇下来以后这个相也就会消落,相消落以后,道也就自然现前了。道自然现前你会发现,原来有相的时候,道从来就没有丢失过,都是历历在目昭然若揭的。
就像《中庸》里边讲的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多么明显!它哪有隐藏过,它从来也不是细微的东西,就在你六根门头放光,这就是道昭而不言,言辩而不及。
仁常而不成。你们所推行的仁义,本身是道体的自然的一种随缘的用,不是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叫“仁”。形而下把这种做法叫仁,那种做法就不叫仁,在形象去求仁,是求不来的。
廉清而不信。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廉”是明道的人自然而然能够行得出来的,不是说要证明给别人看的。
说到这儿,我有一个感慨,推行廉政用法治来吓唬已经是最下层的手段了,廉政本来是明道的这些圣者自然而然行出来的一种现象。一批完全明道的人,就像一个睁眼的人,他不会和猴子一样,去捞取水中的月亮,对吗?只有猴子才会在不断地捞取水中的月亮。你为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而做不廉洁的事情,根本原因是你的道行的修养太低了,你的世界观,你的认识,完全是在梦中求取,完全是错误的,你所追逐的世间的名利权情在明道的圣人看就像猴子在捞月亮一样!如果是这种持有猴子的世界观的人去做官或者做事的话,他一定不会廉洁的,因为他把假的认为是真的,所以才会去疯狂的去执取。包括商人疯狂地攫取财富,官员疯狂地攫取权力,有些人去追求名望,这一切的疯狂地追求执取,其实跟猴子捞月没有任何的区别。可是有的人就是要那么去做,所以大家还要去推行廉政,这种推行廉政的做法,不改变他的世界观。最后的结论一定是廉清而不信了。
大勇不忮。真正的勇是临危不惧,因为心里就没有危险,他自然而然的就去应缘了,就不会考虑到生死,因为没有生死。自然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呼喊他就冲上去了,根本就没有个人安危的考虑。“忮”有犹豫的意思。“大勇”是不会有任何的犹豫的,这不是一种做作的拍着胸脯的“勇”,他不需要鼓励,是一种很随顺的像水一样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一种表现。这种勇气本身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是一种流露,不是外在的勇,也不是你作意鼓动自己:我要有勇气!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还要说这个人很有勇气,那么就坏了,你认为你有勇气的这种勇气就叫“忮”。
勇忮而不成。这个 “勇”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不是一个固定的“勇”,不是有种东西就要勇了,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勇气的。你识得道体以后,仁义礼智信孝廉勇,所有东西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做得到,而且遇到什么环境就做成什么样儿,做得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周到,非常的通达,做完了也不住,就走了,这个是真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背后都是明理明道,而且是要证到道体上不住在相上,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任何的分别和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大道的逍遥。
五者圆而几向方矣。这什么意思?这五者如果你是在形象上、在行为上求得一种做得好像很圆满,让别人夸赞你,让别人说你做的很圆了,你有这一念的话,你就已经没有办法圆满了,你就变成方的了。方的就是不圆满,就变成形而下了,因为这是道体随顺的用,但是你如果不明白道体,直接去模仿别人的做法的话,这就叫“方”,这就不是真正的圆。比如说我们定一些纪律,我们认为符合这种纪律就是“廉”了那就错了。
比如军队定了一些规矩,把这种行为就叫勇气,那么大家就是认为这种行为是勇气,而忘了这个行为背后其实来自于无私无我,来自于认识了道体。这样大家就不能认识道体了,就抱着这个指月的指头就当成了是月亮了,是这个意思。
大仁不仁。我们把这种行为这叫仁义,我们把这种东西叫做辩才无碍,我们订出来的这种规矩、这种现象,大家来学这种现象,执着这种现象就把道体就遗失了,就背道而驰了。
所以下面庄子讲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你要明白,你停止在不知的那个地方,你就到家了。什么叫不知的地方?不知的地方就是没有知识的时候,就是道体。止其所不知,就是回到我们的道体上,回到我们的真心上,回到无相上。一旦你有所知,你必然是有相的,有相有知你就在知上分出是非,就落在文字相、言语相、思维相、事相上,一落在相上,马上你就不行了,你就没有回家。
因此庄子总结: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谁要能明白不用辩论的背后的那个东西,没有被描述出来的背后的真正的大道。
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如果说你能真的明白这个东西,实际上你就回到了天府。天府就是大道的另一个名称,你回到了真正的万物的源流,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这就是我们道家讲的道体,佛家讲的真心。
助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你回到道体,你往里灌多少水,它也装不满,你往外倒多少水,它也到不干,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讲的是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道体是一个无相的而又无尽的一个源头,它是万知万能万化的,但它本身又无形无相,这就是大道。
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我们这个道体是没有原因的,是亘古长存的,是不生不灭的,是不来不去的,是温不增花寒不减叶的。这就是不知其所由来。我们世间的相好像还能推知它的由来,一个纸盒子可能是由纸做成的,工厂加工出来,然后再往前推,使树木做成纸浆等等,你还能去推一推,但是你肯定也找不着最终的初始的原因。但是道体连这一推你都推不了,因为道体无相,你也不能推知道体的来处,也不能推知道体的灭处,道体也不生,也不灭,也不垢,也不净,也不增,也不减,庄子把它叫做葆光。“葆”就是隐藏,“光”就是光明,这就是佛家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净土宗也讲常寂光土,它既是一种寂灭,也是一种潜能,也是一种无尽,也是一种出生,这个东西是妙不可言的。
《法华经》上讲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这个道体,也就是庄子讲的天府,也就是庄子讲的葆光,也就是庄子讲的大道,就这么个东西。庄子里边用的词比较多,将来大家梦醒了,证到大道,你就知道它的妙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14 2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太好了,只是距离那种境界太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昨天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LZ帖子不给力,勉强给回复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03:46 , Processed in 0.0844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